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亞雄
(上海師范大學 人文學院,上海200234)
在《詩經》研究史上,有關《詩序》詮釋功能的論斷顯現(xiàn)出兩種傾向:漢唐學者將《詩序》標舉為通達詩旨的津梁;而自宋學首倡“廢序”,直至近現(xiàn)代的疑古思潮,《詩序》多被學者指斥為詩義闡發(fā)的最大阻礙。然而,無論主張“尊序”還是“廢序”,論者均聚焦于《詩序》對詩義的詮解是否合理,其所設定的詩篇背景是否真實等問題,卻較少注意到《詩序》在詩篇經典化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本文認為,“據(jù)序言詩”代表了《詩經》被編纂、寫定,亦即,被“文本化”之后的詮釋徑路,而“三百篇”由“詩”升格為“經”的關鍵則在于解說方式從“口傳”到“書寫”的轉換。就此而言,對《詩序》詮釋功能的考察應將其置放在經典形成的語境中,比較“書寫”與“口傳”闡釋模式的差異之后方能凸顯①按:三家《詩》是否有序,編纂形態(tài)如何,諸家各有異說。朱彝尊、王先謙與洪湛侯等認為三家《詩》皆有序,程元敏則認為“以序論詩”是毛詩派的獨創(chuàng)。本文認為,即使三家皆有序,其說詩亦并不遵從“據(jù)序言詩”的規(guī)程。從《詩經》詮釋史上看,三家《詩》“或取春秋、采雜說”,缺乏體系化的詮釋規(guī)則,故其雖早立學官,但在《詩經》經典化過程中所發(fā)揮的效用似不及《毛詩》。如《史記·儒林傳》載:申培公“疑者則闕不傳”,此種解說方法致使經文意蘊存在缺失,不利于文本詞句與意義的完整與穩(wěn)定;齊《詩》以陰陽五行之說附會詩義;韓《詩》采雜說以釋經,二者之解說皆游離于詩篇本文之外,其效果誠如王世貞所云:“大抵引詩以證事,而非引事以明詩,故多浮泛不切。”(《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1285冊,第67頁)與之相比,毛《詩》則以解說本事、訓詁詞句、標明修辭等方式“就詩論詩”,更通過謹守“據(jù)序言詩”,掌控詩義闡發(fā)的空間,從而將多義的“詩”收束為單義的“經”,真正完成了詩的經典化。。
從字源上說,“序”字本義為“墻”,用來指涉區(qū)隔“內外”“親疏”所形成的標記。此種內涵恰可隱喻序次篇目的編纂行為,故盧文弨、余嘉錫與王鳳陽等以《序卦傳》《詩序》為據(jù),將“序”的原始功能界定為對文本編次情況的說明②盧文弨《鐘山札記》,見《續(xù)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149冊,第685頁;余嘉錫《目錄學發(fā)微》,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27頁;王鳳陽《古辭辨》,沈陽:遼寧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第306頁。。嗣后,“序”逐漸轉變?yōu)橐腊亩?,以“敘作者之意”為主的文體專名③劉知幾:《史通通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80頁。。但從《詩經》詮釋史上看,《,《詩序》卻通過對編纂義例的闡述以及“序先詩后”的文本形制徹底顛倒了其與正文的主從關系,成為《詩經》文本的實際開端與論者闡釋詩篇的邏輯起點。
圣人借倫次詩篇以寓微言大義是古代學者的共通信念。司馬遷祖述今文《魯詩》說,認為詩篇經由孔子刪削、編次方呈現(xiàn)出“四始”之微旨,“禮樂自此可得而述”④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2345頁。。歐陽修認為:“《國風》之號起周終《豳》,皆有所次,圣人豈徒云哉!”①歐陽修:《歐陽修詩文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1604頁。學者們崇信詩篇序列遵循某種規(guī)范,但面對“詩本無文字,后人不能盡得其次第”的窘境②孔穎達等:《毛詩正義》,見阮元(??蹋妒涀⑹琛?,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63頁。,根據(jù)《詩序》的解說,探尋圣人編詩義例便成為唯一選擇。例如,王安石便依傍《詩序》,以“婦德”為線索,彰顯《周南》諸篇排布的謹嚴③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卷六十六,《,《四部叢刊》本,第1頁。。在疏解《周南·麟之趾》之序文“《麟之趾》,《關雎》之應”時,孔穎達展示了《詩序》通過敘述編次緣由以“垂法示教”:
此篇本意,直美公子信厚似古致麟之時,不為有《關雎》而應之。大師編之以象應,敘者述以示法耳。不然,此豈一人作詩,而得相顧以為終始也?又使天下無犯非禮,乃致公子信厚,是公子難化于天下,豈其然乎!明是編之以為示法耳④孔穎達等:《毛詩正義》,見阮元(??蹋妒涀⑹琛罚?83頁。。
