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菊利
一、緣起
2021年廣東高考歷史題,個人感覺是既吸收了全國卷的有益做法,也體現(xiàn)了廣東卷的本土氣息;既注重基本知識的掌握,也注重學科思維的考查,典型的題目是選擇題的第6題。能夠選對答案的學生不算少,但少有學生能夠明晰題干與選項之間的關系,完成對問題的歷史解釋。廣東卷第6題的題目如下:
鴉片戰(zhàn)爭后的半個世紀里,洋紗輸入最多的是產(chǎn)棉稀少的華南、西南地區(qū),而江南地區(qū)輸入洋紗要少得多,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區(qū)土布店收購土布時聲明“摻和洋紗,概不收買”。這說明當時
A.自然經(jīng)濟解體的程度沿海超過內(nèi)地
B.上海尚未成為對外貿(mào)易中心
C.洋紗排擠土紗進程受制于原料成本
D.民族資本主義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
問及為何能選對答案時,學生反饋是用了排除法,即學生基本沒有理解本題的答題思路,但通過排除法也差強人意選對了答案。這就意味著,當選項的干擾力度加大,學生的應答能力令人擔憂。如此的歷史學習,學科素養(yǎng)自然無法較好地達成。要理解學生解答問題的困難所在,尋找解決之道,我們需回到學生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本文擬結合自身教學實際,對上述問題進行探討,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二、基于問題解決過程的需要
并非高考的難度較大,學生才會有此表現(xiàn)。在日常教學中,我們也會碰到類似的問題:“這道題都講三遍了,學生還是不會!”或者還有一種讓人頗為著急的情況:“這之前考過的題,稍微改動,居然沒幾個人做出來!”問及原因,許多學生都反饋:對題目不理解,聽不懂老師講題的思路;或者當時聽懂了,但是做題時又卡殼,回到舊思路中去。
解答題目的過程就是問題解決的過程,我們一般將問題解決的過程劃分為四個階段:①理解并表征問題②尋求解答的階段③執(zhí)行計劃或嘗試某種解答的階段④評價結果階段。[1]許多學生反饋不理解題目,其實就是在第一階段已經(jīng)被卡住了:不知道問題的起始狀態(tài)(已知的關于問題條件的描述)、目標狀態(tài)(問題要求的答案),障礙(正確的解決方法不是直接顯而易見的,必須間接通過一定的思維活動才能找到答案)是什么。[2]
對于學生聽不懂老師的講題思路,多次講解后依然聽不懂,稍微改動的題目做不出來,做題習慣回到自己的思路中等問題,心理學家基克等人提出的解決問題過程的模式對此有較大的啟示?;说热私鉀Q問題過程的模式如圖1所示[3]:
從圖1可以看出,基克的模式更注重 “圖式”對問題解決的影響作用,這個模式更適用于解釋專家與新手在問題解決中的不同途徑及原因。學生可以被看做是解決問題中的新手,多次講解都不懂,除了理解文字的問題外,實質(zhì)就是沒有理解問題解決的圖式;聽的時候懂了,但是過后再做又出錯,或者稍微修改一下題目又做不出來,實質(zhì)依然是沒有熟練運用及鞏固圖式。理解教師的解題思路,就是要理解教師的解題圖式。擁有相關解題的圖式,可以快捷地解答問題,則不管同類題目如何改動,學生都能夠解答出來。
何謂圖式?皮亞杰認為心理發(fā)展涉及四個極其重要的概念,即圖式、同化、順應、平衡。其中圖式是一個最基本和核心的概念,它是活動的結構和組織,是個體對世界的知覺、理解和思考的方式。[4]
三、基于學科素養(yǎng)的需要
