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詩琪 郭鳳志
摘 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是一種既有的文化自信,也是一種有待提升和實現(xiàn)的自信。提升文化自信是一個系統(tǒng)性任務,做的成效“依智不依識”,唯以智慧為主旨方為可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本質是要確立獨立的民族精神自我,提煉中華民族在復興過程中為世界貢獻的先進發(fā)展理念、先進制度精髓和有影響力的先進價值觀,建立新時代中華文化主體性。我們應在增強國家硬實力的基礎上,聚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將其打造為支撐當代中國文化發(fā)展的決定性“內因”,盤活傳統(tǒng)文化與革命文化資源,提升中華文化的內在統(tǒng)一性,不斷增強中國文化軟實力。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文化自信;實踐智慧
[中圖分類號] D64 ? ? ? ?[文章編號] 1673-0186(2021)011-0029-011
[文獻標識碼] A? ? ? [DOI編碼] 10.19631/j.cnki.css.2021.011.003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將文化自信視為治國理政的新維度,與“三個自信”并重,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1]349,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重大問題”[1]474,“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2]41。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必須堅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激發(fā)全民族文化創(chuàng)造活力,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3]。這些重要論斷,不僅揭示出文化自信的實質就是要重塑民族精神獨立性,還確立了構建文化自信的基本方向,要面向“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彰顯“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鑒于此,學術界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是什么”與“如何做”展開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在歸納這些成果的過程中,不難發(fā)現(xiàn),在“是什么”與“如何做”之間還存在著一些研究空白。因為理論上的“是什么”并不能直接用于指導、解決實踐之中“如何做”,二者的溝通需要建立起實踐觀念作為中介。實踐觀念是建立在“是什么”“主體目的”“主體能力”“主體行為”等幾者協(xié)調基礎上的實踐智慧。所以,將實踐智慧內含的科學思維運用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理解與塑造之中,有利于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主觀能動性,對于發(fā)揮其思想引領作用而言,具有重要的理論科學性和具體實效性。
一、文化自信實踐智慧的前提性概念綜述
實踐智慧作為一個中介性概念,始終處于“理論”與“現(xiàn)實”的交互作用之中,起著中間橋梁之效用。想要搭建橋梁,不可不對橋梁兩端的情況加以追問。一方面,我們要明確實踐智慧指向的理論問題是什么,即到底什么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最基礎的含義和最基本的價值訴求是什么?另一方面,對文化自信的現(xiàn)實培育問題即如何達成文化自信進行探析。
(一)“是什么”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內涵研究
本質來看,文化實踐是人獨有的對象性活動,文化是人感悟自身精神本性的苦旅。人在多大程度上認識到自身的主體精神和文化力量,就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激發(fā)出超越眼前生存困境的能動性。概括地說,文化自信是人們對自身生存意義的確認,關乎我們國家和民族能否建立共同的精神依存、能否最大限度激發(fā)整體文化力量,推動中國道路的發(fā)展。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文化理論研究泰斗陳先達先生認為,文化自信可直接比作為一個由中國共產黨掌舵、以各領域先進知識分子為先鋒、以全體人民為基點的有機呼吸體,它的血脈肌理中流淌著民族自我精神,指引每個成員不斷以文化己、以文聚合,成為自覺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的先進之人[4]。
如果稍做理論延伸,文化自信可理解為是對自身文化主體性、價值性以及創(chuàng)造性的高度信心,對于一個國家或民族而言,文化自信是一個由文化自覺過渡到文化自強的過程。李宗桂、郝立新、沈壯海、郭鳳志等學者,通過論證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交互作用,間接指出文化自信是民族主體自覺戒除文化盲目性、融合內部精神、達成意識形態(tài)共識的文化實踐[5-8]。歷史和現(xiàn)實一再證明,中國想要獲得可持續(xù)發(fā)展,必須對自身優(yōu)秀文化具有堅定信心和強大定力,為社會主義事業(yè)凝魂聚力。
(二)“如何做”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現(xiàn)實培育研究
首先,已有部分學者從文化發(fā)展模式角度探討如何培育文化自信。云杉認為,像中國這樣一個有著5000多年歷史的文明大國,必須有專屬于自己的文化頂層設計,統(tǒng)籌文化資源,以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母體、以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為根本、以黨領導人民創(chuàng)造的革命文化為優(yōu)勢、以外來文化為養(yǎng)分[9]。劉建軍認為,中華文化自信承擔著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現(xiàn)實使命,它主要來自中華文明的歷史輝煌、當代中國的蓬勃發(fā)展、文化發(fā)展的正確道路、漢語學術的崛起趨勢,為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確立了四個基本維度[10]。