孔穎達將《麟之趾》的詩義區(qū)分出兩個層次:一是詩文的“本意”(“美公子信厚”);二是個體詩篇在組詩整體中呈現(xiàn)的“編次之義”(“《關雎》之應”)。前者僅與詩篇自身有關,而后者則必須比照其他詩篇的位次方能獲取。《關雎》與《麟之趾》構成一組對立項,《,《關雎》居《周南》之首,故昭示“文王之化”的濫觴,《,《麟之趾》居末,故為“文王之化”的響應。即使《周南》組詩之外的詩篇同樣具備“美公族”之意(如《豳風·狼跋》“公孫碩膚,赤舄幾幾”),但由于對立項的缺失,其也絕不會生成類似“《關雎》之應”這樣的“編次之義”。
較之于詩篇本義而言,《,《詩經》的“編次之義”因由圣人“序”(編次)詩時添綴,故更為學者所重。劉始興基于“一篇之義小,而孔子編次之義大”的認知而展開的“小”“大”之辨便是上述觀念的明晰表述:
或問詩一篇之義小,而全詩之義大,何也?曰:《詩》有詩人之志焉,有孔子編次之義焉。二者不同,而其義之大小亦有辨。夫一篇之詩之為義也,系乎其人與事而已,義系乎人者,言其人之美惡而其義止焉;義系乎事者,言其事之美惡,而其義亦止焉。繇其義之所起,而觀其義之所止,所謂詩人之志也,故曰小也?!粍t孔子之意亦系詩人之辭而見耳,果何以獨著其大乎?曰:孔子之編《詩》也,凡列于風者,皆足以驗國攻[政]之盛衰;凡列于雅者,皆足以考王道之得失;凡列于頌者,皆足以見古先王創(chuàng)制垂統(tǒng)之精義⑤劉始興:《詩益》,見《續(xù)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3冊,第166頁。。
劉始興認為,“詩人之志”或關乎事、或系于人,其指涉相對單一,意蘊較為狹隘??鬃泳帯对姟穭t借助更定次序(“如時代在后,或列于前;及在下民俗之詩,或先國君之類”)、同類綴合(“或以其義,如《小雅》雅歌詩相次,或以其事,如頌詩相次之類”)、“引譬連類”(“如二南附《何彼秾矣》、衰周之詩之類”)與“比而諷切”(“如《柏舟》、《墻茨》反王之詩之類”)等編纂手法,在“詩本義”外添加了“編次義”,為讀者考察“國政盛衰”“王道得失”與“先王創(chuàng)制垂統(tǒng)”等精微“大義”提供了可能。
《詩序》不僅藉由對編纂義例的闡發(fā)而成為圣人志意的真正負載者,還通過獨特的文本形制昭示出其不同于普通傳說的特殊地位。按照西漢經學“經傳別行”以及“序”在文本之末的編纂定例⑥孔穎達等:《毛詩正義》,見阮元(??蹋妒涀⑹琛罚?69頁。,《,《詩序》本應單獨成卷,或置于《詩經》正文的末尾。然而,早在西漢毛公傳《詩》之時,“序先詩后”的文本樣態(tài)便已固化,且成為后世刊刻《毛詩》之定勢。即使在敦煌《毛詩》寫卷(斯3330、6346、6196號)與《開成石經》(837年)等“白文本”經書中,《,《詩序》仍被單獨抽出,綴于各篇詩題之下。這就表明,《,《詩序》已然可以與傳、箋分離,成為《詩經》正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鄭玄箋釋《南陔》等“逸詩”之序時曾謂:“(《南陔》等)遭戰(zhàn)國及秦之世而亡之,其義則與眾篇之義合編,故存。至毛公為《詁訓傳》,乃分眾篇之義,各置于其篇端。”⑦孔穎達等:《毛詩正義》,見阮元(??蹋妒涀⑹琛罚?18頁。陸德明襄助鄭說云:“子夏序《詩》,篇義合編,故詩雖亡而義猶在也。毛氏《訓傳》,各引《序》冠其篇首,故《序》存而詩亡。”⑧陸德明:《經典釋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版社1984年版,第294頁。鄭玄、陸德明既將《詩序》作者系之于子夏,以證《詩序》為孔門嫡傳,又把“序先詩后”的體例溯源至西漢景帝《毛詩》初傳時期,以言其淵源有自。根據(jù)以上諸說,《,《詩序》早于《故訓傳》業(yè)已先行流布,而毛公引《序》附經,僅是將《詩序》與詩文的聯(lián)系在文本視覺上進一步明晰。此種“序先詩后”的文本形制雖有違西漢經學成規(guī),但卻曲折地透露出《詩序》在漢代經學語境中的文本性質。設若《詩序》為經師傳說,固不當雜廁于經;但若《詩序》本即《詩經》不可或缺的部分,并非經師所傳,則“經傳別行”的成例便無法規(guī)限毛公“引《序》附經”的編纂行為。
“序先詩后”也確立了《詩序》在詮釋詩篇時的優(yōu)先地位。從閱讀次序上說,詮釋者在未覽詩篇正文之前便已先行釋讀《詩序》,而《詩序》對詩篇創(chuàng)作背景的補充更成為學者追索圣人之旨時不可或缺的索引。以《鄭風·將仲子》為例,《,《詩序》認為該詩系反映“祭仲諫而公弗聽”之事,故毛傳、鄭箋均將詩中“仲子”確認為祭仲,并牽合《左傳》“鄭伯克段于鄢”的相關記述,認為“無逾我里,無折我樹杞”是“無干我親戚,無傷害我兄弟”的隱喻。再如傳、箋對《齊風·南山》“葛屨”“冠緌”數(shù)量與屬性所做的分析,對《邶風·靜女》中“女史彤管之法”的申說,均意在回應《詩序》對詩篇歷史背景的設定,以至于完全排斥了將“葛屨”等釋為妝奩、信物的可能。當詩篇意涵與《詩序》產生沖突時,詮釋者往往“舍經就序”,以回護《詩序》的釋讀。如孔穎達為證成《詩序》對《鄭風·有女同車》“刺忽之不昏于齊”的解說,將詩中“同車”讀為假設之辭,并謂“不可執(zhí)文以害意”①以上四例分別見于《十三經注疏》:第337頁,第352頁,第310頁,第341頁。。質言之,在“據(jù)序言詩”的詮釋規(guī)范下,不可因細繹詩篇正“文”而損害序“意”。由是觀之,表面上依附于詩篇的《詩序》實際統(tǒng)攝著詩義生產,詩篇反而成為《詩序》的注腳。
