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奮進 馬 信 曹朝陽 俞長蓮 楊楠楠 傅曉嫻
(福建省龍巖市第二醫(yī)院,福建 龍巖 364000)
肩峰下撞擊綜合征(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SIS)是指肩部前屈、外展時,肱骨大結節(jié)與喙肩弓反復撞擊,導致肩峰下滑囊炎癥、肩袖組織退變,甚至撕裂,引起肩關節(jié)部位疼痛及活動功能障礙。1972年由Neer首先提出SIS這一概念,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慢性肩部疾病,占肩關節(jié)疼痛患者的44%~65%[1]。多數SIS患者通過保守治療能獲得良好的效果,近4年來我院用肌肉調衡訓練結合神經肌肉關節(jié)促進法治療SIS取得了滿意療效,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在福建省龍巖市第二醫(yī)院門診及住院保守治療的SIS患者94例,男36例,女58例,年齡為29~70歲。診斷標準[2]:肩關節(jié)疼痛、活動受限;肩峰壓痛;上肢外展時疼痛弧征陽性;Neer征陽性;Hawkins征陽性;影像檢查:岡上肌出口位片(A-H值<1.0 cm);磁共振掃描肩袖肌群損傷征象。符合上述癥狀、體征之一和影像檢查的征象,即可診斷。納入標準:①符合SIS的診斷標準,本研究包括SIS患者Neer分期屬于Ⅰ期和Ⅱ期者,NeerⅢ期中肩袖組織部分撕裂者。②影像檢查A-H值<1.0 cm、>0.5 cm。③年齡25~70歲。④病情穩(wěn)定,無心肌梗死、骨折等疾病。⑤無認知障礙,能理解并遵循動作指令,能完成運動動作。⑥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①NeerⅢ期中肩袖組織完全撕裂者。②影像檢查A-H值<0.5 cm。③患側肩臂骨折未愈合者。④伴有嚴重認知障礙,無法配合訓練者。⑤伴有嚴重心肺疾病無法訓練者。
按照入院先后順序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46例中男17例,女29例;年齡29~62歲,病程0.1~24.0個月。觀察組48例,其中男19例,女29例;年齡30~70歲,病程0.1~24.0個月。比較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SIS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 方法 所有患者通過美國生產的Biodex system 4多關節(jié)等速測試及康復訓練系統(tǒng),和姿勢評估,對肩胛帶的肌群進行評估,評估肩部肌群肌力、活動度,發(fā)現失衡的肩部肌群。
觀察組:對肩胛帶肌群進行康復訓練和神經肌肉關節(jié)促進法治療。治療方案:肌肉調衡訓練方法。①單獨訓練肩袖和肩胛骨、盂肱關節(jié)穩(wěn)定肌群。②加強下斜方肌力量,恢復下斜方肌與胸小肌之間的平衡:站立位背靠墻壁雙側上肢外展上舉,分別處于10點鐘和2點鐘方向,類似“Y”字,患側則從外展上舉能達到的角度開始,靠墻向下滑動,向下拉動肘關節(jié),在動作低點時再下壓肩胛骨,類似“W”字。站姿靠墻,患側上肢上舉,拉伸胸小肌。③站立位,拉伸胸大肌。④改善肩部后側緊張內旋受限:站立位,患側屈肘肩關節(jié)前屈上舉,健側手放在患側肘部拉伸肩部后側肌群。⑤加強前鋸肌力量:應用彈力帶做動態(tài)擁抱練習激活前鋸?。徽玖⑽幻嫦驂Ρ诨紓壬现扒吓e,上肢發(fā)力推墻。⑥肱二頭肌和三角肌訓練:患側上肢屈肘練習,患側上肢外展練習。⑦平衡上、下斜方?。簜扰P肩外旋、側臥肩前屈、俯臥肩水平外展并外旋和俯臥肩后伸。⑧增加肩胛骨下沉、擴大肩峰下間隙的訓練。⑨整合上肢運動鏈訓練:彈力帶一端固定,患者站立位,患肩側面朝向彈力帶固定端,患側手抓握彈力帶另一端,從外展拉彈力帶做內收動作;面向彈力帶固定端患側下肢在后,弓步站立,患側手抓握彈力帶另一端,上肢前屈上舉,拉彈力帶向后做肩外展外旋動作。⑩伏地挺身動作:在俯臥撐動作結束時加上肩胛骨前伸的動作。以上訓練每日1次,每次20~30 min,每周5次??祻陀柧?個月后評估療效1次,訓練3個月后再次評估。
