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數(shù)字技術在博物館展覽中得到了廣泛應用,為了優(yōu)化博物館展覽設計,提供更優(yōu)質的文化服務,提高博物館策展能力與管理水平,展陳設計人員要主動更新工作理念,積極引入各種新技術,為博物館管理和展出工作提供更多智力支持。本文以南陽漢畫館為例,深入分析智慧型博物館的核心—沉浸式體驗,同時提出了相應的優(yōu)化策略,以不斷順應智慧型博物館展覽發(fā)展的新趨勢。
關鍵詞:智慧型博物館;沉浸式體驗;優(yōu)化策略
中華歷史所遺留下的燦爛文物,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對于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中華民族精神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隨著數(shù)字技術不斷發(fā)展,沉浸式體驗走進了人們的生活。沉浸式體驗場景設計充分借鑒了現(xiàn)代視覺技術和空間藝術,用獨特的科技和藝術形式賦予歷史文物鮮活的生命力。南陽漢畫館是全國著名的漢代畫像石、畫像磚的收藏展示場館,要使其成為新時代智慧型博物館,必須充分利用現(xiàn)代數(shù)字技術,融合藝術之美,創(chuàng)新展出模式。
一、構建智慧型博物館的核心—沉浸式體驗
當前,沉浸式展覽作為一種新的博物館展覽方式受到大眾的喜愛。以南陽漢畫為代表的靜物類展品迫切需要改變傳統(tǒng)的以講解員講解為主的被動展覽模式,尋求數(shù)字技術的支撐,以提升參觀者的感官體驗。
沉浸式體驗與傳統(tǒng)的展覽模式相比,能夠使參觀者身臨其境地感受文物的魅力,使其與展品之間的“情感距離”更近。各類現(xiàn)代信息技術和光影、音樂的應用使沉浸式展覽更加人性化、個性化和現(xiàn)代化,使展覽者對展品的印象更加深刻。沉浸式展區(qū)采用環(huán)繞式墻面展覽、全息投影、全面造景和音樂體驗等展覽方式,充分調動觀眾的視覺、觸覺和聽覺,配合文字解說和影音效果,形成動態(tài)展覽方式,更符合參觀者的需求。沉浸式展覽方式在改變展覽形式的基礎上拓寬了觀眾獲取信息的渠道,滿足了觀眾了解展品信息的需要。
二、沉浸式體驗的展示設計優(yōu)勢
在構建現(xiàn)代智慧博物館的過程中,引入沉浸式展覽設計作為變革傳統(tǒng)展覽方式的有效形式,具有明顯優(yōu)勢。
(1)將多種元素結合,實現(xiàn)文物藝術和科技、創(chuàng)意相結合。為了突破傳統(tǒng)的展覽方式,為沉浸式展覽引入現(xiàn)代新媒體技術,在充分調動參觀者感官的基礎上為參觀者提供了交互式體驗,不僅有助于加強博物館宣傳,還能使參觀過程更加生動、有趣,讓參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傳統(tǒng)的博物館展覽方式主要是文字、實物和圖片相結合的形式,受眾雖然能被動接受文物信息,但這種參觀方式不具備視覺沖擊力,難以吸引參觀者的更多注意力,而沉浸式體驗能夠賦予展覽濃厚的藝術氛圍,在高新技術的支持下使文物展覽富有趣味。
(2)適應博物館未來展覽工作的發(fā)展方向。為了拉近受眾和文物之間的距離,博物館需要對展覽作出改變,在為受眾提供優(yōu)質服務的同時促進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沉浸式體驗豐富了博物館展覽的形式,拉近了大眾和文物之間的距離,是博物館展覽的重要改革方向。
(3)推進博物館展覽方式的變革與創(chuàng)新。一方面,沉浸式博物館展覽方式充分利用現(xiàn)代技術,實現(xiàn)了展覽形式的創(chuàng)新和變革;另一方面,沉浸式體驗優(yōu)化了受眾的參觀方式,給予參觀者更獨特的參觀體驗,從精神文化層面給予觀眾極大的滿足感。
三、引入沉浸式體驗的必要性
