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延煥
2019年秋季,統(tǒng)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全面投入使用。其中,六年級上冊—法治專冊的首次亮相成了一大亮點。法治專冊中強調(diào)的法治素養(yǎng)能否在課堂中落地并實際轉化為學生的公民素養(yǎng),是大家關心和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筆者在立足理解教材立意的前提下,從兒童的視角,嘗試以鏈接兒童生活、巧用案例教學、注重知行合一為路徑,初探六年級法治專冊教學策略。
教材中蘊含著編者的教學思想、教學理念及教學目的。只有認真研讀教材,領會教材的編寫立意,明確教學定位,才能精準施教,從而有效完成教學目標。
《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上冊是統(tǒng)編小學德育教材的“法治專冊”,意在通過一學期的法治教育,使廣大青少年初步樹立法治觀念,養(yǎng)成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顯然,從受教育的兒童立場出發(fā),根據(jù)兒童的認知規(guī)律和年齡特征,義務教育階段所進行的法律教育是一種公民素養(yǎng)教育,不是法律專業(yè)教育。定位于法律觀念與法律態(tài)度培養(yǎng)的法律教育,應該以法律知識的學習為基礎,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權利、義務觀念和程序意識,形成“法律神圣不可侵犯”的態(tài)度。
義務教育階段的法律教育,是為了兒童的健康成長。但在教育實踐中,我們卻往往忽視了兒童的成長,只是將學法作為授課的重點,存在法律教育就是為學法律而不是為學生的錯誤傾向。如某老師在教授法治專冊第九課“知法守法 依法維權”關于防止侵害未成年人的內(nèi)容時,借助“活動園”事例引問:“圖2中這樣的行為觸犯法律了嗎?”學生回答“已經(jīng)違法了”,隨后,這位老師讓學生熟讀“知識窗”相關法條,便結束了此教學環(huán)節(jié)。顯然,老師在知識化的驅使下,只是讓學生熟知法律內(nèi)容,卻忽略了幫助學生學習如何運用這些法律法規(guī)來保護自己,這與法治教育的宗旨是背道而馳的。為了扭轉這種錯誤傾向,義務教育階段的法律教育應該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意識,引領兒童健康成長,走向美好的未來。
法治教育專冊之所以成為一線教師執(zhí)教的一大難點,是因為大多數(shù)老師拘泥于以往經(jīng)驗,認為法律內(nèi)容離兒童生活較遠,難以引起共鳴?;趦和觯處煈摱嚓P注兒童的真實生活,聚焦兒童的困惑和需求,琢磨兒童的真實心理。在教授法治內(nèi)容時,只有鏈接兒童生活,選取具有代表性的生活事件作為教學素材,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法律的興趣,使他們產(chǎn)生道德認知與情感共鳴,從而提高課堂學習效果。
我在執(zhí)教法治專冊第九課“知法守法 依法維權”關于依法維權要靠證據(jù)這一部分內(nèi)容時,我先讓學生回憶“和家人去超市購物結算后,那張購物結算小票往往是怎么處理的”。由于是立足兒童的真實生活,所以學生此時變得有話可說、有話想說。有的學生說:“從超市出來后就隨便撕掉了?!边€有的學生說:“回到家,把買的東西從袋子里取出來后,小票就隨著袋子扔進了垃圾桶?!敝挥泻苌俨糠滞瑢W說會保留小票。接著我用問題“這張小票的作用可不小,你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嗎”來引發(fā)學生思考。當了解到學生的認知只是停留在這張小票的作用是讓我們核對商品數(shù)量及價格時,我講述了我在購物結算時看到的一個真人真事—“一位老人想退貨卻遺失了購物小票,所以商家不承認這些商品是從他的店里購買的而拒絕退貨”,用其向學生講解購物小票的其他作用。通過鏈接兒童生活,讓學生意識到購物小票的作用,了解妥善保管小票可以為以后維權提供證據(jù),進而引導學生從法律的視角重新審視日常生活現(xiàn)象和行為,增進法治認知。
有效的教學方式是提升法治專冊教學實效性的重要途徑。案例教學是法治教育的經(jīng)典范式。所謂案例教學法,是指教師在教學目標的引領下,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改編、重組,選取生活中典型且真實的案例開展教學活動。通過鮮活的案例,引導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思考、討論、辨析、交流,從而理解抽象的法律知識,解決學生生活中的法律困惑。
在教授法治專冊第九課“知法守法 依法維權”第85頁“活動園”時,我立足教材的范例意圖,結合當下時事熱點,對書本的內(nèi)容進行了改編。
案例分析:疫情期間,樓上住戶林芳通過網(wǎng)絡上體育課進行跳繩項目訓練,影響了樓下住戶王強的居家休息。
王強可能采取的做法有哪些?