神經肌肉關節(jié)促進法治療(neuromuscular joint facilitation,NJF)。上肢:伸展-內收-內旋,屈曲-外展-外旋,屈曲-內收-外旋,伸展-外展-內旋,每個動作遵循被動運動、主動運動和抗阻運動,患者經被動運動、主動運動掌握了動作要領后,以抗阻運動為主,體位為仰臥位。每日治療1次,每次20 min,每周5次??祻椭委?個月后評估療效1次,治療3個月后再次評估。
對照組:神經肌肉關節(jié)促進法治療,方法同觀察組,每日治療1次,每次20 min,每周5次??祻椭委?個月后評估療效1次,治療3個月后再次評估。
1.3 療效評定標準 觀察組和對照組治療前、治療1個月及3個月后評估療效,應用HSS肩關節(jié)評分系統(tǒng)、JOA肩關節(jié)疾患治療成績判定標準評分。HSS肩關節(jié)評分系統(tǒng):疼痛(30分)、功能受限(28分)、壓痛(5分)、撞擊征(15分)、外展征(12分)、內收征(5分)、活動度(5分);總分100分,優(yōu)90~100分,良70~89分,可50~69分,差50分以下。JOA肩關節(jié)疾患治療成績判定標準評分:疼痛(30分)、功能(20分)、活動度(30分)、X線評定(5分)、關節(jié)穩(wěn)定性(15分);總分100分。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0.0版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均以()表示,分析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94例患者完成評估治療,其中觀察組完成48例,對照組完成46例。觀察組治療后HSS評分(86.40±8.83)分,JOA評分(88.25±7.33)分;對照組治療后HSS評分(68.93±11.84)分,JOA評分(78.09±6.79)分。經統(tǒng)計學計算,兩組治療后HSS評分、JOA評分均上升(t=-32.881、-28.098、-22.680、-26.646,P<0.05),且觀察組的HSS評分、JOA評分均高于對照組(t=8.130、6.965,P<0.05)。見表2。
表2 兩組SIS患者治療前后HSS、JOA評定標準評價比較(分,)
表2 兩組SIS患者治療前后HSS、JOA評定標準評價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SIS是一種慢性疾病,臨床常見病,常因肩部疼痛、活動受限,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該病雖有自愈傾向,但發(fā)病后患者較為痛苦,急需短期內緩解疼痛、改善肩關節(jié)活動度,提高生活質量。目前沒有統(tǒng)一的診斷標準,常見癥狀有:肩關節(jié)疼痛、活動受限;體征有:肩峰壓痛、上肢外展時疼痛弧征陽性、Neer征陽性、Hawkins-Kennedy征陽性;影像檢查A-H值<1.0 cm,磁共振掃描肩袖肌群損傷征象[3]。SIS可分為結構性撞擊征和功能性撞擊征,其發(fā)病機制較復雜:Neer提出100%的撞擊損傷和95%的肩袖病理改變是肩峰與肩峰下間隙中的周圍組織摩擦所致[1]。SIS可能由內因、外因或是多因素所致,包括解剖和力學、肩袖病變、盂肱關節(jié)不穩(wěn)或制動處理、肩胛帶的肌肉失衡以及不良姿勢等因素。按照病因分為解剖學因素與動力學因素兩大類。肩峰的解剖形態(tài)有3型:1型為扁平肩峰,2型為弧形肩峰,3型為鉤狀肩峰。肩峰撞擊是由于肩峰下間隙變窄所致。骨骼增生、弧形和鉤狀肩峰導致肩峰下間隙狹窄,肩峰下間隙的軟組織易受損傷。肩部肌肉失衡或薄弱導致肱骨頭上移,進而引起肩袖肌腱發(fā)炎或損傷。撞擊的病理涉及到兩對力偶:三角肌-肩袖肌群、肩胛骨旋轉肌群。盂肱關節(jié)的功能主要受這兩對力偶的控制。肩袖肌群的主要功能維持盂肱關節(jié)的動態(tài)穩(wěn)定性和肩部旋轉。三角肌-肩袖肌群力偶對肩關節(jié)的外展非常關鍵。肩胛骨旋轉力偶:上下斜方肌與前鋸肌共同產生肩胛骨上回旋的運動,斜方肌與前鋸肌之間的力偶平衡可以減少肩胛骨上移,改善肩胛骨后傾,維持最佳的盂肱關節(jié)位置,并使肩峰下間隙最大化以避免肩峰撞擊,否則肌肉失衡,肩峰下間隙變窄,容易發(fā)生肩峰撞擊。肌肉緊張與肩峰撞擊相關,胸小肌緊張、過頂運動,肩關節(jié)囊后側緊張,減小了肩峰下間隙而發(fā)生撞擊。按病理變化分為3個階段:Ⅰ期為肩峰下滑囊及肩袖組織的炎性充血水腫;Ⅱ期表現為肩峰下滑囊、肩袖組織的增生、鈣化;Ⅲ期發(fā)展為不可逆改變,表現為肩袖組織的部分撕裂,甚至完全斷裂。
