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吉全
(政和縣教師進修學校,福建 政和 353600)
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與之前“人教版、滬教版、北師大版、蘇教版”等教材相比較,在編排體例上有兩個歷史性的突破:一是以“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兩條線組合,編排單元教學內容,簡稱“雙線組元”;二是凸顯“寫作”(第二、三學段為“習作”)的教學地位,把“習作教學”與“閱讀教學”放在同等地位(之前只是“語文園地”模塊中的一項訓練內容)。同時,在三至六年級的每一冊教材的八個單元中(六年級下冊只編排六個單元,與第四學段銜接),還單獨安排了一個“習作單元”。
在習作教學中,如何把握這一編排特點,確保單元“語文要素”訓練任務得到落實呢?筆者以統(tǒng)編版四年級下冊單元教學為例,梳理出四條教學策略。
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各單元的內容組成主要有四大模塊:第一模塊是單元的“篇章頁”,包括單元“人文主題”說明、單元的“語文要素”和“習作要求”說明;第二模塊是圍繞落實“雙線”所精選的單元例文三至四篇;第三模塊是“習作”;第四模塊是“語文園地”(作為特殊單元的“習作單元”后面沒有安排“語文園地”)。另外,每一冊教材里各有四個單元的“習作”模塊,模塊之前各安排一次“口語交際”;每一冊教材在前四個單元中的“語文園地”后面,安排一次“快樂讀書吧”,引導學生開展本學期的“整本書閱讀”活動?,F以統(tǒng)編版四年級下冊為例,梳理八個單元的“人文主題、語文要素、習作要求、選編例文、習作主題、評改建議”等相關內容,如表1:
從表1 可知,每個單元的語文要素的落實,都是在單元人文主題的統(tǒng)領下。一是依托單元三至四篇課文,“引導學生重點學習課文的‘經典語料’,品味其中的精彩、精要、精妙、精華,從而內化、活化例文內蘊的言語經驗、思維方法和思想感情”。[1]實現理解、感悟例文的范本價值——語文素養(yǎng)提升,立德樹人浸潤。二是通過單元設置的習作表達訓練,將從例文范本里的“習得”與學生生活體驗(經驗)相連通,幫助學生自然地從生活中選材,促進學生表達思路清晰化,喚醒學生對真實生活經歷的回味,對真實情感體驗的抒發(fā),從而表達真情實感。最終,將語文要素訓練落到實處,轉化為學生的語文能力,發(fā)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綜觀統(tǒng)編語文教材,采用“讀寫融合”的方法進行單元編排的特點突出。從表1 可知,第四單元所選的三篇課文都屬于“狀物類”文章,學習時要解決三個問題:一是為何寫此物?二是寫此物的哪些內容?三是怎樣描寫?(即如何用語言文字對此物進行描繪、描摹。如“分總結合”的結構安排,風趣幽默的語言敘述,先抑后揚的表達形式,適切的修辭手法運用等)。給學生以明確、清晰、多角度、可參照模仿的書面表達的文本樣式,即“范本式支架”。
教學時,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學習老舍的《貓》《母雞》、豐子愷的《白鵝》以及“閱讀鏈接”的三篇語料,課外自主閱讀拓展夏丏尊的《貓》,周而復的《貓》,俄國作家葉·諾索夫的《白公鵝》,理解課文圍繞“貓、母雞、白鵝、白公鵝”分別寫了哪些內容,不同作家對同一小動物的描寫,在語言運用上的不同風格,表達手法上的不同特點,以及抒發(fā)自己內心情感的不同特色。通過閱讀,激起學生對身邊的動物朋友的新認知、新理解,產生共鳴和強烈的表達欲望。在“范本式支架”的助力下,學生能夠完全勝任本單元“我的動物朋友”為主題的習作任務,并在習作實踐活動過程中,實現“遷移—運用—鞏固—創(chuàng)新”。例如,一位學生在該單元習作中,同樣以《母雞》為題,這樣寫道:
我從小就討厭母雞。它在生完一窩蛋后,就愛去趴窩孵小雞。它孵小雞時,每隔三兩天,下地吃一次食物。同時,會拉一次糞便。那是最讓人崩潰的事——每次拉的糞便又大堆,又臭。有一次,我不小心一腳踩到上面,滑了一跤,弄得全身臭氣熏天,我都快吐昏了。然而,有一次看到它為了給自己生的一群小雞找食物,竟然勇敢地與鄰居家的大花狗爭搶食物時,我徹底改變了對它的看法……
依托單元內三至四篇為一組的例文學習、理解、感悟、內化的“習得”,借鑒例文描摹事物的范本式支架,為語文要素要落實到習作教學中提供保障,從而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
