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秋,張新建,寧曉光
(天津市農業(yè)科學院,天津 300192)
華北玉米-小麥輪作種植區(qū)由于缺水原因冬小麥種植面積驟減形成耕地冬春季節(jié)性裸露,導致?lián)P塵頻發(fā)、水土流失嚴重;“重化肥、輕有機肥”、“重產出,輕投入”生產方式致使現(xiàn)有的耕地質量逐年下降。充分利用冬閑田及冬、春自然資源,進行冬綠肥栽培,能很好地覆蓋地面,緩和暴風雨對土壤的直接侵蝕,減少水、土、肥的流失,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固氮蓄碳,抑制硝態(tài)氮淋溶,抑制揚塵。同時,冬綠肥種植也是國家實施“輪作休耕”、“有機肥替代化肥”、“耕地質量提升”等戰(zhàn)略的重要措施[1-3]。國內外研究表明:冬綠肥能夠增加地表生物覆蓋,抑制硝態(tài)氮淋溶,增加土壤微生物數(shù)量和活性,增加稻田生態(tài)系統(tǒng)碳蓄積效應[4-9]。鑒于此,在華北春玉米種植區(qū)域引入冬綠肥作物,用以緩解當前農田環(huán)境與生態(tài)難題,同時引導農業(yè)生產向健康、可持續(xù)方向發(fā)展。生物產量以及物候期是選擇適宜冬綠肥的雙重標準。本試驗以天津地區(qū)春玉米單作為研究對象,調研和試種了一批冬綠肥種質資源,經過連續(xù)2年引種和測試分析,篩選出天津地區(qū)適宜與春玉米輪作的冬綠肥品種。
試驗設置在天津市武清區(qū)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基地進行(北緯39°21′、東經117°10′、海拔3.6 m)。該地區(qū)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大陸季風氣候,年均降水量為586.1 mm;年平均氣溫11.6℃;全年日照總量2810 h;無霜期203天。試驗土壤為潮土,基礎土壤理化指標為全氮1.15 g/kg,全磷0.83 g/kg,全鉀19.47 g/kg,有機質18.47 g/kg,堿解氮66.78 mg/kg有效磷21.05 mg/kg,速效鉀241.5 mg/kg,pH 8.10。
參考相關研究資料收集和引進20種冬綠肥作物作為試驗材料進行冬綠肥與春玉米輪作篩選試驗。20種冬綠肥作物包含禾本科作物4種,豆科作物13種,十字花科作物3種,具體作物名稱、拉丁文及科屬介紹見表1。
表1 供試冬綠肥作物
試驗設20個處理:分別是二月蘭、冬油菜、肥田蘿卜、黑麥、燕麥、黑麥草、大麥、野豆子、小冠花、百脈根、黃花草木樨、白花草木樨、白三葉、紅三葉、毛葉苕子、箭筈豌豆、野豆子、香豆子、豌豆和沙打旺,每個處理3次重復,小區(qū)面積4 m2,隨機區(qū)組排列。于2014年和2015年9月中下旬播種,播種量均為45.0 kg/hm2。播種后灌出苗水,按照30 t/hm2噴灌形式灌溉。觀察不同冬綠肥生育期,并記錄出苗、苗期、返青(拔節(jié))、抽薹期、初花期、盛花期,枯萎期,于次年4月中下旬測量冬綠肥株高、莖粗、葉長、葉寬等農藝性狀。作物生長期間不施任何肥料和農藥,不灌水。
