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晶晶
內容摘要:近代西方美術觀念的引入,給已有的日本茶道體系帶來巨大的沖擊,也給日本茶道的復興帶來了新的機遇。本文運用歷史實證法,從美學概念、茶道具評價體系、展現(xiàn)形式三個方面分別進行考察,認為日本茶道的轉型表現(xiàn)為茶道美學概念的具象化、茶道具評價體系的客觀化、茶道展現(xiàn)形式的多樣化。與西方近代美術的結合,是日本茶道實現(xiàn)藝術化、大眾化的契機,客觀上促進了日本茶道的復興。
關鍵詞:日本茶道 近代美術 轉型 茶道具
日本哲學家谷川徹三在《茶之美學》(1977年)中,曾把日本茶道的特性歸結為社交性、修行性、藝術性和儀式性,并認為藝術性是近現(xiàn)代日本茶道最重要的特征[1]。在明治維新的歐化浪潮中,被視為舊弊的日本茶道,正是在經(jīng)歷了東西方文化碰撞的變革時期之后,才逐漸走上了藝術化、大眾化的復興道路。那么,近代西方美術觀念給日本茶道體系帶來了哪些沖擊?在它的影響下日本茶道實現(xiàn)了怎樣的轉型?圍繞上述問題,本文運用歷史實證法,從茶道美學概念、茶道具評價體系、茶道展現(xiàn)形式三個方面分別對轉型前后的日本茶道進行考察。由此揭示在近代西方美術觀念影響下,日本茶道產(chǎn)生的具體變化,進而管窺這些變化與其走向復興之間的深層聯(lián)系。
一.茶道美學概念的具象化
在日本茶道的形成發(fā)展過程中,有一個重要的美學概念“侘”。“侘”最初在中文里是表達愁苦失意、孤獨無助之情的詞語,傳入日本之后多用于表達戀愛失意之情,后又成為延伸至生活各方面的失意、愁苦和哀怨的否定消極詞語[2]。到了室町時代,“侘”逐漸從一個代表悲慘、傷感、哀苦等消極情緒的詞語,轉化成了賦予一定積極意義的特殊的審美理念,它在日本茶道中作為美學理念的確立深受日本中世歌論的影響[3]。
到了明治時期,日本從西方引進了一些新的概念,如“美術”、“美學”等。圍繞茶道美學概念的闡述也從單純的精神論逐漸轉變成更為具象化的描述?!懊佬g”在西方是一種偏向造型或可視藝術的門類。西周在日本最早的美學著作《美妙學說》中曾探討美術包括的范圍,指出“在西方,當今列入美術之中的有繪畫學、雕刻術、工匠術等一些內容?!盵4]岡倉天心之師美國人芬諾洛薩在《美術真說》(1882年)中提到美術的本質是“妙想”(idea),認為美的藝術應該達到旨趣和形狀的和諧統(tǒng)一。同一時期,中江兆民翻譯了法國哲學家維隆的《美學》(上下冊,1883~1884年),內容包括美的本源和性質、美學的內涵、類別等。這些近代西方的觀念帶來了深遠的影響。人們開始將茶道與美術、美學相結合,從造形特征、性狀描寫等更加具象化的表達來闡述茶道美學概念。
最早將茶道作為一種東方美學介紹給西方的是日本明治時期著名的美術教育家岡倉天心。他在20世紀初撰寫了《the book of tea》即《茶之書》中提到的一個重要的茶道美學概念是“imperfect”,中文一般譯為“殘缺”之美,表達的是一種“非完整”、“不完美”、“有缺陷”的狀態(tài)。他認為繪畫里的留白、茶室的不對稱結構中就存在這種殘缺美。圍繞岡倉天心的殘缺美展開自身茶道論的,還有久松真一和柳宗悅。久松真一是繼鈴木大拙之后日本最為著名哲學家,也是京都大學心茶會的創(chuàng)始人。早在1947年進行的演講“茶道文化的性格”中,他就曾指出茶道文化的性格具有七個特質。首先列舉的特質就是“不均齊”(Asymmetry),他認為“不均齊”可以理解為不對稱或不正,其中主要提到了茶碗?!傲趷倓t在岡倉和久松學說的基礎上,于1950年代進一步提出了‘奇數(shù)之美的概念,認為這是‘不完美之態(tài)。讓形狀處于不均齊、不完整的狀態(tài),即‘破形與‘不均齊(Asymmetry)相通?!盵5]大正昭和時期,陶瓷研究者們又將殘缺美與茶道具聯(lián)系起來,如滿岡忠成與西堀一三把“不完美”與室町時代生產(chǎn)的、具有不均衡造型特征的和物茶陶聯(lián)系起來,拿它來形容和物茶陶的美。日本陶瓷學者滿岡忠成在1937年出版的《茶道全集·茶陶鑒賞史》中指出:“在這里可以看到一種否定將可視的完美性作為美的見解,但它并非拒絕完美性,而是認為不完美的事物在暗示并象征完美性的意義上是美的。”[6]上述觀點中可以明顯看到岡倉天心的影響。