詮釋者“舍經就序”,無視詩篇意涵的操作并非簡單的“穿鑿附會”或“強經以就我”,而內蘊著深刻的經學信仰:如若沒有《詩序》的說解,則詩篇非但不能體悟圣道,反而會誨人邪思。在有關《詩經》是否存在“淫詩”的論爭中,清儒毛奇齡曾以黎立武的讀《詩》經驗為證,極力標舉“序不可廢”:
故宋元中子(黎立武)作《經論》謂:“少讀箕子《麥秀歌》惄焉流涕,稍長讀《狡童》而淫心生焉,一若鄰人之婦,皆目挑而心招者。既久讀《小序》,然后知《狡童》刺忽,爽然自失?!鄙w讀《詩》之全系于說《詩》如此②毛奇齡:《續(xù)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65冊,第161頁。。
黎立武讀《詩》卻生起“淫心”的體驗證明:若無正確的“讀法”,《詩經》本文確有導人邪思的可能。事實上,由閱讀《國風》而生起“淫心”絕非個體事件。宋代以降,在經筵中禁講《國風》的動議與實踐時有發(fā)生③清代學者王棠《燕在閣知新錄》載:“經筵不講《國風》由來久矣,胡安國常非之。宋學士真德秀《大學衍義》‘》‘戒逸欲’一條,鄭衛(wèi)淫辭之詩亦載焉,蓋使人君味其言,方不以淫佚導其民也?!蓖跆模骸堆嘣陂w知新錄》,見《續(xù)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147冊,第113頁。,個中原因當如程元敏所說:“人臣進講,懼犯名教,不便字斟句酌,故有請禁之議?!雹艹淘簦骸锻醢刂脚c學術》《附錄》,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版,第39頁。正因為詩篇易惑人心魄是諸多士人共通的閱讀體驗,毛奇齡才著意提出“讀《詩》之全系于說《詩》”的命題,借以祛除《詩經》“誨淫”之嫌。湯顯祖在《還魂記》中借陳師父之口道出了讀者消弭《詩經》“淫辭”的絕佳方法:“《毛詩》病,用《毛詩》去醫(yī)?!雹菝珪x編:《六十種曲》,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4冊,第54頁。所謂“《毛詩》病”實因不假《詩序》,直尋詩義而起;“用《毛詩》醫(yī)”則意味著讀《詩》者必須明晰《詩序》所提供的歷史背景與“美刺”等詮釋框架,必須在明確所謂“淫詩”乃是“刺淫”“刺奔”之后方能不惑于辭藻,不染“《毛詩》之病”。設若沒有《詩序》對詩義闡發(fā)向度的規(guī)約,則“圣經為錄淫辭之具”⑥馬端臨:《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540頁。;反過來說,由于《詩序》對詩旨的統(tǒng)攝,盡管詩篇所敘“皆亂狀淫形”,然其所指卻可以被悉數(shù)歸之為“皆忠規(guī)切諫,救世之針藥也”⑦孔穎達等:《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第272頁。。
正因《詩序》是詩篇義理的真正負載者,是“詩”得以升格為“經”的關鍵,故“據(jù)序言詩”早成定例,成為諸家恪守的解《詩》傳統(tǒng)。即使在宋代經學的變古風潮中,依然有許多篤信《詩序》的學者。正如程頤所言:“學《詩》而不求《序》,猶欲入室而不由戶也。”⑧參見程顥,程頤:《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1046頁。“尊序”學者或認為《詩序》出于子夏(鄭玄、陸德明),或認為出于圣人與國史(二程、程大昌)⑨參見程顥,程頤:《二程集》,第229頁;程大昌:《考古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25頁。,甚至認為《詩序》乃“詩人自制而圣人錄之”(王安石、馬端臨)⑩朱彝尊:《經義考》,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版,第535頁;馬端臨:《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542頁。。學者將《詩序》撰述時間不斷前移意在塑造《詩序》的權威,并以此確立其統(tǒng)攝詩義的合法性。借助《詩序》的說解,詩篇在將自身純化為載道之具的同時,亦使其與《詩序》原有的主從關系發(fā)生了倒轉。
