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凌
疼痛在日常生活中極為常見,是人體受到外物打擊、冷熱刺激等出現(xiàn)的一種主觀感受。國際疼痛學會認為其“是令人不快的一種感覺及情緒上的感受,且能夠伴隨現(xiàn)有或潛在的組織損傷出現(xiàn)”。
疼痛的發(fā)生復雜多樣,中醫(yī)認為不外乎實或虛兩方面因素,即所謂的“不通則痛”或“不榮則痛”。具有代表性的有金元時期李杲在《醫(yī)學發(fā)明》中首次提出了“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的學術觀點,創(chuàng)立了實痛證的病機學說;元代朱丹溪亦指出氣、血、痰、郁皆與痛證的發(fā)生密切相關;明清時期張景岳提出“不榮則痛”的觀點,認為凡是虛痛證均可以采用補法,開創(chuàng)了“溫補治痛”的先河。
后世醫(yī)家總結了前輩們的經驗,對疼痛的理論做了梳理和歸納,認為一則痰濁、瘀血、飲食、蟲積等有形之邪停留體內,阻滯經絡臟腑,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引發(fā)的疼痛,即為“不通則痛”;一則陰陽氣血不足,經絡臟腑組織失于溫煦或濡養(yǎng)而產生的疼痛,即為“不榮則痛”。
臨床上常見痛證有頭痛、頸痛、腰痛、牙痛、心胸不適等。
在疼痛發(fā)作時,可能無法及時就醫(yī)或服用藥物,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先選擇一些穴位充當自身的“止痛藥”,進行簡易的穴位按揉。針對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痛證,可選取相應的穴位進行調治,以達到緩解癥狀、解除痛苦的目的。
頭痛 頭痛往往伴有惡心、嘔吐,怕光、怕吵,全身無力,精神不佳,注意力無法集中等癥狀,使痛者飽受困擾。那么,如何采用中醫(yī)方法來緩解頭痛呢?中醫(yī)認為頭部是所有陽經匯聚的地方,頭痛的發(fā)生與這些陽經出現(xiàn)問題關系密切。
隋代名醫(yī)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提到“陽氣不行,令痰水結聚不散,而陰氣逆上,與風痰相結,上沖于頭,即令頭痛”。針對這種“清陽不升”所致的頭痛,清代葉天士提出了“宣通陽氣為主”的治法。取穴百會、風池、率谷。百會別名“三陽五會”,主治“頭目眩痛”。頭痛發(fā)作時,分別以拇指或中指指腹按壓在上述穴位處,5~10分鐘,以痛者癥狀明顯減輕為度。此外,用拇指、食指或中指的指腹在絲竹空與率谷的連線上,做單方向的直線推動,同時配合順時針或逆時針的旋轉按摩,也可明顯緩解頭痛。
頸痛 頸痛以頸部疼痛或僵硬為主要表現(xiàn)。頸痛的病因復雜多樣,最常見的是頸椎病,此外還有頸部肌肉勞損、頸部外傷、落枕等,主要由頸椎不良姿勢或退行性改變引起。
在頸痛發(fā)作時,先用雙手掌根分別揉搓兩側頸部至發(fā)熱,然后依次按揉頸部壓痛點、夾脊穴、風池穴、肩井穴,每穴1~2分鐘;再用拇指或食指點按落枕穴2~3分鐘,以產生酸脹感為度;最后進行頭頸部前屈、后仰、左右側偏及旋轉活動,注意動作緩慢柔和,切不可用力過快、過猛。
腰痛 主要指腰部一側或兩側出現(xiàn)疼痛,疼痛感經常會傳導至腿部。中醫(yī)調治有行氣活血、通絡止痛之效,可以取腎俞、大腸俞、委中、阿是穴及腰痛點進行調治?!夺樉拇蟪伞氛J為腎俞可以治療“腰痛之甚”,大腸俞主治“脊強不得俯仰,腰痛”,委中專治“腰間痛”。腰痛點為經外奇穴,專治各類腰痛,如腰椎間盤突出、腰部扭傷等有疼痛、酸痛者,均可取此穴。上述穴位可用拇指按揉1~2分鐘,力度稍重,以產生脹痛感為宜。
此外,將艾條點燃后懸于諸穴上方3~5厘米處施灸,每穴3~5分鐘,灸至局部微紅,每天1次,也可改善腰痛癥狀。
心胸不適 心胸不適包括心慌、胸悶、胸痛、心律不齊、心動過緩或過速等,均屬于中醫(yī)的心系病證。中醫(yī)調治時,可以選擇內關、心俞、極泉和中樞等穴進行按壓,力度由輕至重,以患者產生酸脹感為度,每穴1~2分鐘,每日按壓2次,持續(xù)2周。此外,也可以選用灸法,取內關、膻中、血海、太沖和肝俞穴,用雷火灸艾條距離穴位3~5厘米處施灸,以患者感到局部溫熱為度,每穴3~5分鐘,灸至局部微紅為止,每日1次。突發(fā)心絞痛時,用拇指按揉痛側腎俞穴,可以迅速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