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經(jīng)典的作品背后,必然有著一個偉大的作者。閱讀經(jīng)典的過程,也必然是走近作者的過程。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日本全面侵華;1938年10月,武漢失守,艾青避戰(zhàn)桂林;11月17日,艾青創(chuàng)作了一首詩歌,名叫《我愛這土地》;同年12月發(fā)表于《十日文萃》。從此,“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著土地愛得深沉……”便如同長了翅膀一樣,飛入了千千萬萬讀者的心靈。也因此,說艾青的《我愛這土地》是中國現(xiàn)代文壇的名詩[1],并不為過。事實上,時至今日,其依然是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的經(jīng)典名篇,解讀這一名篇,既需要面向詩歌本身,也需要面向作者,所以筆者常常只有一個觀點,讀《我愛這土地》這首詩,真的需要一個“愛”字:愛這土地,愛著艾青。
一、“土地”的意蘊
土地歷來是詩歌中的重要題材,對土地的熱愛也歷來是不少詩人的真摯情懷。在《我愛這土地》中,除了標題之外,“土地”出現(xiàn)過三次:一次是“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另一次是“——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還有一次就是最后經(jīng)典的那一句。對于一首只有短短寥寥數(shù)語的詩歌,一個詞出現(xiàn)三次,所以說明這個詞在作者心中的分量。實際上,作者艾青對土地的熱愛是寬泛且深沉的,在中國詩人當中,艾青是為數(shù)不多的既扎根土地而又向往太陽的詩人。無論是在艾青的生活中還是在艾青的詩歌里,土地和太陽都是支撐他生命和精神得以生長的脊梁,同時也是貫穿于他全部詩歌的核心意象。如果說太陽意象寄寓了詩人對理想和光明的追求和向往,那么土地意象則寄寓了詩人對大地母親、對祖國、對人民最樸素、最忠貞、最深沉的愛。因此這首《我愛這土地》,就可以理解為詩人獻給土地最真摯的戀歌。[2]
將時光倒流到艾青創(chuàng)作這首詩的年代,那是一個山河破碎的年代,軍人的浴血奮戰(zhàn)、百姓的水深火熱,對于艾青來說是一種極大的思想沖擊,作為一個詩人,其只能借助于自己的思想和手中的筆,來描述這樣一個破碎的世界、破碎的心靈。當詩人假如自己是一只鳥的時候,他選擇的是“用嘶啞的喉嚨歌唱”,所歌唱的正是那土地,那河流,那風,還有那黎明。在詩人的心中,土地正被暴風雨所打擊著,河流是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風是無止息的吹刮著的激怒的風;但是,詩人依然憧憬著黎明,這明明來自于林間且無比溫柔——當這句話出現(xiàn)在讀者面前時,真的會讓人感覺到一種溫暖、溫柔:盡管面前的土地被打擊著、河流洶涌著、風吹刮著,但黎明依然是無比溫柔的。如此強烈而鮮明的對比,使詩人筆下流出的文字,能夠溫暖所有閱讀到這首詩的人。
河流、風和黎明,都是屬于土地的。當詩人假如自己是一只鳥的時候,他在空中俯瞰著這片被暴風雨所擊打著的土地,原本屬于土地的河流在洶涌著,原本撫摸著大地的風激怒了。然而作者的心中依然是有黎明的,這明明來自于林間,其實就是來自于土地。視力所及的洶涌與激怒,總歸遮蓋不住來自于林間的黎明,即使“我死了”,也要連羽毛腐爛在土地里面。所以說土地是人生的來處,也是人生的去處。無論是山川錦繡,還是山河破碎,哪怕是身在空中的一只鳥,所選擇的依然是歌唱。為什么歌唱的喉嚨是嘶啞的?因為我的眼里常含淚水;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著土地愛的深沉……
二、我愛這“土地”
很多時候,人對土地的愛往往都是抽象的。當人們隨口說出“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時,很有可能其并沒有意識到何為祖國的大好河山?何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愛?那么怎樣才能有這種意識呢?很簡單,構(gòu)建出意象即可。