其次,部分學者從現(xiàn)實環(huán)境角度探討如何提升文化自信。李德順認為,新時代的文化問題要在新時代語境下尋求答案,當下講文化自信必須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獲取新生力量[11]。鄒廣文進一步補充,這股新生力量不僅來自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自信,更應來自對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社會主義道路輝煌成就的自信[12]。李慎明認為,提升對這股文化新生力量的信念感具體有四個方面: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政治制度、堅持以人民需求為轉移、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地借鑒外來文化[13]。此外,還有部分學者從社會心理角度出發(fā)探討文化自信。如衣俊卿認為,文化自信實質就是要提升價值觀受眾的額度,培育文化自信,需以社會價值尺度、歷史價值尺度和道德價值尺度相統(tǒng)一的整體性邏輯為架構[14]。
綜上所述,文化自信之理論意義與現(xiàn)實勢能不言而喻。面對新的環(huán)境、新的形勢、新的任務,我國想要成為具有強大感召力與凝聚力、具有長遠發(fā)展前景的國家,必須在世界文化博弈與交融中保持自身精神獨立性,堅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fā)展道路和發(fā)展方向。目前,學術界在這兩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定進展,但相對于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重塑“民族精神獨立性”而言,還需要大量的、有效的學術供給。這勢必涉及一個統(tǒng)合現(xiàn)有研究成果、制定基本原則的問題,以化解點對點的分散化研究、進入到學理層面的系統(tǒng)化論證。從方法論的意義上來說,馬克思主義向來強調以系統(tǒng)性、整體性、辯證性的全局觀來分析問題。將其實踐智慧用于分析文化自信,是將理論邏輯與現(xiàn)實邏輯統(tǒng)一到文化自信中的科學化命題和高階性任務。
二、確立精神文化自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本質所在
提出確立精神文化自我,不僅是對實踐智慧核心思維的運用,同時也是對習近平總書記以文化自信重塑精神獨立性構思的學理支撐。馬克思啟示我們,實踐是人獲取社會屬性和提升生存質量的過程。因此,將實踐智慧思維運用于文化研究,必須將明確文化屬性和提升精神境界作為首要研究內容。文化屬性以文化主體確立精神“文化自我”為顯著標志。文化自我既是精神獨立性發(fā)展臻熟的重要標志,又彰顯著意識形態(tài)同一性的強大吸引力,是提升文化自信的關鍵方法論之一。
(一)確立精神文化自我是實踐智慧思維方式的內在要求
實踐智慧是一種以人為程式的對象性意識,它彰顯著人如何將外部事物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現(xiàn)實力量。因此,實踐智慧的第一要義便是要求人回答“我是誰”與“我不是誰”的自我認知問題,進而才能夠確證自身存在、彌補自身不足、相信自我價值。按照歷史唯物主義思想的觀點,科學的自我審視,要將自身置于社會歷史環(huán)境之中,總結人作為類存在與個體存在的雙重屬性。在現(xiàn)代語境中,人的類存在是指人在普遍社會關系中所扮演的角色,承認、肯定自己是社會機體中的一分子;人的個體存在則是指人對于個人身份、個性特質等的堅守。唯有明晰自我的雙重屬性,才能在個體利益和集體利益、個人價值選擇與外部世界要求相矛盾時作出正確判斷。
以此類推,當我們將實踐智慧運用到文化自信研究中時,首先要通過論證文化類存在和文化個體存在的雙重屬性來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作為獨立存在體的合理性。從類文化層面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同其他異質文化之間是“和而不同”的平等關系,均享有在世界文化環(huán)境中同生共存、獨立呼吸的平等文化權益。即使各文化形態(tài)的活動主體、階級屬性、構成要素等均有不同,但他們都享有在世界文化景觀中綻放的機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不應該為資本主義文化所霸凌與脅迫。從個體文化層面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作為一種先進文化形態(tài),有著其他文化所無法取締與超越的獨特品質,是與“黑眼睛、黃皮膚”這種外在特征相比,更能夠喚起中國人共鳴和更為高階的民族凝結方式,構成了中國人嶄新的精神密碼與身份標識。
從本體論意義上來說,這種文化“獨立存在”傾向,使文化的疆域和范圍愈漸清晰與穩(wěn)定,逐漸形成了有自我規(guī)定性的存在形式,賦予了不同文化相互區(qū)別的精神自我形象,即文化自我。就其理論形態(tài)而言,文化自我的生成是某種文化精神獨立性發(fā)展臻熟的標志。文化以價值觀為核心,文化自我抽象指向中國人共有的價值精神高地,限定著中國人最根本的信仰歸屬問題。信仰凝歸于一才能夠升騰出熱愛自身文化的濃厚深情。就其“現(xiàn)實”形態(tài)而言,文化自我以某種文化建立內部秩序、融合共存為一個生命有機體為表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這個大系統(tǒng)中,各內部文化形態(tài)可視為整體結構的“部件”,發(fā)揮著主次分明的運轉性功能,從而保持著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統(tǒng)一性。言而總之,精神文化自我的確立意味著某種文化已具備了精神統(tǒng)一性和內容同一性,這種一致性在一定程度上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生成的重要條件,是凝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情懷的必由之路。
(二)鞏固精神文化自我是文化自信重塑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前提條件
通俗來講,一個人只有明確自我身份,才能靈活而深刻地按自身屬性去生存發(fā)展,并在發(fā)展過程中不斷提升自我、相信自我、感染他人。在現(xiàn)實場域中解析一種文化,首要任務便是考察該文化精神自我的培育情況。它體現(xiàn)著文化主體對自身文化屬性、價值意義、前途命運的認識程度,彰顯著文化主體渴望通過文化傳遞自我形象的意志,彰顯著文化主體自主選擇未來發(fā)展道路的決心。一言以蔽之,確立文化自我與習近平總書記對文化自信重塑民族精神獨立性的深層期待不謀而合。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若丟失精神文化自我,只能淪為文化他者的附庸,一步步深陷于他者的意識形態(tài)之中,喪失社會發(fā)展的主動權。
