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春勇, 楊 濤, 鄧武省, 任明晉, 劉遠飛
(貴州省銅仁市農業(yè)農村局, 貴州 銅仁 554300)
梅花鹿(Cervusnippon)是一種中小型鹿,體長125~145 cm,體重70~100 kg,毛色夏季為栗紅色并有許多白斑,冬季為煙褐色白斑不明顯,雄性角長達30~66 cm。梅花鹿自然種群主要分布在俄羅斯東部、日本和中國。梅花鹿在我國屬于一級保護動物,2015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鹿茸是名貴中藥材,含有磷脂、膠脂、糖脂、氨基酸、蛋白質及鈣、鎂、磷、鈉等成分,其中氨基酸成分占總成分的50%以上;鹿肉含有較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無機鹽、糖和一定量的維生素,具有較高的營養(yǎng)價值。養(yǎng)殖梅花鹿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所以近年來梅花鹿養(yǎng)殖業(yè)發(fā)展較快。為武陵山區(qū)梅花鹿舍飼養(yǎng)殖提供技術支撐,對貴州、湖南、重慶等武陵山區(qū)范圍內梅花鹿養(yǎng)殖場進行實地調查,結合梅花鹿生物學特性和行為特點,探索總結出適宜武陵山區(qū)梅花鹿舍飼養(yǎng)殖技術,現(xiàn)介紹如下。
鹿舍應選擇在地勢較高、平坦寬闊、陽光充足、干燥、通風、水源充足、排水容易的地方建設。避開喧嘩、污染的環(huán)境,遠離畜禽養(yǎng)殖區(qū)域和村寨,距主干公路1 km以上為宜。
鹿舍朝向應座北向南,依次為公鹿舍、母鹿舍、育成鹿舍、產房、鋸茸保定舍及病鹿隔離舍,可根據(jù)鹿的性別、年齡、生理狀況等不同而確定。舍飼梅花鹿必須要設計休息和活動場所,鹿舍1/3場地上蓋瓦作為休息地,以便遮陽和防雨水,成年公鹿休息占地和活動面積為10~12 m2/只,成年母鹿為12~15 m2/只,幼鹿占地和活動面積隨著年齡增長逐步增大。每棟圈舍之間預留2.5~3 m作為人行及飼喂飼料通道。鹿舍外與人行通道設計排水溝,確保排水通暢,不積水。
鹿舍建筑以磚石、鋼材、瓦等材料為主,整個地面盡量鋪上磚石,內高外低,坡度3°~5°,便于地面清掃和排水。鹿場周圍柵欄高2.4~3 m為宜,場內每間圈舍間圍墻高度在2 m左右。每間圈舍內建造飼料槽和飲水槽,飼料槽安置在圈舍與人行通道之間。飼料槽建設為半圓形,0.75 m×0.3 m大小為宜,長度按0.4 m/只計算。飲水槽建設在運動場的合適位置,并確保飲用水經常流動、干凈。
養(yǎng)殖場內設置配備飼料加工調制室(主要設備有料箱、泡料槽、鍋灶、水箱、粗飼料發(fā)酵間、飼養(yǎng)人員休息室)、精料庫(以存放3~4個月的精飼料量為宜)、粗料棚(儲存干樹葉、干草、豆莢和粉碎后的農副產品)、青貯窖(袋)等設施。
種鹿要求毛色光亮,體態(tài)緊湊、勻稱,肌肉豐滿,蹄角有力,眼大有神,背線清楚,嘴短額寬,胸寬而深,腹圍大而不下垂,產茸產仔性能好,遺傳性能穩(wěn)定。種鹿年齡以3~8歲為宜,公鹿與母鹿搭配比1∶(15~20)為宜,鹿茸生產公鹿群控制在總群數(shù)量的65%為宜,年淘汰率以13%為宜。
梅花鹿飼料以草料為主、精料為輔,另加適量的飼料添加劑、食鹽、常量和微量元素、多種維生素等。武陵山區(qū)常見的草料有紫花苜蓿、三葉草、青割玉米、薯秧、菜葉、蘇丹草、樹枝根葉、青草、青干草、青貯飼料以及各種多汁飼料如甜菜、胡蘿卜、紅薯等。常見精料有玉米、豆粕、麩皮、小麥、蠶豆、魚粉、豌豆、黃豆、谷糠、油餅、酒糟、豆渣等。常見飼料添加劑有骨粉、貝殼粉、石粉、蛋殼粉、食鹽、B族維生素以及維生素E、維生素K等。
