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玉雙
(大連市中心醫(yī)院胃腸科,遼寧 大連 116033)
胃癌是臨床上常見的惡性腫瘤疾病。根據臨床研究顯示,我國4%~10%的人群胃部存在炎癥,而其中接近5%的人群會發(fā)展成為胃癌[1]。胃癌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正常工作都會受到嚴重影響,發(fā)展到后期會危及其生命安全[2]。胃癌根治術不僅可以挽救胃癌患者的生命,還能夠提高其術后生活質量。腹腔鏡胃癌手術創(chuàng)口小,對患者機體的傷害比較小,術后恢復快。對圍手術期患者進行循證護理干預,可通過解決患者面臨的問題,滿足其實際需求,提高預后效果。本研究旨在探討行腹腔鏡胃癌根治術的患者實施圍手術期循證護理的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80例行腹腔鏡胃癌根治術患者,隨機分為干預組(40例)和常規(guī)組(40例)。干預組男20例,女20例;年齡35~75歲,平均(45.56±6.48)歲。常規(guī)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36~76歲,平均(45.38±6.24)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對比。納入標準:經經影像學及病理學診斷為胃癌;患者及其家屬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行腹腔鏡下胃癌根治術。排除標準:合并其他重大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合并肝、腎功能障礙及呼吸衰竭者;精神病者。
1.2 方法 常規(guī)組采用圍手術期常規(guī)護理干預,入院后進行健康宣教,對患者體溫、血壓等生命體征進行監(jiān)測,并進行用藥護理、心理護理、飲食指導及運動護理等干預。干預組在常規(guī)組基礎上進行圍手術期循證護理干預。①成立循證護理小組,由護士長擔任組長,選取具有多年工作經驗的護士作為組員。護理前進行統(tǒng)一的循證護理內容培訓。通過查找文獻與護理經驗對比,提出在腹腔鏡胃癌根治術中存在的問題,并搜索相關文獻,進行循證支持[3]。制訂科學的護理計劃,并將其用于解決循證問題中。②經過小組討論后,確定腹腔鏡胃癌手術中存在的護理問題主要有術前不良情緒、肺部感染、胃出血、皮下水腫、吻合口瘺、吻合口梗阻等[4]。③針對小組討論中得出的結論,對相關文獻進行查閱,總結科學的支持措施,制定循證干預措施。具體內容如下。a.術前不良情緒問題的循證支持:患者出現不良情緒的原因是由于其對于胃癌及根治手術缺乏了解,因此產生恐懼心理。針對這種情況,護理人員需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了解其問題所在,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并對其進行疾病知識宣教,介紹成功病例,增強其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b.肺部感染問題的循證支持。產生這一問題的原因是由于患者行氣管插管和留置胃管時,對患者咽喉等部位產生機械刺激或者咽部分泌物誤吸、細菌進入呼吸道等,導致其術后發(fā)生感染。針對這一情況,盡量縮短拔管時間,必要時行低流量吸氧;指導患者做好深呼吸鍛煉以及正確咳嗽、咳痰等。同時,護理人員還可以協助患者進行叩背祛痰或者給予沐舒坦吸入等進行祛痰。c.術后胃出血的循證支持。術后2 h內引流液>100 mL或者24 h內出血量>300 mL均可判定為術后胃出血。出血原因可能與手術操作不當有關。對于這種情況,術中、術后要密切關注患者生命體征和出血量,觀察引流管的顏色,發(fā)現有異常及時報告醫(yī)師。d.吻合口瘺的循證支持。吻合口瘺與術后縫合不當、外力刺激有關。對于這一問題,保證胃管暢通,降低吻合口張力,改善血液供應情況,加強營養(yǎng)支持等,積極預防其發(fā)生。e.吻合口梗阻的循證支持。這種情況可能與吻合口水腫、血腫以及縫合方式有關。一般采用禁食、胃腸減壓,給予腸外營養(yǎng)支持,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治療進行預防。f.皮下水腫的循證支持。皮下水腫是腹腔鏡術后建立二氧化碳人工氣腹后的后遺癥。產生原因可能與穿刺不當、腹壓過高以及套管放置不當或者切口太大有關。一般輕度皮下水腫會自行消失。對于重度皮下水腫,可以進行穿刺抽氣或者取一小切口排氣。指導患者進行適當的鍛煉,如四肢伸縮或者抬臀運動等,鍛煉腸胃功能,促進排氣。
