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虹
何康(1923—2021),漢族,福建省福州人,曾任華東軍政委員會農林部副部長、國家農林部副部長、農業(yè)部副部長、農業(yè)部部長。作為農學家、農業(yè)管理專家、社會活動家,何康長期參與和主持國家農業(yè)行政、科研、教學和農業(yè)生產領導工作,是中國在熱帶大規(guī)模發(fā)展橡膠和熱帶作物生產的奠基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他為中國農業(yè)和農村經濟發(fā)展,對恢復和發(fā)展農業(yè)生產、農業(yè)科教事業(yè)和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農業(yè)做出了突出貢獻。1993年,何康獲得美國世界糧食獎基金會世界糧食獎。2021年7月3日,何康在北京逝世。
回望何康走過的足跡,與廣西尤其是被譽為“中國戰(zhàn)時農都”的柳州沙塘有不少的交集。
早年求學廣西
1941年至1946年,何康先后在廣西大學經濟系、廣西大學農學院農藝系學習。據何康《結緣農業(yè)70年》的回憶,他到廣西大學農學院學習,與其父親到廣西任職有關。
何康的父親何遂是辛亥革命的元老。九一八事變后,何遂力主抗日,與朱子橋將軍一起組建遼吉黑抗日義勇軍民眾后援會,還請纓殺敵,任由退入關內的義勇軍為主力的國民黨軍第五十五軍軍長。西安事變后,1937年5月,何遂與到達南京的中共中央代表周恩來、博古、葉劍英、李克農等建立聯(lián)系,葉劍英和何遂很談得來。1939年5月,何康在重慶南開中學念高中時加入中國共產黨,并任該校的中共地下支部書記。后來,葉劍英把何康的黨員關系轉到中共南方局,由他直接領導,葉劍英調回延安后,何康由董必武直接領導。
1941年初,任立法院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的何遂兼任軍委會桂林辦公廳總顧問,于是舉家遷往廣西。何康當時在成都光華大學政治經濟系讀大一,組織上同意他隨家遷桂。行前的一個晚上,何康特地到重慶曾家?guī)r周公館去見中共南方局的主要負責人董必武,董必武要求何康在這個長期隱蔽的時期,勤學、勤業(yè)、勤交友,多學一點有用的知識。得知何康專業(yè)是學政治經濟時,董必武說現(xiàn)在學政治經濟學,無非是亞當·斯密那一套,將來恐怕用不上,不如學一門與民生有關的科學技術,比如農學,將來建設國家更有用處。何康隨父來到廣西桂林,在廣西大學經濟系學習并從事地下黨工作。1942年轉學到廣西大學農學院農藝系。當時的廣西大學農學院位于柳州市沙塘。
何康選擇到廣西大學農學院學習,除了董必武的交代,還因為他記得馬君武校長說過,廣西大學農學院及廣西農事試驗場是廣西全省最高的農業(yè)研究機構。何康也知道浙江大學的很多老師都到廣西大學農學院執(zhí)教,如張肇騫、汪厥明、柳支英、周明牂、程世撫、蔣書楠、張照、吳耕民等。
何康初到廣西大學農學院時,看到沙塘雖然遠離市區(qū),可環(huán)境寧靜而美麗。周邊的馬路兩旁整齊地長著筆直聳立的桉樹,一幢青磚的教學樓,幾排平房宿舍,雖然只有200多名學生,但學習氣氛、學術氛圍都很濃厚。學院人才薈萃,來到這里求學,雖然學習、生活條件都非常艱苦,但能遂自己的心愿,能夠進一步實現(xiàn)農業(yè)興國的抱負,何康無怨無悔,甚至感到很幸運。和所有同學一樣,何康吃糙米飯?zhí)疃亲?,用桐油燈照明,無論是上課學習還是科研實驗都很勤奮,常常夜里讀書鉆研到十一二點。那時的油燈是以煤油或桐油為燃料,油煙很濃,早晨起來鼻孔都成了黑洞。
何康從大二開始進行土壤微生物的研究,指導教師是美國農學界泰斗魏克斯曼的學生、留美博士張信誠。張信誠當時分別在廣西大學農學院和廣西農事試驗場任職。在張信誠的指導下,何康的學業(yè)進步很快。
