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描寫母愛的文章,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將母愛與具體的事物聯(lián)系在一起,這樣的解讀才可以讓母愛有所歸依。我國著名作家冰心,是中國現(xiàn)當代文壇上最杰出的女性作家之一,她的文學成就獲得評論界的高度贊譽,其作品也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v觀冰心先生的作品,可以發(fā)現(xiàn)“愛”與“美”一直是構成其散文或散文詩的鮮明特色和藝術魅力,在冰心先生的作品中,《荷葉母親》和《觀舞記》就是愛與美的典型代表。[1]在被選入了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之后,《荷葉母親》就成為重點解讀的文本之一。解讀《荷葉母親》,筆者以為特別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不能只從寫作技巧的角度去進行。比如說在日常的教學中,就有人如此評價:冰心借助于荷葉來寫母愛,顯示了一種高超的寫作技巧。這樣的評價實際上大煞風景,將一篇美文的意境破壞殆盡。也就是說對于這一課文的解讀,更應當看作是作者內(nèi)心真情的自然流露,看作是作者對母愛的感悟與荷葉相遇的時候,自然寫出的一篇作品。之所以建立這一認識,是因為對于冰心這樣的大家而言,奇技已經(jīng)不足以談,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才是最佳的注腳。
帶著這樣的思路,再去解讀《荷葉母親》,就應當認識到荷葉和母親是解讀的兩個關鍵詞,這兩個關鍵詞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它們互相依賴,在荷葉保護紅蓮的生活場景中體現(xiàn)著母愛的偉大,而荷葉又因為賦予了這種意蘊而變得更具內(nèi)涵。對于解讀者來說,如果能夠在解讀荷葉的過程中讀懂母親,那也算是摸清了這篇課文的脈搏了。
一、荷葉是母親
在課文當中,“荷葉就是母親”這樣一個意思,體現(xiàn)的非常充分,這一判斷的基礎就是對全文的理解??v觀全篇課文,可以發(fā)現(xiàn)整個散文詩其實篇幅很短,開篇從自家院中的兩缸蓮花寫起,重點描寫了傾盆大雨中荷葉遮蓋紅蓮的畫面,由此作者聯(lián)想到母親愛護兒女的情景,于是借景抒發(fā)了對母愛的至真至深之情。作者通過聯(lián)想,先把兒女比做蓮花,再把母親比做荷葉。[2]既然把母親比作荷葉,那說荷葉是母親也就順理成章,但是又不能從簡單的比喻角度來理解,畢竟如果仔細琢磨,會發(fā)現(xiàn)其中有太多的意蘊需要感悟。
“花瑞”是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個詞,“花帶來的好兆頭”在具體的語境當中,也顯得特別符合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我們園里最初開三蒂蓮的時候,正是我們大家庭中添了你們?nèi)齻€姐妹。在課本里花與人第一次產(chǎn)生了聯(lián)系,缸里的荷花正對應著生活中的孩子。從行文的角度來看,這個時候并沒有提到母親,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細節(jié),當孩子出現(xiàn)的時候,母親往往總是隱居幕后的。正如同人們欣賞荷花的時候,誰又會注意那些荷葉呢?
荷葉雖然不為人們所注意,但是在需要荷葉的時候,它總不會缺席,母親也是如此。“半夜里聽見繁雜的雨聲”,“那朵紅蓮,被那繁密的雨點,打得左右敲斜”……這意味著在孩子生長的過程中有了一些風雨。面對這些風雨,憑著孩子弱小的肩膀,是無法獨自承擔的,這個時候總需要一個人與他遮風擋雨,很顯然這個人就是母親。母親對孩子的關愛是主動的、無私的,正如同大荷葉一樣,它會“慢慢的傾側了來”,“‘正覆蓋在紅蓮上面……”,一個“正”字,恰到好處地將母親對孩子的關愛表現(xiàn)的恰如其分,也就是說母親對孩子的愛,總是恰到好處的,總是不多一分也不少一分的。如果反觀生活,就可以發(fā)現(xiàn)事實也正是如此,因此當用荷葉比喻母親的時候,就顯得恰到好處。
二、母親是荷葉
將母親看作是荷葉,更多的是一種語象運用與意象建構,人們常說語象類似于意象,但又不同于意象,意象重意,語象重語。通過語言的運用去形成意象,其最大的好處是可以在寫作者(同時也是生活體驗者)心中形成對所關注對象的更好解讀,可以讓寫作者的心靈有所歸依。進一步講,意象構造語言表象而深藏義理情感,叫人得其意而忘其言。在解讀的過程中,要基于語象去了解意象,語象則始終停留在對詞句的品味,對語言修辭的精細分析的層面上,這是它與意象分別的要義之所在。[3]理解了這樣的關系,再去解讀《荷葉母親》,會有新的收獲。
如果說將荷葉比作母親,是作者在觀察到自然現(xiàn)象之后想到了自己的生活,然后形成的一種發(fā)自于內(nèi)心的認識。那么反過來,再將母親看作是荷葉,又隱含著另一種深意。尤其是散文詩的最后三段,可以說是將母親身上的荷葉意味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雨勢并不減退,紅蓮卻不搖動了。雨點不住的打著,只能在那勇敢慈憐的荷葉上面,聚了些流轉無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動——
母親??!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攔天空下的蔭蔽?
