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丹 王興國
主食,就是最主要的食物。我們身體需要的碳水化合物(也就是糖類化合物)絕大部分由主食提供,主食對整體營養(yǎng)攝入和健康有重要的影響,但很多人并不懂得這一點。
主食有粗細之分,從顏色上就可以看出來,一般純白色的就是細糧,也稱為“精制谷物”,最常見的白米飯、白饅頭、白面包、白面條等都是細糧。細糧曾經(jīng)是生活水平提高的標志,但其實細糧的營養(yǎng)價值比粗雜糧差很多。細糧加工過程中被碾磨掉的胚芽和糊粉層,含有谷粒絕大部分的B族維生素、礦物質(zhì)和膳食纖維,剩下的是淀粉和蛋白質(zhì)。肥胖、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常見的慢性病的發(fā)生與細糧攝入太多有密切關(guān)系。
相比而言,那些整粒的或加工程度較低的谷物、雜豆、薯類等,或黃或黑,或紅或綠,都不是純白色,它們就是粗雜糧,或稱為“全谷物”。粗雜糧和細糧都是糧食,表面上看也許差不多,但營養(yǎng)價值卻大有不同。
從健康的角度講,主食的選擇應(yīng)該“粗細搭配”,這不僅可以使人體獲得更多的營養(yǎng)物質(zhì),還可以防治肥胖、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甚至是癌癥。
很多人可能會問:“少吃白米飯、白饅頭等,那吃什么呢?會不會很麻煩?”其實吃粗細搭配的主食并不難。具體的做法是,減少一些大米和白面,增加一些小米、黑米、薏米、燕麥、蕎麥、玉米等粗雜糧,以及各種各樣的豆子,如紅小豆、綠豆、花豆、扁豆。此外,全麥面粉、糙米等都屬于粗雜糧或全谷物。
做米飯的時候在大米中摻入粗雜糧,如小米、玉米糝、黑米、燕麥米、大麥米、高粱米、蕎麥米、綠豆、紅小豆、扁豆等。其中小米、玉米糝、黑米無須浸泡,可以直接與大米混合做雜糧米飯,燕麥米、大麥米、高粱米、蕎麥米、豆子等通常需要冷水浸泡6~8小時,再與大米混合做飯,否則它們不能與大米同步煮熟。現(xiàn)在市場上還流行一種“預(yù)熟雜糧”,所有雜糧在加工的時候已經(jīng)提前熟化,無須浸泡,直接和大米同時下鍋,同煮同熟,也非常方便。用這些雜糧飯、雜豆飯、雜糧粥代替白米飯和白米粥,可以由少到多,逐步適應(yīng)。
不但要改良白米飯、白米粥,我們還建議把白面換成全麥面。所謂全麥,關(guān)鍵在于“全”。它只經(jīng)過比較粗糙的加工,保留了種子的大部分營養(yǎng)精華,含更多的維生素、礦物質(zhì)和膳食纖維,完勝白面粉。
此外,馬鈴薯、紅薯、山藥、芋頭、紫薯等薯類,也可以代替白米飯和白饅頭,營養(yǎng)價值更高。
食物要粗細搭配的道理已經(jīng)漸漸為大眾所熟知,但大多數(shù)人吃的粗雜糧還是太少了。根據(jù)《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的推薦,主食中粗雜糧至少要占1/3,最好占到1/2。可是調(diào)查表明,人們實際吃的粗雜糧連1/10都不到,與推薦量差得太遠了。
粗雜糧要“努力吃”,因為在外面就餐時,不論是去食堂、飯店,還是訂外賣,很難吃到粗雜糧,不是太少就是太貴。那回家就多吃一點兒粗雜糧吧。做米飯或煮粥時可以放一半或1/3小米、玉米,或者把浸泡過的紅小豆、綠豆、扁豆,做成雜糧飯、雜豆飯、雜豆粥。如果午餐和晚餐吃不到粗雜糧,那早餐就吃燕麥、小米粥等。這些粗雜糧食材在超市、農(nóng)貿(mào)市場都可以買到,希望大家在購買的同時,要有吃粗雜糧的正確意識。
粗雜糧的缺點是口感比較粗糙,不是那么細膩或香甜。有人為了讓粗雜糧主食好吃,特意多加一些糖或油,美其名曰粗糧細作,其實這是得不償失。當(dāng)然,如果精制谷物再加入很多糖或者油,做成油條、油餅、糖餅、酥餅、麻花、餅干、起酥面包、奶油面包、糖豆包等,就更加不可取了,所以這類食物要盡量少吃或不吃。
粗雜糧主食有很多,它們的共同特點是顏色不白,有紅色的、褐色的、黃色的、暗灰的、黑色的,總之都不是白色。因此,我們可以把主食怎么吃概括成一句話:主食要多吃不白的。
(摘自中國婦女出版社《全民營養(yǎng)公開課·健康細節(jié)飲食術(shù)》???? 作者:姜丹 王興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