深入到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建立圖式進行解答問題,是符合學科素養(yǎng)要求的,也是符合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要求的。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中把學科素養(yǎng)分成3個一級指標,分別是“學習掌握”“實踐探索”“思維方法“[5]?!皩W習掌握”下的二級指標“理解掌握”(融會貫通地把握新信息的實質(zhì),把握新舊信息的聯(lián)系,形成對新信息的準確判斷、分析與評價)對應問題解決過程的“理解并表征問題”;而二級指標“知識整合”(對獲得的學科知識和相關信息概括整合,形成與生活實踐或?qū)W習探索問題情境對應的產(chǎn)生式系統(tǒng),能夠?qū)⑿芦@得的知識納入已有知識結構或知識體系,對原有的知識結構進行合理調(diào)整)對應了需要建立“圖式”解決問題以及要對新知識進行同化或者順應的處理。
“實踐探索”下的二級指標“語言表達”有明確的要求:“熟練運用圖像、圖表、圖片表達思維、觀點,借助口語、書面語或繪圖等方式表達抽象概念?!盵6]在問題解決過程的四個階段中,每個階段幾乎都要借助圖像、圖表、圖片表達思維,使思維具象化。譬如理解并表征問題,就需要用圖像或者圖表進行表征。畫圖可以達到“組塊”表征問題以及重新理解問題、一目了然的效果。
問題的理解與表征,尋求解答、嘗試解答、評價等階段,都需要運用到歷史學科的專業(yè)知識與專業(yè)思維。就歷史學科而言,問題解決的過程,就是綜合運用各種歷史知識和學科思維進行思考、分析歷史事物和歷史問題,最終得出合符常理邏輯合符歷史事實的歷史解釋的過程。
學科素養(yǎng)一級指標“思維方法”下的二級指標“人文思維”中提及:“能夠根據(jù)對問題情境的分析,從多元性、情境性、關聯(lián)性、層次結構性、動態(tài)平衡性、開放性和時序性等方面把握問題與事物的本質(zhì)?!盵7]這與“歷史解釋”學科素養(yǎng)的要求是吻合的:“人們通過多種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釋過去,通過對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辯證、客觀地理解歷史事物,不僅要將其描述出來,還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層因果關系。通過對歷史的解釋,不斷接近歷史真實?!盵8]
四、基于教學備考的需要
學生在解答第6題時暴露了一個問題:學生面對不同問題情境所建立的圖式過于簡單,只有“抓關鍵詞”“排除法”等圖式,思維也并沒有形成閉環(huán)。面對需要復雜情景活動時,我們還需要幫助學生建立并鞏固新的圖式。
“理解并表征問題”階段:題干中不存在生僻字,也不存在難以理解的概念或句式,理解問題情境不存在難度;但抓關鍵詞等通用手法,似乎效果差強人意,因此表征問題出現(xiàn)了困難。因為思維零散,表征問題是單個、單個條件地表征,沒有“組塊”表征,容易被試題的干擾項作用,陷進問題情境的套路中。正確的視覺表征問題應該得到圖2:
題目中“鴉片戰(zhàn)爭后半個世紀”、“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區(qū)土布店收購土布時聲明“摻和洋紗,概不收買”等信息如何處理呢?時間是制造認知沖突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卻不是認知沖突雙方的關鍵,因此只作為參考和限定即可;而上海松江地區(qū)土布店的規(guī)定,則是對江南地區(qū)“進口洋紗少”的實證輔助,因此也作為參考即可。
通過圖2,我們需要補充江南及上海松江地區(qū)產(chǎn)棉情況。根據(jù)所學歷史知識可知:明清時期,江南地區(qū)的產(chǎn)棉量就已非常大,松江地區(qū)更有“松郡之布,衣被天下”的美譽。另外,我們要增加常識:棉花經(jīng)過紡織形成棉紗,棉紗再經(jīng)過紡織形成棉布。
在此,我們進入嘗試解答和尋求解答階段:在生產(chǎn)棉布過程中,江南、上海松江地區(qū)因為產(chǎn)棉量大,因此不用進口棉花;而華南和西南地區(qū)因為產(chǎn)棉少,則需要進口本國的棉花或者棉紗。但華南和西南地區(qū)并沒有進口本國的棉花或者棉紗,而是選擇了進口外國的“洋紗”。歸根究底,有兩個方面考慮:要么本國棉花或者棉紗質(zhì)量差,要么進口洋紗更劃算。題干中上海淞滬地區(qū)對土布的規(guī)定,可以排除質(zhì)量問題,只剩下成本問題——商品生產(chǎn)必須要考慮成本問題,這是常識性問題和邏輯。于是我們得到解題的全過程,如圖3所示:
