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翔 郭麗敏 索曉東
北歐風格(Nordic style)是當下頗為流行的一種設計風格,在工業(yè)產品設計、室內設計尤其是在居住空間設計領域深受人們喜愛。這種風格因起源于歐洲北部斯堪的那維亞地區(qū)(包括挪威、丹麥、瑞典、芬蘭及冰島等國家)而得名,并因其簡約而精致的形態(tài)、蛻變于現代主義又飽含人文趣味的獨特內涵而流行于世界。例如,今天在我國家裝行業(yè),就有著“十家裝修、八家北歐”的說法,可見其受歡迎程度。但是,從國內設計師的作品呈現上看,有的設計師熱衷于隨大流,只顧將行業(yè)流行元素簡單粗暴地復制或拼湊,忽視其精神內核的把握和表達;而有的設計師則擅長“創(chuàng)意”,不顧原則,強行改造,結果不倫不類。一種設計風格的形成有其環(huán)境條件和歷史積淀,有其自身的原則和規(guī)律,我們唯有在把握北歐設計風格精神內核的基礎上提煉和歸納其美學特征和藝術元素,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創(chuàng)意和設計,創(chuàng)造出既形式新穎、又蘊含靈魂、更不斷發(fā)展的優(yōu)秀北歐風格設計作品。
北歐風格起源于斯堪的那維亞地區(qū),因此,也被稱為“斯堪的納維亞風格”。這一地區(qū)遠離歐洲中心,有著自己獨特的氣質和性格。從地理環(huán)境上看,北歐國家大多地處北極圈附近,冰川和極光是其獨特風景;北歐地勢總體比較低平,地形多為臺地和蝕余山地;從氣候上看,斯堪的納維亞山脈以西、北極圈以南,為溫帶海洋性氣候,斯堪的納維亞山脈以東、北極圈以南的大陸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北極圈以北地區(qū)為極地氣候,極富魅力。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孕育了北歐國家相對獨立的歷史發(fā)展、社會文化和人文特征。維京人被認為是當今北歐五國的祖先,其足跡遍及歐洲大陸至北極的廣闊區(qū)域。由于在公元8 世紀到11 世紀作為“維京海盜”對歐洲沿海和不列顛島嶼造成了不小的困擾,甚至導致歐洲這一個時期被稱為“維京時期”,而這應該也是北歐人極富生活熱情和冒險精神的緣由?,F在,北歐各國都屬于發(fā)達國家。
在歷史上北歐工藝美術受到的關注較少,從古典時期到中世紀,從文藝復興到巴洛克、洛可可,再到新古典主義,歐洲工藝美術的中心從地中海到意大利到法國再到英國,北歐地區(qū)一直缺乏參與感和存在感。直到19 世紀末,北歐設計受到工藝美術運動和新藝術運動在歐洲大陸蓬勃發(fā)展的影響,在積極參與和持續(xù)實踐中,一方面堅持其傳統(tǒng)工藝技術,同時,又充分汲取當時風格運動和設計思潮中的先進思想,逐漸明確了自身設計發(fā)展的方向;在20 世紀20 年代,讓設計為大眾服務的主旨已然成為北歐設計的精神信條;1930 年北歐功能主義在斯德哥爾摩博覽會大放異彩,標志著其突破了斯堪的納維亞地區(qū),開始與世界對話;1954 年到1957 年,以“設計在斯堪的納維亞”為主題的展覽在美國和加拿大巡回展出,使北歐設計真正受到高度關注并被廣泛接受,“北歐風格”也由此開始成為一種主流風格延續(xù)發(fā)展至今。
北歐設計風格的典型特征是崇尚自然、尊重傳統(tǒng)工藝技術的工匠精神與崇尚實用、強調簡潔純粹的現代主義的完美結合。這種風格特征無論是在產品設計還是在空間設計中都有清晰的體現,也正是其精神內核的具體表現。
