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寶雍,覃祥冠,李 達
(百色市人民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一區(qū),廣西 百色 533000)
腸破裂是一種較常見的腹部損傷,其多為創(chuàng)傷性。外科修補術是治療腸破裂的主要方法,但術后常見腹腔感染、腸梗阻、腹腔膿腫等并發(fā)癥,進而影響其手術效果。其中,腹腔感染為腸破裂修補術后的常見并發(fā)癥,可引發(fā)膿毒癥休克、嚴重膿毒癥等。相關研究表明,高齡患者由于出現(xiàn)增齡性臟器功能儲備減退的狀況,從而極易引發(fā)多臟器功能損傷[1]。有學者表明,早期腸內營養(yǎng)支持有利于防治急性胃腸道損傷,更有利于維持腸黏膜正常結構與恢復腸道腺體功能,但由于患者機體的耐受性不同,腸內營養(yǎng)存在灌注量、灌注速度等不易控制的缺點,過早行腸內營養(yǎng)會增加患者嘔吐、腹瀉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風險[2]。腸外營養(yǎng)應用于腸破裂修補術后合并腹腔感染患者,不會增加患者胃腸道負擔,與腸內營養(yǎng)聯(lián)合可避免由于禁食導致的機體免疫功能受損,有助于達成營養(yǎng)目標,為患者提供充足的能量供應[3]?;诖?,本研究探討了營養(yǎng)支持方式對腸破裂修補術后合并腹腔感染患者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百色市人民醫(yī)院2018年8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65例腸破裂修補術后合并腹腔感染患者分為對照組(32例,給予腸內營養(yǎng))和試驗組(33例,給予腸外營養(yǎng)聯(lián)合腸內營養(yǎng))。對照組中男、女性患者分別為19、13例;年齡33~88歲,平均(60.59±1.85)歲;損傷部位:高危空腸破裂18例,十二指腸破裂14例。試驗組中男、女性患者分別為20、13例;年齡33~87歲,平均(60.14±1.41)歲;損傷部位:高??漳c破裂19例,十二指腸破裂14例。對比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實施組間對比。納入標準:存在腸破裂、腹腔污染病史,且經手術證實者;術后存在炎癥反應綜合征與膿毒癥的臨床表現(xiàn)者。排除標準:存在缺血性腸病者;合并重大功能臟器衰竭者;免疫結締組織疾病伴腸損傷者等。研究經百色市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進行抗感染、對癥保護重要臟器功能等治療,同時開展營養(yǎng)支持,均于術后24 h輸入脂肪乳(10%)/氨基酸(15)/葡萄糖(20%)注射液{四川科倫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83271,規(guī)格:1500 mL[脂肪乳注射液(10%)300 mL;復方氨基酸注射液(15)(5.5%)600 mL;葡萄糖注射液(20%)600 mL}。根據患者營養(yǎng)狀況適時調整劑量,最大劑量為40 mL/(kg·d)。對照組患者在此基礎上于術后24 h輸注泵注入腸內營養(yǎng)混懸液(TPSPA)[紐迪希亞制藥(無錫)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0039,規(guī)格:500 mL(1.25 kcal/mL)],開始時輸注泵滴注速度<100 mL/h,患者情況穩(wěn)定后維持速度在100~125 mL/h。初次行腸內營養(yǎng)患者,初始劑量應為1 000 kcal(1 kcal=4.184 J),根據具體情況可在3 d內增至2 000 kcal,非蛋白能量為170 kJ/(kg·d),蛋白質為 1.8 g/(kg·d)。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lián)合腸外營養(yǎng),能量以對照組為標準,其中腸內營養(yǎng)供給2/3,腸外靜脈供給1/3,腸外營養(yǎng)供給能量標準為 25 kcal/(kg·d),氮量 0.2 g/(kg·d)。兩組患者均進行連續(xù)5 d的營養(yǎng)支持治療。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后血漿蛋白水平,分別抽取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常規(guī)抗凝處理,進行離心操作(3 000 r/min,10 min)后將血漿分離,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總蛋白、前白蛋白、白蛋白。②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后肝腎功能指標,血樣采集與檢測方法同①,檢測兩組患者血肌酐、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胱抑素C水平。③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后血清內毒素、二胺氧化酶水平,血樣采集、離心方法同①,取血清,采用分光光度法檢測二胺氧化酶,凝膠法檢測內毒素水平。④比較兩組患者惡心、嘔吐、胃潴留、腹脹等胃腸不耐受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文中數(shù)據,血漿蛋白、肝腎功能、血清內毒素、二胺氧化酶水平為計量資料,以(±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多時間點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胃腸不耐受情況為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血漿蛋白水平 治療后兩組患者總蛋白、前白蛋白、白蛋白水平與治療前比均顯著上升,且試驗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血漿蛋白水平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血漿蛋白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
總蛋白(g/L) 前白蛋白(mg/L) 白蛋白(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2 43.52±5.52 52.96±3.41* 120.63±10.58 152.96±10.47* 23.95±5.96 30.59±4.52*試驗組 33 43.63±5.14 55.29±2.69* 120.39±10.41 162.96±9.14* 23.19±5.47 35.26±2.87*t值 0.083 3.064 0.092 4.106 0.536 4.989 P值>0.05<0.05>0.05<0.05>0.05<0.05組別 例數(shù)