作為對文本整理情況與意涵的解說,“序”顯然是書寫文化的產物?!皳?jù)序言詩”所代表的正是《詩經》在形成定本之后的詮釋模式。然而,早期的儒家教諭卻多以口傳的方式完成。荀子倡導的“君子之學”即是“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的過程①王先謙:《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版,第14頁。。阮元亦認為:“古人簡策繁重,以口耳相傳者多,以目傳者少。”②阮元:《揅經室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版,第606頁。近年來,一些學者將早期經典傳播與詮釋中的“口耳相授”現(xiàn)象稱之為“口傳注經”③參見楊乃喬《口傳注經與詮釋歷史的真值性——兼論公羊學的詮釋學傳統(tǒng)和體例及其他》,《學術月刊》2016年第9期,第10期;韓大偉《孔子之口授注經考辨三則》,《國際漢學》2010年第19輯;韓大偉著,唐光榮譯《中國經學史·周代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166-231頁。。我們認為,“口傳注經”的基本形式即孟子所謂的“答問之教”④孟子曾將“君子教之道”歸納為五種類型,其中之一即是“答問之教”。根據(jù)孫奭注疏,此種“答問之教”重在啟發(fā)學者,而并非純粹的知識宣諭與灌輸:“有答問者,以其在于答問之間也,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是為有答問之教也?!薄睹献幼⑹琛芬姟妒涀⑹琛罚?770頁。;孔子與子夏就“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衛(wèi)風·碩人》)的研討則是“口傳注《詩》”的典型事件。
根據(jù)《論語·八佾》的敘述,在孔門師徒的這次“答問教《詩》”中,子夏首先作為提問者詢問詩句意涵,夫子作為答者應之曰“繪事后素”。當子夏以“禮后乎”再次設問時,孔子則感嘆道:“起予者商也”。顯然,子夏之所以能得到夫子的贊許,實緣于其并未亦步亦趨地接受夫子的教誨,而是在經由反思之后,充盈了夫子之所教。相應地,夫子亦未以全知者自居而拒絕子夏對詩義的推演,反而欣喜地認同學習者(提問者)對自己的啟示。
由上述“答問教《詩》”的場景,我們可以歸納出“口傳注《詩》”的幾點特征。首先,問者與答者、教者與學者的角色在答問過程中發(fā)生了轉換?!墩f文解字》釋“啟”曰:“啟,教也。從攴啟聲?!雹荻斡癫茫骸墩f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22頁?!夺屆め屟哉Z》亦以“起”“啟”互訓:“起,啟也,啟一舉體也?!雹迍⑽酰骸夺屆罚本褐腥A書局1985年版,第57頁。故就語義而論,所謂“起予者商也”實則意味著“教我者商也”。朱熹在集注《論語》時便明確將“起予”釋為“相長之義”⑦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63頁。。宋代學者陳祥道在闡發(fā)《學記》之旨時亦曾恰切地指出“答問之教”中教者與學者身份的互易性:“方其學也未嘗不教,及其教也未嘗不學?!雹嘈l(wèi)湜:《通志堂經解》(第13冊),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6年版,第177頁。答問雙方正是在身份轉型中彼此獲取教益,在互動交流中踐履著“學學半”(《禮記·學記》)的原始意涵⑨按:《韓詩外傳》亦載錄有與上引文字相似的辭句,可見“教學相長”是早期教學中的流行觀念:“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不究。不足,故自愧而勉。不究,故盡師而熟。由此觀之,則教學相長也?!痹S維遹校釋:《韓詩外傳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98頁。然鄭玄注“學學半”云:“學人乃益己之學半”;孔穎達疏云:“上‘學’為教,音斆,下‘學’者,謂習也,謂學習也。言教人乃是益已學之半也”。(孔穎達等:《禮記正義》,見《十三經注疏》,第1521頁)二者均明確將“學學半”之所指界定為教者,打破了教、學雙方的互惠模式。此種改變恰是“教化”新模式的展現(xiàn),詳本文第三部分論述。。
其二,“口傳”(或“問答”)預設著注經者(教者)與傳承者(學者)共同在場,較之于書寫注經、閱讀傳經的模式,“口傳注《詩》”具備鮮活的現(xiàn)場感與即時性。一方面,問答者對語詞的選用與理解均受控于彼時情境,故對話可通過語境得到即時理解。一旦將口頭話語從對話現(xiàn)場中抽離,其語義自明性亦隨之喪失。在前引例證中,“繪事后素”對身處答問現(xiàn)場的子夏或許并未構成理解困難,但卻成為后世的詮釋難題;設若將“禮后”從答問語境中抽離,我們亦無從經驗子夏言談的機敏與深刻。另一方面,在問答現(xiàn)場中,語詞并非唯一的信息承載者,語句與言談的語調、對話者的肢體動作以及周遭環(huán)境等因素共同構成理解情境,召喚對話雙方做出相應的反饋。此類反饋往往與對話雙方對現(xiàn)場情勢的判讀相關,而與詩句自身含義無涉。如《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記載叔孫于宴饗時賦《相鼠》,而慶封“不知”。此“不知”應非不明詩句語義,而是不理解所賦詩句與場景的關聯(lián)。
