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所說的油指的是食油、食用油、脂肪,是在制作食品過程中使用的動物或者植物的油脂。
人類飲食離不開油。油是日常飲食不可缺少的食物之一,是提供人們所需脂肪的重要來源,也是人體維生素E的首要來源,同時還是必需脂肪酸亞油酸和亞麻酸的主要來源。食用油中含有的脂類是人體必需營養(yǎng)素之一,它與蛋白質(zhì)、碳水化合物是產(chǎn)能的3大營養(yǎng)素,在供給人體能量方面起著重要作用。經(jīng)食用油烹制的食物不僅由生變熟,口味改善,還能促進(jìn)食欲和增加飽腹感。飄散著濃濃香味的油又醇又香,點點滴滴滋潤著百姓的生活。
中國烹飪十分注重用油,油是人們飲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調(diào)味品之一,是居家過日子必不可少的東西。南宋時,油已經(jīng)成為普通百姓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一。有時,作為生活必需物資的4個代表,即“柴米油鹽”,油也有一份兒。
探究油的由來、油脂的制作、油的種類是一個饒有趣味的話題。古書《黃帝內(nèi)經(jīng)》:“王母授帝以九華燈檠,注膏油于卮,以燃燈?!边@是說油是西王母授給黃帝的。清代《淵鑒類函》:“黃帝得河圖書,晝夜觀之,乃令力牧采木實制造為油,以綿為心,夜則燃之讀書,油自此始?!边@是說黃帝從河圖書中得到的啟示,采木實為油,顯然已是榨油。而黃帝時既無書也無榨油技術(shù),故此說不可信,乃后人偽托。另據(jù)明代《事物紺珠》載,油是炎帝最先創(chuàng)制的。當(dāng)時,炎帝遍嘗百草之后,大大拓寬了人們的食物來源。但很多植物雖然能吃,卻不好吃,需要加些作料。后來,炎帝又經(jīng)過一番艱苦的努力,終于發(fā)明了從動物身上提取油的方法。另外民間還有所謂“神農(nóng)作油,軒轅作燈,唐堯作燈檠,成湯作蠟燭”的傳說。
從脂膏到植物油
中國古時食用動物油很早,烹飪史料表明中國人先用脂后用油,脂油之間有很長的過渡時期。今天的油經(jīng)歷了從脂膏到植物油的歷程。
膏與脂
早時稱油為“膏”或“脂”,現(xiàn)代烹調(diào)中不可或缺的油脂在周秦兩漢時期已經(jīng)廣泛食用。
周代,人們針對不同的原料和季節(jié),使用不同的動物油進(jìn)行烹飪。如春天烹飪小豬、小羊用牛油;夏天烹飪干魚、干野雞用狗油;秋天烹飪小牛、麋鹿用豬油;冬天烹飪鮮魚、野雁用羊油。
先秦時人們所吃的油主要也是動物脂肪,“凝者曰脂,釋者曰膏?!币簿褪钦f,“脂”為固體的油,“膏”為液體的油。東漢《釋名》:“戴角曰脂,無角曰膏。”即從有角的動物身上提煉出來的油叫“脂”,從無角的動物身上提煉出來的油叫“膏”?!爸笔怯薪堑募倚螅ㄈ缗Q颍┑闹?,常溫下較堅硬,色澤潔白;“膏”是無角家畜(如犬、豕)的脂肪,較稀軟。人們在烹飪時用脂膏作為傳熱介質(zhì)(如油炸和油煎)和調(diào)味料。狗雖然屬于無角動物,但痩肉多,肥肉少,從它身上提煉的油很有限,所以人們常說“狗肚子盛不了二兩油”。魏晉南北朝時期,食用油一般不再稱“脂”而稱“油”了。
素油
隨著生產(chǎn)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jìn)步,人們發(fā)現(xiàn)沙果仁和杏仁中也含有油。于是,將它們除去外殼,搗碎后攪拌,然后涂在絲織物上晾干,從中刮出像油一樣的東西,人稱“素油”,即植物油。
植物油的加工利用起始于東漢末年、三國和西晉時期。據(jù)《釋名》記載:“柰油,搗實和以涂繒上,燥而發(fā)之,形似油也。杏油亦如之?!辫褪枪荆卜Q“花紅”和“沙果”。
繒是當(dāng)時絲織物的總稱,古謂之“帛”,漢謂之“繒”。將沙果仁和杏仁搗爛攪和后涂在絲織物上,待干后像油一樣,這表明當(dāng)時人們已經(jīng)知道植物果實中含油,但其提取的方法和成品還是比較簡單和原始的。其實這并非真正的素油,真正的素油最早是從一種名叫“烏桕”的喬木果仁里榨取的。明代《天中記》:“荊州有樹,名烏臼,其實如胡麻子,搗其汁,可為脂,其味亦如豬脂?!边@里的“烏臼”就是“烏桕”樹。