結合歷史知識與學科思維及常識邏輯檢驗,這種說法是行得通的,本題得解。
2021年廣東卷第6題絕非個案,也絕非無跡可尋。相反,這道題問題情境建構的方式屢見不鮮,而極具代表性。與其類似的還有2013年全國一卷第24題(戰(zhàn)國時期秦國與東方六國墓葬的不同)、2014年全國一卷第30題(上海與京津放映中外電影比例不同)、2015年全國一卷第28題(中國生絲包裝布的變化)、2016年高考全國一卷第27題(明朝地方機構的演變)、2017年全國一卷第7題(明朝飲食器具規(guī)定的變化)、2018年全國一卷第25題(唐朝安史之亂后百余年間的藩鎮(zhèn)基本情況)、2019年全國一卷第24題(商朝和西周王位繼承方式的變化)、2020年全國一卷第32題(雅典和羅馬司法解釋群體的不同)等題目。這必須要引起我們教學、備考的注意。
此類題目構建問題情境的特點主要有兩個:其一,以一種或者多種對立關系構建認知沖突,這種認知沖突多半由前后的變化營造,增加理解與表征問題的難度;其二,既給出思維方向?qū)б?,但是又隱藏某些思維環(huán)節(jié),需要結合歷史專業(yè)知識進行補充,增加構建圖式的難度。該類題目經(jīng)化繁為簡后可表述為:某歷史事物(歷史現(xiàn)象或者制度等)在不同的時間、地區(qū)、階層等,有著截然不同的表現(xiàn)(彼此相反甚至與教材所舉相反),求其原因。
結合本文所舉的題型以及題型的特點,我們可以創(chuàng)建一個解決問題的圖式,以便更有效地教學及備考:①找出歷史事件②找到?jīng)_突對立(包括多重沖突)的雙方,③圖表的形式視覺表征問題,將題干中的現(xiàn)象作為結果進行呈現(xiàn),④將其中一方?jīng)]有完整的信息根據(jù)所學及常識補充完整,⑤結合常識、歷史史實及邏輯嘗試解釋問題,⑥結合選項與歷史史實進行反證和檢驗。
題目牽涉的歷史事件(事物),在題干中一般是有提示但又“猶抱琵琶半遮面”,如廣東卷第6題探討“洋紗”的不同待遇;再如2019年全國一卷第24題,題干中已有“多為兄終弟及”而省略了 “父死子繼”,討論王位繼承方式問題。至于沖突的雙發(fā)(多方),題干中也不難提取出來,多半呈現(xiàn)某一方的事實而隱藏另一方(如兩地的產(chǎn)棉量),考查知識儲備如何。圖表形式表征問題則是需要多鍛煉的,這對厘清題干中多重關系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視覺表征時,最好按照事情的發(fā)展經(jīng)過或者“事件、原因、現(xiàn)象”的思維邏輯順序進行,越精簡明了越好。而第四步、第五步、第六步,才是歷史學科思維和專業(yè)知識的體現(xiàn),需要我們平時將基礎知識體系化、結構化、邏輯化,變成長時記憶,提取時才不會出現(xiàn)混淆、遺漏或者錯誤。
綜上所述,越是復雜的問題,越是要注重對問題的理解與表征,越需要分門別類建立和鞏固解決問題的圖式。在平時的教學備考中,我們要注意幫助學生用視覺表征問題,化繁為簡;要注意幫助學生養(yǎng)成分析問題歸類問題的習慣,形成對不同類型題目的不同問題解答的圖式。
【注釋】
[1][3][4]莫雷主編:《教育心理學》,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90—191、189、33頁。
[2]路海東主編:《學校教育心理學》,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39頁。
[5][6][7]教育部考試中心制定:《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第20—22、21、22頁。
[8]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20年修訂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