其三,就意義的出場方式而言,“口傳注《詩》”與《詩序》所代表的“書寫注《詩》”模式頗有不同。作為“答者”的“師”摒棄了以判斷句(如《詩序》)直接給定詩旨的方式,而是先由“問者”申說其困惑,再由“答者”對“問者”之論說予以駁斥或補足(另可參看“上博簡”《孔子詩論》第四簡、第十簡)。在此種“答問之教”中,詩篇詮釋不再遵循“教——學”的單向傳遞,而轉變?yōu)閱柎痣p方的交流;同時,詩意不再具備唯一指向,而是在“問——答——反饋——再答”的循環(huán)中得以逐步累積與豐贍,以至于呈現(xiàn)出紛繁多義的發(fā)散狀態(tài)。在上述場景中,“巧笑倩兮”等詩句的意涵被孔門師徒延展至對禮法的探討,且仍然葆有繼續(xù)詮釋的空間。
與“口傳”的現(xiàn)場感、詩句的多義性相對,“書寫”切斷了對話與對話者、創(chuàng)發(fā)情境的關聯(lián),從而造就了封閉、穩(wěn)定的文本空間。以《衛(wèi)風·碩人》為例,無論是《詩序》“閔莊姜”《列女傳》“防女未然,使無辱先”①王照圓:《列女傳補注》,見《續(xù)修四庫全書》(第51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69頁。,還是《詩經原始》“頌衛(wèi)莊姜美而賢”②方玉潤:《詩經原始》,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47頁。均直接點明詩旨,規(guī)避了“口傳(答問)注詩”中的詩意演繹。同時,通過文字記錄,《,《詩序》等“書寫注《詩》”文本得以有效地固化與傳續(xù),從而鎖閉了詩義闡發(fā)的空間。此種對文本多義性的收束,恰恰成為古代學者尊崇《詩序》的根源,也是《詩經》經典化的關鍵。晁說之認為因為《詩序》乃“斷會一詩之旨而序之”,故“說詩者或不可以無序”③晁說之:《全宋文》(第515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30冊,第174頁。;程大昌將《毛詩》勝于“三家《詩》”歸因為《詩序》對詩旨多義性的排斥:“毛氏之《傳》固未能悉勝三家,要之有古《序》以該括章指,故訓詁所及,會一詩以歸一貫,且不至于漫然無統(tǒng)”④程大昌:《考古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35頁。;魏源認為《詩序》的價值在于終結詩義的含混狀態(tài),從而守護詩篇的“正確”意涵:“蓋風詩寄興無端,惟藉序之一言為指歸,稍失毫厘,頓歧燕郢?!雹菸涸矗骸肚褰浗饫m(xù)編》,上海:上海書店1988年版,第5冊,第662頁。上述言論深刻地表征出儒者對詩旨多義性的恐懼,而《詩序》恰恰憑借將口頭話語從對話場景中抽離,避免了詩篇意涵的多向延展,將紛繁的詩義“會歸一貫”,圓滿達成了歷代注《詩》者孜孜以求的詮釋目標,也讓意義散漫的“詩”真正轉型為載道之具的經典。
不僅《詩序》因整合詩意而受到尊崇,事實上,整部經典詮釋史充塞著對書寫的信賴,對意義穩(wěn)定性的渴求。司馬遷述《左傳》之作因云:“七十子之徒口受其(孔子)傳指,為有所刺譏褒諱挹損之文辭不可以書見也。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⑥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6冊,第648頁。遵奉“書寫注經”模式的儒者認為,口傳話語在傳播過程中會逐漸偏離其始源(“失真”)⑦例如,《公羊傳·隱公二年》“紀子伯者何?無聞焉爾”,何休解詁云:“言‘無聞’者,《,《春秋》有改周受命之制,孔子畏時遠害,又知秦將燔《詩》、《書》,其說口授相傳,至漢公羊氏及弟子胡毋生等,乃始記于竹帛,故有所失也”。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見《十三經注疏》,第2303頁。,而書寫則是擺脫該困境的唯一方式。即使書寫會造成口傳信息(如問答儀式等)的損耗,也遠勝于多元意義的相互攻訐。經古文學者劉歆指斥今文經師“信口說而背傳記”⑧劉歆《移書讓太常博士》,見《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1全漢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348頁。按:此語是劉歆在欲立古文《左傳》的背景下說出的。與《左傳》相比,今文《公羊》《穀梁》二傳保持了更多的答問之教與口傳注經的痕跡。。這一命題以可信度為依據(jù),確立了“書寫”對“口傳”的壓制?!皞饔洝彼钥尚牛売谄鋾谥癫?,無所闕疑,且終結了文本意蘊“紛然殽亂,莫知所從”的混雜狀態(tài)⑨王利器:《風俗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版,第1頁。。更為重要的是,“傳記”推遲了“口傳注經”中意義的即時出場,且在這一延宕中為經文添加了新的內涵(如《詩序》對詩篇歷史情境、“編次之義”的說明)。此種意義的增添使往古經典得以適用于當下境遇,正是學者“通經致用”的現(xiàn)實體現(xiàn)。