傳統(tǒng)的博物館展示體系存在各種限制,靜態(tài)展示模式生硬、固化,文化傳播效率低,無法構建與觀眾的精神聯(lián)系。面對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展覽設計應當突破傳統(tǒng)思維,與當下流行的虛擬現(xiàn)實技術充分聯(lián)動,依靠云技術構建沉浸式觀賞體驗,搭建文物與觀眾之間的互動橋梁。博物館通過新媒體技術塑造新形象、創(chuàng)作新內容、打造新體驗,才能真正吸引觀眾,向符合大眾審美的新時代智慧型博物館轉型。
互聯(lián)網時代,龐雜的信息充斥著人們的生活空間,新興媒介通過多元渠道吸引大眾的注意力,無孔不入的媒介使人們逐漸喪失個體思考的能力,而沉浸式的展館體驗利用虛擬現(xiàn)實技術,把碎片化信息整合處理,為人們提供獨立思考的場所。借助虛擬現(xiàn)實技術,博物館能為觀眾營造身臨其境的體驗。觀眾可以利用個性化音頻設備,在虛擬現(xiàn)實中解放感官,脫離現(xiàn)實的干擾,與技術內容互動,使注意力集中于展覽信息,將信息潛移默化地留在記憶中,與展館產生精神聯(lián)結,建立認知。簡而言之,沉浸式體驗能使博物館文化被參觀者深度吸收。
四、沉浸式體驗的展示設計與應用
(一)運用新技術的多感官沉浸式體驗
要打造智慧型博物館,就要堅持應用各類現(xiàn)代技術,為受眾提供優(yōu)質的、多感官的沉浸式體驗。首先,要組裝展覽交互裝置,構架虛擬與現(xiàn)實結合的展出場景,可以借助影音多媒體設備構建光影技術和漢畫照片交融的展覽場景,賦予南陽漢畫展覽場景更強的交互感?;谟^眾與展品的互動,使觀眾通過簡單的操作就可以參與展覽,如借助可視化數(shù)據(jù)分析技術將展品進行多媒體呈現(xiàn),在展廳設置可觸式電子屏,讓觀眾自由點擊,在電子屏上觀看動態(tài)的漢畫復原場景,感受南陽漢畫的魅力。加強對光、影、音技術的應用不僅能改變傳統(tǒng)的單一展覽模式,更能賦予漢畫文物生命力,讓文物真正“活起來”,同時充分調動觀眾感官,優(yōu)化展覽體驗。
(二)參與式的沉浸式體驗
參與式的沉浸式體驗主要集中在博物館的特定區(qū)域,使受眾有機會近距離接觸文物,還能參與相關的手工制作,以感受文物的特點和歷史文化的魅力。在南陽漢畫館的沉浸式設計中,設計人員要重視體驗區(qū)的設計。為了使參觀者在觀看展覽后留下深刻的印象,博物館可以設置一個南陽漢畫臨摹區(qū)域,借助互聯(lián)網、大數(shù)據(jù)技術對南陽漢畫文物進行數(shù)據(jù)分解。如漢畫中有大量的中國畫元素,可以將其中的山、水、動物和植物花卉等進行分解,同時設置相應的漢畫拓印工坊,使游客在參觀的同時可以親自動手學習拓印漢畫。還要加強對工坊的教育知識展覽區(qū)的建設,讓受眾在拓印的同時學習和掌握更多有關南陽漢畫的歷史和繪制知識,身臨其境地感受南陽漢畫的魅力,獲得良好的觀展體驗。
(三)故事性的沉浸式體驗
故事是媒介傳播的重要手段,對展品的生動敘述解讀配合沉浸式展覽模式,能夠將觀眾自然地帶入展品的世界,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引起共鳴。南陽漢畫館現(xiàn)有不同的主題展館,其中天象與神話是重要主題之一,既有南北斗、彗星等古代天象觀測的真實記錄,又有“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家喻戶曉的神話故事。博物館在故事性設計中可以引入趣味性和互動性的元素,將神話人物作為故事的講述者,以第一人稱的方式為游客敘述展館的歷史故事,融合燈光、音效配合主題展出進行播放。利用光影技術打造星象效果,星象切換由游客掌控,并增設“我的星系”游戲互動,游覽結束時,游客可自愿選擇打印收藏創(chuàng)作的星系圖。故事性的沉浸式體驗能夠改善以往觀眾對博物館文化“看不懂”的普遍認知,還能拓展文化內容,形成系列研學活動,如面向中小學生的寒暑期實踐活動等。將漢畫像石背后的傳奇故事生動地講述給游客,既能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還能起到廣泛傳播南陽漢代歷史文化的作用。
