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彥博,王 飛
(1.成都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四川 成都610075,2.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四川 成都610075)
放射性腸炎(radiation enteritis,RE)是腹腔、腹膜后、盆腔等惡性腫瘤經放射性治療后出現(xiàn)的腸道并發(fā)癥,其主要機制為放射線造成腸道屏障功能的損傷,導致小腸、結腸和直腸受累。依據病程長短、臨床表現(xiàn)、病理學特征等,分為急性放射性腸炎和慢性放射性腸炎。急性放射性腸炎以腸黏膜炎性反應為主,慢性放射性腸炎以進行性腸壁缺血和纖維化為主[1]。放射性腸炎的發(fā)病率與放療劑量及放射接觸面積、放療間隔時間等因素關系密切。目前本病治療手段主要包括營養(yǎng)支持、恢復腸道屏障作用、改善腸管缺血缺氧、緩解腸道癥狀等。針對疾病后期出血、梗阻、狹窄等嚴重并發(fā)癥,多采取內鏡及手術治療[2]。放射性腸炎臨床上治療藥物與手段趨于多樣化,但部分治療方法療效不確切,缺乏循證依據,且尚無可靠的標準化治療方案[3]。中醫(yī)根據本病腹痛、腹瀉、下利赤白黏液等主癥,將放射性腸炎歸為“腸澼”“痢疾”等范疇。本病發(fā)生發(fā)展及證候演變規(guī)律與葉天士“初為氣結在經,久則血傷入絡”“久病入絡”等絡病理論相符合,故將放射性腸炎歸于“絡病”范疇探討其辨治,以期為臨床提供理論依據及有效治療方法。
1.1 放射性腸炎病位在腸絡 《靈樞·脈度》曰:“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廣義的絡脈由經脈別出,逐級細分,遍及全身,聯(lián)絡臟腑肢節(jié),具有滲灌氣血、互滲津血、貫通營衛(wèi)的功能[4]。絡脈按表里分布來分,有陰、陽之別。陽絡多循行分布于人體表淺部位;而陰絡深而在內,多向內纏繞貫通人體臟腑組織,屬“臟腑隸下之絡”,亦稱“臟腑絡”,各根據其所處臟腑區(qū)域而命名。按所主功能來分,又有氣、血之別。氣絡主運行經氣,“經氣注絡,絡氣還經”(《葉氏醫(yī)案存真》),發(fā)揮推動、氣化作用;血絡主運行津血,“絡中乃聚血之地”,起滋潤、濡養(yǎng)作用。氣絡與血絡互存互用,密不可分?!巴ǖ馈弊饔檬墙j脈的基本特征,絡脈是氣血運行的通道,既為其所屬臟腑輸送氣血津液等精微物質以維持其正常生理功能,又是廢物、邪氣等排出的通道。放射性腸炎病位在腸絡,腸絡為布散于腸腑表里及周圍之絡脈,腸分清泌濁、傳導糟粕的生理功能均靠腸絡這一重要通路所維系。腸為多氣多血之腑,氣、血、津液均匯于腸絡。腸之氣絡主傳化功能,氣機通暢則大腸傳導功能正常;腸之血絡與濡養(yǎng)功能、津液代謝較為密 切[5]。從解剖學來看,腸道血供豐富,動脈、靜脈血管叢密布,與絡脈交錯分布、網羅全身之特點相似。腸絡還應包括腸道的腸系膜、神經叢、淋巴系統(tǒng)等,發(fā)揮信息傳遞,物質傳化,并向外排泄廢物、毒素的作用[6]。