1.3 觀察指標 ①觀察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②對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的焦慮和抑郁評分進行評價。焦慮情況使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價,抑郁情況使用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價,總分均為100分,分數越高說明負面情緒越嚴重。③統(tǒng)計兩組患者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及首次排氣時間。④比較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使用本院自制的護理滿意調查表對患者進行護理滿意度調查,滿分為100分,滿意為85分以上,一般滿意為70~85分,不滿意為70分以下。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術后,干預組患者有1例肺部感染,1例胃排空延遲,1例胃出血,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7.50%,常規(guī)組有3例肺部感染,2例吻合口瘺,2例胃出血,3例皮下水腫,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5.00%(χ2=4.501,P=0.034)。
2.2 兩組患者SAS和SDS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SAS和SDS評分比較無差異(P>0.05)。干預后,兩組SAS和SDS評分都低于干預前(P<0.05)且干預組低于常規(guī)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SAS和SDS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SAS和SDS評分比較(分,)
注:a表示組內比較,護理干預后優(yōu)于干預前,P<0.05。
2.3 兩組患者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和首次排氣時間比較 干預組患者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和首次排氣時間均較常規(guī)組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和首次排氣時間比較()
表2 兩組患者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和首次排氣時間比較()
2.4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干預后,干預組29例滿意,20例一般滿意,1例不滿意,總滿意度為97.50%,常規(guī)組20例滿意,13例一般滿意,7例不滿意,總滿意度為82.50%。干預組總滿意度高于常規(guī)組(χ2=5.000,P=0.025)。
胃癌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的內科惡性腫瘤疾病,在我國的發(fā)病率比較高。隨著醫(y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通過腹腔鏡手術的方式對胃癌患者行根治術后,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5]。該手術創(chuàng)口小,對患者機體傷害比較小,預后效果較好。對于胃癌患者來說,由于其對胃癌的知識認知比較少,易產生恐懼心理[6]。同時,會對腹腔鏡手術效果產生不必要的擔心,引發(fā)負面情緒。加之手術后會產生肺部感染、腹腔出血、皮下水腫、呼吸道感染、呼吸不暢、壓瘡等并發(fā)癥,導致預后效果受到影響[7]。面對這一情況,需采取循證護理對患者進行干預,提高預后效果。
循證護理通過提出循證問題,根據相關文獻和研究中的理論支持制訂循證護理計劃,解決循證問題[8]。筆者所在醫(yī)院自實施循證護理以來,患者術后出現并發(fā)癥和不適反應的概率顯著下降,同時患者的術后恢復時間也縮短,不良情緒得以改善。在患者出院時,其不良情緒基本消失,對護理人員的工作也給予高度評價。在對行腹腔鏡胃癌手術患者進行循證護理實施過程中,將其循證問題歸納為術前焦慮、術后出血、皮下水腫、肺部感染、吻合口瘺、吻合口梗阻等問題[9]。通過相關理論和臨床護理經驗的結合,提出相應的預防和解決措施。相關研究結果表明,采取循證護理的患者,發(fā)生以上情況的概率極低,同時經過有效的護理后,患者能夠早日出院[10]。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7.50%,常規(guī)組為25.00%,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患者護理干預后的SAS和SDA評分均低于常規(guī)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患者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及首次排氣時間均短于常規(guī)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采用圍手術期循證護理對行腹腔鏡胃癌根治術的患者進行干預的效果顯著,既提高了預后效果,又為患者節(jié)省了住院時間,減輕了住院費用。同時,通過改善患者的焦慮和抑郁情緒有利于促進術后傷口的恢復,縮短臥床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