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東 娟
(云南大學旅游文化學院外語學院,云南 麗江 674100)
近年來,隨著高考日語的興起,日語高考生越來越多,許多高校也陸續(xù)順應趨勢,開設了大學日語課程供學生選擇。筆者所在的云南大學旅游文化學院作為一所應用型高校,為提高教學質(zhì)量,突出辦學特色,于2016年秋季學期開設了大學日語課程,該課程是面向全校非外語專業(yè)學生的公共必修課,相當于大學英語課程,學生可自愿選擇。如今,該課程已連續(xù)開設5年,筆者對云南大學旅游文化學院的大學日語課程開設情況進行了調(diào)研,并對2019級大學日語學生開展了問卷調(diào)查,希望從課程開設情況和學生學習基礎、學習動機、學習目標、學習感受、自主學習、學習效果等方面了解到大學日語的教學現(xiàn)狀以及學生學習情況。在此基礎之上,通過對現(xiàn)狀的分析揭示出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探索相應的解決途徑,以期為應用型高校大學日語的教學提供些許參考和啟示。
首先,通過調(diào)研課程開設院系,了解大學日語課程整體開設情況。然后,以該校2019級大學日語學生為問卷調(diào)查對象,由問卷星網(wǎng)站生成問卷調(diào)查表,利用微信向?qū)W生發(fā)送,共收回有效問卷156份。問卷調(diào)查表在參照李曉霞[1]、尹麗婷[2]、陸湘玲[3]和王婉凝[4]等人的研究基礎之上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制作而成,由22個問題構成,單選題和多選題相結合,涉及當前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動機、學習目標、學習感受、自主學習、學習效果等六個方面。
于2016年秋季學期開設大學日語課程,大一新生自進校起即可自愿選擇(通常大學日語班只設6個班,學生人數(shù)為300名左右,達到上限則無法選擇),連續(xù)學習四個學期,該課程性質(zhì)及學分等同于大學英語課程。目前大學日語學生有2016級、2017級、2018級、2019級、2020級。2016級分為5個班,共255名學生;2017級分為6個班,共323名學生;2018級分為6個班,共304名學生;2019級分為4個班,共204名學生;2020級分為3個班,共304名學生,五屆合計1390名。2016級和2017級學生該課程期末考試采取閉卷考試方式進行,大一學年和大二學年共四個學期,每學期每周4課時,合計272課時。自2018級之后,期末考試開始采取口語考試方式進行,大一學年共兩個學期,每學期每周4課時,大二學年共兩個學期,每學期每周2課時,合計204課時。
從調(diào)研情況來看,其一,尚有部分學生有意愿選修大學日語課程,但因為人數(shù)限制而無法選擇。其二,絕大多數(shù)學生是零起點學習日語,課時數(shù)尚顯不足,尤其是2018級之后,總課時只有204個。其三,因師資原因,大學日語課程只能采用一個班50-60人,甚至有的班達到100人以上的大班制,這樣的大班制學習模式,不利于提高學習效果。其四,該課程不同于大學英語課程,無讀寫課和聽說課之分,不利于學生聽說能力的培養(yǎng)。
對于“學習大學日語課程之前有無日語學習基礎”這個問題的回答來看,有日語學習基礎的有21人,占13.46%,無基礎的有135人,占86.54%。
參照李曉霞[1]等人的分類,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將動機類型分為實用型、興趣型、易學型、單純型、盲目型,其中,“興趣型”這一動機所占比重最高,涉及“對日本文化感興趣,對日語感興趣”等,“實用型”所占比重第二,涉及“為了參加日語等級考試,可以在將來找工作時更具競爭力”等,其后依次是“單純型”“易學型”“盲目型”。
由上可見,“興趣型”是最大動機。同時,“實用型”也是不可忽略的一個重要動機。
在學習目標方面,絕大部分學生都選擇了“能夠用日語進行簡單的交流”。而選擇“通過日語能力等級考試”“能夠用日語寫簡單的文章”“能夠閱讀簡單的日語文章”“能夠唱日語歌曲”等選項的學生也較多。反映出,學生期望通過學習日語,能夠滿足自己“興趣型”和“實用型”動機,能夠具備“聽、說、讀、寫”比較全面的日語能力,普遍期望值較高。其中,滿足“興趣型”動機和具備“聽、說”的日語能力顯得最為迫切。