做法1:再忍一忍,應該很快就結束了。
做法2:走到陽臺,朝樓上住戶喊罵。
做法3:向物業(yè)管理處反映投訴。
問題設置:
1.三種做法分別會帶來怎樣的結果?
① 極力忍受的結果是:
② 暴力制止的結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③ 反映投訴的結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覺得哪種做法既能維護自己的利益又不違法?
這個案例來源于學生在疫情期間居家上課的真實事件。通過鏈接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讓兒童真切地感受到法律就在他們身邊。學生看完案例后有共情,這為案例的辨析提供了討論的空間和可能。兩個問題的設置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拓展了學生看問題的角度,提升了學生探究問題的廣度和思考問題的深度。
案例辨析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思想碰撞的有效手段。在這個過程中,有時會生成一些意外的答案,這正是案例教學的魅力所在。如在選擇三種已給出的做法時,有的同學還會提出第四種解決方法:“有時候對方是無意的,我們可以先進行善意提醒,如果對方不聽勸,我們再進行維權投訴?!边@個意外答案正彰顯著統(tǒng)編德育教材一大閃光點:實現(xiàn)法治教育與道德教育的融通,即道德背后有法治剛性的一面,法治背后又有道德正義與溫情的一面。
通過巧用案例分析,學生認識到:當自己的權利受到侵犯時,既不要獨自忍耐,讓別人肆意踐踏自己的合法權益,也不能超越法律的邊界,用違法的手段維權,而是應該在合法的范圍內(nèi)行使和保護自己的權利。同時也意識到道德規(guī)范處理社會關系的局限性,感受到法律的強制力和權威性,真切體會到法律對自身生活的保護,從而增強法治意識、涵養(yǎng)法治精神。
法治素養(yǎng)的形成和提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法治教育不僅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還要回歸生活。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直視現(xiàn)實問題,將課堂上所獲得的法治認知和法治意識轉化為實際行動,從而實現(xiàn)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我在執(zhí)教法治專冊第九課“知法守法 依法維權”關于學生欺凌這一部分時,先就“學生欺凌”這一問題對班級同學進行了課前匿名調(diào)查,竟驚訝地發(fā)現(xiàn)班級有些學生曾受到過學生欺凌。于是我把各種欺凌行為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作為課程資源呈現(xiàn)給學生看,引導學生用法治的視角看待校園生活現(xiàn)象,使其認識到同學間的玩鬧、爭吵行為也有可能升級為學生欺凌,變成違法行為。接著匿名呈現(xiàn)班級學生實際遇到的欺凌情況,請全班同學支著,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思維,引導學生遇事時要想到用法律維護權利,尋求相應的幫助。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法治能力有所提高,法治素養(yǎng)也得到提升。
在法治專冊的教學中,教師唯有理解教材立意、明確教學定位,方能發(fā)揮法治教育專冊課程的育人功能;只有觀照兒童立場,以鏈接兒童生活、巧用案例教學、注重知行合一為抓手,才能真正助力學生增進法治認知,增強法治意識,用法治思維處理生活事件,從而提升法治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