值得特別指出的是,在《詩經》詮釋史中,倡導經典意蘊多元化的觀念雖時而可見,但這并非意味著闡釋者對經典多義性的追尋。例如,董仲舒雖謂“《詩》無達詁”,但根據(jù)“從變從義,而一以奉人(天)”的要求,無論詩篇存在多少意涵,其必須被整合、升華為“一”。誠如蘇輿所說:“蓋事若可貫,以義一其歸;例所難拘,以變通其滯。兩者兼從,而一以奉天為主?!雹馓K輿:《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版,第95頁。所謂“《詩》無達詁”,不過是公羊“經權”思想的演繹。降及有宋,宋儒操用“理一分殊”的觀念處理經典意蘊“變”與“?!薄岸唷迸c“一”等問題。在道學語境中,由于“理一”在邏輯上先于“分殊”?此論斷涉及宋儒對理氣關系的討論,本文不擬展開論述。要之,道學一系,尤其是朱子多承認“理在氣先”,但這只是邏輯層面上的區(qū)隔,在實際格物中,朱子又強調不能“離氣言理”。,而考察“分殊之理”的終極鵠的在于體認“理一”,故經典詮釋仍是具有唯一指向性的活動。
以《詩序》為代表的“書寫注經”模式不僅阻斷了詩旨的自由演繹,而且破壞了口傳(或答問)場景中問答雙方的共同在場,從而造成了教者與學者在時空上的疏離。這一分離預表了《詩經》詮釋史上最為重大的事件之一,亦即,從先秦“樂教”到漢唐“詩教”的轉軌。
我們先對漢唐“教化”觀念的基本構型做一考察??锖庠谙驖h元帝陳說“教化”特質時謂:“臣聞教化之流,非家至而人說之也?!鳖亷煿抛⒃疲骸把苑羌壹医缘?,人人勸說也?!雹侔喙蹋骸稘h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3335-3336頁?!缎⒔洝V至德》章稱引孔子之說云:“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崩盥』⒃疲骸把越滩槐丶业綉糁?,日見而語之。但行孝于內,其化自流于外?!雹诶盥』?,邢昺:《孝經注疏》,見阮元(??蹋妒涀⑹琛?,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557頁。由是觀之,“教化”并不要求教者與學者實際接觸,教諭在教、學雙方時空分離的狀態(tài)下依然可以傳遞。顯然,與“答問之教”的現(xiàn)場教授模式不同,“教化”得以施行的前提是將“經書”作為“教者”的“代現(xiàn)物”,以文本“再現(xiàn)”圣人之教。章學誠在追溯“經”之始源時稱:三代之時,“典章法度,見于政教行事之實,故無需經”;孔子親身教授,故無經名;夫子歿后,“弟子門人,各以所見、所聞、所傳聞者,或取簡畢,或授口耳,錄其文而起義”③葉瑛:《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93-94頁。。質言之,將典章書于竹帛(即“經”)或許是不得已的權變,但孔子既沒,依經托義成為儒學承續(xù)與教化的必然選擇。
“以經為教”不僅意味著教學模式從“口傳”到“書本”的轉型,更意味著教諭理念的重塑。漢儒對“教”字的釋義便已透露出此種新變?!墩f文解字》釋“教”云:“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從攴,凡教之屬皆從教?!雹芏斡癫茫骸墩f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27頁?!夺屆め屟哉Z》則以“效”釋“教”:“教,效也,下所法效也?!雹輨⑽酰骸夺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56頁。根據(jù)許慎、顧野王與朱駿聲等人的釋義,“效”即是“像似”與“法效”之意。由是觀之,在教化觀念中,“教”意味著某人施予他者可供仿效的物事或行為。更為重要的是,教化行為被嚴格區(qū)隔為“上”(施事)與“下”(效法)兩個謹嚴的層級:處于低階位的仿效者一旦處于教化場域,便被要求精準地摹仿與再現(xiàn)在上者之所施,卻無權對加諸其身的種種規(guī)訓進行質疑。當漢儒以“效”詮釋“教”時,“口傳(答問)之教”中教學雙方的互動結構便被塑形為“等級傳遞”結構。作為高階位的“教”,其功能是“統(tǒng)攝”;與之相應,處于低階位的“學”,其屬性被設定為“遵從”。顯然,由于“等級傳遞”所構筑的森嚴序列,教諭成為“教者——學者”的單向線性過程,其間不復有教者與學者在對話中的身份轉換。