2.2 肝腎功能指標 治療后兩組患者血肌酐、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胱抑素C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下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但組間各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肝腎功能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肝腎功能指標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
血肌酐(mg/L) 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μmol/L) 胱抑素C(IU/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2 146.52±10.47 131.25±10.47* 61.85±5.84 42.69±5.14* 2.77±0.25 1.89±0.41*試驗組 33 146.96±10.14 127.63±10.14* 61.28±5.44 41.14±3.69* 2.71±0.41 1.85±0.22*t值 0.172 1.416 0.407 1.400 0.710 0.492 P值>0.05>0.05>0.05>0.05>0.05>0.05組別 例數(shù)
2.3 血清內毒素、二胺氧化酶水平 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二胺氧化酶、內毒素水平與治療前比均顯著下降,且試驗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血清內毒素、二胺氧化酶水平(?±s)
表3 兩組患者血清內毒素、二胺氧化酶水平(?±s)
注:與治療前比,*P<0.05。
組別 例數(shù) 二胺氧化酶(IU/mL) 內毒素(EU/m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2 3.75±0.58 2.85±0.15* 0.56±0.04 0.39±0.09*試驗組 33 3.78±0.47 1.29±0.54* 0.52±0.20 0.25±0.05*t值 0.229 15.760 1.110 7.784 P值>0.05<0.05>0.05<0.05
2.4 胃腸不耐受情況 兩組患者嘔吐、惡心、胃脹、胃潴留發(fā)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當腸破裂發(fā)生后,腸腔的內容物溢出,對腹腔造成污染,使得大量毒素被機體吸收,導致機體內炎性細胞因子、炎癥介質等反應明顯增多。血液中炎性介質的大量增加,可發(fā)生繼發(fā)性臟器功能受損,進而導致多臟器功能衰竭,增加患者的死亡率。腸破裂后雖進行了修補并對腹腔進行沖洗,但由于患者體內已吸收了大量毒素,術后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炎癥反應綜合征與膿毒癥的概率仍較高[4]。以往臨床對于該類患者多重視對肝、腎、肺功能急性損傷的防治,而隨著臨床不斷深入研究,認為其不僅與內毒素吸收和炎性遞質相關,還和其繼發(fā)性腸道功能損傷、黏膜屏障破壞等關系密切[5]。
危重急性胃腸損傷不僅能夠引發(fā)細胞能量供應不足和營養(yǎng)吸收不良的問題,還可使腸壁黏膜結構破壞,進而使感染程度進一步加重。臨床研究顯示,早期開展腸內營養(yǎng)支持治療對于危重患者防治胃腸功能衰竭是十分必要的[6]。營養(yǎng)支持方式主要包括腸外營養(yǎng)支持和腸內營養(yǎng)支持,其中,相較于腸外營養(yǎng)供給,早期腸內營養(yǎng)支持的效果較好,但在胃腸破裂修補術、腹腔感染中是否能夠達到預期營養(yǎng)目標,是否存在食物不耐受等問題目前尚未明確。也有學者提出,由于腸破裂發(fā)生腹腔感染的患者存在較為嚴重的胃腸道功能損傷,對其進行過高的腸內營養(yǎng)支持治療會增加患者的胃腸道負擔,甚至引發(fā)非血管閉塞性小腸壞死[7]。因此,不提倡使用早期腸內營養(yǎng)支持。而腸外營養(yǎng)從多方面對細胞免疫起作用,腸內營養(yǎng)聯(lián)合腸外營養(yǎng)既有助于防治腸道功能的進一步受損,同時有利于患者腸蠕動功能的恢復[8]。本結果顯示,治療后試驗組患者總蛋白、前白蛋白、白蛋白水平均較對照組顯著上升,由此得出,腸內營養(yǎng)與腸外營養(yǎng)可通過提高血漿蛋白水平,改善患者營養(yǎng)指標,與趙娜娜[9]的研究結果基本相符。血肌酐是肌酸代謝的產物,其屬于腎臟功能的主要指標,水平升高可直接反映患者腎功能損傷;胱抑素C是一種堿性非糖化蛋白質,其會在腎功能遭受損傷時異常升高;肝功能指標中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水平上升,可說明肝臟炎癥程度的加重,且與肝臟纖維化程度的增加密切相關。腸外營養(yǎng)聯(lián)合腸內營養(yǎng)可對腸道菌群移位進行防治,有助于保持腸壁黏膜屏障結構的通透性,從而減少炎癥反應爆發(fā),對肝腎功能的影響較小[10]。本研究中,治療后兩組患者肝腎功能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腸內營養(yǎng)與腸外營養(yǎng)對腸破裂修補術后合并腹腔感染患者的肝腎功能指標影響較小,可防治繼發(fā)性臟器功能損傷。
血清內毒素、二胺氧化酶水平是反映腸屏障功能的重要指標,當腸屏障處于正常狀態(tài)時具有維持腸內菌群平衡和減少內毒素、細菌入侵的功能。行腸破裂修補術后,患者處于高應激狀態(tài),腸道完整性不足,從而使腸黏膜萎縮、腸道通透性下降,導致機體免疫系統(tǒng)紊亂,不利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11]。腸外營養(yǎng)聯(lián)合腸內營養(yǎng)可維持腸黏膜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防止腸道內菌群易位,減少腸源性感染,最大限度減少胃腸食物不耐受情況[12]。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試驗組患者血清二胺氧化酶、內毒素水平與對照組比顯著下降,兩組患者胃腸不耐受情況發(fā)生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腸外營養(yǎng)聯(lián)合腸內營養(yǎng)可維持患者腸屏障功能平衡,減少腸道毒素的吸收,且安全良好。
綜上,相較于單純腸內營養(yǎng),腸內營養(yǎng)聯(lián)合腸外營養(yǎng)可通過提高血漿蛋白水平,改善患者營養(yǎng)指標,改善腸破裂修補術后合并腹腔感染患者營養(yǎng)狀態(tài),有助于維持腸黏膜結構和功能的完整,且對肝腎功能指標影響較小,安全性良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