回顧中國歷史,近代以前,中國文化道統(tǒng)相繼、自成一派,封閉的生活環(huán)境、穩(wěn)定的小農經濟基本從未觸發(fā)人們對于精神歸屬問題的思考。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國開始脅迫于西方,被迫開啟文化轉型之路,傳統(tǒng)文化的唯一性被打破,中國文化既成為被西方窺視的對象、又成為待國人審視的對象,生成了探討精神文化自我的語境。然而,可惜的是,先進知識分子的文化自我意識覺醒并未給中國文化發(fā)展注入生機,而是寄破解生存危機的希望于西方,文化主客界限一度模糊,精神文化自我丟失程度可見一斑。胡適與陳序經等人甚至言說中國百事不如人,唱起了走資本主義道路的荒謬論調[15-16]。這種境遇直到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才得到扭轉,中國文化從此呈現(xiàn)出嶄新的面貌,中國文化自我形象也逐漸得到恢復并重回人心。
放眼當今世界,中國人的精神文化自我所經受的“同質化”壓力并不亞于近代以前。對內而言,馬克思主義是在特定歷史境遇下進入中國的,培育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的內在契合性,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對外而言,我們正面臨資本主義國家營銷性、排他性文化輸出的壓迫,資本主義國家正不遺余力地詆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存在的合理性,妄想讓中國道路駛入資本主義陣營??梢姡靥峋裎幕晕颐}不僅是對實踐智慧科學思路的貫徹、對我國歷史文化發(fā)展規(guī)律的總結,更是對新時代中國文化問題的理性解答。重塑精神文化自我是實現(xiàn)文化自信的先決條件和思想基礎,它能夠高屋建瓴地引領國人的價值選擇,凝聚億萬人的信仰形成磅礴之力,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注入活的靈魂與新的力量,發(fā)揮它作為先進文化對中國道路的積極作用。
(三)堅定精神文化自我應以加強文化自覺為著力點
精神文化自我并非是文化主體與生俱來的屬性,而是經過后天努力獲得的產物,確立文化自我的方法論在于注重并提升文化自覺。馬克思啟示我們,精神文化是實踐活動的產物,活動過程中人的思維方式、交往方式逐漸內化為人的價值取向、文化素養(yǎng)、精神境界,將自身塑造為具有特定精神稟賦的文化存在物,并與文化他者相區(qū)分,至此才可判定文化自我的生成。也就是說,精神文化自我的確立需要文化主體經歷一個由自發(fā)走向自覺的認識過程。在自發(fā)狀態(tài)下,文化主體只是機械地存活于特定環(huán)境中,并不能系統(tǒng)地、科學地歸納自身文化結構、文化屬性、文化規(guī)律;而在自覺狀態(tài)下,文化主體除了超越上述水平之外,還能夠發(fā)揮自身主觀能動性,按自身意志決定未來文化發(fā)展出路。
費孝通先生指出,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之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fā)展的趨向”[17]。它體現(xiàn)著文化主體對自身文化發(fā)展規(guī)律的占有、對主觀意志力的把控和對文化前景的科學預期。我國從近代以來的文化自我迷失,到新時期的文化自我重建,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我們超越了小農經濟孕育的自給自足、封閉自守的文化盲目意識,超越了西方工業(yè)文明鼓吹的全盤西化意識,最終在中國道路成就中喚醒了文化自覺意識。在文化自覺意識下,我們黨將馬克思主義文化與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地融合起來,我們的人民篤定了以社會主義文化精神作為自己的價值信仰。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有了馬克思主義,有了中國共產黨領導,有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偉大覺醒,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的潮流從此就是任何人都阻擋不了的!”[18]
獨樹一幟的精神文化自我是中華文化的高度縮影,中華兒女決不能背棄自身價值操守,盲目崇拜外來文明。當下,世界各國經濟低迷、區(qū)域之間沖突頻發(fā)、生態(tài)環(huán)境屢遭破壞、全球性問題加劇,在西方資本主義陷入困境,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不斷取得歷史性突破的情況下,資本主義國家不甘心自身發(fā)展優(yōu)勢喪失,對外輸出新自由主義的“普世價值”,煽動曲解中國的謬論,圖謀銷蝕我國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文化基礎,妄想通過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使社會主義政權變色,遏制中國發(fā)展大勢。我們必須提升文化自覺意識,從堅守精神文化自我的高度出發(fā),來理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先進文化自信的深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是對新中國成立70余載中形成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中國發(fā)展智慧、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等的確信,究其本質是對馬克思主義精神獨立性的堅守。只有通過文化自覺確立新時代中國特色的精神文化自我,才能夠為中華民族提供共同的精神歸處和不竭的精神動力。
三、闡釋文化貢獻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根本保障
精神文化自我作為一個辯證性概念,與文化他者休戚相關。因而,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不得不分析另一個重要維度,即“他信”問題。文化是否有吸引力、文化能否為他者所信服,這取決于文化的貢獻力與吸引力。我們要回歸到中國道路、中國制度的偉大成就之中,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在何處”,解讀其開創(chuàng)性、科學性、共享性意義,如此才能實現(xiàn)“自信”與“他信”協(xié)同增長。
(一)闡釋中國道路中的先進發(fā)展理念