從先秦“答問之教”到漢代“教化”的轉軌顯明了“書寫注經”的興起與“口傳注經”的衰微?!敖袒钡旎凇傲洝?,其本質是操用書寫技術固化圣人的口頭教諭,以使后者恒常在場的實踐。誠如漢儒賈誼所言:“令人緣之(‘六經’)以自修,修成則得六行矣?!雹拶Z誼:《賈誼新書》,見《二十二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755頁。所謂“自修”明晰地揭示出“教化”之“教”是受教者不斷趨近、效法經書的單向活動,其過程是學者通過對經書(而非教者本人)的體驗與詮釋,形成自我理解,讓自身回返至與“六經”所蘊之道同然的狀態(tài)。從根源上說,“教化”——“以經為教”——是書寫語境中的產物,是“再現(xiàn)”(書寫)對“在場”(口傳)的替換與壓制。
我們再來考察從先秦“樂教”到漢唐“詩教”的轉軌。三代之時,帝舜“以詩為教”,啟發(fā)胄子之志:“帝(舜)曰‘夔,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雹呖追f達等:《尚書正義》,見阮元(??蹋妒涀⑹琛?,第131頁。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段文字中,“詩言志”與“聲律”“典樂”共同出場?!霸姟辈皇窃凇爸居浿尽钡囊饬x上發(fā)揮“言志”功能⑧賈誼在《新書·道德說》中從“載錄”的角度理解詩書定名緣起:“書者,德之理于竹帛而陳之令人觀焉,以著所從事,故曰‘書者,此之著者也?!娬?,志徳之理而明其指,今人緣之以自成也,故曰‘詩者,此之志者也?!币姟抖印?,第756頁。,而是憑借其韻律達致“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的境界。與此類似,孔子將“詩”“禮”“樂”視為“三位一體”(“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漢書》亦將“諷誦”作為《詩經》“遭秦火而全”的原因。近代《詩經》研究者徐英(澄宇)根據(jù)先秦詩、樂的協(xié)同性,將早期“詩教”界定為“聲教”:“聲之為教,比語協(xié)音,以利遠布。上世文字未興,所賴以交通知識、傳播教化者歌謠耳,故謂之聲教,或謂之詩教?!雹嵝煊ⅲ骸对娊泴W纂要·論詩教》,《安徽大學月刊》,第2卷,1934年。先秦“教詩”以“聲”為重的特質表明:彼時“教詩”系通過聆聽詩樂而興起學習者中正平和的志意,其所依托的媒介不是文字而是聲音,專注于口耳而非閱讀。
先秦“聲教”目標之一在于培養(yǎng)學詩者牽合詩句以應對不同語境的素養(yǎng)?!墩撜Z·學而》載子貢引《衛(wèi)風·淇澳》之句,將“貧樂富禮”的抽象意涵轉換成“切磋琢磨”的具象,并以是證成孔子“未若貧而樂道,富而好禮”之義??装矅鴮Υ嗽u注道:“子貢知引《詩》以成孔子義,善取類,故然之,往告之以‘貧而樂道’,來答以‘切磋琢磨’?!雹傩蠒m疏:《論語注疏》,見阮元(??蹋妒涀⑹琛?,第2458頁。孔安國所謂“善取類”即是贊譽子貢善于在事“象”(類)之間做出轉換。緣于對修身與治物(骨、象、玉、石)之間“同氣之應”的體認,子貢恰切地施用了“引譬連類”之法,既使抽象義理通過詩句得以明晰,又將修身的訓誡灌注到“切磋琢磨”這一具體事件之中。此種“牽此以合彼”的語義遷移能力被孔子視為言《詩》的基本條件(“始可與言《詩》已矣”)。在上述語義轉換中,《,《淇澳》自身的意蘊始終未曾出場,而這恰是“聲教”的關鍵所在。通過拋棄詩篇“本義”,“聲教”實現(xiàn)了對學詩者“達政專對”(《論語·子路》)能力的培養(yǎng)。清代學者勞孝輿曾對先秦引詩不重“詩人之志”的傾向做過說明:然作者不名,述者不作,何歟?蓋當時只有詩,無詩人,古人作詩,今人可援為己詩,彼人之詩,此人可庚為自作,期于“言志”而止,人無定詩,詩無定指,以故可名不名,不作而作也②勞孝輿:《春秋詩話》,見《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702冊,第5頁。。
先秦引詩既著意于言己之志,故無需關注詩篇作意,且因要適應不同場景,故不能拘泥于詩篇本旨。詩篇并非為其作者所專有,而屬于“公共素材”③徐建委,馬丁等分別以“公共素材”“文本庫”等概念指稱篇章的獨立性,可任意組合的特點。參見《文本革命:劉向、〈、〈漢書·藝文志〉與早期文本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25-29頁。,故“有詩而無詩人”;詩篇意蘊并非為文本所限,而臨時產生于引詩言志的行為中,故“詩無定指”。所謂“賦《詩》斷章,余取所求焉,惡識宗”④孔穎達等:《春秋左傳正義》,見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第2000頁。,恰切地展現(xiàn)出先秦用詩的場景化特征以及詩篇意涵的不穩(wěn)定性。