從“最初學習日語時的感覺”和“現(xiàn)在學習日語時的感覺”的回答來看,最初感覺日語容易學的學生較多,只有少部分人覺得難學,但隨著學習的深入,現(xiàn)在感覺日語學習比較吃力的學生在增多。這說明,隨著學習難度的加大,部分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漸下降,學習動力短缺。
對于“在學習過程中你覺得最有趣的”的問題的回答,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選擇了“日本社會及文化”,也有較多學生選擇了“日語口語”,而選擇了“日語語法”的學生比例最低。可見,文化及口語是學生興趣點所在,而語法是學生感覺最枯燥的。
對于“通過學習,你覺得最重要的技能”和“在學習過程中你覺得最難獲得的技能”這兩個問題的回答,相比“讀”“寫”技能更多人選擇了“聽”“說”技能。在隨后“你認為是否有必要跟大學英語課程一樣,同時開設讀寫課和聽說課”的問題當中,有120人回答“有必要,聽說技能也很重要”,比例高達76.92%。從這三個問題的回答來看,除了“讀”“寫”能力之外,需要更加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能力。
對于“在學習過程中你覺得造成困難的原因”這一問題,“語言環(huán)境的缺乏”這一原因所占比重最高,“學習時間的限制,如課時少等”所占比重第二,“學習動力的短缺”所占比重第三。隨后,對于“對目前使用的大學日語教材的評價”這一問題,有102人認為很合適,只有2人認為不合適。對于“你認為目前大學日語課時量”這一問題,有71人認為偏少,占45.51%。由此可見,課時偏少、系部組織活動不夠、學生學習動力短缺、學習方法不當?shù)纫蛩毓餐瑢θ照Z學習形成了阻礙作用,而教材對日語學習的阻礙作用并不明顯。
對于“你比較傾向于老師用哪種方式進行課堂教學”這一問題,有84人傾向于“針對教材內(nèi)容進行教學,多補充一些相關文化知識”,占53.85%??梢?,依托教材進行教學的基礎之上,學生仍然期望教師多進行文化知識的介紹。
對于“你認為何種課外氛圍有助于提高日語學習效果”這一問題,選擇“利用圖書館豐富有趣的日語資料”的人最多??梢?,學校和教師非常有必要從以上方面入手為學生的日語學習提供幫助。
對于“將有日語基礎和無日語基礎的學生分班教學,你覺得是否有必要”這一問題,有99人認為有必要,占63.46%。目前將有日語基礎和無日語基礎的學生混合在一起進行教學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不利于提高教學效果。
在自主學習方面,從“你平時上課時的狀態(tài)”“你課外學習日語的方式”“你每周課外學習日語的時間”這三個問題的回答來看,學生還是比較依賴課堂、教師和教材。對于“你課外學習日語時,遇到不懂的問題通常怎么解決”這一問題,有108人選擇了“查閱詞典、借助網(wǎng)絡等自己解決”,占69.23%,選擇“與同學討論學習”“請教老師”“忽略掉,不了了之”的有48人,占30.77%。從調(diào)查結果來看,學生自主學習日語的能力較弱。
對于“通過學習,目前你的日語水平”這一問題,選擇“僅能夠讀懂課本中已學過的內(nèi)容”的有73人,所占比重最高,選擇“能夠進行一般的日常對話,看懂一般的日語文章”的有67人,所占比重第二,選擇“能夠通過日語能力考試三級”的只有10人,占6.41%。由此可見,通過學習,大部分學生取得了一定學習效果,但靈活運用日語的能力尚還欠缺。整體來看,學習效果不太理想。
1.調(diào)整課程設置
日語高考生越來越多的背景下,單一的語種教學已經(jīng)不能滿足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學校應該積極順應趨勢,放開對大學日語課程的選修限制,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大學日語課程的學習是零起點開始,應該區(qū)別于大學英語課程,在目前的課時基礎之上再增加課時;課程設置單一,沒有區(qū)分讀寫課和聽說課,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學生必須通過這一門課程來鍛煉聽說讀寫譯各個技能,時間短,內(nèi)容多,授課效果自然不佳[5],可將目前的單一課程細化成讀寫課和聽說課;作為一門零起點開始學習的語言課程,目前的大班制教學模式不利于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可適當縮小班級規(guī)模,對有日語基礎和無日語基礎的學生進行分班分級教學。