因為有了荷葉的保護,所以即使還是原來的雨勢,但是紅蓮卻安全了。這個時候,荷葉是主角,在雨勢面前,紅蓮因為受到了荷葉的保護而不再搖動,這個時候荷葉是勇敢慈憐的——勇敢慈憐其實本來是形容母親這樣的人的,保護孩子的母親總是勇敢的,在保護孩子的時候看著孩子的目光總是慈憐的。當用“勇敢慈憐”來形容荷葉的時候,實際上就是看著荷葉、想著母親的時候。
此時,實際上就是在用荷葉這樣的一個詞語去建構母親的意象。當把母親看作荷葉的時候,實際上是賦予荷葉以生命。實際上,在作者心中,荷葉確實是有生命的,當其感覺到“不寧的心緒散盡了”的時候,其實就在賦予荷葉以生命,被賦予了生命的荷葉,與母親的形象重疊在一起,就對“母親是荷葉”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注腳。
三、荷葉與母親
寫母親的文章很多,寫母愛的文章也很多,但是將荷葉與母親聯(lián)系在一起的文章卻并不多見。這其實并非是作者的精心構思,而只不過是在生活當中觀察到荷葉保護紅蓮的那一瞬間想到了母親,想到了母親對自己的關愛。
在這里不妨做一個普遍一點的想象:如果不是冰心,而是其他的某一個人,又或者是我們自己,當看到“荷葉慢慢的傾側了來,正覆蓋在紅蓮上面”的時候,會想到母親嗎?坦率的說,答案恐怕多是“未必”的。同樣的一個生活場景,為什么能夠在不同的人心里引起不同的感覺?這個問題既是現(xiàn)實問題,又反映著心理規(guī)律。佛曰“相由心生”,冰心看到了荷葉,能夠想到母親,這其實是一種情懷。因此我們讀荷葉,讀母親,實際上就是讀冰心內(nèi)心的這種真摯的情懷,無論是作為教師,還是作為學生,最需要理解并接納的,也正是這種情懷。
因此,無論是教師面向文本深度理解需要而進行的解讀,還是面向學生成長需要進行的文本解讀,所要抓住的,實際上正是荷葉意象背后的、存在于母親與孩子之間的最真摯、最無私的感情。這樣,文本解讀實際上也就有了兩個抓手:一個抓手是文本中的意象,包括荷葉與母親;另一個抓手是隱藏在荷葉與文本背后的母愛情感。前者可以通過對文本的解讀來獲得,而后者則需要解讀者結合自己的體驗去體悟。
這種體悟一定是需要結合經(jīng)驗的,客觀上,對于文章所頌揚的母愛這一情感,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比較容易理解,但對于母愛的深刻內(nèi)涵,在學生的心中往往又顯得比較抽象。那么,如何讓學生通過課文學習真正體會母愛,真正感受到母愛的偉大、無私、勇敢這些具體品質(zhì),確實值得思考。[4]思考需要建立在文本的解讀之上,要融合到文本解讀的過程中,如此形成的文本理解,才真正懂得“讀荷葉,知母親”的情感內(nèi)涵。
參考文獻:
[1]李琴.愛與美的碰撞——解讀冰心的《荷葉母親》與《觀舞記》[J].現(xiàn)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0(10):89.
[2]許艷.畫面跳轉中的情愫流動—也讀《荷葉母親》[J].語文建設,2008(7):89.
[3]劉貞福.《荷葉母親》語象解讀[J].中學語文教學,2008(11):45-46.
[4]鐘菊蓮.讓學生真正體會母愛——《荷葉母親》教學點滴[J].現(xiàn)代語文(教學研究),2011(2):52-53.
于笑妍,北京市第二中學分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