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梅?才卓?任偉?寧靜
摘要:告狀行為是學生在面臨問題或困難時向教師發(fā)起的互動行為,但學生面臨的事件不同,告狀的原因也有差異,需要結合具體的教育情景區(qū)別對待。學生告狀行為具有不同的群體特點,研究教育場景中常常出現(xiàn)的告狀類型,探討不同類型學生告狀行為的原因,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告狀行為,可以對癥下藥,創(chuàng)設具體的教育情境,引導教師在境遇性問題中運用教育智慧應對學生告狀行為。
關鍵詞:告狀行為;應對;教育智慧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告狀行為是學生在面臨問題或困難時向教師發(fā)起的互動行為,但學生面臨的事件不同,告狀的原因也有差異,很難得出處理告狀行為的萬能解決方法,教師只有準確把握學生告狀行為的特點、類型及原因,才能在發(fā)揮教育智慧處理不同類型的告狀行為。
一、學生告狀行為的特點
從學生告狀行為的整體特點來看,主要體現(xiàn)在性別差異、告狀動機以及告狀場合三個角度:
(一)學生告狀行為性別差異較小
有學者研究得出,學生告狀行為幾乎沒有性別差異,首先,學生告狀行為在舉報者方面不存在顯著性別差異;其次,學生告狀行為動機在舉報者方面無顯著性別差異;最后,學生告狀行為和動機在被舉報者方面無顯著性別差異。 學生告狀行為是十分普遍的行為,一旦學生被受欺負或看見他人受欺負、違反規(guī)則就會采取告狀行為來尋求幫助或維護規(guī)則,不存在性別差異。
(二)學生告狀行為動機差異顯著
學生告狀動機差異顯著,告狀動機主要有:求助、檢舉、說明情況、試探、表現(xiàn)、恐嚇、惡人先告狀、妒忌等,其中檢舉是最主要的告狀動機。在學校中,教師主要通過建立規(guī)則來管理學、建立良好的班集體,因此,若是有學生做出違反規(guī)則的行為,其他學生會認為此行為不符合老師的要求而去向老師告狀,所以,引起學生告狀行為的起因多是檢舉或維護規(guī)則。
(三)學生告狀行為存在場合差異
學生告狀動機在不同類型的活動中存在顯著差異,在學習、游戲中,檢舉和求助動機出現(xiàn)最頻繁,而在生活中,檢舉是學生告狀行為的主要動機。在學習、游戲中,學生多因為自己在學習或游戲過程中受到不公待遇或看見其他學生違反學習規(guī)則而告狀,在生活活動中,學生多是出于規(guī)則意識而檢舉他人。
二、學生告狀行為的類型
學生告狀行為較常發(fā)生,其表現(xiàn)往往因動機的不同,呈現(xiàn)不同的類型,它們具有各自鮮明的表現(xiàn)或特征。
(一)求助型告狀
當有學生受到同伴欺負或發(fā)現(xiàn)同伴處于麻煩中時,學生向教師告狀,希望獲得教師幫助或支持,借助教師的力量來解決依靠自身無法解決的問題。例如,學生被其他同學欺負或看到弱者被強者欺負,會找教師告狀,希望教師幫助自己解決這件事。
(二)維護規(guī)則型告狀
當有些同學的言行舉止違背規(guī)則時,學生向教師告狀,希望教師發(fā)揮權威力量以達到維護規(guī)則的目的。例如老師規(guī)定午休時間不許說話,當有同學說話時,學生會舉報學生午休時說話這一違反規(guī)則的行為,以維護午休秩序。
(三)惡人先告狀型告狀
學生犯了錯誤之后,害怕被其他同學揭發(fā)或受到教師嚴厲批評,會主動先于其他同學找到老師去告狀,以此來混淆視聽,逃避責罵。 例如:學校規(guī)定學生不準帶零食上學,學生發(fā)現(xiàn)其他同學帶巧克力進校園,就去搶巧克力來吃,又怕學生舉報他搶同學的東西,就先跑去向教師告狀某某同學帶巧克力來學校。
(四)表現(xiàn)型告狀
當學生認為其他同伴有不恰當行為時,會采取向老師告狀、舉報的方式來說明學生的錯誤并表現(xiàn)自己的良好行為,希望引起教師的注意,得到老師的認可。例如:有學生沒有完成家庭作業(yè),這時,學生向教師告狀說明該學生的錯誤行為,并凸顯自己完成作業(yè)的認真,以求得教師表揚。
(五)試探型告狀
當學生不確定同伴的行為是否合理或符合老師的要求時,學生會通過告狀的方式,以得到教師的回應來判斷該行為是否被教師認可。例如:下雪后,教師說不準到操場打雪仗,此時若有同學在操場打雪仗,學生就會像教師告狀,通過觀察教師對待學生打雪仗的態(tài)度,來判斷是否可以打雪仗。
三、學生告狀行為的原因
事出必有因,學生告狀也有其產(chǎn)生的原因,只有正確分析深入理解其原因,才能對癥下藥,機智應對不同類型的告狀行為。
(一)求助型告狀原因分析