與先秦“聲詩合一”的“聲教”模式相對,漢唐經學則力主“聲詩有別”論。孔穎達曾如此疏解《禮記·經解》篇中“樂教”與“詩教”的意涵:詩為樂章,詩樂是一而教別者,若以聲音干戚以教人是樂教也;若以詩辭美刺諷喻以教人是詩教也⑤孔穎達等:《禮記正義》,見阮元(??蹋妒涀⑹琛?,第1610頁。。
孔穎達認為,從源起上說,詩與樂均與音律相關,故“詩樂是一”;但就教諭方式而論,“樂”以“聲”感人,“詩”則以“義”曉諭于人。職是之故,孔穎達將“詩教”與“聲教”區(qū)別開來,前者重“義”,后者主“聲”。在對“詩言志”的訓解中,孔穎達更為清晰地展現(xiàn)了漢唐“詩教”的運作模式:“作詩者自言己志,則詩是言志之書,習之可以生長志意,故教其詩言志以導胄子之志,使開悟也?!雹蘅追f達等:《尚書正義》,見阮元(??蹋妒涀⑹琛?,第131頁。顯然,孔穎達在“記錄”的意義上理解詩之功用:“習詩者”正是通過詮釋詩人志意的書面記錄(《詩經》)而“開悟”。
孔穎達對“詩教”與“樂教”的區(qū)分表明:作為教化的一個向度,“詩教”歸屬于書寫傳統(tǒng),其目標在于辨識詩篇“美刺諷喻”之意,詩篇作者、創(chuàng)作背景、文本意圖等問題由是成為研究重心。正是在《詩經》詮釋的“重義”時代中⑦朱自清:《朱自清古典文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216頁。,《,《詩序》“敘作者之意”的功能愈顯關鍵。通過《詩序》的標示,詩篇作者被確認為“國史”(《周南·關雎》)、“國人”(《秦風·黃鳥》);詩篇創(chuàng)作動因被總納為“吟詠情性以風其上”。更為重要的是,《,《詩序》以“美刺”為詮釋框架將諸篇詩旨匯于一貫,避免了“聲教”帶來的“詩無定指”,從而在“詩義”與“教化”之間建立起對應。以《詩序》對“變風”的闡釋為例,在言及“變《風》發(fā)乎情”之后,《,《詩序》便立即給出“止乎禮義”的斷語,申明“變《風》”皆中禮。孔穎達曾標舉變、刺之詩“溫柔敦厚”的修辭特征,以論證其契合“禮義”:若此辭揔上六義,則有正變而云“主文譎諫”,唯說刺詩者,以詩之作皆為正邪防失,雖論功誦德,莫不匡正人君,故主說作詩之意耳⑧孔穎達等:《毛詩正義》,見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第271頁。。
孔穎達認為“刺詩”雖曝人君之惡,述“時政之疾病”,然其言皆婉曲,其意皆出于勸諫之心,故無犯于“溫柔敦厚”。由是,孔穎達將“美刺說《詩》”的詮釋框架、“主文譎諫”的修辭方式與“正邪防失”的教化目標圓融地編織在一起,并由此劃定了“刺詩”的詮釋邊界。朱子認為若以“美刺說詩”,則有相當數(shù)量的詩句“扼腕切齒,嘻笑冷語以懟其上者”,殊有害于“溫柔敦厚之教”⑨朱熹:《朱子全書》(第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冊,第361頁。。馬端臨則沿襲孔穎達的思路駁斥朱子,認為“刺詩”雖言辭激切,卻不失“匡正人君”之旨:“如《狡童》諸篇之刺忽,亦不害其為愛君、愛國,不能自己之意”⑩馬端臨:《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540頁。;陳啟源則更為直白地申明:“(刺詩)惟其怨所以為溫柔敦厚也”?陳啟源:《清經解》,上海:上海書店1988年版,第1冊,第450頁。??追f達等“尊《序》者”的論說表明:借助《詩序》對詮釋徑路的鎖閉,漢唐“詩教”實現(xiàn)了由釋《詩》體悟“教化”,由“教化”詮釋詩義的循環(huán),徹底終結了“口傳注《詩》”時代詩義的漫然無統(tǒng)。正是在先秦“樂教”到漢唐“詩教”的轉軌中,《詩經》詮釋迎來了“書寫注《詩》”與“重義”時代。
《詩序》在歷代《詩經》詮釋實踐中的地位雖歷經起落,但詮釋者對詩篇多義性的排斥卻是一以貫之。《詩經》經典化的實質便是由“書寫注《詩》”造就的詩篇意蘊封閉史。先秦“口傳注《詩》”“以聲為教”的教、學轉換被“上施下效”的“教化”模式所取代,“詩無定指”的意義多元性被《詩序》終結?!翱趥髯ⅰ对姟贰钡乃ノ⑴c“書寫注《詩》”的興起所表征的不僅是傳播媒介更替,更為“經學”與“教化”等話語實踐的運作奠定了基礎。歸根結底,《,《詩經》不是“詩”而是“經”,而“經”的“名”與“實”已然表明其為書寫文化的產物①許慎釋“經”云:“經,織縱絲也?!保ā墩f文解字注》,第644頁)章太炎論“經”之名曰:“古代無紙,以青絲繩貫竹簡為之。用繩貫穿,故謂之經。經者,今所謂線裝書矣?!闭绿祝骸墩绿讎鴮W講演錄》,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版,第142頁。。經學憑借“書寫”形成“經典”,掌控了意義創(chuàng)發(fā)的始源,并以此成為意義的終極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