漢代已出現(xiàn)芝麻油之類的植物油。芝麻系胡麻科胡麻屬一年生草本植物,芝麻種子含油達(dá)50%~60%,是重要的油料作物。魏晉南北朝時期植物油已較多地用于烹飪,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shù)·炙法第八十》中有炙豚法:“取新豬膏極白凈者,涂拭勿住。若無新豬膏,凈麻油亦得。”西晉《博物志·卷四·物理》:“煎麻油,水氣盡無煙,不復(fù)沸則還冷。可內(nèi)手?jǐn)囍?。得水則焰起,散卒不滅?!卑礀|漢《漢書》所說,芝麻乃張騫從西域帶回的種子,所以芝麻初名“胡麻”。北宋《夢溪筆談》:“漢史張騫始自大宛得油麻種來,故名‘胡麻?!敝ヂ橛驮谔扑纬蔀闃O普遍食用的素油。從《齊民要術(shù)》看,當(dāng)時的食用植物油至少已有芝麻(胡麻)、荏子、麻子(大麻)、蔓菁4種。
植物油用于食用,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飲食,促進(jìn)了油料作物種植和榨油技術(shù)的發(fā)展。
油脂的制作
油脂的傳統(tǒng)制取方法有煎煉法、壓榨法、水代法、磨法、舂法。下面著重介紹其中3種。
煎煉法
煎煉即把動物脂肪放到鍋里加熱制油?!洱R民要術(shù)》記有古人的煉油方法,即“豬肪炒取脂”。這里的炒就是把豬的脂肪割下來切成塊,再放入陶釜中煎煉,待脂肪達(dá)到一定的溫度,便化成了油。當(dāng)然,這不僅限于豬脂肪,羊脂肪、牛脂肪也一樣。
壓榨法
壓榨法是用物理壓榨方式,從植物中榨取油脂的方法,它淵源于傳統(tǒng)作坊,是傳統(tǒng)的提取工藝。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轉(zhuǎn)引南朝陶弘景的話說:“胡麻生榨者良,若蒸炒者,只可供食及燃燈者,不可入藥。”由此可見,南北朝時期,人們已經(jīng)開始榨油,并有生榨、熟榨之分。漢語中有“屬芝麻的——不打不出油”和
“少一粒芝麻不缺油”的俗語,除了其形象的寓意外,也反映了植物油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
早在《齊民要術(shù)》中,就有壓榨取油的記載。明代的《天工開物》記載:“凡取油,榨法而外,有兩鑊煮取法,以治蓖麻與蘇麻。北京有磨法,朝鮮有舂法,以治胡麻。其余皆從榨出也。凡榨木巨者圍必合抱,而中空之,其木樟為上,檀與杞次之?!?/p>
元代《東魯王氏農(nóng)書譯注》中第一次繪制了榨油的機器“油榨車”,并用文字解釋道:“用四根堅硬大木,周圍各五尺,各一丈多長,在地上疊作臥床。上面做槽,底下用厚板嵌成底槃,槃上開鑿圓小溝,下面通到槽底出口,以備注油進(jìn)承接器內(nèi)。凡在榨油時,先用大鍋炒芝麻,炒熟了用碓舂,或者用碾碾爛,再上甑蒸過?!?/p>
水代法
水代法在油脂制取中是較為特殊的一種方法。對于香油,特別是小磨香油的制作,知道的人可能不多。制取小磨香油通常選用粒大飽滿的藝麻,用大火反復(fù)炒制,放入石磨中磨成芝麻醬,倒入制油器具,加入適溫適量的水替代出香油。
水代法的原理不同于壓榨法。此法是利用油料中非油成分對水和油的親和力的不同,以及油水之間的密度差,經(jīng)過一系列工藝過程,將油脂和親水性的蛋白質(zhì)、碳水化合物等分開。芝麻種子的細(xì)胞中除含有油分外,還含有蛋白質(zhì)、磷脂等,它們相互結(jié)合成膠狀物,經(jīng)過炒籽,使可溶性蛋白質(zhì)變性,成為不可溶性蛋白質(zhì)。在炒熟磨細(xì)的芝麻醬中加入水,經(jīng)過適當(dāng)?shù)臄噭?,水逐步滲透到芝麻醬之中,油脂就被代替出來。
具體來說,水代法生產(chǎn)香油的生產(chǎn)工藝流程是:芝麻→篩選→漂洗→炒籽→揚煙→磨醬→兌漿攪油→振蕩分油→毛油處理→小磨香油。
(摘自商務(wù)印書館《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文化記憶》??? 作者:李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