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飛
摘要:新課改深度推進為學科教學工作產生了深遠影響,尤其是高中學段的音樂、美術等藝術學科。完善藝術學科教學,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也是新時代新課改背景下,高中音樂教師需要關注的課題。本文將以高中音樂教學為例,探究音樂對高中生心理健康產生的影響,希望可為一線高中音樂教師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音樂藝術教育;高中生;心理健康;影響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前言:
藝術素養(yǎng)對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幫助作用。作為一名高中音樂教師,也應站在這樣的角度開展音樂教育,全面培育學生的音樂藝術素養(yǎng),想辦法用音樂滋養(yǎng)高中生的心靈,滿足學生們的學習需要。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和體驗,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音樂藝術教育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一、聆聽音樂有助于調節(jié)學生情緒
到了高中階段,絕大多數(shù)的孩子都面臨著升學的壓力,學習時間緊張,學習成績提升速度慢,都會給高中生帶來很大的精神負擔。而音樂課堂上,教師帶領學生聆聽音樂,往往可以緩解這種焦慮不安的情緒,讓學生躁動的心情趨于平靜。
例如:某天上課的時候,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不高,課堂上,很多學生看似在聽音樂課,其實內心仍然想著別的事情。這個時候教師就要提起注意,如果學生的注意力遲遲不能集中,長此以往,一定會對心理健康產生影響,音樂教師有責任也有義務引導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用音樂滋養(yǎng)他們的心靈。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用播放音樂的方式幫助學生緩解壓力。按照教學的順序,剛剛教學到《錦雞出山》,教師可以邀請學生配合自己完成一個小互動。先前,學生閉上眼睛,教師播放《錦雞出山》的音樂,由于這首樂曲中包含大量的古典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感受一下整首歌的節(jié)奏,最先判斷出來的學生可以獲得教師的獎勵。聽音樂的過程中,所有學生都不許睜開眼睛,這樣可以保證學生的思維,最大程度上被音樂吸引,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當學生慢慢沉浸到音樂的情緒中之后,學習上的煩惱和壓力基本也就被拋諸腦后了,有助于緩解學生焦慮的情緒,讓他們以更加飽滿的狀態(tài)應對接下來的學習挑戰(zhàn)。當然,在音樂課堂上播放音樂調節(jié)的不僅是學生焦躁或低落的情緒,如果在音樂課之前,學生剛剛上完體育課,他們的情緒可能是特別高亢激動的,播放一些舒緩的音樂,也有助于減輕學生的躁動感,讓他們以更加平靜的狀態(tài)吸收音樂知識。這是音樂對高中生的心理狀態(tài)產生的另一個層面的影響。
二、學習音樂有助于提升音樂審美
日常教學音樂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明顯感覺到,很多高中生在其他課上可能表現(xiàn)很好,但是到了音樂課堂上,表現(xiàn)就沒有那么突出。尤其是對于那些平時成績還不錯的學生,到了音樂課上,在音樂審美這方面,就沒有優(yōu)勢了。一方面是因為這部分學生平時將所有的時間都用在了學習上,很少有機會接觸多元化的音樂素材;另外一方面,高中生群體接觸高質量音樂的機會確實很少,平時大家了解更多的是流行音樂,大家普遍缺乏多元化的音樂審美體驗。所以在音樂課堂上,教師應該利用教材中的多風格音樂,培育學生的音樂審美,這樣也有助于引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
例如:教學《姑蘇風光》這首歌曲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用音樂中包含的情緒和圖景,引導學生思考一下:“大家認真聆聽,這首歌中的圖景是非常豐富的,聽完以后,老師會找同學起來回答問題,看看大家從這首歌里感受到了多少風光?”在這樣的引導過程中,高中生會形成回答問題的意識,集中精神認真聽音樂,聽完以后引入師生互動,由學生表達個人的所思所想,在這個過程中,學習音樂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審美,緊接著,教師還可以將本節(jié)課的音樂知識和流行音樂做一個對比,引導學生想一想,平時聽的音樂和音樂課上接觸到的音樂存在怎樣的差距?由于學生剛剛才完成師生問答互動,此時大家會反應過來,平時聽的音樂里基本沒有如此豐富的圖景,聽完以后只能記住旋律,而無法引發(fā)人的想象力。這就是流行音樂和音樂教材上的音樂作品之間的差距。借助著這樣的思維,引導學生聆聽更加豐富的民族音樂,可以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yǎng),提高音樂課堂的教學質量。
三、音樂中蘊含深厚的知識內涵
高中音樂課就是為了能夠讓學生正確地了解音樂并接受音樂熏陶,借以改善自身的心理狀況。音樂知識中本身是蘊含著深厚的知識內涵的,借助著這些知識內涵,也有助于開展德育,讓高中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吸收到更加豐富的音樂知識,引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
例如:教學《百鳥朝鳳》這首音樂的時候,教師可以結合著電影片段大連學生共同欣賞,播放完以后再用更加專業(yè)的視角引導學生感受這首歌中包含的深刻內涵。這首歌曲從人的角度加以想象,描繪了一幅自然萬物和諧共生的景象,即便將畫面關閉,只是聽音樂,學生也能夠感受到這首歌曲中蘊含的勃勃生機。教師可以結合著當下的時代背景,讓學生認真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用音樂去引導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讓他們意識到保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呼吁大家為了做好新時代的高中生應該身體力行保護我們周邊的自然環(huán)境,從保護學校的一草一木,保護街邊的動植花草做起。在這樣的引導過程中,學生會用自然價值觀的角度去欣賞音樂。慢慢的,學生會在音樂中找到心靈上的平靜,某種程度上,這也可以算作是音樂周蘊涵的深刻內涵給學生的心理健康帶來的正面影響。在音樂中回歸旋律思想,在遐想中達到人曲合一的境界,不僅有利于加深學生對音樂內涵的認識,還可以完善音樂課的整體教學。
總結:
音樂是人類感情表達的一種方式,能夠體現(xiàn)一個人的內心情況,真實反映人的心理活動,其本身是富有感染力的,能夠陶冶人們的身心。高中階段是一個重要的人生時期,學生既要努力學習文化知識為高考準備,還要完善自己的思想、建立正確的觀念,并保持自己的健康心態(tài)。
參考文獻
[1]朱曉霞.音樂教育對高中生心理健康發(fā)展影響研究[J].北方音樂,2020(12):130-131.
[2]潘泳衡.試論高中生音樂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運用[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9(01):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