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的“心理防御機制”理論指出:當人們受到外界傷害時,人們的精神會變得焦慮和緊張,情緒會變得壓抑,人們會采取一切能做到的方式保護自己。由此可見,自我保護是人的防御本能,當學生遇到外界傷害而自己無法解決時,他們會選擇尋找成人的保護。在學校,老師是學生的直接密切接觸的成人,是唯一能保護他們的人,所以,學生會采取告狀的方式來減少外界對自己的傷害,期待以此來保護自己。
(二)維護規(guī)則型告狀原因分析
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經(jīng)驗不斷積累,道德認識日益深化,道德概念更豐富,同情心、正義感等道德情感更完善,辨別是非的能力提高,能根據(jù)具體情境,運用道德情感調節(jié)自己的道德行動。因此,當學生看到其他同學違背規(guī)則或違背自身道德信念時,就會通過告狀行為向教師檢舉此類行為,期望阻止同學的違規(guī)行為。
(三)惡人先告狀型告狀原因分析
學生多是獨生子女,父母不正確教育方式,使部分學生養(yǎng)成了如缺乏責任感、自私自利、攻擊性強等不健康的心理或不良的行為習慣。所以,在學校生活中,當他們與其他同學發(fā)生沖突或產(chǎn)生矛盾,但又怕老師批評時,往往會采取“惡人先告狀”或“倒打一耙”的行動,明知自己破壞了紀律,卻說別人先犯錯,逃避責任,不愿意承認錯誤。
(四)表現(xiàn)型告狀原因分析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在“需要層次理論”提到“愛與尊重的需要”,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得到他人的愛與尊重、肯定和贊美。 隨著學生自我意識的加強,他們越來越關注他人對自己的肯定與贊美,來證明“我是很棒的”。在學校中,老師對他的評價就顯得尤為重要,為了注意自己,認可自己,通過遵守“規(guī)則”來得到老師的肯定,并且對于不遵守“規(guī)則”的行為,學生一發(fā)現(xiàn),就會通過“告狀”的方式向老師匯報。據(jù)此證明自己是個“好孩子”,并希望通過對比得到老師的表揚。
(五)試探型告狀原因分析
此類型告狀只是出于試探心理,并不是因為自己與同學產(chǎn)生直接沖突,他們只是通過告狀試探教師對學生某類行為的看法或態(tài)度,并以教師的回應作為自身是否進行同類行為的依據(jù)。如果教師態(tài)度模糊或肯定此類行為,那么告狀者極有可能效仿此行為。
四、建構教育智慧情境應對學生告狀行為
學生告狀行為各有其產(chǎn)生動機,教師得根據(jù)不同類型學生告狀的具體表現(xiàn),對癥下藥,建構具體的教育情境,運用具體的教育方法并借助教育情感的作用來發(fā)揮教育智慧應對學生告狀行為。本文將模擬兩種類型學生告狀的具體發(fā)生情景,幫助教育者更深入地理解如何更好地發(fā)揮教育智慧應對學生告狀行為。
(一)求助型告狀行為應對的教育智慧情境建構
求助型告狀是指當學生受到同伴欺負或發(fā)現(xiàn)同伴處于麻煩中時向教師告狀以獲得教師幫助或支持的行為。依據(jù)求助型告狀的表現(xiàn)及特點,研究者可模擬求助型告狀行為的告狀情景并依據(jù)具體情景建構學生告狀行為應對的教育智慧情境。
1.學生告狀情景
課間的時候,有的同學們三倆一團,嬉笑打鬧,有的同學們坐在位子上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這時,小明氣沖沖地跑過來向老師告狀,“老師,小紅在教室里跑來跑去,還把我的文具盒碰到地上摔壞了”。
2.告狀行為應對的教育智慧情境建構
通過上述告狀情景我們可以看出,小明是受害者,但不可一味指責小紅,完全偏袒小明此時,教育者應先將兩位同學叫到一起,了解情況后再解決,具體教育情境如下:
將兩位同學一起叫到辦公室,先問小紅:“小紅,你是故意弄壞小明的文具盒的嗎?”“不是,我是跑的時候不小心把文具盒碰到地上的。”“那你應該怎么做呢?”“我應該向小明道歉,并再給小明買個新的?!薄皩?,你的做法很好,以后如果不小心傷害了別人要及時道歉?!睂κ虑榻?jīng)過了解并引導小紅說出解決辦法后,再問小明:“小明,小紅說她要向你道歉并給你買新文具盒,你可以原諒她嗎?”“可以”“那有必要生氣嗎?”“老師,我不應該因此生氣,我錯了。”“這就對了,小紅不是故意碰壞的,你可以原諒她老師很高興,如果以后遇到類似的事情能像今天這樣,寬宏大量一點并自己嘗試解決,老師和同學們會更喜歡你?!?/p>
針對類似的求助型告狀行為,教師如果簡單粗暴地呵斥施害者,雖然可以使其認識到錯誤,暫時起到作用,卻會讓孩子對老師心生不滿或敬而遠之,并且可能會助長受害者的依賴心理,無法自己解決的問題就去向老師告狀,造成“狐假虎威”的現(xiàn)象,還會使學生形成“狹隘”心理。此時,教師應引導孩子從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學會寬容和體諒他人,并鼓勵學生自己解決類似問題,不但能減少類似行為發(fā)生的頻率,而且能引導學生獨立解決類似問題。
