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妤
摘要:西漢文學家劉向說過,“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yī)愚”,意思是說,書就像藥一樣,有效的閱讀可以治療愚昧,讓人變得更加聰明。這一句話中強調了“善讀”二字,啟發(fā)我們在閱讀過程中不要只是一味地關注閱讀的數(shù)量,而是要理解文本內容,提高閱讀效率。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有效性;教學策略
當前很多學生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只是為了完成教師所布置的一系列閱讀任務,并沒有真正地投入書本中,導致對不同文章或者作品的理解并不透徹。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很難產生積極的閱讀體驗,也無法針對文本內容進行深入地思考。
一、當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閱讀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大基礎環(huán)節(jié),教師應尤為重視。但是經過觀察發(fā)現(xiàn),當前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還存在很多明顯的問題,導致閱讀教學收效甚微。首先,學生的閱讀興致并不強烈,他們只是為了閱讀而閱讀。也就是說,學生閱讀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在這種閱讀模式下,學生很難體會到閱讀所帶來的快樂,也無法收獲閱讀給自己帶來的成就感,進一步降低了閱讀興趣。其次,在當前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所設置的閱讀教學內容完全基于教材。也就是說,教材里面有什么樣的文章,教師就會要求學生閱讀什么樣的文章。在這一教學模式下,教師并沒有為學生提供更多豐富、可選擇的閱讀材料,無法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在這種傳統(tǒng)的閱讀模式下,學生很難在課堂學習中逐步提升自己的閱讀水平。再次,經過觀察發(fā)現(xiàn),許多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加關注學生的閱讀進度,忽視了學生的閱讀質量,只在意學生是否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了不同文本的閱讀,并不在意學生是否理解了這些不同的文章。最后,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一味地為學生分析文章結構,引導學生積累重點句式和寫作手法,在這個過程中,并沒有向學生傳授閱讀的有效方法,導致學生在遇到不同類型的文本時,都會下意識地依賴教師,希望教師能夠幫助自己梳理文章情節(jié)。這導致學生很難樹立良好的閱讀探究意識,無法解決不同文章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限制了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
二、有效閱讀的關鍵要素分析
綜上可知,當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還存在許多問題。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許多語文教師開始做出嘗試,著力構建有效閱讀課堂。有效閱讀的關鍵要素共有三點。第一點是閱讀的投入度。也就是說,在閱讀過程中,學生需要對自己所閱讀的文本產生充分的探究興趣,找準文章的主要描寫對象,梳理具體情節(jié),全神貫注地投入閱讀過程中。第二點是閱讀的廣泛性。對于學生而言,閱讀能力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學生必須在大量的閱讀中不斷地進行積累和總結,才能找到合適的閱讀提升策略。因此,在提升閱讀有效性時,教師必須注重閱讀材料的廣泛性,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閱讀選擇,讓學生能夠進一步開闊自己的閱讀視野。第三點是閱讀的高效性。在學生閱讀時,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閱讀情況存在明顯的差異,如有的學生可以一目十行,快速找到文本重點;而有的學生需要反復琢磨字句,閱讀效率較低。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指導學生,讓學生找準閱讀方向,明確自己的閱讀目的,以進一步保證閱讀效率。
三、提升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實用策略
(一)給予廣泛閱讀選擇,提高語文閱讀興趣
在以往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讓學生閱讀什么,學生就閱讀什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缺乏自主選擇的權利,閱讀的熱情漸漸降低。同時,經過觀察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僅僅讓學生閱讀教材上的內容,很難滿足不同學生對閱讀的實質需求。因此,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需要豐富閱讀形式,給予學生更廣泛的閱讀選擇,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比如,在課堂教學開展之前,教師可以先設計一個閱讀愛好小問卷,在小問卷里面,標注不同的文章類型,如科幻文章、童話、散文等,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喜好來選擇不同的作品類型。之后,教師可以根據(jù)問卷調查結果來適當?shù)刭徣胂鄳拈喿x書目,在班級建立讀書角,并在班級內選擇兩名學生作為管理人員,引導其他學生有序地閱覽圖書,并做好記錄,保證書本管理的有序化。同時,教師也可以詢問學生的意愿,讓學生自愿將自己喜愛的書本放置在讀書角中,讓不同的學生都能夠進行分享。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在初中閱讀學習階段不僅能掌握教材內容,還能在廣泛涉獵一些課外閱讀文本后開闊自己的閱讀視野,深化閱讀認知。
(二)鼓勵學生自主解讀,建構認知體系
閱讀是發(fā)現(xiàn)與建構意義的一個過程,學生在教師的幫助與指導下,通過文本閱讀來建構其自身的意義,將所學新知識納入到已有知識經驗以及體系中。當然,初中生在閱讀過程中進行意義建構存在一定難度,這與學生的知識水平有關,讓學生對文本的概括主旨以及把握主題具有一定難度,對文本字、句、段中所隱藏的信息進行層層剝繭式的發(fā)現(xiàn),抽象概括文本主旨則成為一個難點。每一篇文章的主題,實際上可以歸為一個簡單明了的唯一主題,與作者寫作時的目的與環(huán)境緊密相關,同時在文本的字里行間表情達意。充分引導學生進行自主解讀,讓學生對每一字、句、段的信息進行解讀,不斷對整個文本及整篇文章的主旨學會調動思維進行抽象與概括,而這一過程就是意義建構的過程。不少文章的標題被稱為文眼,讓學生從看到標題后就能對課文的題材大致了解,這一主題以及表達方式,形成了學生建構的相關意義,在對其進行引導,促使學生加強聯(lián)想,深入探究,結合課文內容對標題的意義進行分析,然后再對文本進行解讀,能讓學生建構整個文本的意義,之后再進行課文的理解則容易有清晰、明了、透徹的思路。
(三)找準最佳目標切入點,實現(xiàn)深度學習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聚焦某一個教學點作為教學目標,同時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進行深度挖掘,最終達成目標,這一教學策略也稱為目標導向策略。在初中語文閱讀課堂中,圍繞文本集中體現(xiàn)邏輯性的知識點進行精心選擇,聚焦一個切入點,并加以明確形成教學目標,在這一目標引領下,使學生不斷走向深入。一篇文本選準、聚焦一個最佳切入點,組織開展教學,成功實現(xiàn)教學目標?;趯W生的認知水平和具體學習情況,精準選擇切入點,從而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思維力聚焦教學目標。通過對文本的深度解讀,并以學生對文本的邏輯起點以及理解認知水平作基礎,對基本學情有所掌握,選擇并聚焦切入點,在層層深入及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邏輯下開展教學。一個文本的關鍵詞、關鍵句、文章的標題都可以成為閱讀教學的切入點,這一切入點也是一個知識點或一種學習方法,通過明確具體的切入點,引領學生聚焦文本教學目標,開展邏輯性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深入理解文本、積極思考,產生發(fā)現(xiàn)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主體意識,從而促使學生“學”的活動具有結構性也具有完整性。找準每一文本的這一切入點可謂是“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切實地圍繞這一切入點,組織有深度的課堂活動,始終具有明晰的教學思路,讓學生充分發(fā)揮主體性,參與其中積極思考,并通過思考、討論、探究等深化理解,形成創(chuàng)新思維,掀起學習高潮和創(chuàng)新思維碰撞的波瀾,使教學不斷走向深入。
結束語:
在現(xiàn)代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構建高效課堂為目標,對閱讀教學中的問題進行分析,尋求合適的提升策略,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學習到更多實用的閱讀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進一步提升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