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經緯
(徐州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江蘇 徐州 221000)
乳腺癌是一種發(fā)病率較高的惡性腫瘤。女性乳腺癌患者多見,男性乳腺癌患者較為少見[1-2]。進行外科手術(包括乳腺癌根治術、保乳手術等)聯(lián)合術后放療是臨床上治療乳腺癌的重要手段。部分乳腺癌患者在接受放療后易出現(xiàn)不良反應(如放射性潰瘍、放射性肺炎等),可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及對治療的依從性[3-4]。以往臨床上多采用肌皮瓣移植修復術治療乳腺癌術后放射性潰瘍。但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該術式的療效往往得不到有效保證[5-6]。近年來狹長窄蒂皮下蒂皮瓣修復術在乳腺癌術后放射性潰瘍的治療中逐漸得到應用。本文主要是探討用狹長窄蒂皮下蒂皮瓣修復術治療乳腺癌術后放射性潰瘍的效果。
選擇2019 年1 月至2020 年6 月我院收治的64 例乳腺癌術后放射性潰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納入標準是:性別為女性,年齡不限;病情符合乳腺癌的診斷標準,且經術后病理學檢查得到確診;接受手術治療(包括乳腺癌根治術、保乳手術等)聯(lián)合術后放療;在放療期間發(fā)生放射性潰瘍;病歷資料完整;意識清楚,認知功能正常,能夠主動配合臨床診治工作;知曉本研究內容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其排除標準是:術后出現(xiàn)嚴重的并發(fā)癥;存在凝血功能障礙;合并有嚴重的心腦血管疾?。淮嬖诰癞惓;驕贤ㄕ系K;病歷資料缺失。按照隨機數(shù)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各有32 例患者。對照組患者的年齡為36 ~68 歲,平均年齡為(45.69±4.58)歲;其放射性潰瘍的病程為3 個月~3年,平均病程為(9.65±2.65)個月。研究組患者的年齡為37 ~69 歲,平均年齡為(45.77±4.63)歲;其放射性潰瘍的病程為4 個月~2 年,平均病程為(9.58±2.77)個月。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對照組患者進行肌皮瓣移植修復術,方法是:首先對潰瘍面組織缺損的情況進行探查,根據(jù)探查結果選取不同的肌皮瓣類型,選定肌皮瓣切取部位并設計切取范圍。皮瓣的切取范圍應超過組織缺損區(qū)邊緣2 ~3 cm。對患者進行臂叢神經松解及潰瘍面清創(chuàng)處理,盡量將病變組織清除干凈。切取皮瓣,對切片區(qū)進行縫合。將切取的皮瓣移植至受皮區(qū),對皮瓣進行適當?shù)恼郫B塑形。將皮瓣縫合固定在創(chuàng)面上,放置引流管,對創(chuàng)面進行負壓封閉引流。對研究組患者進行狹長窄蒂皮下蒂皮瓣修復術,方法是:1)受皮區(qū)的處理。對患者潰瘍面分泌的膿液進行病原菌培養(yǎng)、分離及鑒定,對分離的病原菌進行藥敏試驗,然后選用敏感性高的抗生素對患者進行抗感染治療。對潰瘍面進行清創(chuàng)處理,將潰瘍面的壞死組織徹底清除干凈,直至創(chuàng)面顯露新鮮的組織。2)皮瓣的設計。按照就近、便于轉移和縫合的原則,在距離潰瘍面一定距離、無明顯纖維化或瘢痕化的健側胸壁(包括胸背部肋間、胸前部肋間及胸外側肋間)設計切取皮瓣。皮瓣應帶有肌皮動脈穿支,以利于成活。皮瓣底部與胸骨外側之間的距離約為1.5 cm。整個皮瓣形似網(wǎng)球拍,帶有一條狹長的蒂,蒂寬為2 ~3 cm。3)皮瓣的切取。根據(jù)皮瓣及組織缺損部位的情況設定皮瓣蒂部的旋轉軸點。沿設計線切開皮膚,提起皮瓣的遠端,沿深筋膜向上分離切取皮瓣。將皮瓣游離至蒂部時,按設計線切開皮膚至深筋膜下,將整個皮瓣及蒂部完全掀起。將皮瓣蒂部的真皮、表皮切除,構成皮下組織蒂。4)皮瓣的轉移及潰瘍面的修復。將皮瓣蒂部的旋轉軸點與缺損創(chuàng)面結合,構成皮下隧道,然后通過皮下隧道轉移皮瓣,將皮瓣完全覆蓋在潰瘍面上。對皮瓣進行縫合固定,放置引流管,對創(chuàng)面進行負壓封閉引流。最后對切片區(qū)進行縫合、包扎。
比較兩組患者創(chuàng)面愈合的時間。治療前及治療3 個月后,比較兩組患者的白細胞計數(shù)和血清C 反應蛋白的水平。白細胞計數(shù)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測定,血清C 反應蛋白的檢測方法是:采集患者清晨空腹狀態(tài)下的靜脈血5 mL,對血液標本進行離心處理,分離出血清,采用放射免疫法測定血清中C 反應蛋白的水平。治療前及治療后1 個月、2 個月、3 個月,比較兩組患者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的評分。VAS 的分值為0 ~10 分,患者的評分越高表示其創(chuàng)面疼痛越嚴重。采用自制的“整形美容滿意度調查問卷”調查兩組患者對對創(chuàng)面修復效果的滿意情況。該問卷包括修復部位的顏色搭配、修復部位的色澤、修復部位的外形、修復部位的整體美觀度四項指標,每項指標的滿分均為100 分,患者的評分越高表示其對創(chuàng)面修復效果越滿意。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用顯效、有效、無效評估其療效。顯效:治療后患者的潰瘍面愈合良好,外形較美觀。有效:治療后患者的潰瘍面愈合較好,外形的美觀度尚可。無效:治療后患者的潰瘍面愈合較差,外形的美觀度一般或較差??傆行?(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治療前后,比較兩組患者36 項健康狀況調查問卷(the MOS 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36)的評分。SF-36 包括心理功能、精神狀態(tài)、生理功能、社會功能四個維度,各維度的滿分均為100 分,患者的評分越高表示其生活質量越好。
用SPSS 23.0 軟件處理本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用±s表示,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 表示,用χ2 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創(chuàng)面愈合的時間短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白細胞計數(shù)及血清C 反應蛋白的水平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 個月,兩組患者的白細胞計數(shù)和血清C 反應蛋白的水平均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 個月,研究組患者的白細胞計數(shù)和血清C 反應蛋白的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創(chuàng)面愈合的時間及治療前后炎癥指標的水平(± s)