2.豐富資源、開展活動
學校應重視大學日語課程的建設,不斷充實圖書館的日語館藏資料,為學生的日語學習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
院系應利用時機、開拓資源,適時開展“日語角”“日本文化節(jié)”“日語競賽”等各類活動,組織日語專業(yè)學生與大學日語學生進行學習交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大學生視野,創(chuàng)造活躍競爭的日語學習氛圍。
1.導入文化知識、加強口語練習
學習日語的興趣是一種個人學習傾向,也是主要的學習動力[6]。在高校日語教學中,不僅要注重語言知識的教學,更要實現(xiàn)日語文化的滲透[7],不時將相關文化知識穿插其中,既可以幫助學生拓展視野、加深理解,也能提高學習興趣,給日語學習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同時,教師要有意識地增加口語練習,講練結合,多給學生開口表達的機會。教師可利用漫畫、日劇,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適時采用翻轉課堂的形式,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2.采用考試激勵機制、增強學習動力
很多學生選擇該課程是基于“實用型”動機,例如為了參加日語能力考試等。因此,教師可適當補充日語能力考試的練習,不局限于國際日語能力考試,也可以多介紹一些商務日語、實用日語等相關的考試知識。同時,將學生參加相關考試的情況記錄入平時成績中。
此外,教師可定期對學生進行小測試,將每次的測驗成績記錄為平時成績,作為過程性考核的一個重要參照標準,這樣既有助于教師及時獲取學生的學習情況,調(diào)整自己的教學策略,也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及時發(fā)現(xiàn)自身不足,找到改進方向,從而使整個教學處于一個良性的動態(tài)的發(fā)展態(tài)勢之中。
3.利用多種信息化教學工具、加強監(jiān)督溝通
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使用“翻轉課堂”“慕課”“微課”等信息化教學手段來提升學習效率;通過微信、QQ等建立學習群,隨時與學生溝通交流;向?qū)W生推薦優(yōu)質(zhì)微信公眾號等資源,借助這個平臺,可以實現(xiàn)教師和學生隨時隨地的互動溝通,突破課堂的時空局限,對學生自主學習大有裨益[8]。應用型高校學生普遍來說,自主學習能力較弱,教師不但要加強課堂活動的監(jiān)督,還要加強課后學習的監(jiān)督管理。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學生應該主動了解日本社會及文化,可以在學習之余有意識地觀看動漫、日劇,學唱日語歌曲等,并且積極參加日語演講比賽等相關活動。這樣豐富了自己日語知識和業(yè)余生活的同時,也能提高學習興趣。此外,除課堂學習、對教材的學習之外,應該主動搜集其它日語學習資料,增加課后日語學習時間,可以說,自主學習能力已經(jīng)成為每位大學生的重要必備技能之一[9],只有具備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積極學習、熱愛學習,才能有好的學習效果。
本次調(diào)查研究發(fā)現(xiàn),作為應用型高校,大學日語教學存在以下問題:課程設置不夠合理;興趣是學生的主要選課動力,但后期學習動力短缺;學生日語聽說能力較弱;語法教學較枯燥,學生對日本文化和日語口語更感興趣;針對大學日語學生的日語活動幾乎沒有;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較弱,比較依賴課堂、教師、教材,課后很少學習日語;大部分學生學習方法不當,學習效果不理想。針對以上各種問題,學校和院系方面可以調(diào)整課程設置,豐富資源、多開展活動;教師方面可以多導入文化知識、加強口語練習,采用考試激勵機制、增強學習動力,利用多種信息化教學工具、加強監(jiān)督溝通;學生方面應該增強自主學習能力,增加課后日語學習時間,提高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