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麗萍,趙 婧
(山西農業(yè)大學 園藝學院,山西 太原 030031)
黃瓜(Cucumis sativusL.)是設施栽培的主要蔬菜種類之一,生產中缺乏科學的水分管理指標,常導致過量灌溉、水分利用率低等問題[1-2]。如何節(jié)約黃瓜灌水量、合理利用水資源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水作為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對黃瓜生長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合理的灌溉制度,可改善土壤環(huán)境、降低設施內空氣濕度,有利于黃瓜產量提升和品質改善。水肥一體化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大幅提高了水分利用率,降低了設施黃瓜的灌水量。研究認為,適度的水分虧缺對作物光合作用[3]和產量[4-5]的影響不顯著,但可通過調節(jié)根系發(fā)育[6]、增加滲透調節(jié)物質[7]等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設施黃瓜灌溉主要依靠經驗,灌水量仍然有很大的節(jié)約空間。鑒于此,通過設計不同灌水量,研究水肥一體化條件下設施黃瓜對水分的響應機制,明確秋冬季設施黃瓜的適宜灌水量,為黃瓜生產提供理論依據(jù)。
試驗在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qū)開展,黃瓜品種為津優(yōu)40號,密刺類型,采用壓力補償式滴灌管,滴頭間距15 cm,流量 1.2 L/h。
試驗以常規(guī)灌溉量為對照(CK),設70%灌溉量(T1)、80%灌溉量(T2)、90%灌溉量(T3)3個處理。大區(qū)設計,每個大區(qū)面積69.68 m2,定植8壟,中間6壟平分為3個小區(qū),作為3次重復,小區(qū)面積17.42 m2。
起壟栽培,壟底85 cm、壟高10 cm。2020年10月8日定植,等行距種植,行距1.3 m、株距16 cm,定植密度48 105 株/hm2,栽培行兩側10 cm處安裝滴灌管。緩苗后開始不同灌水量處理,采用水肥一體化技術澆水施肥,前期每5 d澆水1次、后期每10 d澆水1 次,澆水量以水表計量。CK每次澆水110 m3/hm2,灌水總量為1 760 m3/hm2,2021年1月16日結束。
定植前施入腐熟羊糞75 m3/hm2作基肥。羊糞有機質、全氮、全磷、全鉀含量分別為 190.22、25.68、28.62、12.65 g/kg。水肥一體化方法施肥,每次澆水時施水溶肥(N-P2O5-K2O為15-15-15)75 kg/hm2。每周噴1次殺菌劑。
2020年10月15日,每小區(qū)按照株高4.5 cm、葉片數(shù)3片/株的標準選擇不相鄰的20株做好標記。
1.3.1 生理指標 定植6周,每小區(qū)從標記植株中選取代表性強的3株,取葉片測定生理指標。從上往下數(shù)取第3片葉,稱質量后于液氮中冷卻,冰塊中保存,帶回實驗室后-80 ℃冰箱保存,測定可溶性蛋白、丙二醛(MDA)和脫落酸(ABA)含量[8]。
1.3.2 物質積累與分配 定植6周后,采用破壞性取樣法,從每小區(qū)標記植株中選取有代表性的3株,測定物質積累和分配。取樣后,洗去根部土壤,晾干后將植株分解為根、莖、葉三部分,105 ℃烘箱烘至恒質量,測定根、莖、葉干質量,計算植株干質量和分配系數(shù)。
1.3.3 產量及產量形成因子 每次采收時分別記錄各小區(qū)黃瓜采收數(shù)量和產量,計算總產量和平均單果質量。產量采用精確度為1 g的電子秤稱質量。
1.3.4 黃瓜品質 定植10周和13周后,每小區(qū)從標記植株中選具有代表性的5根黃瓜作為1次重復,重復3次,取樣測定黃瓜果實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硝酸鹽、維生素C含量[9]。
采用SPSS 16.0 軟件進行方差分析,采用Excel 2007作圖。
試驗測定了逆境條件下黃瓜葉片ABA、MD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3個比較靈敏的指標(圖1)。不同處理中,CK黃瓜葉片ABA、MD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為最低,T1處理黃瓜葉片ABA、MD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分別比CK顯著增加60.91%、42.47%和44.92%(P<0.05),表明受到嚴重的水分脅迫;T2處理黃瓜葉片ABA、MD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顯著低于T1(P<0.05),顯著高于CK(P<0.05),表明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水分脅迫;T3處理黃瓜葉片ABA、MD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與CK差異均不顯著(P>0.05),表明沒有受到明顯水分脅迫。