近代史(不僅是設計史)上極其重要的工藝美術運動,是北歐設計風格的精神導師和信仰源頭。工藝美術運動主要發(fā)生于19世紀后期至20 世紀初的英國,是一場涉及生產和生活中各個領域的綜合性設計實踐活動。這場運動之所以被認為是第一場真正意義上的現代藝術運動,是因為其不僅僅局限于具體的工藝產品上,更是一個時代內大批學者、知識分子和藝術家對于工業(yè)文明下社會大眾生活方式的審視。如,這場運動的發(fā)起者約翰·拉斯金(John Ruskin)提出“真正的藝術必須為普通大眾而作”的宣言,不但開啟了工藝美術運動乃至現代設計運動的序幕,也深刻影響了北歐設計者們,成為北歐設計風格不懈堅守的精神核心。正是懷抱著這樣的初心,北歐設計選擇了簡潔、純粹和功能主義,擁抱了工業(yè)生產和科技創(chuàng)新,讓空間和產品擁有高品質、高品位的同時,也有著面向大眾的價格。
工藝美術的發(fā)展不是孤立的,而是與諸多自然和社會因素相關聯。在北緯60 以北、西經10 度至東經20 度的地理區(qū)域中,有著繁茂的溫帶落葉闊葉林、廣闊的苔原和草原、千湖美景和峽灣海岸、雄奇的斯堪的納維亞山脈,以及幻夢般的冰川和極光。北歐這般壯闊瑰麗的自然環(huán)境造就了當地人民熱愛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tài)觀。因此,感恩自然、融入自然,是北歐設計的精神內核之一。北歐風格的空間設計、家具設計常常以木為主題元素和主要材料,營造出溫潤清新的原木風格;此外,也常常運用鹿角、冰雪、森林作為裝飾元素,精致中帶著野性的活力,滿懷對生命的熱愛和禮贊。
這種對自然主義的歌頌,與19 世紀末興起的新藝術運動在表現上有著共通之處。新藝術運動(主要是曲線派)在室內設計、家具設計和首飾設計中的很多作品,都表現出濃烈的自然主義情感,感性而生機盎然。但是,兩者又有區(qū)別,新藝術運動中對自然主義的偏愛,實際上也有對現代工業(yè)技術的不信任和有意抵制,有著面對時代洪流滾滾到來作出傲然抵抗的情緒在里面。但是,今天北歐風格對自然的崇尚,基于的是扎實的工業(yè)體系和先進的科技水平,是擁抱當下、面向未來的。
波瀾壯闊的現代主義運動確立了現代主義最為根本的規(guī)則,如:“形式追隨功能”“少就是多”“冷漠而理性”“中性色彩”“標準化原則”等等,塑造了今日世界的基本樣貌。北歐設計是跟隨風格運動和現代主義運動進行探索和實踐,是參與其中、融入其中的,當然,也鮮明地具有這些特征。但是,北歐的社會經濟和人文底蘊又自有一套相對獨立的個性氣質,北歐風格的產品設計和空間風格往往具有更為突出的人文情懷,在重視產品實用型和保證使用功能的基礎上,保留了北歐獨特的自然溫暖的審美情趣,使標準化、高度簡約的北歐設計又兼具令人著迷的“人情味”。
北歐風格的空間設計、家具產品和生活用品之所以給人以難以抗拒的清新淡雅、悠閑舒適之感,木元素的充分運用功不可沒。木材是一種可再生的植物性材料,有著不可替代的視覺和觸覺美感,是相伴人類文明發(fā)展最貼心適手的材料。北歐風格的室內空間往往在地面、墻面、天花板等各個界面都大量運用純凈、質樸的木質材料,擯棄艷麗的裝飾和冗余的處理手法,展現原木的紋理和色澤,營造出充滿木香的自然氛圍,自然、質樸、素雅的室內風格,體現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命哲學和返璞歸真的生活態(tài)度。北歐風格與日式風格在對木材料的鐘愛上有共同之處。因此,大量運用原木裝飾的室內空間,也可以從北歐風格和日式風格中進一步細化出來,稱為“原木風格”,通過木地板、木飾面、木隔斷和原木家具的集中運用,來營造與自然對話、與生命共享的自在空間。