在《我愛這土地》中,意象是非常豐富的。上面提及的土地、河流、風和黎明都是意象,乃至于作者所假如的那只鳥也是意象,當然,鳥的歌唱、“我死了”、羽毛的腐爛,都是意象。當詩人構(gòu)建起這些意象時,這些意象是互相聯(lián)系的,而最后的指向都是土地。很顯然銜接河流、風與土地的,是黎明。在《我愛這土地》中,黎明這一意象不同于艾青的其它詩作中的黎明,其它的黎明往往只是單純的謳歌光明,而這首詩中的黎明具有更為豐富而深厚的內(nèi)涵:首先,文章由詩中的指稱代詞——這、那——的分析,得出黎明所象征的光明和勝利是未來式的,究其原因,是因為黎明還沒有真正到來。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之下,詩人心中的信仰仍在,因此即使光明尚未到來,即使眼前面臨的是中華民族深重的苦難,即使作者心之所至使得全詩難免籠罩著一絲死亡氣息,即使因此使得黎明意象沾染上了憂郁的色調(diào)。但是所有的這些都不意味著情緒的消極,實際上是一種促人進發(fā)的力量,而這一力量正是由黎明這一意象所提供的。[3]
在曲折的前進當中,仍然能夠表現(xiàn)出對土地的愛,那這種愛一定是真摯的、深沉的。在詩的最后一句,眼里常含淚水的原因,與對土地深沉的愛聯(lián)系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曠絕天地的畫面:何為深沉?只有隱藏在內(nèi)心而不輕易表露出來才叫深沉;何為愛得深沉?只有隱藏在內(nèi)心而不輕易表露出來的愛,才是愛得深沉的愛。在艾青的深沉的愛當中,土地既是一個實物,又是一個意象;艾青所愛的其實不只是這土地,還包括土地上所有的一切。這是一種博愛,因為博愛,所以“眼里常含淚水”,因為艾青是從土地中走來,所以其對土地確實有著真摯的感情,這種感情摻雜著對土地、對土地上的人、對土地上的人與事的所有的愛。這種愛是最終又凝聚于土地,因此淚水與土地的交織,就成為對土地的愛的最佳注腳。
三、我愛著“艾青”
艾青愛土地愛得深沉,作為這首詩的解讀者,其實還應(yīng)當賦予作者艾青一份愛。
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是,作為我國著名的愛國詩人之一,艾青是一位富有悲傷情結(jié)和憂患意識的憂郁型詩人。這種憂郁并非那種無病呻吟式的憂郁,而是因為其對國與家的情懷所形成的憂郁;這種憂郁不是貶義的憂郁,而是一種因為對祖國土地愛得深沉的愛而顯示出的憂郁。艾青一生創(chuàng)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歌,這些詩歌充分表達了其對祖國這片土地真摯的愛。尤其是《我愛這土地》的創(chuàng)作,更是凝聚了艾青對飽經(jīng)摧殘的土地的痛惜與深愛,在這種濃郁的情感中,中華民族所經(jīng)歷的苦難以及凝聚在血與淚中的痛徹心扉的感覺,讓作者在書寫土地的時候,愿意化作一只鳥,既有著對光明的追求和向往,同時又充分凝聚著中華兒女愿意為深愛著的這片土地犧牲一切的決心。所以說,艾青的《我愛這土地》所承載的,實際上是詩人自身濃烈的愛國情懷,表達著詩人對腳下這片土地的最深沉的愛。當然,讀至這首詩,其實就是讀者在與詩人進行無聲的交流,詩人以其對土地深沉的愛叩響著讀者的心靈,讀者的心因為詩人的叩響而與詩人發(fā)生共鳴。于是,詩人強烈的愛國情感與其為這片土地獻身的崇高精神,使每一位讀者感同身受,為之動容。[4]
我們愛著艾青,愛著艾青筆下的土地,愿意像艾青詩中那只鳥一樣,俯瞰著自己深受的土地。我們也希望詩之最后兩句所綻放出的驚天動地的力量,能夠一洗內(nèi)心的凡塵,從而讓自己的心靈得以凈化。我們愛艾青,還因為當詩歌給我們帶來精神的洗禮與力量的時候,心中永遠留著對光明的渴望,對光明的信心。我們也希望自己的眼中有那一滴深沉的淚水,并以之彰顯我們對土地的愛,對祖國的愛,對身邊的所有人、所有事的愛。
參考文獻:
[1]趙瑜,王光福.艾青的“鳥”是“鴉”——艾青《我愛這土地》中鳥之意象索隱[J].現(xiàn)代語文:文學研究,2008(6):51-52.
[2]姚國建.土地最忠誠的歌者——艾青《我愛這土地》藝術(shù)欣賞[J].語文建設(shè),2003(4):19-20.
[3]陳曉.艾青《我愛這土地》中“黎明”意象之新探[J].文藝生活·文藝理論,2017(6):3-4.
[4]古麗尼格爾·居馬.艾青《我愛這土地》詩歌賞析[J].青年文學家,2019(14):22.
李健,重慶萬州國本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