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中偉
落葉松毛蟲綜合防治技術探討
袁中偉
(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河北承德068450)
文章通過對落葉松毛蟲生活習性的研究,明確落葉松毛蟲發(fā)生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礎上分析了防治落葉松毛蟲的最佳時期,并對相關防治技術進行探討,以便針對性地開展防治工作,有效控制落葉松毛蟲帶來的危害。
落葉松毛蟲;防治技術;綜合防治
落葉松毛蟲是落葉松生長過程中一種嚴重的食葉性害蟲,屬鱗翅目枯葉蛾科。落葉松毛蟲的頻繁發(fā)生,對落葉松人工林的健康生長造成了巨大威脅,并導致了嚴重的經濟損失。特別是落葉松毛蟲發(fā)生嚴重的年份,感蟲株率可達到85%以上,每株平均蟲口密度達到135條,更甚者導致整棵植株的針葉被吃光。為了有效防治落葉松毛蟲,將其危害控制到最低水平,應當對當?shù)芈淙~松毛蟲發(fā)生情況認真觀察,了解和掌握落葉松毛蟲的生活習性與發(fā)生規(guī)律,以便因地制宜,綜合性地開展落葉松毛蟲防治工作,并將各種防治技術的優(yōu)點充分發(fā)揮出來,取長補短、相互促進,控制和減少落葉松毛蟲帶來的危害,為落葉松健康生長創(chuàng)造有利環(huán)境,提高綠化建設水平,創(chuàng)造更大的經濟效益與生態(tài)效益[1]。
落葉松毛蟲每年發(fā)生一代,幼蟲共有7齡~8齡。3齡~4齡幼蟲潛藏于樹下75 cm枯枝落葉層中越冬,越冬過程中一般死亡率達到21%左右。翌年4月左右,當平均氣溫處于10 ℃水平時,越冬幼蟲上樹造成危害。幼蟲越冬之后約有兩個月的危害期,6月左右在雜草以及樹冠上分布的老熟幼蟲開始結繭化蛹,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老熟幼蟲做繭需要約21 h,蛹為黑灰色,蛹期約20 d。成蟲在7月左右開始羽化,一般羽化時間都在上午9時左右,成蟲羽化之后34 h~38 h開始交尾,持續(xù)12 h左右。交尾之后的雄蛾活動力減弱,發(fā)呆病,然后死亡[2]。而交尾之后的雌蛾在約18 h后開始產卵,通常在樹冠下部枝條上或者葉片上進行產卵,產出的卵塊零散分布。雌蛾產卵時間通常為10 h~12 h,通常完成產卵之后48 h內出現(xiàn)死亡。卵期約為10 d,7月下旬幼蟲開始孵化,幼蟲孵化之后比較活潑,具有群集性的特點,2齡之后的幼蟲通常分散危害,晝夜進行取食。9月后當日平均氣溫下降至10 ℃以下時,幼蟲下樹越冬。
(1)單一的林分結構以及較大的郁閉度不但為落葉松毛蟲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繁殖空間,而且也提供了十分充足的食料,這些都利于落葉松毛蟲生長繁殖。
(2)地被植物在林內與林緣地帶分布較少,不利于蜂、蠅等天敵生存,導致落葉松毛蟲缺少天敵,繁殖速度較快。
(3)落葉松毛蟲不但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同時也有著很強的繁殖能力,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一頭雌蟲能夠產出360多粒卵,而且落葉松毛蟲對10年生落葉松林危害較大,防治工作存在較大難度[3]。
為了觀察落葉松毛蟲一世代食葉量,把外部采集的落葉松毛蟲放在籠內進行群體飼養(yǎng),定期進行食物更換,結合落葉松吃掉的針葉數(shù)量,對每組與每一條落葉松毛蟲食葉量進行計算,結果見表1。