1943年至1944年,在黃瑞綸(原浙江大學教授兼農藝學系主任、廣西農事試驗場技正兼農業(yè)化學系主任)、張信誠的指導下,何康在廣西進行土壤碳氮比對于水稻生長及產量影響的研究,較全面系統(tǒng)地總結了國內外稻稈還田、腐解之動態(tài),他們采用磨碎的稻稈進行對比試驗,得出新的結論,認為在廣西桂南一帶施稻草于水田,以晚稻為好,主要是正值高溫多濕季節(jié),有機質分解快,有利水稻營養(yǎng)和肥效的提高。何康將研究形成論文《關于土壤中的碳氮比例及其與水稻營養(yǎng)的關系》,并以此論文于1946年獲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
這在當時是個嶄新的課題,且具有實用意義,得到當時中國農學界的重視,自然也獲得導師的喜愛與贊賞。何康在廣西大學農學院的造就,奠定其成為農學家的堅實基礎。
1980年,何康到美國看望恩師張信誠,張信誠拿出何康當年畢業(yè)論文的手稿,恩師對他論文的重視并收藏了那么多年,何康很感動。
三同學破堅冰
當年在沙塘桐油燈下苦讀的廣西大學農學院學子中,日后出了3位農業(yè)部門主管官員——何康任中國農業(yè)部部長、李崇道任臺灣農復會主任、黃成達任香港漁農署署長。沙塘求學的那些年,他們住在同一宿舍,何康和李崇道睡的是上下鋪。正是這樣的校友關系,他們3人攜手合作,打破了大陸和臺灣的堅冰,促進了海峽兩岸暨香港的農業(yè)交流。
1942年春天,李崇道被國立廣西大學農學院錄取,來到沙塘,開始了4年的學農生活。李崇道聰明,有熱情有志向,對在戰(zhàn)亂年代能有一個相對安定的學習環(huán)境,非常珍惜,因為學習刻苦并成績優(yōu)異,當年還獲得畜牧獸醫(yī)系獎學金。
黃成達與何康、李崇道不同,他并非內地考生,而是1943年由香港考入廣西大學農學院、從淪陷區(qū)逃難出來求學的,比何康和李崇道低兩屆。1944年,黃成達投筆從戎,作為翻譯參加中國遠征軍,遠赴緬甸對日作戰(zhàn),抗戰(zhàn)勝利后重返校園,于1948年畢業(yè)。
1989年,何康即將離任農業(yè)部部長一職,那時大陸、臺灣、香港的農業(yè)交流因為臺灣與大陸關系的對立,還是堅冰一塊。如何打破堅冰,何康想到了昔日同窗李崇道和黃成達。李崇道當時是臺灣地區(qū)的農復會主委,而黃成達則任香港漁農處處長。何康試著通過黃成達向李崇道表示會面的邀請,得到李崇道熱烈回應。
1989年5月3日,李崇道的弟弟李政道給何康來信,希望李崇道、何康能夠在巴黎召開的國際畜疫會上見面,可惜因各種原因未能見面。后何康又通過李政道夫婦再向李崇道表示會面的邀請,令他沒想到的是,李崇道立即回應,決定在香港會面。
1991年10月17日至18日,這3位在廣西求學的同窗分別46年后在香港重逢。當年學子,而今步入花甲,一見面就緊緊擁抱到一起。李崇道與何康的密談由美國FMC公司的一位亞洲負責人(美籍華人)作東安排,何康夫人全程陪同,何康兒媳王苗當時在香港工作,為他們做了攝影記錄。由于何康、李崇道、黃成達的努力,兩岸農業(yè)科技交流、科研人員的交往逐漸密切起來,兩岸關系開始“破冰”。
何康堅信,這里邊同學的情誼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育我沙塘”
位于沙塘的柳州市農業(yè)科研所里,一座高高的水塔上豎著醒目的“戰(zhàn)時農都”4個紅色的大字,此為何康所題。
何康對這里,自始至終都是“育我者沙塘”的情結。
2012年4月,在自治區(qū)領導和柳州市委、市政府領導的陪同下,何康一踏進柳州市農科所的大門便激動起來:“這地方我永遠忘不了。生我者父母,育我者沙塘!”盡管這已經是何康第五次重訪沙塘,仍然控制不了自己激動的心情。
這是何康曾經學習、生活的地方。
在廣西大學研究室舊址,墻上嵌刻著廣西大學原校長白鵬飛1939年的題詞,何康凝視著“廣西大學農學院研究室奠基紀念”的石刻,過去求學歲月的艱難困苦和美好的時光,都在他眼前閃過。
