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方勤,葛 翔,錢愛林,梅愛中
(1.地方國營東臺市漁舍農場,江蘇 東臺 224239;2.東臺市植保植檢站,江蘇 東臺 224200)
東臺市地處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常年種植小麥面積4.66 萬公傾。小麥赤霉病流行頻率高、危害損失重,是小麥安全生產威脅最大的生物災害,一旦疏于防控,除導致小麥嚴重減產外,更重要的是造成赤霉毒素污染超標,威脅農產品質量安全。為了保證小麥生長安全、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yè)生態(tài)環(huán)境安全,同時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進行了生物復配劑15%井岡?戊唑醇SC 防治小麥赤霉病田間藥效試驗[1]。
小麥品種:明麥133。
藥劑:15%井岡?戊唑醇SC,江蘇華農生物化學有限公司生產并提供;45%戊唑?咪鮮胺SC,江蘇生久農化有限公司,市售;40%丙硫菌唑?戊唑醇SC,溧陽中南化工有限公司,市售;48%氰烯?戊唑醇SC,江蘇省研農藥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市售。
處理1:15% 井岡? 戊唑醇SC,用量80 g/ 畝;處理2:15%井岡?戊唑醇SC,用量100 g/畝;處理3:15%井岡?戊唑醇SC,用量120 g/畝;處理4:45%戊唑?咪鮮胺SC,用量60 g/畝;處理5:40%丙硫菌唑?戊唑醇SC,用量40 mL/畝;處理6:48%氰烯?戊唑醇SC,用量50 g/畝;處理7:對照。
試驗安排在東臺市時堰鎮(zhèn)雙先村種植大戶小麥田進行,小麥品種明麥133,高感赤霉病。2019 年12 月18 日機條播,土壤肥力中等,小麥長勢平衡。試驗總面積1981 m2,每處理小區(qū)面積283 m2,不設重復。各用藥處理用藥2 次,4 月21 日小麥揚花穗率5%左右時進行首次防治,4 月26 日進行第2 次防治,每畝每次按設計用藥量兌水35 kg,使用電動噴霧器均勻噴霧防治[2]。
用藥后近1 個月內,先后有10 個雨日,總雨量46.7 mm。4 月21 日首次防治,當日天氣晴好,氣溫0.5~16.5℃,平均氣溫13.4℃,夜間降雨0.4 mm。4 月26 日上午第2 次用藥,當日氣溫10.5~20.2℃,平均氣溫14℃,沒有降雨。27 日降雨0.9 mm,小麥乳熟期5 月14 日降雨30.7 mm,15日3.8 mm,連續(xù)3天相對濕度在86%以上,最高氣溫24.5℃以上。
田間病情穩(wěn)定后,5 月20 日一次性調查最終發(fā)病情況,采取5 點取樣,每點大于400 穗,每處理共查2000 穗以上,記載病穗數及病穗級別。病穗分級標準[3]如下:
0 級:無病
1 級:發(fā)病小穗數占全穗的1/4 以下
2 級:發(fā)病小穗數占全穗的1/4~1/2
3 級:發(fā)病小穗數占全穗的1/2~3/4
4 級:發(fā)病小穗數占全穗的3/4 以上
根據田間調查數據,計算各處理病穗率、病情指數和防治效果。
病情指數=∑[(各級病穗數×相對級數值)]/(調查總穗數×4)×100%
保穗效果=(對照區(qū)病穗率-處理區(qū)病穗率)/對照區(qū)病穗率×100%
控病效果=(對照區(qū)病情指數-處理區(qū)病情指數)/對照區(qū)病情指數×100%
施藥后不定期觀察試驗藥劑對小麥生長的影響,分析藥劑對作物的安全性。
施藥后不定期觀察,本試驗所有藥劑處理對小麥生長安全,田間未發(fā)生任何藥害現象。
15%井岡?戊唑醇SC 對小麥赤霉病都有較好防病效果,2次用藥病穗防效88%以上,病指防效達91%以上。其中,15%井岡?戊唑醇80 g、100 g、120 g 處理,株防效分別是88.79%、92.44%、95.21%;病指防效分別達91.45%、93.685%、95.82%。各處理隨用量增加防效略有提升。
對照藥劑45%戊唑?咪鮮胺60 g、40%丙硫菌唑?戊唑醇40 mL、48%氰烯?戊唑醇50 g 株防效分別是95.03%、98.98%、95.94%;病指防效分別是96.14%、99.46% 和97.07%。
赤霉病防治效果詳見表1、表2。方差分析表明,15%井岡?戊唑醇SC 各處理間差異不大,15%井岡?戊唑醇SC 100 g、120 g 處理與戊唑?咪鮮胺、丙硫菌唑?戊唑醇、氰烯?戊唑醇等對照藥劑差異不明顯。
表1 15%井岡?戊唑醇SC 小麥赤霉病防治效果表
表2 東臺市2020 年小麥赤霉病防治藥效試驗調查表
15%井岡?戊唑醇SC 對小麥生長、抽穗揚花、灌漿結實均無不良影響,安全性好。
試驗空白對照區(qū)小麥赤霉病自然發(fā)病穗率達30.02%,病指15.12,發(fā)生程度達中等。15%井岡?戊唑醇SC 對小麥赤霉病有良好控病效果,2 次用藥病指防效在91%以上,梯度設計各藥劑處理隨用量增加防效略有提升,與對照藥劑防效差異不明顯。
試驗藥劑15%井岡?戊唑醇懸浮劑對控制赤霉病效果表現良好,但是由于今年赤霉病大面積發(fā)生較輕,對于重發(fā)年份藥劑用量、防病效果仍需進一步試驗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