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
(黑龍江省塔河縣十八站林業(yè)局小根河管護區(qū),黑龍江 塔河 165201)
痤瘡俗稱粉刺,是—種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癥,好發(fā)于面部及胸背部,多見于青年男女。蜂毒療法對痤瘡丙酸桿菌,有明顯的結構破壞和抑制作用,蜂毒還能有效緩解和消除由痤瘡丙酸桿菌引起的炎癥反應,對痤瘡患者有著較好的治療效果,同時還能提高自身免疫力。
早期典型皮損為位于毛囊囗的黑頭粉刺和白頭粉刺,黑頭粉刺為阻塞于毛囊管內(nèi)的脂栓末端。見于擴大的毛囊囗中,呈點狀黑色,可擠出脂栓。發(fā)展過程中可發(fā)生炎性丘疹,膿皰、結節(jié)、膿腫及瘢痕等。
好發(fā)于面部、上胸及肩胛間、背部等皮脂腺豐富的部位,常伴有皮脂溢出,青年男女多見。
慢性病程,—般青春期過后傾向自愈。
處方1:太陽、攢竹、曲池、臀中(經(jīng)外奇穴) 。
處方2:四白、足三里、合谷。
處方3:整體觀選穴: 大椎、肺腧、厥陰腧、心俞、督腧、膈俞、肝俞、膽腧、脾俞、胃腧、三焦腧、腎俞、志室、臀中(經(jīng)外奇穴)、血海、中脘、關元、足三里。
用蜂毒療法治療時,如僅有粉刺,用處方1 或處方2 就可改善痤瘡癥狀,如有紅色丘疹,膿皰、結節(jié)和膿腫時,需用處方3 整體觀選穴治療。
臨床治療時,痤瘡患者面部穴位一律采用蜂針散刺法,根據(jù)患者面部反應來調節(jié)蜂量大小和間隔的時間,以免影響患者正常工作和生活。
蜂毒療法操作方法詳見《蜜蜂雜志》 2019年第8 期的《蜂毒療法實用操作方法》。
王女士,2009 年6 月患痤瘡,先發(fā)于面部,上胸和背部等皮脂腺發(fā)達的部位出現(xiàn)紅色丘疹、膿皰、結節(jié)、膿腫等。疹子消退后,局部留下暫時性的棕褐色紫斑和小的坑凹狀疤痕。影響了患者的容貌,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礙,經(jīng)蜂毒療法近一個月整體觀選穴治療得以痊愈。
輕度痤瘡如白頭粉刺、黑頭粉刺等,通過充足睡眠、調整心理狀態(tài)、清淡飲食,可明顯改善癥狀或自愈。中重度痤瘡通過及時干預(包括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蜂毒療法治療),多數(shù)患者可明顯緩解癥狀,減少發(fā)作。
蜂毒療法臨床應用前,必須做蜂毒過敏試驗,以免引起不良過敏反應。對蜂毒過敏的患者必須進行脫敏治療后,方可小蜂量應用蜂毒療法循序漸進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