中國道路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超越資本主義發(fā)展弊病的、“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創(chuàng)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2]16。近年來,中國道路作為展示中國形象、中國智慧的話語表述被頻頻提及,這既彰顯了中國向世界輸出嶄新文化符號、發(fā)展理念的努力,同時也反襯出我們文化影響力薄弱的事實。新中國成立70余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不斷取得重大突破,我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攀升,然而“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等謬論卻愈演愈盛,妨礙著中國文化安全乃至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發(fā)展,究其根本,在于我們尚未具備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無法徹底化解外界誤解。因此,我們必須以中國道路“祛魅”為基準,還原中國真實形象,通過文化手段闡釋清中國夢與資本主義霸權夢的本質區(qū)別,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既能自信、亦能服眾,
中國道路的發(fā)展理念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內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國家文化精神、社會價值規(guī)范、個人理想追求三位一體的統(tǒng)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高度概括。我們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中心,簡明扼要地傳播自身文化特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本性質和基本特征,反映了中國道路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是新時代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價值的集中表達。對于它的踐行與培育,體現(xiàn)著中國人民對中國道路和中國文化的自覺認知程度。當下,全球范圍內的文化交往、交融、交鋒越發(fā)頻繁,國內市場經濟環(huán)境下的文化形式越發(fā)多元、多樣、多變,這不禁促使我們思考該如何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闡揚中國道路理念、鞏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筑牢國家和民族共同奮斗的思想基礎。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先進的價值觀產生于優(yōu)質的社會土壤,對社會和個人具有預見性的導向作用。中國道路養(yǎng)蓄的優(yōu)秀文化理念內化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在中國道路前行中不斷散發(fā)魅力,其與西方普世價值觀有著原則性分野。我們既要避免走入西方范式之中,言明我們的社會主義“個性”和獨立自主的國家態(tài)度,同時也不能脫離全球化的時代背景毫無根據(jù)地自說自話。我們應以社會主義話語體系為載體、以新時代中國成就為質料,通過“內容為王、話語為器”的方式使中國道路通暢表達、自主發(fā)聲。
(二)凝練中國制度中的獨特文化智慧
中國制度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它由“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建立在這些制度基礎上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等各項具體制度”[19]構成。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它凝結著中國人民從積貧積弱到實現(xiàn)脫貧攻堅勝利的艱辛汗水,是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創(chuàng)造的優(yōu)秀智慧結晶。社會主義制度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資本主義對現(xiàn)代化道路的壟斷,給世界上渴望獨立自主的民族、國家貢獻了中國方案。它不僅沒有如資本主義一般走入民粹主義歧途、擾亂國際秩序,反而在新冠肺炎肆虐的當下,煥發(fā)出強大的向心力與凝聚力,這是其強大優(yōu)勢的最好說明。闡揚中國制度的超越性、文化性、人類性,能夠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獨特優(yōu)勢傳送給世界,增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感染性、故事性和共情性。
超越性體現(xiàn)在中國制度實現(xiàn)了我國古、今文化的聯(lián)結。中國制度以傳統(tǒng)文化為底色,以馬克思主義先進文化為本色,其在我國的創(chuàng)造性應用并未引發(fā)排異反應,主要是因為馬克思主義的制度設計與中國傳統(tǒng)制度文化存在很多相通之處。比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命運共同體思維與中國古代向來倡議的天下大同精神高度契合;又比如,儒家學派強調以中央集權為前提來管理政府和社會、重視官員選拔與考核,在今天的社會主義制度中都能夠探索得到。值得注意的是,傳統(tǒng)文化只是中國制度文化豐富內涵的一個重要方面,它并不在全局中起決定性作用。中國制度文化發(fā)展的真正動力來自中國經濟發(fā)展的新進展與新要求。
文化性體現(xiàn)為中國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消融了中、外文明交往中的塊壘,拓寬了世界文化交流內容的廣度和深度。中國制度的友好向善價值觀,符合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需要。它與資本主義制度宣揚民主、自由的虛假主義不同,始終主張求同存異、平等互助,是維護友好國家關系的真正模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要著重闡揚中國制度的智慧底蘊,它實質上是現(xiàn)代性與民族性、批判性與革命性、自主性和全球性的統(tǒng)一,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世界文明的發(fā)展范式。