在各單元的例文學習過程中,教師點撥學生借助例文的理解,把單元語文要素內化為個體自我的語文素養(yǎng),適時激發(fā)學生聯通真實生活,喚醒生活體驗(經驗),把學生的觀察視角由課內例文故事(事物)引向課外廣闊的真實生活,從而讓個體借助例文學習過程中的語文要素訓練,將所學遷移到豐富、鮮活的生活體驗的表達中。
如表1,第五單元是“寫景類”習作單元,具有“讀寫一體”的編排特征。通過單元兩篇課文和兩篇習作例文的理解、感悟、內化,“習得”寫景文章所具有的共性:一是言之有物,能夠用文字生動而具體地描繪風景的特點。二是言之有序,在介紹風景時有一定的順序,如時間順序、方位順序等。三是言之有情,即情景交融。然后,以《游____》為題,開展習作實踐活動。寫作時,提示學生:一要觸景生情,有新發(fā)現、新體驗;二要有細致的觀察能力,即多角度、連續(xù)性的觀察,多種感官參與的觀察。例如,一位學生以《家鄉(xiāng)的楠木林》為題,這樣寫道:
到了楠木林,先看到左邊有一個大的停車場,右邊有一個購物中心。大門上面寫著“中國第一楠木林”七個大字。順著彎彎曲曲的木棧道往上走,看到一大片高大筆直的楠木,有1100 多棵。最大的楠木,樹齡有500 多年,非常珍貴。
……
我又繼續(xù)前行,“沙,沙”,什么聲音?我細心地尋找,慢慢地接近發(fā)出聲音的地方。啊,原來是兩只小鳥,在離我不遠處的樹上跳動。
這兩只小鳥,就像一對夫妻。丈夫好像在說:“親愛的,你看,這風景是不是很美呀?”妻子回答說:“是啊,這風景確實很美?!闭f完后,它們就“擁抱”在一起。
我正津津有味地盯著看,那兩只小鳥似乎發(fā)現了我,就一起飛走了。
……
這樣教學,讓單元語文要素在習作實踐過程中得到扎實的訓練、鞏固、內化,最終形成學生的語文能力。
從表1 可知,本冊教學內容的七個習作主題均與“我”緊密相連,分別為:“我的樂園”“我的奇思妙想”“我的動物朋友”“游____”“我學會了____”“我的‘自畫像’”“故事新編”。這是編者的匠心獨運,引導學生從生活中選材,并且都與單元主題統(tǒng)領下選編的例文密切相關:或是習作的主題內容與例文一致,或是學習、遷移運用例文中突出的表達方法。每一個話題都是學生熟悉的,有真實經歷的,有真切體驗的或樂于表達的,學生有話可寫、有話想寫,促進學生習作表達的個性化發(fā)展。
如前文所摘錄的學生習作片段,無論是寫《母雞》,還是寫《家鄉(xiāng)的楠木林》,都在字里行間流露出源于真實經歷(體驗)的、飽含真情的生活再現、描摹與歌吟。四年級學生的心理表現仍處于“自我中心”階段,但又缺乏對“我”的認識的自覺意識。通過以“我”為主體的習作表達訓練,能夠引導學生積極關注自我生活體驗,并且在融入“我”的情感體驗之后,對故事情節(jié)的描述也變得充滿溫情與個性化。[2]這樣的習作教學,既確保單元語文要素訓練落地,又較好地達成立德樹人的潤澤效果。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要求:引導學生“樂于書面表達,愿意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通過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促進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寫作水平”。
從表2 可知,在七個單元的習作主題之后,都提出了評改建議。這告訴我們:一是習作修改不是習作的附庸,而是習作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沒有修改,習作的任務就沒有完成。二是評價的主體更多的是自己、是同伴。要著力培養(yǎng)學生“自能作文,自能修改”的能力。三是每一次修改都要有重點,不要平均用力。
這一落實課標習作要求的“互評”理念,為習作教學落實單元語文要素的實效性提供保證。同時,讓學生體會到,自己寫成的文章也有傳播的真實意義與價值。習作教學在互評、反饋、糾偏中獲得創(chuàng)新的源動力,也成為一種重要的增值評價。
綜上所述,在單元課例學習中落實語文要素的習作教學策略,是余文森教授創(chuàng)立的“讀思達”教學法(閱讀對應認知輸入,思考對應認知加工,表達對應認知輸出,閱讀、思考、表達是學生學習的本質、本體和核心。讀思達既是實現教學目的的手段,又是教學目的本身)[3]的內涵實證,是達成“以教為主走向以學為主”的教學方式轉變,是對“知識本位走向素養(yǎng)本位”的教學目標的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