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漫麗,梁 虹
(河南省洛陽正骨醫(yī)院/河南省骨科醫(yī)院,河南 洛陽 471002)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一種常見病、多發(fā)病,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1-2]。其內因是由于構成腰椎間盤的組織髓核、纖維環(huán)等呈退行性改變后,如果遭受不適當外力或感受風寒濕邪等,纖維環(huán)出現(xiàn)部分或全層破裂,髓核受到不同程度擠壓,從而形成局部膨出、突出或脫出,刺激或壓迫緊鄰組織(脊髓、脊神經根)等,根據(jù)病變節(jié)段及髓核突出的位置、大小不同產生的臨床癥狀也不盡相同,出現(xiàn)腰、臀部疼痛,單側或雙下肢疼痛、麻木,部分患者馬尾神經受壓,則表現(xiàn)出會陰部刺痛、麻木,大小便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女性患者以尿失禁比較明顯,男性患者甚至導致陽痿,更有甚者出現(xiàn)大小便失禁及部分性功能喪失等一系列臨床表現(xiàn)[3-4]。本院脊柱中心運用納支法擇時穴位按壓對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患者進行護理,取得了較好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資料
1.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12月本院脊柱中心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112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6例。所有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均符合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5],直腿抬高試驗與加強試驗均呈陽性或強陽性,X線、CT、磁共振成像檢查結果均支持臨床診斷。2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1.2中醫(yī)病癥診斷標準[5](1)發(fā)病年齡:青壯年為高發(fā)人群;(2)病史:有慢性勞損或感受風寒濕邪或腰部創(chuàng)傷等,絕大多數(shù)患者之前有慢性腰痛史;(3)明顯誘因:如咳嗽、噴嚏引起腹壓增加時疼痛加劇,平臥休息時減輕;(4)臨床癥狀: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多累及單側下肢,部分患者為雙側;(5)體征:腰部活動受限,腰椎生理曲度消失,甚至發(fā)生脊柱側彎,椎旁有壓痛,按壓時向下肢放射,下肢出現(xiàn)感覺過敏或遲鈍,部分患者由于病程較長,可見肌肉萎縮。
1.1.3納入標準 (1)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有手術指征;(2)年齡21~60歲;(3)腰背部皮膚完好;(4)經責任護士詳細介紹護理方法后,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1.4排除標準 (1)患有嚴重骨質疏松、心腦血管疾病嚴重或伴重癥糖尿?。?2)妊娠或哺乳期婦女;(3)脊柱部位有腫瘤、結核患者;(4)存在溝通障礙或精神病患者。
1.2方法 為盡量減少因操作手法引起的誤差,本護理單元的護士由本研究負責人進行統(tǒng)一培訓,經本研究負責人、科主任及護士長考核合格后參與本研究。
1.2.1護理方法
1.2.1.1對照組 采用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常規(guī)護理。(1)基礎護理:根據(jù)醫(yī)囑的護理級別檢測生命體征。(2)飲食調護:術后進食優(yōu)質蛋白質、易消化飲食,適當添加新鮮蔬菜和水果,保證患者營養(yǎng)供給,鼓勵患者適當增加飲水量。(3)情志護理:與患者保持有效的交流,及時發(fā)現(xiàn)患者的負面情緒,并實施相應的情志調護。(4)術后臥位及皮膚護理:臥硬板床,仰臥壓迫刀口以止血,運用軸線翻身法,2 h 1次。2 h后如無不適,可在醫(yī)護人員看護下佩戴腰圍下床。嚴密觀察有無頭暈等癥狀發(fā)生,上、下床均采用俯臥位姿勢[6]。(5)功能鍛煉:術后第1天,開始踝關節(jié)跖屈背伸活動,膝關節(jié)輕度屈伸活動,股四頭肌等長舒縮鍛煉,每天2次,每次10~15 min;術后第2天,進行主動直腿抬高鍛煉,每天2次,每次5~10 min;術后第3天,適當增加直腿抬高鍛煉幅度和次數(shù),以患者不疲勞為度;術后1周左右開始鍛煉腰背肌(燕飛式),每天2次,每次5~10 min[6]。
1.2.1.2觀察組 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增加穴位按壓。(1)時間:申時(15:00~16:00)。(2)取穴:沿背部足太陽膀胱經循行路線,上邊起自大杼穴,止于胃俞穴(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3)操作手法:操作者用食指、中指、無名指第二掌指關節(jié)同時用力作用于一側背俞穴,自上而下按壓,每處點壓15~20次,力量由輕至重,以患者有酸、麻、脹等得氣感并感覺舒適為宜,兩條膀胱經交替按壓,每次按壓15 min,每天1次[4]。術后第1天開始,直至出院當天,平均2周。
1.2.2觀察指標
1.2.2.1護理滿意度 在醫(yī)院現(xiàn)行的滿意度調查表基礎上結合本中心疾病特點,綜合評價護理質量,包括很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很不滿意5個選項,滿意度[2]=(很滿意例數(shù)+滿意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2.2.2腰椎功能評定 采用日本矯形外科協(xié)會(JOA)[6]評分評估2組患者手術前后腰椎功能恢復情況,包括主觀癥狀、客觀體征、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受限度及膀胱功能,最高為29分。分數(shù)越低表示腰椎功能障礙越嚴重。
1.2.2.3術后并發(fā)癥 包括切口感染、神經根粘連、腹脹便秘、下肢深靜脈血栓等[7]。