(四)通過空間視覺效果營造沉浸式體驗
目前,空間視覺效果營造的沉浸式體驗主要應用于國內外的藝術博物館,目的是使參觀者更深入地了解展品的藝術內涵。為了優(yōu)化南陽漢畫館的展覽服務,創(chuàng)新受眾的沉浸式體驗設計,必須加強對空間視覺效果的設計,凸顯南陽漢畫的藝術特色和創(chuàng)作特點。設計人員可以改變展館布局和裝飾,盡可能還原展品所處的年代和狀態(tài),根據(jù)南陽漢畫的特點,對展館內部的燈光、色調等進行精心設計,選擇適宜的材料,配合漢畫像石的藝術風格,更加鮮明地體現(xiàn)漢代南陽地區(qū)的風土人情,賦予展品以浪漫色彩,使參觀者沉浸于展覽所營造的藝術空間。
(五)以人為本,滿足參觀者個性化需求
新媒體時代各項媒體技術的發(fā)展為博物館展覽工作提供了新的改革思路,各類沉浸式、交互式參觀體驗為參觀者了解文物提供了更多樣的方式。博物館工作人員應當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對智慧博物館的設計要從重視文物本身特點過渡到關注參觀者的人文需求,吸引參觀者的注意力。首先,在充分利用現(xiàn)代媒體技術的基礎上,應嘗試解決參觀者與文物、展覽空間和展覽技術之間的問題,在本質上,不能將文物宣傳簡單看作吸引參觀者眼球的工作,還應當幫助參觀者了解文物。工作人員可以借助VR等技術設計交流活動,如將文物設計為動畫形象,使其與參觀者對話,將文物背后的故事娓娓道來。其次,要保持展品描述的真實性,歷史文物背后隱含珍貴的人文價值和歷史意義,不能因為展覽需要而隨意改變文本描述。工作人員要在挖掘文物背后故事的基礎上,如實地將真實歷史融入展覽活動。最后,在展覽館整體設計上,要突出主要場所,將珍貴文物放置醒目位置,主次分明,設計合理的展覽路線,幫助參觀者盡可能瀏覽所有展品。
五、結語
隨著時代進步和技術發(fā)展,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長,傳統(tǒng)的博物館展覽模式已經不能適應南陽漢畫展覽的文化傳播需要。沉浸式體驗作為新的展覽模式,受到大眾的關注和喜愛,因此,必須根據(jù)南陽漢畫的特點來設計漢畫館展覽,為參觀者營造身臨其境的氛圍,近距離感受南陽漢畫的魅力,不斷提高漢畫館的服務水平,打造更好的參觀體驗,使博物館展覽設計更加順應時代潮流。
基金項目
2021河南省高校國家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構建智慧型博物館新模式—以南陽漢畫館為例”(項目編號:202110481031)。
作者簡介
楊榮海,1999年7月生,男,漢族,河南南陽人,南陽師范學院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視覺傳達設計專業(yè)2018級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為視覺傳達設計。
指導老師
王寧,1982年7月生,女,漢族,河南南陽人,南陽師范學院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講師,視覺傳達設計專業(yè),碩士學位,研究方向為視覺傳達設計。
參考文獻
[1]張娟.沉浸式體驗在博物館展示系統(tǒng)中的應用[J].建筑與文化,2019(10):207-209.
[2]安穎,桑小昆.青島黃海學院博物館文物虛擬現(xiàn)實展示設計研究[J].中小企業(yè)管理與科技,2020(8):161-162.
[3]矯紅運,李曉慧.交互設計在藝術博物館展示方式中的應用[J].設計,2021(5):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