通過應用美國生產的Biodex system 4多關節(jié)等速測試及康復訓練系統(tǒng),評估了肩關節(jié)外展和內收、對角向外和對角向內、屈曲和后伸,分析肩周肌群肌力的強弱變化,發(fā)現肩外展力量減弱,內收力量較強,內旋、外旋肌力減弱,發(fā)現失衡肌群,為康復訓練提供依據,制定綜合性的針對性的康復訓練措施[4-7]。通過姿勢評估,對肩胛帶的肌群進行評估,分析失衡的肩胛帶肌群,發(fā)現兩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圓肩、頸前伸、含胸駝背,應用本訓練方案調衡肩胛帶的肌群,達到穩(wěn)定盂肱關節(jié),恢復下斜方肌與胸小肌之間的平衡,降低胸大肌緊張,改善肩部后側緊張內旋受限,平衡上、下斜方肌,增強菱形肌力量,加強前鋸肌、肱二頭肌和三角肌肌力,增加肩胛骨下沉。通過肌肉調衡訓練,增強了薄弱的肌肉力量,降低了相應肌肉的緊張度,恢復了肩胛帶肌群間的平衡,從而緩解肩部疼痛,改善肩關節(jié)活動度,改善了肩背部不良姿勢。SIS的康復不僅可用結構性的治療方法,還需要注重功能性的治療方法,也應考慮調整姿勢[8-10]。
NJF是一種新的康復治療方法,屬于運動療法。NJF融合了本體感覺性神經肌肉促進法和關節(jié)松動術的優(yōu)點,同時對神經、肌肉、關節(jié)進行刺激,改善關節(jié)囊內的對位對線,改善關節(jié)及關節(jié)囊內運動,松解了粘連,從而改善關節(jié)運動功能[11-13]。在進行治療時,每個動作模式有相應的順序流程,遵循先被動運動、然后主動運動、再抗阻運動的流程,被動運動、主動運動有利于患者掌握動作要領,主動運動可以作為患者自我鍛煉的動作,抗阻運動可以提高肌力,通過自我鍛煉的動作和抗阻訓練,達到鞏固近期和長期療效的目的[14-15]。在手法治療時,應注意進行牽引和對角螺旋運動模式,采用最適合的阻力進行抗阻訓練,反復完成3~5次,并在需要實施手法的關節(jié)近端給予輔助或抗阻運動,促進關節(jié)及關節(jié)囊內運動;既改善了關節(jié)活動度,又改善了關節(jié)周圍肌群的運動,具有提高關節(jié)穩(wěn)定性和靈活性的雙重效果,達到了減輕疼痛、改善關節(jié)活動度和增強肌力的作用,是一種臨床上實用性很強的治療手法[16-17]。應用上肢肩部神經肌肉關節(jié)促進法治療,步驟先后順序為:肩伸展-內收-內旋、肩屈曲-外展-外旋、肩屈曲-內收-外旋、肩伸展-外展-內旋,能緩解肩部疼痛,擴大患肩的關節(jié)活動度。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治療后HSS評分、JOA評分均上升(P<0.05),且觀察組的HSS評分、JOA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以肌肉調衡為主,輔助神經肌肉關節(jié)促進法,改善了SIS患者肩關節(jié)疼痛和活動功能,有較好的臨床療效,并且保持了療效。
綜上所述,治療SIS的兩種保守方案均有效,但應用肌肉調衡訓練結合神經肌肉關節(jié)促進法的療效明顯優(yōu)于單一應用神經肌肉關節(jié)促進法,且經濟有效、容易掌握、利于推廣,是一種較合理的可行的SIS的康復治療方案。通過康復醫(yī)師或康復治療師的治療及患者自我功能鍛煉,可明顯減輕患者痛苦,減少病情加重的風險,降低手術概率,提升康復預后,縮短住院時間,減少醫(yī)療費用,合理分配了醫(yī)療資源,避免了盲目的治療措施所帶來的不必要的資源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