測量冬前(12月25日)和翻壓前(4月25日)選取1 m2,采集植株地上的整段標本鮮樣在105℃下殺青,70℃烘干稱重,計算生物產量。
采用重鉻酸鉀容量法測定土壤有機質含量;采用鉬銻抗比色法測定土壤全磷含量;采用凱氏定氮法測定土壤全氮含量;采用NaOH熔融-火焰光度計法測定土壤全鉀含量;pH用MicroBench pH酸度計測定;采用碳酸氫鈉浸提-鉬藍比色法測定土壤有效磷;采用堿解擴散法測定土壤堿解氮;采用NH4OAc浸提-火焰光度法測定土壤速效鉀[10]。
試驗數(shù)據(jù)采用Microsoft Office 2010進行整理,利用SPSS19進行統(tǒng)計分析,采用Duncan新復極差檢驗法進行差異顯著性檢驗,顯著水平為0.05。
將收集與引進的20個冬綠肥品種資源按照與玉米輪作的時間進行種植和調查,2年重復試驗結果顯示,所有參試冬綠肥作物在冬前均可出苗,且生物產量均在1400 kg/hm2以上,第一年和第二年結果類似。冬綠肥翻壓前生物產量測試結果顯示第一年有7種冬綠肥作物平均生物產量超過了3000 kg/hm2,分別是十字花科二月蘭和冬油菜,禾本科黑麥和黑麥草,豆科毛葉苕子、白花草木樨和黃花草木樨,而第二年只有4種冬綠肥作物平均生物產量超過了3000 kg/hm2,分別是十字花科二月蘭,禾本科黑麥和黑麥草,豆科毛葉苕子(表2)。按照生物量高低及兩年越冬穩(wěn)定性將參試冬綠肥進行分類[4],可分為4類。第I類是生物產量高(大于3000 kg/hm2),且越冬穩(wěn)定性較好的冬綠肥品種主要有二月蘭、黑麥草、黑麥、毛葉苕子。第II類是生物產量高,但越冬穩(wěn)定性不好的冬綠肥品種主要有冬油菜、白花草木樨、黃花草木樨。第III類是生物產量低(小于3000 kg/hm2),但越冬穩(wěn)定性較好冬綠肥品種主要有小冠花、紫花苜蓿、白三葉、紅三葉和沙打旺。第IV類是生物產量低,不能越冬的冬綠肥品種主要有香豆子、豌豆、箭筈豌豆、野豆子、大麥、百脈根、燕麥和肥田蘿卜(表3)。
表2 連續(xù)2年不同冬綠肥干物質生物產量 kg/hm2
表3 冬綠肥耐寒穩(wěn)定性分類
對試驗篩選出的4種冬綠肥進行了物候期調查(表4)。黑麥和毛葉苕子在播種后3~5天出苗,二月蘭和黑麥草在播種后8~10天出苗。二月蘭物候期較早,初花期在4月初,盛花期在4月中下旬,5月下旬枯萎,全生育期約246天;毛葉苕子初花期在5月初,盛花期在5月中旬,6月下旬枯萎,全生育期約264天;黑麥草拔節(jié)期在4月中旬,孕穗期在5月初,5月中旬抽穗,整個生育期為249天;黑麥拔節(jié)期在4月中旬,孕穗期在5月初,5月初抽穗,整個生育期為245天。與春玉米進行輪茬,冬綠肥4月中下旬翻壓最適宜,此時二月蘭正處于盛花期,毛葉苕子正處于初花期,而黑麥和黑麥草處于孕穗期。
表4 冬綠肥作物的物候期
4種冬綠肥盛花期時生長狀況存在顯著差異(表5)。毛葉苕子株高顯著高于其他綠肥,其次是黑麥,再次是二月蘭,黑麥和二月蘭的株高差異不顯著,但顯著高于黑麥草,黑麥草最矮;黑麥葉子最長,達31.2 cm,其次是黑麥草,然后是毛葉苕子,二月蘭葉子最短,葉長在4種綠肥之間存在顯著差異;4種綠肥葉子寬度與葉長相反,其中,二月蘭顯著高于其他3種綠肥,毛葉苕子顯著高于黑麥草和黑麥,而黑麥草和黑麥之間差異不顯著;莖粗表現(xiàn)為黑麥最大,其次是二月蘭,再次為黑麥,最后為毛葉苕子,黑麥和二月蘭之間差異不顯著,兩者顯著高于黑麥和毛葉苕子,黑麥也顯著高于毛葉苕子;根長表現(xiàn)為二月蘭最長,其次是黑麥,然后為毛葉苕子,最短為黑麥,二月蘭和黑麥之間差異不顯著,兩者顯著高于毛葉苕子和黑麥,毛葉苕子又顯著高于黑麥;不同綠肥的含水量差異較大,毛葉苕子含水量最大,顯著高于其他綠肥,其次為二月蘭,顯著高于黑麥,最后為黑麥草,黑麥草和黑麥含水量之間差異不顯著??傊?,4種冬綠肥地上部分和根系農藝性狀有較大不同,均有各自生長發(fā)育特點。