人類性體現(xiàn)于中國制度對于發(fā)展中國家的重要意義。作為一個擁有五十六個民族、十四億多人口的、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當中國開啟現(xiàn)代化征程時,它的價值必然會超出一個國家的范疇,而上升到全人類的意義。社會主義制度的成功,為南亞、中東、拉美以及遙遠的撒哈拉以南的第三世界國家,貢獻了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嶄新模式。我們要持續(xù)不斷地傳遞新的文化代名詞,發(fā)揮文化符號的影響力,使中國文化始終葆有熱度與新鮮度。讓世界看到中國互助共贏、獨立自主的和平發(fā)展道路,看到中國為實現(xiàn)全人類解放貢獻的卓越的社會主義力量,這是我們實現(xiàn)“自信”和“他信”的重要依據(jù)。
四、構建中華文化一體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條件支撐
解決了“我是誰”和“我強在何處”之后,更為關鍵的是“我應當如何做”來保持文化先進性,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可持續(xù)性。如前所述,精神文化自我以文化有機體為外在表現(xiàn)形態(tài),從“一體化”意義上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構成要素及其互滲融合,是以實踐智慧提升文化自信的又一個關鍵維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chuàng)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2]41,因此,探析“三種文化”如何匯通、融合、共存為一個生命有機體,是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內部的“物理嫁接”轉化為“化合反應”、把“盤活存量資源”與“創(chuàng)造增量資源”統(tǒng)一起來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必須破解的問題。
(一)實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傳統(tǒng)文化形成于封建歷史時期,其“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20]的基本精神,構筑著中國人最深層的精神底色和最厚重的文化力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起源形態(tài)”。
近代以前,傳統(tǒng)文化封閉穩(wěn)定、自成體系,“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保ā墩撜Z·為政》)。但隨著時代推移,全新的“社會存在”容納了馬克思主義,締造了影響中國百年文化歷史的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有一部分人開始鼓吹傳統(tǒng)文化“過時論”,認為傳統(tǒng)文化對于解決新時代的社會矛盾已無用武之地。引發(fā)了我們對傳統(tǒng)文化如何發(fā)聲、如何與馬克思主義相處等問題的深思,即傳統(tǒng)文化在現(xiàn)代化環(huán)境中如何轉化與生存問題的思考。
一方面,馬克思主義雖“受命”于中國危急存亡之時,改寫了中國的歷史命運,重新引起了世界對中國及中國文化的關注,但它從未否定、反而重塑了中國文化主體性。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傳入中國的外來文化,只有經由中國話語體系的演繹,才能融入中華文化、發(fā)揮它引領中華文化不斷進取的勢能。由是觀之,挖掘中華傳統(tǒng)文化與馬克思主義文化的共鳴,既有利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更利于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化,這是兩種文化有機融匯的唯一出路。破解問題的關鍵在于以馬克思主義為基本立場,遵循“時”“空”原則完成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皶r”指傳統(tǒng)文化在歷史縱向發(fā)展之中,不能倒行逆施、固守自封,要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進行現(xiàn)代化轉化。“空”指傳統(tǒng)文化在新時代發(fā)展中,要有全局意識、主次意識,它橫渡古今的最終宿命是要服務于馬克思主義構建的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如此,才能激活千古之智,開辟具有時代性、民族性的文化新氣象,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在“從歷史走向未來”的方針中獲得有益補充。
(二)發(fā)揮革命文化的精神引領作用
革命文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形成的首要文化形態(tài),它是我黨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在對傳統(tǒng)文化辯證汲取的基礎上,于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形成,并與中國革命歷史同呼吸、共命運的獨特精神智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準備形態(tài)”。
毛澤東同志曾指出,“偉大的勝利的中國人民解放戰(zhàn)爭和人民大革命,已經復興了并正在復興著偉大的中國人民的文化。這種中國人民的文化,就其精神方面來說,已經超過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21]。這段系統(tǒng)的、科學的論述揭示了革命文化在中華文化體系中的獨特魅力:革命文化破除了傳統(tǒng)文化的封建窠臼,重塑了岌岌可危的中國精神;革命的勝利果實扭轉了中國文化的自卑境遇,為近代以來中華民族、中國文化的被動落后畫下了休止符。它佐證著黨的歷史自信,把中國文化提升到超越資本主義文化的新層次,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奠定了前期基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起著破舊立新、繼往開來的積極作用。革命文化以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為實踐方向,以其自身浸潤人心,有利于筑牢時代新人的使命意識、擔當意識,引領時代新人的價值選擇和奮斗方向。