4.1.1 出茸期 春夏季為公鹿角盤脫落和長茸時期,日糧組成要合理搭配且多樣、全價。一般日喂精料1.0~1.8 kg、多汁料1.5~2 kg、青粗料2~3 kg、石粉或骨粉25 g、食鹽20 g。精料中豆餅30%~40%、玉米40%~50%、麩皮10%~15%、大豆5%~10%。精料蛋白質含量以23%為宜,按8%~10%比例添加魚粉或交替添加鈷胺素和畜用生長素,能顯著提高茸產量。此期可根據(jù)體質、年齡大小分群分欄飼養(yǎng),一般以15~25頭為一群。每日飼喂3~4次,飼喂順序為先喂精飼料后喂粗飼料,每次飼喂后應及時清除飼槽內殘余的飼料和雜物,定時飲水或自由飲水,冬季最好飲溫水。同時做好生產記錄,包括角盤脫落日期、鹿茸生長情況等。
4.1.2 配種期 此期間種公鹿性欲旺盛,食欲明顯下降,能量消耗大,要飼喂適口性好、維生素含量豐富的多汁飼料和青綠飼料等。飼料要少而精,配合料應盡量多樣化,每天定時飼喂3次。日喂精料0.5~1.0 kg、多汁料1~1.2 kg、青飼料1.5~2 kg。精料由玉米面45%、豆粕36%、麥麩15.7%、礦物質2%、磷酸氫鈣1%、食鹽0.3%組成,可使種公鹿產生優(yōu)良的精子和保持旺盛的配種力。注意制止公鹿間激烈頂斗,控制飲水。
4.2.1 配種期 母鹿喂給蛋白質、維生素和無機鹽類等營養(yǎng)豐富的飼料,每頭日飼喂精料1~1.5 kg、粗料2.5~3.5 kg(含1/3的多汁飼料)。精料由玉米面46%、豆粕35%、麩皮15%、食鹽2%、骨粉2%組成,并適量補給大麥芽、胡蘿卜、大蔥等具有催情促孕作用的飼料。
4.2.2 懷孕期 配種母鹿應分群管理,專人看管。配種后于11月底與公鹿分開飼養(yǎng),此期母鹿食欲較好,食量增加,為保證胎兒的生長發(fā)育及母鹿產后的哺乳能力,應供給營養(yǎng)價值高而全面的飼料。草料盡量多樣化,日喂多汁料1~1.5 kg、青粗料1~1.2 kg。每天人為驅趕運動不低于2 h,保持圈舍清潔干燥。
4.2.3 哺乳期 飼料中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A、維生素D和礦物質磷、鈣等。精料每天喂3次(1.2~1.5 kg),精料由玉米面45%~50%、豆餅40%~50%、麩皮10%~15%、魚粉5%組成。青粗飼料可讓其自由采食,同時保證充足的飲水,平時注意觀察母鹿,有異常現(xiàn)象的要及時處理,分娩時發(fā)現(xiàn)難產的及時助產。
一般配種期為9—11月。公鹿配種年齡以3~8歲為宜,母鹿以2~12歲成年鹿為主。母鹿發(fā)情期間隔時間22 d左右,發(fā)情16~36 h排卵,建議發(fā)情期交配2~3次,以提高懷孕率。以公母1∶(15~20)比例自然交配為佳。母鹿發(fā)情時興奮不安,眼角流黏液,吱吱嗚叫不停,陰部有黏液,主動靠近公鹿,要掌握時機適時配種。規(guī)模鹿場最好采取人工授精。
鹿茸采收時間一般在6月中下旬,2歲以上的公鹿待茸長成二茬茸至第三分叉未長出時采收最佳。一般在6月底至7月初割頭茬,8月底至9月初割第二茬。頭茬茸從初生茸長至15~20 cm時可以采收;二茬茸以第二側枝剛要長出,茸角頂部膨大裂開時采收為宜。
加強梅花鹿口蹄疫、結核病、腸毒血癥等疫苗免疫,定期對圈舍內所有場地、通道、飼料槽、水槽及飼養(yǎng)工具消毒。鹿只出生后根據(jù)譜系、耳標或耳號建立詳細檔案,建立配種、生產、鹿茸、消毒等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