表5 冬綠肥盛花期的農藝性狀
冬綠肥作物有很多種類。圍繞華北地區(qū)冬綠肥-春玉米輪作種植制度來選擇冬綠肥作物要考慮冬閑期、種植時間、翻壓時間、種植地點、作物種類、生物量、功能等。綠肥的重要評價指標包括綠肥作物翻壓時生物產量,一般當?shù)剡m宜綠肥作物的標準以生物產量(干物質)超過3000 kg/hm2作為目標[4]。在本研究中針對20種冬綠肥作物進行生物產量及越冬穩(wěn)定性結果顯示,天津地區(qū)與春玉米進行輪作冬綠肥品種有二月蘭、黑麥草、黑麥和毛葉苕子,這幾種作物有較高的生物產量并且越冬性穩(wěn)定(2年平均)。美國中西部地區(qū)采用黑麥和毛葉苕子作為冬綠肥作物較為廣泛,主要與玉米、棉花、大豆、小粒谷物以及小麥進行輪作。黑麥作冬綠肥主要是提供地表覆蓋,水土保持功能,吸收種植玉米后土壤中殘留的氮,為大豆或者小麥田保持土壤水分和抑制雜草。毛葉苕子作為冬綠肥是提供大量氮,增加春季地表覆蓋,為玉米提供養(yǎng)分,增加谷物產量,生物產量達到4400 kg/hm2以上[11-12]。在美國北部冷涼地區(qū)種植黑麥主要作用是覆蓋從而降低侵蝕,以及降低病蟲害發(fā)生,抑制雜草,生物產量5100 kg/hm2以上[13]。中國南方稻區(qū)較多采用傳統(tǒng)紫云英作為冬綠肥,小部分黑麥草、毛葉苕子,主要是利用冬閑田,替代化肥,減少化肥施用、養(yǎng)地等多種用途,生物量均在3600 kg/hm2以上[14-16]。二月蘭近10年來用在華北地區(qū)冬綠肥作物,主要是覆蓋冬春土壤,減少土地裸露,促進土壤氮、磷、鉀養(yǎng)分循環(huán),生物量在4200 kg/hm2以上[17-20]。
研究結果證實,冬油菜、白花草木樨和黃花草木樨2011年冬前和翻壓前均有較高的生物產量,而在2012年3種作物冬前均有較高生物產量,翌年并沒有成功返青,可能由于氣候干燥,雨量偏少或者冬季寒冷等極端氣候原因。在未來的研究中需要進一步探討冬油菜、白花草木樨和紅花草木樨不能返青的原因及限制因子,不同品種,極端溫度耐受及持續(xù)時間以及水分等對其影響機制,進而改進農藝耕作等措施,從而增加天津地區(qū)與春玉米輪作可利用的冬綠肥品種。
綜上所述,經過2年試驗引進冬綠肥進行種植和生物產量測量,從20個引進冬綠肥品種中篩選出天津地區(qū)與春玉米適宜輪作的冬綠肥作物有毛葉苕子、黑麥草、二月蘭、黑麥4個品種資源,兩年表現(xiàn)為冬前均有較好覆蓋,冬后成功返青,翻壓前生物產量平均在3400 kg/hm2以上。其他的冬綠肥品種還待于繼續(xù)種植與深入觀察。
春玉米在4月末5月初種植,4月末最適宜翻壓時期,二月蘭處于盛花期,毛葉苕子處于初花期,而黑麥和黑麥草處于孕穗期,這也為本地與其他作物輪作提供了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