1.2 放射性腸炎可歸于腸絡病 根據放射性腸炎發(fā)病機制復雜、病程日久、纏綿難愈的特點,可將其歸為絡病理論中的腸絡病范圍探討。絡病是疾病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持續(xù)的病理狀態(tài),是疾病傳變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臨證指南醫(yī)案》云:“邪與氣血兩凝,結聚絡脈[7]?!毙皻馇址附j脈,絡中氣血陰陽失衡,繼而影響臟腑,即發(fā)為絡病。絡病除引起臟腑功能失調外,亦能導致結構損害[8]。葉天士提出“久病入絡”觀點,揭示了絡病的發(fā)展多由表入里,由氣入血,由無形到有形。邪氣犯絡,首先傷及于氣,或絡氣運行不暢,氣機不利,阻礙氣血津液輸布,絡脈瘀滯;或因絡中之氣不足,絡脈空虛,久則因虛而滯[9]?!敖j瘀”與“絡虛”共同影響著放射性腸炎的發(fā)生發(fā)展。放射性腸炎主要病位為腸絡,腫瘤病人本身正氣不足,極易感邪,病久無力抗邪,腸絡受邪,影響絡中氣血津液運行,痰、瘀、毒等邪內生,腸絡瘀滯,導致氣機不暢,腑氣不通,傳化失司。入絡之邪難以從絡而出,久積成形,伏于腸絡,腸絡痹阻,形成腸絡病。病勢有趨氣絡、血絡之異。以腸氣絡病為主者,多為大腸絡氣空虛或阻滯,影響傳導功能,表現(xiàn)為腹痛、腹脹、腹瀉、黏液便、里急后重等癥狀;以腸血絡病為主,病情較重,病變不可逆,氣絡病的癥狀加重,出現(xiàn)反復腹痛、腹瀉、便血、乏力、貧血等癥狀,嚴重者可見腸狹窄、梗阻、穿孔等器質性變化[10]。
2.1 從外因來看,為火熱毒邪外襲 邪盛謂之“毒”,放射線為火熱之甚,會對機體造成嚴重損傷?!督饏T要略心典》將“毒”解釋為“毒,邪氣蘊藉不解之謂”[11]。姜良鐸教授概括“毒”是對機體產生不利影響,導致人體陰陽失衡的因素。毒之來源不同,故有內、外之分。外來之毒以外感六淫、疫癘之氣為主,又延伸包括細菌、真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及放射線、大氣污染等理化因素;內生之毒多由于致病因素影響臟腑功能,導致體內生理、病理產物分布異常或排出障礙,蘊而成毒。毒邪與其他邪氣相合亦可成為新的致病因素,壅滯、耗傷氣血,虛實夾雜,膠結難解[12]。放射線為腫瘤治療過程中因放射暴露所產生的一種新型毒邪,據其來源歸于外來之毒。放射線具有穿透性,由表而入,以絡脈作為其主要的侵入及傳變途徑。毒邪損傷絡脈,氣機障礙,郁而不通,繼而由絡深入臟腑,影響臟腑功能。另外絡脈又是毒邪自體內排出的功能載體,毒邪排出依賴于絡脈的通暢,絡脈不通,毒亦難解。
2.2 從內因來看,為正虛兼毒、痰、瘀內生 腫瘤患者本身具有虛實夾雜的病理特點,久病正氣虛弱,臟腑虧虛,經由手術、放療等治療后氣血耗傷更甚。《黃帝內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因為腫瘤病人本身正氣不足,給放射性治療后絡病的形成創(chuàng)造了條件。而放射線損傷不僅加重了機體的虛弱,并成為新的致病因素,導致既有正氣虧虛,又合毒、瘀、痰蘊結腸腑,進一步加劇了患者虛實夾雜的病理狀態(tài)。
