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在指導學生展開文本解讀的時候要防止“逐字逐句的過深分析和遠離文本的過度發(fā)揮”,要重點考察學生感受形象、體驗情感、品味語言的水平,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應加以鼓勵。由此可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從品味語言的角度入手解析文本,這是十分重要的教學內容。教師要運用各種方法,促使學生深入到文本深處,體會文辭之妙,進而提升文本解讀的能力。
一、插入背景,拉開情感閘門
在引導學生展開文本解讀的時候,很多教師常常機械化地引導學生從結構、語言、表達方式這幾個角度入手進行分析,這樣的文本解讀千篇一律,學生缺乏興趣。教師要注意將各種零散的知識碎片串聯(lián)在一起,引導學生自主思考,探究作品中的情感,當學生在解讀語言、結構產生困擾的時候,就可以適當插入背景信息,啟迪他們的智慧,促使其和作者形成共鳴,進而拉開情感的閘門。
在學習《老王》的時候,教師引導學生找出作品中能展現(xiàn)老王生活艱辛的詞句,有學生找到:“老王只好把他那輛三輪改成運貨的平板三輪”一句,但是同時也提出了問題,不明白老王為何一定要將三輪改成運貨的,不能載客呢?要了解這個問題,教師就要給學生介紹一些當時的時代背景,學生認識到原來當時正值文化大革命時期,當時人們認為拉三輪的是無產階級,坐三輪的是資產階級,資產階級不能在勞動人民的頭上作威作福,所以強行取消了載客三輪。在了解了這些后,學生就明白了老王的遭遇是特定時代帶來的悲劇,他們的情感得到了激發(fā)。此時教師再引導學生進一步感受作品的情感:“結合背景信息,大家能否說說這個句子中‘只好兩字蘊藏了怎樣的意味?”學生認識到“只好”兩字展現(xiàn)了老王的辛酸和無奈,體現(xiàn)了他的痛苦,這樣他們就能更好地和老王形成共鳴。
作品的背景信息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其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內涵,同時也能為學生架設起他們和文本之間的橋梁。學生會發(fā)現(xiàn),結合作品的背景進行分析,那些看似平淡的語言中也蘊藏著深沉的表現(xiàn)力。
二、聯(lián)想比較,品析筆法精妙
學者巴甫洛夫認為一切教學都是各種聯(lián)想的形式。在學生解讀文本語言的時候教師也要引導他們展開聯(lián)想比較,促使其體會作品文本的妙處。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聯(lián)想學過的舊知識,然后將舊知識和新知識進行對比,進行知識點的碰撞,進而促使學生加深對語言的感悟。
《濟南的冬天》是一篇富有意境的文章,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經典詞句的時候展開聯(lián)想,體會作品的巧妙之處。教師讓學生關注作品中的詞句:“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然后展開想象,思考作品展現(xiàn)了怎樣的意境,試著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如有學生提出:“在這里作者將濟南比喻成了一個孩子?!苯處焽L試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在《春》中,作者將春天比喻成了剛落地的娃娃,作者想要表達怎樣的情感呢?而在《濟南的冬天》中,作者也將濟南比喻成了嬰孩,他又想表達怎樣的情感呢?”學生將已有知識融入到對比分析中認識到:“剛落地的娃娃展現(xiàn)出‘新,說明作者對春天有著親切喜愛之情。那么在《濟南的冬天》中,作者也對濟南有著親近的情感,所以才將它比喻成搖籃里的孩子?!?/p>
在對比聯(lián)想的過程中,學生的想象力變得更為豐富,也能透過文字體會到蘊藏在其中的深刻寓意。同時,這種方法也調動了學生的求異思維,能讓他們提升新鮮感,從而促使其激發(fā)注意力,發(fā)展思維能力。
三、替換修辭,發(fā)展品讀思維
精美的作品常常有豐富多彩的修辭手法,教師也常常會引導學生判斷作品運用了什么修辭,表達了怎樣的思想,這種程式化的品讀常常限制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他們對修辭的品味也不夠貼切,也無法學以致用。教師可以采用讀寫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嘗試自己創(chuàng)作修辭句,替代掉課文中的詞句,然后對比分析,看看效果如何。這樣能促使學生突破自己的品讀思維最近發(fā)展區(qū),提升讀寫綜合能力。
《春》一文中有不少精美的修辭手法,教師引導學生嘗試將其中的某些修辭手法替換掉,然后思考自己的作品和原文有什么差距。如圍繞“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一句,教師引導學生也創(chuàng)作比喻句,形容春雨,替代掉原句。如有學生嘗試創(chuàng)作:“春雨好像嬰孩細細密密的頭發(fā),給人若有若無的感覺?!苯處焼l(fā)其思考:“你的修辭句中也是用了比喻的手法,展現(xiàn)了春雨的密,那么你看看原文中是如何寫的呢?作者從哪幾個角度入手形容春雨呢?”學生發(fā)現(xiàn)作者用“牛毛”展現(xiàn)春雨的“密”,用“花針”展現(xiàn)出“亮”,用“細絲”展現(xiàn)出“細”,這三個比喻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入手分析,而且還給人簡略緊湊的感覺。由此學生認識到自己的比喻句還有不足之處,顯得比較單薄,需要進行調整。