何康一輩子結緣農業(yè),他堅持認為,“要說我做農業(yè)的專業(yè)知識,底子就是在沙塘求學時打下的”。雖然是抗戰(zhàn)時期,但是沙塘卻有著當時全國優(yōu)秀的師資,馬保之、嚴家顯、馬大浦、童潤之、張信誠、張肇騫等許多著名專家、學者都因避戰(zhàn)亂來到柳州,言傳身教。他們在沙塘培養(yǎng)出大批杰出的農業(yè)科技人才,何康便是其中之一。在沙塘農都博物館,何康久久凝視著這些師友的照片,訴說著師恩難忘。過了那么多年,何康仍然記得導師們的名字,說得出他們的所長和所教的科目。何康后面來沙塘尋舊,都帶著他的夫人郁雋民。二人當年都在沙塘求學,在此相識相知。當然他們都沒有想到,這段共同求學的友情會在大家都70歲的時候轉為愛情。
命運還安排了何康與郁雋民等幾個同學共同度過一段驚心動魄的逃難之旅——1944年8月的湘桂大撤退。何康通過當時國民黨第四戰(zhàn)區(qū)參謀長吳石的安排,與幾個同學終于乘上開出柳州逃離戰(zhàn)區(qū)的火車。何康沉著鎮(zhèn)定地將同學們一一塞進車里,自己則爬上火車頂,用繩子將身子和氣窗綁縛在一起。在火車加速行進時,風裹細沙打著何康的臉,經過長時間的顛簸,火車停下時,他身子已經呈僵直狀態(tài)。
何康忘我無私的品格,深印在郁雋民的心底,讓她對何康平添幾分深情。之后,在戰(zhàn)亂的時日里,由于種種原因,他們失去聯(lián)系。
何康的父親何遂與繆希霞的父親繆秋杰是至交好友,兩人雖是國民黨高官,卻同情共產黨,支持革命事業(yè),暗地里為民族的革命與解放做了不少事情。自然,兩家的孩子從小就一塊玩耍,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后來,何遂和繆秋杰合辦瑞明公司。瑞明公司實際上是共產黨的地下機構,它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往解放區(qū)運送藥品等緊缺物資。何康任公司總經理,繆希霞任財務主任,他們倆均是中共地下黨員??梢哉f,何康與繆希霞既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兒時玩伴,又是親密無間、志趣相投的革命伴侶。
1990年,繆希霞在病逝前,特意囑咐兒子去美國尋找郁雋民,希望自己鐘愛一生的人能繼續(xù)擁有幸福,何康的兒子在美國尋找郁雋民無果。1993年春夏之交,何康的兒子得到消息,郁雋民從美國回來了,他們找到郁雋民敘說了媽媽最后的囑托。郁雋民聽后很感動,答應考慮。昔日風華正茂的他們,如今已是白發(fā)蒼顏。那時的何康與郁雋民已是70歲的老人,二人于當年秋天成婚,此后共同走過了26年的歲月。
1999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前夕,何康、郁雋民夫婦回到廣西柳州沙塘。重新踏上這片青年時代曾學習生活過的土地,郁雋民不禁感慨萬千:“50年前,自己曾在這里立下人生的目標選擇學農,此后命運的安排卻讓自己從未從事農業(yè)工作,心中總存著遺憾。”沙塘之行是郁雋民一次特殊的人生之旅。
2009年,柳州市柳北區(qū)和柳州市農科所的同志到北京拜訪何康。何康說:“現(xiàn)在全國要想找到像當時沙塘那樣的地方,很難。因此,要重新開發(fā)沙塘‘農都文化,最關鍵要有東西給人看。除了要盡快修復那些歷史遺址,還要利用好南方喀斯特地貌特點和豐富的植物資源,打造有強烈南方特色的園區(qū)?!焙髞?,他再訪沙塘,看到在柳州市委、市政府的重視下,沙塘經濟文化建設日新月異,感到很欣慰。何康還有個愿望,就是希望能出一本對“中國戰(zhàn)時農都”進行系統(tǒng)記敘的專著,因為“沙塘是個絕無僅有的地方,是柳州一筆珍貴的無形資產,沙塘精神要繼續(xù)發(fā)揚光大”。
2012年4月1日的這次訪問,何康意猶未盡,興起揮毫,再次為沙塘留下墨寶,題寫的內容出自他的內心。他先寫下“沙塘——戰(zhàn)時農都”,又深情揮毫,題寫“生我父母,育我沙塘”。
離開時,何康偕夫人郁雋民再次向沙塘深深鞠躬,似當年離開時與師友惜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