3.1 發(fā)病特征 放射性損傷的發(fā)病包括新感而發(fā)與伏而后發(fā),這是由放射線的病理性質所決定。放射線為火熱毒邪,穿透性強,《金匱要略》云:“極寒傷經,極熱傷絡”。發(fā)病初期多屬新感,即外感火熱毒邪,自表而入,外灼皮膚,內傷絡脈、臟腑,絡氣郁滯,氣血津液運化失司,津凝成痰,絡血瘀滯,阻塞腸絡,腸腑功能失常。放射線損傷亦有遲發(fā)反應這一特點,常發(fā)生于放射治療的中后期,余熱留戀日久,伏于腸絡,耗傷正氣,氣陰兩虛,繼而由下一次接觸邪氣誘發(fā),火熱毒邪內外相引,直接發(fā)于營血分,開始發(fā)病即表現(xiàn)為里熱證,熱毒壅盛,毒、痰、瘀互結,膠結難解,病程纏綿難愈,脾胃受損,久則及腎。
3.2 病機演變
3.2.1 毒損腸絡為始動因素 毒損腸絡是放射性腸炎發(fā)生的始動及加重因素,既包括外來之毒侵襲,又有內生之毒續(xù)生。一方面放射線直接照射(火熱毒邪)為放射性腸炎的外來之毒。外來之毒刺激腸道黏膜,黏膜上皮細胞變性脫落,促炎因子及炎癥信號產生,炎癥細胞浸潤,黏膜糜爛水腫。放射線刺激黏膜下層小動脈形成進行性閉塞性脈管炎,導致腸壁血管缺血,多種生長因子(如轉化生長因子β、角質細胞生長因子等)活化釋放,纖維增生,黏膜下層間質纖維化;長期慢性炎癥及血管進行性缺血狀態(tài)下,最終導致腸壁全層缺血,腸黏膜萎縮,腸壁纖維化增厚。上述由放射線刺激產生,誘導腸道黏膜發(fā)生慢性炎癥及纖維化的促炎細胞因子、炎性介質、生長因子等因素可概括為內生之毒,其在放射性腸炎的病理演變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13-14]。
火熱毒邪,侵犯人體,可直接損傷腸絡,腸氣絡受損,氣機不暢,傳導功能失常,出現(xiàn)便溏、便次增加等癥狀;腸與津液代謝相關,腸道氣機不利,氣不化津,濕阻腸腑,而出現(xiàn)大便稀薄、黏液便、里急后重之象;濕邪與熱邪相搏結,可見肛門灼熱、下利赤白黏液等癥狀;火熱毒邪由表入里,由氣及血,灼傷腸血絡,傷津耗液,迫血妄行,出現(xiàn)大便帶血,甚純下鮮血之癥;火熱毒邪又可伏于腸絡,影響氣血津液運行輸布,導致腸絡氣滯、痰飲、瘀血形成;痰瘀伏息腸絡,錮結難出,日久釀生內毒,又可與外來之火熱毒邪相合,成為新的致病因素,加重放射性腸炎的進展。
3.2.2 腸絡空虛為病理基礎 腫瘤病人本身多正氣不足,放射線其性炎熱,直接耗傷津氣,加上久病遷延,絡脈愈虛?!毒霸廊珪费裕骸靶篂a之本,無不由于脾胃[15]?!狈派湫阅c炎病位在腸,火熱之邪又損傷脾胃之氣,導致脾運化失司,宿食內積,清濁不分,水濕不化,下注于大腸,導致納呆、泄瀉、便溏或夾有不消化食物;脾主升,脾氣受損,中氣下陷,則出現(xiàn)里急后重、肛門下墜感;脾胃為后天之本,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乏源,脈絡不充,臟腑失養(yǎng),放射性腸炎遷延難愈,腹瀉、便血日久又進一步損傷脾胃,耗傷氣血,使虛者愈虛[16];久瀉傷陽,日久由脾及腎,寒從中生,火不暖土,導致脾腎兩虛,水濕下注于腸,出現(xiàn)腹部隱痛、喜暖喜按、泄瀉黏液白凍等癥。