(二)惡人先告狀型告狀行為應對的教育智慧情境建構
惡人先告狀型告狀是指學生犯了錯誤之后,害怕被其他同學揭發(fā)或受到教師嚴厲批評,先于其他同學找到老師去告狀,以逃避責罵的行為。依據(jù)惡人先告狀型告狀的表現(xiàn)及特點,研究者可模擬惡人先告狀型告狀行為的告狀情景并依據(jù)具體情景建構應對學生告狀行為的教育智慧情境。
1.學生告狀情景
午間,王麗去了商店買了冰激凌等一包零食,在教室里吃,這時,劉鵬看見了,就過去問王麗要,王麗沒同意,劉鵬就直接拿走吃了,但又怕王麗向老師告發(fā)他搶別人東西,被老師批評,就先于王麗跑去向老師告發(fā)王麗亂買零食,希望逃避老師的批評。
2.告狀行為應對的教育智慧情境建構
對此類告狀行為,教師首先得充分了解事實經(jīng)過,講清事實道理并靈活引導學生主動承認過錯,承擔責任。必要時,教師應嚴厲批評并適當懲罰。具體教育情境如下:
首先,把兩位當事人都請到辦公室,耐心詢問王麗,了解事實經(jīng)過,“王麗,劉鵬說你在教室吃零食這是真的嗎?”“老師,劉鵬看我買零食問我要,我不給他直接搶了?!薄芭叮縿Ⅸi,王麗說的是事實嗎?”“是?!薄澳抢蠋熡袀€疑問你可以解答嗎?你搶了王麗的零食說明你倆都吃了零食呢,而且王麗也沒有向老師抱怨你搶她零食,為什么你又來告發(fā)王麗呢?”“老師,我擔心王麗告狀?!薄斑@樣啊!你認為你這么做對嗎?”“不對”“現(xiàn)在你知道自己做的不對了應該怎么辦呢?”“向王麗道歉。”“很好,你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老師很高興,你想問王麗要零食應該耐心和她說,或者可以拿差不多價格的和她換,但是,直接搶別人的東西不僅很沒有風度還會讓別人討厭你,以后要注意?!?/p>
對于類似的惡人先告狀型的告狀,教師不能偏聽偏信,因為此類學生犯錯后,往往擔心被老師批評就搶先告狀,說利己的話,突出其他同學的不好行為。此時,首先得冷靜傾聽告狀,并及時比較雙方的陳述,分清誰是誰非,調查原因,在對此類告狀學生進行引導時,多用“你認為你有沒有錯、你可以怎樣解決、你這樣解決試試”等較為委婉的話進行交流,以學生認識到自己行為的不妥為目的,而不是強硬的否定。此外,要考慮到學生的自尊心,私下教育,讓學生真正認識自己的不當行為,并自覺地改變自己,以達到理想教育目的。
五、總結
學生告狀行為是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常見的現(xiàn)象,若處理不當,將會對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可估量的影響,必須加強研究,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告狀行為,分析其特點及原因,創(chuàng)設具體的教育情境,運用教育智慧應對學生告狀行為。
參考文獻
[1]郭云.教師應對幼兒告狀行為的策略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
[2]劉思月.教師應對中班幼兒告狀行為的策略研究—以保定市某幼兒園為例[D].保定:河北大學,2016.
[3]王霞.不同活動類型中中班幼兒告狀行為的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6.
[4]張亭亭,胥興春.教師應對幼兒告狀行為的調查分析[J].課題研究,2012,(Z1).
[5]張曉麗.教育智慧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xiàn)[J].當代教育科學,2007,17.
[6]曾苗苗,林葉舒.經(jīng)驗教師教育智慧的表現(xiàn)形式及其特征[J].教學與管理,2017.(10).
[7]李紅,蔡辰梅.論教師的教育智慧及其生成途徑-- 基于教育現(xiàn)象學視角[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7,(08).
作者簡介:
劉艷梅(1995-),女(漢族),山東臨沂人,教育學學士,武警指揮學院教學考評中心,助教(通信作者),主要從事教學研究;
才卓(1977-),女(漢族),河北昌黎人,醫(yī)學學士,武警指揮學院教學考評中心,講師,主要從事教學研究;
任偉(1990-),男(漢族),山西大同人,軍事學碩士,武警指揮學院教學考評中心,助教,主要從事教學研究;
寧靜(1994-),女(漢族),河北邯鄲人,文學碩士,武警指揮學院訓練管理系外語教研室,助教,主要從事英語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