在產品設計方面,北歐風格的家具和日用品也極為鐘愛木材料的運用,如,風格粗獷而又兼具細節(jié)質感的原木家具、木柄的湯勺和刀叉、木制的各類工藝陳設品等等。其特點都是保留木材本色、造型簡潔質樸、清新爽快又極具設計感。
北歐風格善用原木色與中性色(黑色、白色和灰色)進行搭配,如前文提到的原木風格,但也接納彩色的不同組合,配色空間較大。在色彩的選用和搭配上,強調降低彩度或提高明度的方法,以實現色彩的低飽和協(xié)調,給人以清新、活潑、明亮、雋永的體驗。例如,先前流行的“冷淡”風格,是色彩上大量運用黑白灰和低飽和度對比,造型上克制平淡,氣質上弱化性別差異,樸素中性,是“高級灰”的進一步強化,在很多設計領域也稱為“禁欲風格”,強調冷靜而克制、自律而高雅的審美。
但是,冷靜和灰度一旦過頭又給人壓抑和無趣的壞心情。因此,“冷淡”風格流行過一段時間后逐漸受到冷落,取而代之的是現在被稱為“可鹽可甜”的彩色北歐風格。這個詞最早流行起來是用在人身上的,用于形容游離于高冷禁欲和溫暖呆萌之間的那種微妙的性格氣質,不濃烈霸道但是沁人心脾。后來流行到空間設計中,表達一種清爽微涼又溫馨有愛的空間感受,而達到這種感受的主要方法來自于色彩的運用。前文提到其實現方法有二:一是降低彩度、提高灰度,以莫蘭迪配色為代表,是高級灰與色彩的優(yōu)雅結合,使空間極具質感和感染力,如今莫蘭迪色系已經廣泛應用于家居、時裝、和工業(yè)產品設計中;二是提高明度,以馬卡龍配色為代表,如:粉紅、粉藍、淺綠、淺黃等,將色彩高明度搭配,營造十分清新的空間氛圍,讓人如沐春風、身心放松。從曾經流行的“冷淡”風,到當下令人驚艷的“鹽甜”風,本身就是北歐風格在堅守精神內核的基礎上不斷與時代發(fā)展和審美變化相結合,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有機更新的過程。
北歐風格是現代簡約風格的一種,與傳統(tǒng)歐式風格有著本質的不同。北歐風格的設計產品和室內空間沒有繁雜的造型,擯棄不必要的裝飾,配合木材的運用和清爽的色彩搭配,營造獨具特色的純粹感受。例如,整面墻的原木風格飾面板搭配以簡潔有力的窄線條裝飾,通鋪的木地板、窄框的推拉玻璃門和隔斷等等,質樸而舒適、細膩而溫暖。但是,前文也提到,北歐風格不是單純的冷漠和克己,而是在簡約之中又極富人文情懷和審美情趣,例如,時下流行的六角磚、充滿野趣的鹿角燈、墻面灰彩色乳膠漆的搭配、植物元素的大量運用(室內綠植和植物主題裝飾畫)等等,都蘊含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和生命力量。
在凝練的功能之上,質樸的材質、簡單的配色和純粹的造型,就是北歐風格的美學特征。而這些特征本身,是在堅守北歐設計風格精神內核基礎上不斷發(fā)展變革、不斷創(chuàng)造更新、不斷煥發(fā)活力的。北歐風格不是一成不變的模板套路,也不是流于表面的元素堆疊,而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和生命哲學。作為設計者,學習和實踐一種風格,要握其質、創(chuàng)其形,努力使自己成為一種風格前進更新的推動者。而對于其他設計風格來說,道理也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