2.1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滿意度為98.21%,對照組為85.71%,2組患者滿意度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35,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2.22組患者手術前后JOA評分比較 2組患者術前JOA評分與術后3 d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患者術后1、2、4周JOA評分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手術前后JOA評分比較分)
2.32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3.57%,對照組為16.07%,2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94,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3.1穴位按壓的作用 穴位按壓是一項傳統(tǒng)中醫(yī)外治法,是祖國醫(yī)學中穴位治療方法的一種,在中醫(yī)理論指導下,以經絡選穴為主,通過對人體某些穴位的手法刺激對機體深部組織產生一種滲透力,從而達到疏通經絡、條暢機體氣機、調節(jié)人體功能狀態(tài)、提高人體抗病能力、恢復陰陽之間的平衡之功效。有利于血液循環(huán)、改善微循環(huán)、促進炎癥消散及胃腸功能的恢復[8]。足太陽膀胱經位于人體背部,督脈外側,上起自顛頂,下達足底,其上的背俞穴被稱為“五臟之俞”,充分說明該經與五臟六腑關系密切[2],尤其是與脾胃關系密切。選擇大杼穴至胃俞穴,此段包括的穴位有心、肺、肝、膽、脾、胃等俞穴,幾乎涵蓋了所有臟腑,且有效避開了手術切口,以免距離傷口太近。由于實施護理給患者增加不必要的痛苦,腰背部肌肉相對豐厚,因此,選擇穴位按壓相對于穴位按摩、穴位按揉的手法力度相對較大,對穴位深部刺激力量相對較強,能滲透至肌肉深部,更利于有效激發(fā)臟腑功能。按壓背俞穴可調整促進臟腑的生理功能;如果在病理狀態(tài)下實施穴位按壓,可調理氣機、鼓舞正氣,有助于恢復臟腑功能,盡快達到生理平衡。包正英等[9]和劉萍等[10]已通過臨床實踐證明,擇時按壓背俞穴可有通調胃氣、化積導滯,使腸蠕動加快,有利于術后排氣、排便。
3.2擇時穴位按壓的理論依據(jù) 子午流注分為納甲法(納干法)和納支法(納子法),其理論源自《黃帝內經》,體現(xiàn)了中醫(yī)理論——“天人相應”的觀點[11]。該理論是中醫(yī)時間醫(yī)學的巔峰,其將空間、時間與生物節(jié)律性三者有機結合在一起[12]。納支法是子午流注治療方法中常用的一種,相對比較容易掌握,其主要特點即為“擇時”治病,以時辰為單位,一個時辰對應一經,一天十二個時辰,對應關系如下:寅歸肺、卯歸大腸、辰歸胃、巳歸脾、午歸心、未屬歸小腸、申歸膀胱……寅時起,丑時止,每天按照這樣的順序,環(huán)流不息。經臨床辨證發(fā)現(xiàn),疾病歸屬某個經時,即在該經對應時辰,在該經上取穴進行治療,因此,又稱為按時循經取穴法。充分體現(xiàn)了“三因”制宜中“因時制宜”的治療原則,其理論是中醫(yī)整體觀念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具體體現(xiàn),運用天干地支學說推演出人與天的時空對應關系,進而總結人體五臟六腑所屬經絡氣血在不同時間段表現(xiàn)出的盛衰變化規(guī)律,從而選擇某個臟(腑)經絡氣血旺盛的時候,在其所屬經絡上選擇穴位,并進行刺激,這樣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3]。通過臨床實踐證明,某個臟腑所屬經絡當令時辰,對應臟腑氣血供應最充足,功能發(fā)揮最強,所以,在此時辰實施治療及護理可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作用[14-15]。腰椎間盤突出癥在中醫(yī)學上歸“痹證”范疇,痹同閉,痛則提示不通,腰椎間盤突出癥發(fā)病部位多集中在足太陽經循行部位[16],因此,本病多由于足太陽膀胱經氣血運行不暢或淤滯所致。根據(jù)“子午流注”氣血流注規(guī)律,申時屬足太陽經當令,氣血最為旺盛,故選擇申時對足太陽經實施穴位按壓。
3.3擇時穴位按壓在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應用的護理特點 本研究采用每天申時對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患者進行背俞穴按壓,在科學理念指導下,遵循人體生物節(jié)律,不僅可促進氣血運行,改善淤滯,通暢脈絡,而且可促進胃腸蠕動,有利于術后排氣、排便。具體操作時操作者用食指、中指、無名指第二掌指關節(jié)同時用力作用于一側背俞穴,自上而下按壓,每處點壓15~20次,力量由輕至重,以患者有酸、麻、脹等得氣感并感覺舒適為宜,2條膀胱經交替按壓。根據(jù)患者肌肉豐厚程度,選擇合適的力度,保持持久,忌粗暴用力。操作中注意觀察患者反應,如有不適,及時調整力度或停止操作,以防止意外情況的發(fā)生。操作過程中護士由于與患者接觸距離處于相對親密距離,有利于溝通,耐心傾聽患者的感受,并根據(jù)患者的耐受力及時調節(jié)手法力度,并觀察和記錄患者的效果。
3.4擇時穴位按壓在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應用的護理注意事項 穴位按壓前做好充分的準備:(1)根據(jù)季節(jié)關閉門窗,必要時屏風遮擋;(2)操作者洗手,戴口罩;(3)囑咐患者飲食不可過飽;(4)告知患者穴位按壓局部會產生酸、麻、脹、重等感覺,屬于正常;(5)囑患者保持心情放松,排空膀胱,暴露背部;(6)按壓穴位與傷口保持有效距離,以免牽動傷口給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7)術者穴位按壓時力度要均勻,掌指關節(jié)即使在放松時亦不離開皮膚,以免下壓時對穴位局部形成沖擊;(8)按壓結束后,囑患者不要急于改變體位,保持俯臥位休息5~10 min,適當飲水,注意腰部保暖,夏季忌吹空調、電扇。
綜上所述,納支法擇時穴位按壓能顯著降低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腰椎功能改善明顯,增加患者舒適感,提高患者及家屬對護理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