目前,有部分人認為革命時代已經過去,我國的主要任務已由曾經的“革命”步入“建設”,妄斷提升文化自信無需革命文化加持。但是,漠視革命文化等同于背棄黨和國家的革命歷史、等同于忘記曾幾何時先輩百折不撓、艱苦奮斗的卓越品質,將自身精神操守湮沒于市場經濟的信仰弱化危機之中,任由西方普世價值侵蝕中國歷史、黨的歷史。欲亡其國,必滅其史。堅決守護革命文化,是對唯物史觀主張還原真實歷史的思維的秉承。究其本質,是在鞏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主導地位,維護中華文化整體性和主體性。我們既要完善革命文化內容,用新時代話語體系將杰出人物和典型事例重新編繪,增強革命文化的故事性、時代性和親和性;又要創(chuàng)新革命文化的傳播手段,借助現(xiàn)代媒體技術拉近革命文化與人民的距離,調動起學習革命文化的熱情,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在“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的過程中獲得精神支撐。
(三)增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是黨帶領人民在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中形成的、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先進文化形態(tài)。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有著自身發(fā)展邏輯,它既囊括著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的優(yōu)質基因,又反映著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中的偉大價值理念,盡顯中國智慧在新時代的先進樣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著的“現(xiàn)實形態(tài)”,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主體內容與力量支撐。
從內容上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的貫通之處不勝枚舉,它的斗爭精神、人民本位等思想均能從中國文明成果中得到印證。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并不是傳統(tǒng)文化及革命文化的翻版,也并未套用蘇聯(lián)社會主義文化和資本主義文化作為模板,它是黨和人民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對中國發(fā)展規(guī)律的高度總結。從時間上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是同質文化發(fā)展的不同階段,三者之間是階段性與連續(xù)性的有機統(tǒng)一。任何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割裂開的研究,都將使文化自信走入“形而上學”的困境,使其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破解問題的關鍵,在于增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內蘊的科學理論、精神品質、道德標準,具備引領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昂揚向上的能力;且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另兩種文化具有貫通之處,闡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本身就是對于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的肯定,利于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整體認同。實踐的主體只能是人,增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必須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首先,文化創(chuàng)作要遵循“扎根人民”的原則。文藝工作者要牢記為人民服務的神圣職責與創(chuàng)作立場,貼近新時代人民所需、所思、所想,使人民獲得精神上的充盈感、自豪感、歸屬感。其次,鼓勵創(chuàng)新不代表絕對自由,要鞏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識形態(tài)主導權,引領人民自覺明辨各種錯誤思潮,提升其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自發(fā)熱愛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提供不竭精神支持。
五、結語與展望
本文旨在從實踐智慧出發(fā)探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問題,從實踐原則角度為構建文化自信提供一種知行統(tǒng)一、理論與實踐相統(tǒng)一的問題解決方式。實踐是人將外部資源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建立“自我邊界”的活動。因而,實踐智慧思維內在要求我們:首先,要將確立精神文化自我認知作為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前提條件;其次,鑒于精神文化自我的辯證性,我們要具備兼顧他者的文化視野,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獨特性、超越性與貢獻性,實現(xiàn)文化自信與文化他信的協(xié)同增長;最后,我們要通過文化一體化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整體優(yōu)勢,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獲得可持續(xù)性發(fā)展。
簡而言之,實踐智慧視域下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是一個回答“我是誰”“我強在何處”“我應當如何做”的系統(tǒng)性任務。究其本質,是涉及確立主體屬性、提升主體能力和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綜合性任務。未來研究需進一步聚焦于“應當如何做”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鞏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獨特性質,趨近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重塑“中華文化新輝煌”的美好愿景,構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