表1 對比兩組患者創(chuàng)面愈合的時間及治療前后炎癥指標的水平(± s)
注:a 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 <0.05。
9組別 創(chuàng)面愈合的時間(d) 白細胞計數(shù)(×10/L) 血清C 反應蛋白(mg/L)治療前 治療后3 個月 治療前 治療后3 個月研究組(n=32) 16.99±3.54 7.88±0.28 3.64±0.28a 10.68±0.49 3.33±0.41a對照組(n=32) 93.49±8.11 7.91±0.30 5.21±0.25a 10.71±0.51 7.24±0.36a t 值 48.9041 0.0209 8.5900 0.2399 40.5380 P 值 <0.0001 0.9834 <0.0001 0.8112 <0.0001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VAS 評分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 個月、2 個月及3 個月,研究組患者的VA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對比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VAS 評分(分,± s)
表2 對比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VAS 評分(分,± s)
組別 VAS 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1 個月 治療后2 個月 治療后3 個月研究組(n=32)6.54±1.25 3.82±1.49 1.66±0.79 0.54±0.12對照組(n=32)6.60±1.12 4.81±1.14 3.54±1.02 1.88±0.21 t 值 0.2022 2.9850 8.2431 31.3402 P 值 0.8404 0.0041 <0.0001 <0.0001
研究組患者對修復部位顏色搭配、色澤、外形、整體美觀滿意度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對比兩組患者對創(chuàng)面修復效果的滿意情況(分,± s)
表3 對比兩組患者對創(chuàng)面修復效果的滿意情況(分,± s)
組別 修復部位顏色搭配 修復部位色澤 修復部位外形 修復部位整體美觀度研究組(n=32) 92.25±1.64 91.87±1.36 92.05±2.36 91.76±2.36對照組(n=32) 82.02±1.66 83.54±1.65 82.54±1.98 83.41±1.74 t 值 24.7995 22.0374 17.4631 16.1095 P 值 <0.0001 <0.0001 <0.0001 <0.0001
研究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6.88%,對照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68.75%,二者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
表4 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治療前,兩組患者SF-36 中的心理功能評分、精神狀態(tài)評分、生理功能評分、社會功能評分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SF-36 中的心理功能評分、精神狀態(tài)評分、生理功能評分、社會功能評分均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SF-36 中的心理功能評分、精神狀態(tài)評分、生理功能評分、社會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5。
表5 對比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SF-36 評分(分,± s)
表5 對比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SF-36 評分(分,± s)
注:a 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 <0.05。
組別 心理功能評分 精神狀態(tài)評分 生理功能評分 社會功能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n=32) 63.51±4.21 93.54±1.58a 63.54±2.85 92.85±1.65a 63.22±1.84 93.41±2.03a 62.48±3.64 92.66±1.67a對照組(n=32) 63.48±4.33 84.57±1.69a 63.60±2.78 83.54±1.48a 63.17±1.59 83.33±2.44a 62.52±3.58 83.48±1.40a t 值 0.1030 21.9325 0.0852 23.7605 0.1163 17.9648 0.0443 23.8298 P 值 0.9183 <0.0001 0.9323 <0.0001 0.9078 <0.0001 0.9648 <0.0001
進行外科手術聯(lián)合術后放療是臨床上治療乳腺癌的重要方法。但此病患者在接受放療后易出現(xiàn)多種不良反應,可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7-8]。放射性潰瘍是接受外科手術聯(lián)合術后放療的乳腺癌患者常見的不良反應。過去,臨床上常采用肌皮瓣移植修復術治療乳腺癌術后放射性潰瘍,但療效不理想。本研究的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臨床療效、VAS 評分、炎癥指標的水平、對創(chuàng)面修復效果的滿意度和生活質量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這說明,用狹長窄蒂皮下蒂皮瓣修復術治療乳腺癌術后放射性潰瘍可取得良好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對此類患者進行狹長窄蒂皮下蒂皮瓣修復術時不需要解剖血管,因此操作更為簡單,切取皮瓣更加方便,手術時間較短,對患者造成的創(chuàng)傷較小[9-11]。其次,該方法切取的皮瓣蒂部狹長,形似網(wǎng)球拍,具有較大的旋轉度,能提供更大的修復范圍[12-14]。在健康一側胸壁切取皮瓣便于皮瓣的轉移和縫合,且該方法打破了傳統(tǒng)修復方法對皮瓣長寬比例的限制,皮瓣設計方案更加靈活,進而可取得更好的療效[15-16]。
綜上所述,用狹長窄蒂皮下蒂皮瓣修復術治療乳腺癌術后放射性潰瘍的效果顯著,能促進患者潰瘍面的愈合,提高其修復部位的美觀度和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