表1落葉松毛蟲幼蟲一世代食葉量
齡級食葉量/g占總食葉量/% 1~20.954.1 31.205.2 42.109.0 53.8016.3 67.1230.6 7~88.1034.8 總計23.27100
通過表1不難看出,5齡~8齡落葉松毛蟲幼蟲危害最為嚴重,其食葉量達到81.7%左右。
(1)從危害程度進行分析,4齡幼蟲在越冬之前以及越冬之后開始上樹,這段時間應當及時進行防治。
(2)從經濟層面進行分析,蟲體在越冬之前相對較小,蟲齡齊、抗藥能力較弱,這時防治不僅較為容易,同時還省工、省藥。
(3)1齡幼蟲具有群集性的特點,取食量不大,一般不會造成較大危害,選擇這時防治比較適宜,但要將防治時間把握好。
4.1.1 營造針闊混交林
通過營造針闊混交林,能夠控制和減少落葉松毛蟲帶來的危害,應在遵循因地制宜與適地適樹原則的基礎上,選擇具有較強抗蟲能力且適宜于當?shù)卦灾驳膬?yōu)質樹種營造針闊混交林。在落葉松毛蟲高發(fā)年份,還必須要采取有效的技術手段進行防治,避免落葉松毛蟲暴發(fā)成災。
4.1.2 強化經營管理
為使落葉松毛蟲的生長發(fā)育受到抑制,應當確保林區(qū)通風透光條件較好,合理進行密植,并強化撫育管理,對植被和灌木也應當加強保護,保證林木快速生長與郁閉,不可進行大強度的間伐,要增強林木自身抗蟲能力,營造多樣化的生物群落,為天敵繁衍生長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控制與減少落葉松毛蟲帶來的危害[4]。
4.2.1 以蟲治蟲
落葉松毛蟲在不同生長期存在很多捕食性與寄生性的天敵,如落葉松毛蟲幼蟲階段主要的天敵包括獵蝽、松毛蟲絨繭蜂、彩虹繭蜂以及二色瘦姬蜂等,蛹期生長階段主要的天敵有家蠶追寄蠅、松毛蟲狹頰寄蠅等,卵期階段主要的天敵包括松毛蟲卵小蜂、松毛蟲赤眼蜂以及黃紋平腹小蜂等。在防治落葉松毛蟲過程當中,一些地區(qū)大力推廣赤眼蜂防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依據(jù)相關防治實踐,按照每畝2 萬頭~8 萬頭進行放蜂,能夠達到70%~90%的寄生率。同時在放蜂過程中,應當結合林分條件、蟲口密度合理確定放蜂量與放蜂次數(shù)。當每株蟲口密度小于5條時,林區(qū)存在較大林分密度,濕溫地區(qū),應當于落葉松毛蟲產卵高峰期前3日左右進行一次放蜂,以控制和減少落葉松毛蟲帶來的危害。在每株蟲口密度達到5條以上,有蟲株率超過50%,林木較為稀疏,氣候干熱地帶,可以選擇落葉松毛蟲產卵的初期階段以及盛期階段進行兩次放蜂。如果蟲口密度比較大,天敵量不足,立地條件不佳,再加上干熱的氣候條件,或者雖然實施兩次放蜂,但效果不佳的,可以實施第三次放蜂工作,具體實施之前,應當將蟲情調查好,更要了解與掌握蟲口密度與其產卵期,提高放蜂效果。
4.2.2 以菌治蟲
目前如蘇云金桿菌、松毛蟲桿菌以及青蟲菌等細菌類農藥應用較為普遍,同時還有真菌類的白僵菌。應用細菌類農藥過程當中,噴霧要比噴粉效果更好,可按照每毫升0.5 億~1 億孢子濃度進行噴霧防治。遇到高溫天氣可以聯(lián)合應用敵百蟲藥劑噴施防治,促使殺蟲效果不斷提升,減少落葉松毛蟲帶來的危害。
4.2.3 以鳥治蟲
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取食落葉松毛蟲的鳥類包括多種,如大山雀、杜鵑、喜鵲、黑枕黃鷗等,可以將木板巢箱懸掛于落葉松林當中,每3 畝~5 畝懸掛5個~6個,能夠達到70%~80%的招引率,對落葉松毛蟲防治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防治落葉松毛蟲過程當中,藥劑防治不僅起效快,而且防治效果好,能夠運用機械化手段開展作業(yè),是目前應用最為普遍的手段之一。