綜上所述,“侘”作為茶道中的重要審美理念,滲透在日本茶道形成發(fā)展的方方面面。在近代,為了迎合西方美術造形論,岡倉天心率先在《茶之書》中提出了茶道的“殘缺”之美,久松真一和柳宗悅等則分別提出了“不均齊”、“奇數(shù)之美”。這些具象化的表達強調了感官或造形裝飾上的不整齊、不均衡、不完美,淡化了“侘”中情緒性感受的一面。并且,通過將“殘缺美”看作是“侘”的視覺表現(xiàn)的方式,讓人們對這一曖昧的美學概念有了更具象化的印象。這些都是美術學者們在近代西方美術觀念影響下對“侘”之美的重新詮釋。從昭和時代起,殘缺美逐漸固定成描述造型不正、非對稱的、具有粗獷質地的茶道具,一直延續(xù)至今。
二.茶道具評價體系的客觀化
近代之前,中日之間的禪僧往來以及商貿(mào)活動是唐物道具[7]流轉和文化傳播的主要媒介。在茶道成立之初,觀摩唐物道具是茶人們的重要課題。因而在眾多茶書種類之中,茶會記和名物記顯得尤其重要。前者是茶會的記錄,內容包括日期、地點、主客姓名、茶道具、料理等。后者是著名茶道具的目錄、典章、觀賞及使用的記錄。這些名物茶道具是茶人們選擇茶道具的規(guī)范和模版。在茶會記或名物記的評價中,最頻繁出現(xiàn)的是“來歷傳承”,其中包括產(chǎn)地或作者、流轉歷史等。由此孕育了日本茶道中獨特的名物以及“箱書”價值體系。
“箱書”是日本茶道中的術語。茶道具保存時多用木制箱子,“箱書”指的就是寫在箱蓋上或蓋內的記錄。其內容包括道具的銘、收藏者的署名、道具的傳承歷史等,可以理解為茶道具的鑒定書。因此,這種木制箱子不僅僅具有保護茶道具的功能,更有文學乃至歷史資料的價值。在日本茶道中,“箱書”也和里面的茶道具一樣,是鑒賞對象的一種。促使“箱書”價值體系形成的因素,日本茶道研究者熊倉功夫認為就是器物的來歷傳承與各茶人自身的偏好[8]。
在近代美術概念引入之后,茶道具被賦予了作為美術品的價值。名物及“箱書”的權威性被弱化,對于茶道具的評價更趨于器物本身。今泉雄作是日本著名美術史學家、陶器瓷研究者。在東京美術學校執(zhí)教期間,他從工藝角度對茶碗、茶釜、茶筅等主要茶道具進行了講解。昭和初期,由日本著名陶瓷研究者奧田誠一主導的陶瓷器研究會,選擇使用近代美術用語“表現(xiàn)”來替代陶瓷器釉色中看到的不規(guī)則變化即“景色”或“景致”。他們主張一種“純粹鑒賞法”,僅從物本身,即輪廓、色彩、觸感等方面分析茶道具,“宣告要排除茶人孕育出的看重來歷傳承的評判方法?!盵9]同樣對“箱書”的必要性提出質疑的還有柳宗悅和小林逸翁等。如柳宗悅在《茶與美》中批判了用“箱書”判斷茶道具價值的傾向。他倡導的民藝運動,重視器物的實用美,推崇無名雜器,本身正是從顛覆舊有的評價體系開始的。小林逸翁則在《新茶道》中質疑了“箱書”的權威性。尤其對茶道家元們擁有的“箱書”撰寫權力提出了尖銳的批判[10]。昭和時代的日本陶瓷學者們進一步運用對比視角,從色彩呈現(xiàn)的效果來分析茶道具。在1938年發(fā)行的《日本美術略史》中也用了這種對比手法,稱來自中國的唐物道具“鮮麗清美”,桃山陶器則是“稚拙美”。并認為“以侘為第一要義的侘茶,當然也要求其茶器有侘之美?!盵11]人們逐漸將茶道具看作是一種美術品,側重從色彩、質地、釉色、造形等方面進行評價,描述“侘”之美,這種論調奠定了現(xiàn)代茶道具論的基礎。