葉圣陶認為語文教學不是機械地解釋字義、記誦文句、研究文法的規(guī)則,閱讀方法最要緊的還在多比較、多歸納、多揣摩、多體會。在替換修辭的過程中,學生能更深入地對比分析字詞,從而調動他們品味語言的積極性。
四、探究矛盾,發(fā)現(xiàn)未見未發(fā)
在學生品味作品語言的過程中,常常會發(fā)現(xiàn)文本中有不合規(guī)范或者自相矛盾的地方,但是這些地方常常展現(xiàn)出作者的良苦用心,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探究這些問題,并嘗試將其化解,這樣他們就能更好地品味詞句的意蘊,在平淡中感受文章的情趣。
《老王》中涉及的時代背景和學生有較大的距離,所以他們的理解能力有限,教師要把握住學生認知中的矛盾點,加以引導,促使他們展開討論。如有學生提出困惑:“文章中提到載客三輪被取消,所以老王只能將三輪改成平板三輪,三輪在當時來說應該是方便和便宜的交通工具,為何當時要取消載客三輪呢?”學生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困惑,是因為他門對當時的時代背景還不夠了解,教師給其推薦了一些相關資料,讓學生了解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各種觀點。學生認識到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認為坐人力三輪是資產階級壓迫無產階級,這種極左的思想影響了當時的人們。在了解了這些背景信息后,學生就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內容。此時教師再提出問題:“那么作者為何要寫老王的故事呢?作者怎樣展現(xiàn)了老王的善良和厚道,最后為何要寫自己感到愧怍呢?”這促使學生更好地挖掘作品的深層意蘊。
學者曹明海提出教師要引導學生探究語言的矛盾處,發(fā)現(xiàn)學生未見和未發(fā)之處。在探究矛盾詞句的過程中,學生能從平淡的語句中感受到巧妙之處,提升他們對語言的敏感性,這樣教學過程就會變得更加緊湊、生動,學生學習語文的內驅力也會不斷激發(fā),品讀能力有所提升。
五、讀寫結合,內化語文素養(yǎng)
品味語言不能孤立機械地展開,而要將閱讀和寫作結合在一起?,F(xiàn)代閱讀理論認為閱讀是吸收和表達相統(tǒng)一的過程,閱讀既要重視吸收,也要重視表達,要完成意化和物化的雙重轉化。所以教師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引導他們參與到讀寫結合的活動中,讓他們在品讀感知有韻味的語言的基礎上進行仿寫句子和段落,從而強化語言感悟,并內化語文素養(yǎng)。
在教授《背影》一文的時候,教師引導學生深入品讀父親買橘的片段,感受作者樸素雋永、清新自然的創(chuàng)作風格。教師引導學生抓住其中的動作細節(jié),說說作者如何選擇動詞,怎樣生動地展現(xiàn)父親的形象。此后又引導學生展開讀寫結合的活動,嘗試回憶自己的生活場景,找到展現(xiàn)親情的段落,思考如何用細節(jié)描寫展現(xiàn)出親情的偉大。如有學生也寫了父親的背影寫的是父親在深夜加班回家,害怕打擾到熟睡的孩子,佝僂著身體,躡手躡腳地前進,而這一切正好被醒來的孩子看到,孩子從這背影中感受到了成年人生活的艱辛,體會到了父親寬厚的肩膀上承載的家庭重任,同時也感受到了父親對自己的關愛。在這樣一番讀寫結合的活動中,學生認識到如何用平淡而包含深意的語言展現(xiàn)出生活中的場景,體現(xiàn)出父愛的深沉,他們的寫作能力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在仿寫的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語言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品析能力和表達能力,形成語言內化。在閱讀和寫作整合的過程中,學生能更好地揣摩作品的韻味,并提升語言建構和應用的能力。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促使學生找到文本解讀的新途徑,避免枯燥乏味的分析,而要在適當的時候引入背景,組織學生展開想象、替換、辯論、讀寫等各種活動。這樣才能更好地調整品讀策略,促使學生享受悅讀,讓他們體會語言的精髓,把握作品中的情感。
參考文獻:
[1]李靜.新課程背景下初中語文文本解讀策略[J].格言(校園版),2021(6):58-59.
[2]梁定華.初中語文文本解讀能力培養(yǎng)策略研究[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0(6):23-24.
韓安娜,福建省廈門集美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