4.3.1 地面撒粉
在落葉松毛蟲上樹與下樹之前,利用1%的666粉劑撒施在樹基周圍,每株用藥量為30 g左右,通過撒藥防治能夠達到90%左右的殺蟲率。但防治過程當中必須要認真觀察蟲情,對落葉松毛蟲上、下樹的時間進行科學把握,進而確保防治效果。
4.3.2 林中放煙
為了有效防治落葉松毛蟲帶來的危害,還可在林中釋放煙劑,這種防治方式在一些樹木生長高度較高、茂密的林區(qū)比較適用,而且防治效果較好。另外,將10 mL的敵敵畏原液加入每份煙劑當中,可以使殺蟲效果大幅提升。放煙過程中,還應當充分重視地形因素以及風速、風向帶來的影響,保證放煙效果,才能提高防治成效。
4.3.3 人工捕殺
針對一些松樹生長高度不高、面積不大,而蟲口密度較高的林區(qū),還可通過人工手段進行捕殺,落葉松毛蟲幼蟲與其繭上都有毒毛分布,捕殺過程當中應當充分做好防護工作。
4.4.1 燈光誘殺
落葉松毛蟲趨光性較強,可使用高壓汞燈、黑光燈作為光源進行誘殺。通過配裝高壓電網,能夠有效提高誘殺效果,可在落葉松毛蟲高發(fā)區(qū)域設置殺蟲燈,并保持和地面相距2 m以上。6月—7月,也就是落葉松毛蟲羽化初期到末期這段時間可利用燈光誘殺,但要注意雷電、大風、降雨天氣條件下不可開燈,避免發(fā)生危險。
4.4.2 松毛蟲性外激素的提取和應用
雌性落葉松毛蟲分泌的性外激素,能夠有效引誘雄蛾,一些省份和中科院等相關研究單位用二甲苯、二氯甲烷作為溶劑對雌性落葉松毛蟲分泌的性外激素進行提取,通過相關試驗,發(fā)現(xiàn)引誘雄蛾的作用較大。在運用誘捕器防治落葉松毛蟲的過程中,可以使用水盆進行誘捕,同時也可使用兩端進出口為漏斗狀的圓筒進行誘捕。目前在防治落葉松毛蟲方面,粘蟲板使用比較普遍,而且具有很好的效果,一個誘捕器以20 EN(雌當量)為最佳,并設置誘捕距離100 m。聯(lián)合應用黑光燈和性外激素作為誘餌的水盆狀誘捕器,可以使黑光燈誘捕殺雄蛾的能力大幅增強。
將綜合性的防治措施落到實處,能夠提高防治效果,控制和減少落葉松毛蟲引發(fā)的松林死亡與經濟損失,對維護生態(tài)平衡也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還利于推動林業(yè)持續(xù)穩(wěn)步發(fā)展,所以相關工作人員應當對落葉松毛蟲綜合防治技術要點進行全面掌握,進而為林業(yè)持續(xù)健康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1]趙佳.落葉松毛蟲對林木的危害及防治措施[J].農業(yè)與技術,2020,40(8):81-82.
[2]于蘭忱.落葉松毛蟲無公害防治技術的應用研究[J].農業(yè)開發(fā)與裝備,2019(1):222.
[3]于躍,房磊,方國飛,等.氣象因子對落葉松毛蟲種群數(shù)量的影響[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16,27(9):2839-2847.
[4]吐爾尼沙·吐爾遜.落葉松毛蟲對松樹林的危害及防治方法[J].農業(yè)災害研究,2015,5(8):15,20.
S763.7
A
2095-1205(2021)10-116-02
10.3969/j.issn.2095-1205.2021.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