云鯨航
深夜臨睡前,我總會把窗子開出一條縫隙,好讓晚風(fēng)夾卷鐘聲迤邐而來。枕著鐘聲而眠,仿若置身空中樓閣之中,風(fēng)來云去,星輝月明,亦如駛著蓮船進(jìn)了魚蝦夢中,安逸恬淡。
這是容易墜落手心的夜,世界淡漠如微薄空氣,自己只依著鐘聲的路徑夢里前行,身無所系。
隔著屋宇一兩里便有山間古寺矗立。在料峭的春寒里,在內(nèi)心無燈的荒野里,透過夜霜露華,我聽到的鐘聲總是縹緲而又清晰,嵌在心口,似有一僧袍包裹而來,清靜無為便覆于全身。
鐘聲散落風(fēng)中,無邊無際地散去,像極了沒有歸宿的云雨,卷舒之間,傾灑之后,何處是盡頭?這是種蒼涼,透著落花無意等閑人,奈何時光不解弄纖塵的模樣。但好在鐘聲比云雨更貼于心、醒于腦,任何俗世之人莫不對其虔誠諦聽。
細(xì)細(xì)想來,這鐘聲對自己來說應(yīng)是熟悉的,如同故友,只一日不見便如隔三秋。
張繼在蘇州寒山寺行吟的詩篇是最早入耳的: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好一首《楓橋夜泊》,孤寂雅致,酷似青瓷的質(zhì)感,于涼夜觸摸,定是露著閃光的冰冷。而那一夜的張繼,誰都知曉,他是徹底的失眠了。時勢動蕩,烽火連連,客居他鄉(xiāng),顛沛流離,而寒山寺的鐘聲于他,倒是種愁苦中的寄托。
每每從三百唐詩里取出這首來,便像沏了壺香茗,其味清淡不醇烈,卻潤了口,洗了腸。感覺千百年前這位不得志的男子也應(yīng)是仙風(fēng)道骨的容貌,而我,也像是回到了那時楓橋,夜半隨船停泊在鐘聲里,活出了于現(xiàn)實中難得的一把清寂。
而杭州凈慈寺的鐘聲也是夠迷人的。這鐘聲在歌曲《南屏晚鐘》里,有了葉落一般的美,輕盈迤邐,似云霧迷蒙間,一對迷了路途的善男信女款款而來,而于森森林木間,他們竟走散了。
我匆匆地走入森林中
森林它一叢叢
我找不到他的行蹤
只看到那樹搖風(fēng)
我看不到他的行蹤
只聽到那南屏鐘
……
男子定是迷進(jìn)了南屏晚鐘里,出不來了,而女子便也無處可尋了。這也好,迷了就迷了,如入百花園中、白云深處,遠(yuǎn)離紅塵羈絆,倒也落得瀟灑自在。歌聲是有些微涼,滴著晨露一般,但有哪一種鐘聲不是浸在水霧當(dāng)中?
其實,這《南屏晚鐘》是有古詩版的:
夜氣南屏,
輕嵐薄如紙。
鐘聲出上方,
夜渡空江水。
漫步林中小道,野芳發(fā)而幽香。慢慢拾級而上,念一句這詩,心口應(yīng)似有淙淙泉水流來,或是有清風(fēng)入骨又淡然而出,身子自然是甘甜清冽,美哉。
華夏之鐘,遠(yuǎn)溯堯舜。至周代,是樂器類之用,為八音之首,屬金類樂器,上有經(jīng)文書法。用以報時,其聲正直、和雅、深沉,響至四季。因這,自古騷人墨客便多愛之,留下的詩詞也是眾多,有“欲覺聞晨鐘,令人發(fā)深省”“萬籟此都寂,但余鐘磬音”“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云云。
這些,只是中國先賢們繪制于古典詩畫里的尤物,而西洋的教堂鐘聲也是適合諦聽的。
深秋時節(jié)或是冬雪天氣,獨(dú)自走到那些森森聳立的異國建筑之下,暮晚時候傳來的鐘聲,似高空飄落而來,又隱沒于黃昏之中,空靈沉著,是可敬仰的靜。呼嘯的風(fēng)中,偶有鳥群掠過,鐘聲之下,這些細(xì)小生靈也好似鍍上一層靜默。
那般輕若煙云的薄羽,似你的指尖輕輕一抖動便會掉下些許,白雪一般簌簌落著。
記得史鐵生曾在《消逝的鐘聲》里寫道:這時候,晚祈的鐘聲敲響了──唔,就是這聲音,就是它!這就是我曾聽到過的那種縹縹緲緲響在天空里的聲音啊!
“它在哪兒呀,奶奶?”
“什么,你說什么?”
“這聲音啊,奶奶,這聲音我聽見過?!?/p>
“鐘聲嗎?啊,就在那鐘樓的尖頂下面?!?/p>
這時我才知道,我一來到世上就聽到的那種聲音就是這教堂的鐘聲,就是從那尖頂下發(fā)出的。暮色濃重了,鐘樓的尖頂上已經(jīng)沒有了陽光。風(fēng)過樹林,帶走了麻雀和灰喜鵲的歡叫。鐘聲沉穩(wěn)、悠揚(yáng)、飄飄蕩蕩,連接起晚霞與初月,擴(kuò)展到天的深處或地的盡頭……
再次聽見那樣的鐘聲是在40 年以后了。
那年,我到了地球另一面,一走進(jìn)那座城市我就聽見了它。在清潔的空氣里,在透徹的陽光中和涌動的海浪上面,在安靜的小街,隨處都聽見它在自由地飄蕩。我好像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整個世界都好像回到了童年。
對于故鄉(xiāng),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人的故鄉(xiāng),并不止于一塊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種遼闊無比的心情,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這心情一經(jīng)喚起,就是你已經(jīng)回到了故鄉(xiāng)。
這樣的鐘聲超越了國界與宗教,它純粹是一種記憶的憑證,有著故園泥土的香氣,魂牽夢縈般地涌入胸口。身處鬧市里的人兒,若有心,他定能在脫下俗氣的熱鬧后循著這香氣重回兒時,尋找到更多真實與質(zhì)樸。
我進(jìn)入北方的大學(xué)后,發(fā)現(xiàn)學(xué)校歐式風(fēng)格的舊圖書館頂樓也有這般曼妙的西洋鐘聲,白天隔一小時就敲一遍。每次鐘聲一響起,自己便會安靜下來思索一番,像是臨鏡而坐,對著鏡中反思自己一日所做之事是否妥善。這是每個人于鐘聲下所應(yīng)得的自省。
晚涼,菖蒲的香氣搭著鐘聲,穿過隱隱村落,來到我的枕邊,清清爽爽,又沁人脾胃。內(nèi)心自然是篤定淡然,無常世事皆可忘卻。
鐘鼓道志,鐘磬清心。不再攀附于誰的影子,自己便是自己了。
(田龍華摘自《人生海海,素履之往》,中國友誼出版公司,西米鹿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