綜上所述,茶道形成過程中,孕育出了獨特的名物以及“箱書”價值體系。茶人們對茶道具的評價更看重包括產(chǎn)地、作者以及流轉歷史在內的“來歷傳承”。到近代,在西方美術觀念的影響之下,美術和陶瓷學者們對原有的價值體系提出了質疑和批判。雖然長久以來存在于茶道世界中的舊有體系并未完全消失,但在他們的推動下,茶道逐漸與美術相結合,一些茶道具被視為美術品,人們開始側重從色彩、質地、釉藥、造形等進行價值判斷。這種評價更加趨向于器物本身,變得更加客觀化了。
三.茶道展現(xiàn)形式的多樣化
在日本茶道中,舉辦茶會是它的主要內容,亦是其一直以來最主要的展現(xiàn)形式。茶人們通過舉辦茶會和參加茶會磨練技藝,觀摩茶道具。正規(guī)的茶會一般以4小時為標準,由前席、席間休息、后席構成。前席包括主客寒暄、加炭、吃懷石料理和點心;后席包括點濃茶、加炭、吃點心、點薄茶、離別寒暄等,是用餐禮儀和飲茶禮儀的結合。有關這些茶會的記錄就是茶會記。茶會記根據(jù)主人不同可以分為自會記和他會記。自會記指的是茶會記作者自己作為主人舉辦茶會的記錄,帶有備忘錄性質,目的是為了盡可能展現(xiàn)不同的茶會風格,避免前后茶會道具或料理重復等。而他會記指的是茶會記作者作為客人參加茶會時的記錄。根據(jù)日本學者谷晃的研究,截止2001年可確認的茶會記共有兩百余本[12]。
到了近代,部分茶道具以及茶室建筑等被劃為美術作品的一種,茶道藝術的展現(xiàn)形式也隨之變得愈加多樣化。這些形式包括開放式的茶道表演、展館陳列、圖冊出版等。同時日本茶道突破了一國的界限,走向海外,逐漸確立了現(xiàn)在茶道藝術的展現(xiàn)形式。
1872年,以京都西本愿寺、知恩院以及建仁寺為中心舉辦了第一屆京都博覽會。期間,建仁寺里設了臨時茶席,為參觀者們進行茶道表演。里千家第11代家元玄玄齋首次披露了立式茶道,即主人點茶、客人喝茶均不是跪坐在榻榻米上,而是坐在椅子上進行操作的表演形式。在此后的茶道具展覽會場中,通過臨時茶席與展覽結合的方式進行推廣和展示成為一種慣例。除了規(guī)模較大的博覽會之外,私人美術館成為茶道具以及茶室展示的重要設施。較早設立的有九鬼隆一的三田博物館、根津嘉一郎的根津美術館、尾張德川家的德川美術館等。到了二戰(zhàn)后,藤田傳三郎、小林逸翁、無島慶太的后人們相繼設立了藤田美術館、逸翁美術館、五島美術館。
圖冊等的出版也成了重要的展現(xiàn)手段之一。根據(jù)日本學者竹內順一的統(tǒng)計,明治時代至2000年為止有關茶陶書籍的單行本,不包括全集、辭典、雜志、圖冊就多達350余本[13]。二戰(zhàn)后,隨著文化財保護法的制定和實施,迎來了美術書籍的出版高峰。茶道相關的刊載比例及涵蓋范圍大幅提高,甚至出現(xiàn)了單獨成冊的圖冊。在1950年發(fā)行的《日本美術史 中世~現(xiàn)代篇》中刊載了多個珍品茶碗。具有代表性的是平凡社在1964年出版的《日本的美術》。該全集共計25冊,其中的第15冊首次以《茶的美術》命名,是專門針對茶道具以及茶室的內容。1967年小學館開始發(fā)行共計31冊的《原色日本的美術》,其中第15冊、第19冊、第20冊分別涉及茶室、桃山時代的茶陶、染織和金工等。同一時期還出版了《book of books日本的美術》,第19冊為茶室和茶庭,第28冊為茶陶。
綜上所述,日本茶道形成后,茶會是它最主要的展現(xiàn)形式,撰寫茶會記是最重要的記錄手段。在各個流派形成了相應的定式之后,家元制度作為一種保障傳統(tǒng)工藝技能代代世襲傳承的重要制度固定下來,一直延續(xù)了茶道形成之初的展現(xiàn)形式。從明治時期開始,隨著西方美術觀念的傳入,日本茶道開始與近代美術相結合,并突破了技藝傳承中保守單一的表現(xiàn)形式,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發(fā)展,如進行開放式的茶道表演、陳列茶道具及茶室、圖冊出版等。由此日本茶道逐漸走上了大眾化和普及化的道路,并走向海外,逐步確立了現(xiàn)在茶道藝術的展現(xiàn)形式。