[2]?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1.
[4]? 陳先達,臧峰宇.文化自信與新時代中國文化發(fā)展的哲學對話[J].理論與現(xiàn)代化,2019(2):5-15.
[5]? 李宗桂.試論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評價標準[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7(8):1-9+293.
[6]? 郝立新,朱紫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時代境遇與價值選擇——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表述[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8(11):1-7+107.
[7]? 沈壯海.新中國70年與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建[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9):32-38.
[8]? 郭鳳志,馮詩琪.文化自信思想的理論蘊涵和實踐要求[J].紅旗文稿,2017(9):12-14.
[9]? 云杉.文化自覺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強——對繁榮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思考(中)[J].紅旗文稿,2010(16):4-8.
[10]? 劉建軍.當代中國人文化自信的來源[J].文化軟實力,2016(1):49-53.
[11]? 李德順.重視中華文化主體的整體認同[J].中國文化研究,2017(4):7-11.
[12]? 鄒廣文.改革開放以來的文化自信源自何處[J].人民論壇,2018(34):23-25.
[13]? 李慎明.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從基礎抓起[J].紅旗文稿,2015(6):4-8+1.
[14]? 衣俊卿.論中國文化軟實力建設的實踐方略[J].求是,2012(14):51-53.
[15]? 葛懋春,李興芝.胡適哲學思想資料選:上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345.
[16]? 余定邦,牛軍凱.陳序經文集[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8.
[17]? 費孝通.反思·對話·文化自覺[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3):15-22+158.
[18]? 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4.
[19]? 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2.
[20]?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4.
[21]? 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6.
Research on Practical Wisdom to Enhance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eng Shiqi? Guo Fengzhi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24)
Abstract: Th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not only an existing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but also a self-confidence that needs to be improved and realized. It is a systematic task to enhanc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which can only be achieved by relying on wisdom. The essence of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o establish an independent national spiritual self, refine the advanced development concept, advanced system essence and influential advanced values that the Chinese nation has contributed to the world in the process of rejuvenation, and establish the subjectivity of Chinese culture in the new era. We should focus on the advanced cultur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n the basis of strengthening the country's hard power, and make it the decisive "internal cause"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e. We should revitalize the resource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revolutionary culture, enhance the internal unity of Chinese culture, and constantly enhance the soft power of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ultural confidence; Practical wisdom
(責任編輯:易曉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