圖1 不同灌水量對黃瓜葉片生理指標的影響
不同灌水量處理顯著影響黃瓜根、莖、葉干質量和單株干質量(圖2A),CK黃瓜莖、葉干質量和單株干質量最高,節(jié)水灌溉各處理黃瓜莖、葉干質量和單株干質量都有一定程度減少,以T1處理減少最多,T2處理其次,T3處理減少最少。其中,T1處理黃瓜單株干質量比CK顯著減少了21.21%(P<0.05),T2和T3處理黃瓜單株干質量與CK差異不顯著(P>0.05)。不同灌水量不僅影響黃瓜物質積累,而且影響黃瓜物質分配(圖2B),進而影響黃瓜根冠比(圖2C)。CK黃瓜根系分配系數(shù)最低,T1、T2和T3處理黃瓜植株根系分配系數(shù)分別比CK顯著增加了29.84%、18.35%和8.04%(P<0.05)。同樣,CK黃瓜植株根冠比最低,T1、T2和T3處理黃瓜植株根冠比分別比CK顯著增加了32.17%、19.66%和8.55%(P<0.05)??梢?,減少灌水量通過增加黃瓜根系分配系數(shù)增加根冠比,抵抗干旱逆境。
圖2 不同灌水量對黃瓜植株物質積累和物質分配的影響
減小灌水量降低了黃瓜單果質量(圖3A),不同時期CK黃瓜單果質量均為最大,T1處理單果質量比CK 顯著降低了3.86%~5.45%(P<0.05),T2和T3處理單果質量比CK略有降低,但差異不顯著(P<0.05)。減小灌水量也減少了黃瓜果實數(shù)量(圖3B),不同時期均以CK黃瓜果實數(shù)量最多,T1處理黃瓜總果實數(shù)量比CK顯著降低了17.34%(P<0.05),T2和T3處理黃瓜總果實數(shù)量與CK差異不顯著(P<0.05)。受單果質量和果實數(shù)量的共同影響,減少灌水量降低了黃瓜產量(圖3C),不同處理間以CK總產量最高,達24.28 t/ hm2,T1處理黃瓜總產量比CK顯著降低了20.58%(P<0.05),T2和T3處理黃瓜總產量與CK差異不顯著(P<0.05)。
圖3 不同灌水量對黃瓜產量和產量形成因子的動態(tài)影響
2次采收黃瓜果實的風味物質含量變化趨勢一致(表1)。灌水量顯著影響黃瓜果實品質,隨灌水量減少,黃瓜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維生素C含量升高,而硝酸鹽含量降低。不同處理黃瓜果實可溶性糖含量差異顯著(P<0.05),以CK黃瓜可溶性糖含量最低,與CK相比,T1和T2處理可溶性糖含量分別顯著增加14.44%~14.36%和9.81%~11.19%(P<0.05),T3處理可溶性糖含量與CK差異不顯著(P>0.05)。不同處理黃瓜果實可溶性蛋白、維生素C含量的變化趨勢與可溶性糖含量一致,而硝酸鹽含量變化趨勢與可溶性糖含量相反,不同處理間差異顯著,以CK黃瓜硝酸鹽量最高,與CK相比,T1處理硝酸鹽含量顯著降低12.82%~18.20%(P<0.05),T2處理硝酸鹽含量顯著降低8.95%~9.13%(P<0.05),T3處理硝酸鹽含量與CK差異不顯著(P>0.05)??傊?,減少灌水量增加了黃瓜可溶性糖、維生素C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了硝酸鹽含量,提高了黃瓜品質。
表1 不同灌水量對黃瓜品質的影響
干旱脅迫時,作物滲透調節(jié)物質含量會增加,并表現(xiàn)在激素水平上[10],可改變根系分布[11],增強抗旱能力。本研究表明,T1和T2處理黃瓜葉片ABA、MD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顯著高于CK,表現(xiàn)出逆境脅迫反應,這與前人研究結果[10-11]一致。T1和T2處理黃瓜根系分配系數(shù)和根冠比顯著高于CK,可能是黃瓜植株為適應干旱而產生的根系優(yōu)先發(fā)育的結果,這與楊志剛等[12]的研究結果一致。
適當減少灌水量對黃瓜產量影響不顯著,李銀坤等[13]的研究表明,減少灌水量30%(5 190 m3/hm2),黃瓜產量比常規(guī)灌溉(7 470 m3/hm2)降低不顯著;方棟平等[14]的研究表明,160.5 mm的灌溉量與180 mm的灌溉量對黃瓜產量的影響差異不顯著。本試驗中,T2和T3處理黃瓜產量與CK差異不顯著,這與李銀坤等[13]、方棟平等[14]的研究結果一致,T1處理黃瓜產量減少20.58%,是由于受到了嚴重的水分脅迫[15]。
減少灌水量可提高黃瓜果實可溶性蛋白、維生素C和可溶性糖含量[16],減少硝酸鹽含量,改善黃瓜品質[17-18]。本研究表明,不同灌水量對黃瓜的品質影響較大,T1和T2處理黃瓜維生素C、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均顯著高于CK,這與王柳等[19]的研究結果一致;但硝酸鹽含量顯著低于CK,這與郭熙盛等[18]的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T2和T3處理黃瓜產量與CK差異不顯著,但品質得到提升,尤以T2(80%灌水量)處理品質得到顯著提高,而且可節(jié)約灌溉水20%,是秋冬季設施黃瓜的適宜灌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