綜合上文的考察分析,近代西方美術觀念的引入,部分茶道具和茶室等被納入美術品中,一方面給已有的日本茶道的價值體系帶來巨大的沖擊,一方面也給日本茶道的復興帶來了新的機遇。在近代西方美術觀念影響下,日本茶道的轉型具體表現(xiàn)為茶道美學概念的具象化、茶道具評價體系的客觀化、茶道展現(xiàn)形式的多樣化。可以說與西方近代美術的結合,是日本茶道實現(xiàn)藝術化、大眾化的契機。雖然有一些是為了迎合西方做出的無奈之舉,但日本茶道在近代的成功轉型,客觀上促進了日本茶道的復興,并奠定了現(xiàn)代茶道藝術的模式。
參考文獻
[1]滿岡忠成.《茶道鑒賞史茶道全集15》平凡社,1937.
[2]帝室博物館編.《日本美術略史》美術書院,1938.
[3]望月信成.《侘之藝術》創(chuàng)元社,1967.
[4]谷川徹三.《茶之美學》淡交社,1977.
[5]芳賀幸四郎.《侘茶的研究》淡交社,1978.
[6]柳宗悅.《茶與美》講談社,1986.
[7]久松真一.《茶道哲學》講談社,1987.
[8]熊倉功夫編.《柳宗悅茶道論集》巖波書店,1987.
[9]青木茂,酒井忠康.《日本近代思想大系17》巖波書店,1989.
[10]千宗室監(jiān)修,谷晃編.《茶之美術》淡交社,2000.
[11]谷晃.《茶會記研究》淡交社,2001.
[12]竹內順一.《日本陶磁器研究史序說(16)》《陶說592號》2002.
[13]葉渭渠,唐月梅.《物哀與幽玄-日本人的美意識》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14]熊倉功夫校注.《山上宗二記 附茶指月集》巖波書店,2006.
[15]熊倉功夫.《熊倉功夫著作集3茶湯的心與形》思文閣出版,2016.
注 釋
[1]谷川徹三.《茶之美學》.淡交社,1977年,p5.
[2]葉渭渠,唐月梅.《物哀與幽玄-日本人的美意識》、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p89.
[3]芳賀幸四郎.《侘茶的研究》、淡交社,1978年,p124.
[4]青木茂,酒井忠康.《日本近代思想大系17》、巖波書店,1989年、p3~4.
[5]熊倉功夫編.《柳宗悅茶道論集》.巖波書店,1987年,p148.
[6]滿岡忠成.《茶道全集15·茶道鑒賞史》.平凡社,1937,p495.
[7]來自中國的茶道具在日本茶道中被稱為“唐物道具”.
[8]熊倉功夫.《熊倉功夫著作集3茶湯的心與形》.思文閣出版,2016年,p248.
[9]竹內順一《日本陶磁器研究史序說(16)》《陶說592號》.2002年,p75.
[10]小林逸翁.《新茶道》.文藝春秋社,1951年,p87~100.
[11]帝室博物館編.《日本美術略史》美術書院,1938年,p170~171.
[12]谷晃.《茶會記研究》.淡交社,2001年,p512.
[13]千宗室監(jiān)修,谷晃編.《茶之美術》.淡交社,2000年,p48.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日本傳統(tǒng)工藝的保護與振興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019SJA0174),上海第二工業(yè)大學?;痦椖浚‥GD20XQD23)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上海第二工業(yè)大學文理學部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