3.2.3 腸絡痹阻為病機關鍵 絡病具有易入難出、易滯易瘀的病理特點?!毒霸廊珪吩疲骸胺踩酥畾庋q源泉也,盛則流暢,少則壅滯,故氣血不虛則不滯,虛則無有不滯者”[15]。腫瘤患者多正氣虧虛,愈虛則氣血瘀滯愈甚,絡脈運行經氣、津血功能失常,絡脈虛滯。加之火熱毒邪侵入腸絡,絡脈氣機不利,氣化失司,津凝成痰,或火熱之邪直接煉液為痰,出現(xiàn)痰阻腸絡之證。熱毒壅滯,迫血妄行,血溢脈外成瘀;或熱邪熾盛,營陰受灼成瘀;或因氣滯、痰阻導致血液運行受阻,血滯成瘀。痰、瘀、毒合而為病,膠結難解,病程遷延。若久治不愈,加之長期、多次接受放射線照射,則痰瘀毒息于腸絡,久聚成癥,痹阻腸絡。此時多處于放射性腸損傷慢性期,以腸壁進行性閉塞性動脈內膜炎和間質纖維化為主,最終導致放射性腸纖維化形成。此時病情較重,病變偏于腸血絡,臨床表現(xiàn)為反復腹瀉、便血、里急后重、乏力,甚則出現(xiàn)腸腔不規(guī)則狹窄、穿孔及梗阻等。
總之,毒損腸絡、氣血虧虛、腸絡痹阻,這三者病理演變體現(xiàn)了絡病由氣及血、易滯易瘀的特點。放射性腸損傷從中醫(yī)絡病理論角度講,火熱毒邪為始動及加重因素,氣血虧虛,腸絡失養(yǎng)為其本,痰、瘀、毒膠結留滯于腸絡,息而成積,痹阻腸絡。
放射性腸炎治療總以“絡以通為用”為治則,根據絡脈瘀滯與絡脈虛滯不同,治以祛邪通絡、補虛通絡。祛邪通絡法用于毒損腸絡,絡脈失和,毒、瘀、痰并行,阻滯脈絡之證;補虛通絡法用于正氣虧虛,絡脈失養(yǎng),臟腑組織失于灌注之證。祛邪通絡多以解毒通絡、化瘀通絡、化痰通絡、行氣通絡為主;補虛通絡以補養(yǎng)絡中氣血、通補絡氣、榮養(yǎng)絡脈為主。
4.1 祛邪通絡為關鍵 ①解毒通絡:放射性腸炎以火熱毒邪外襲,腸絡受損為其起始病因,后又出現(xiàn)痰、瘀、毒互結,絡脈不通。治療亦應清解熱毒,通利脈絡,常用藥物有黃柏、黃連、黃芩、葛根、梔子等。②化瘀通絡:絡脈虛滯與絡脈郁滯均不離血瘀這一病機,活血化瘀通絡應貫穿始終,常用藥物包括紅花、川芎、赤芍、當歸等;脈絡瘀滯甚者,可加土鱉蟲、水蛭等蟲類藥物或雞血藤、大血藤、海風藤等藤類藥物深入絡脈,增強搜剔通絡之力。③化痰通絡:因熱毒煎灼成痰者加竹瀝、膽南星等清化熱痰通絡;痰濕阻滯者加半夏、陳皮等祛濕化痰通絡。④行氣通絡:葉天士提出“絡以辛為泄”,辛味藥能行、能散,不僅可通暢脈絡氣機,透邪外出,又能通、能化,通經絡,滌痰飲,化瘀血,故可配伍郁金、乳香、沒藥、枳殼、羌活等辛藥通絡暢氣機。
4.2 補虛通絡為基礎 葉天士提出“大凡絡虛,通補最宜”?!把a虛”即扶助正氣,針對陰陽氣血及臟腑虛實偏損分別采取相應治法;“通絡”使絡氣得通,絡血得行,絡脈氣血津液輸布正常,臟腑功能得以恢復。①補益脾胃:放射性腸損傷可直接損傷脾胃,致氣血生化乏源。氣血兩虛,絡脈虛滯者多采用黃芪、人參、白術等健脾益氣,補氣養(yǎng)血之品,配以當歸、川芎等活血通絡之品,補氣通絡,氣血并顧。②益氣養(yǎng)陰:火熱毒邪襲絡,耗氣傷陰,血中津液被灼,瘀成絡滯,此時可予玉竹、黃精、麥冬等品益氣滋陰;陰血虧虛較甚者可配伍鹿角膠、紫河車、阿膠等血肉有形之品峻補真陰,陰血足則血行暢。③溫補脾腎:久瀉傷及脾腎之陽,以肉桂、干姜、鹿茸等品溫補陽氣,溫運絡脈,氣血行則絡脈通。
4.3 分期論治,內外并治 放射性腸炎的治療當分期論治,內外并治,多法聯(lián)用,減輕臨床癥狀,改善患者生存質量。放射性腸炎屬于熱毒致病,以毒損腸絡為起始,腸絡痹阻為關鍵,脈絡空虛貫穿病情發(fā)展始終。本病病程較長,不同階段病理演變及證候各異,故治療當分期論治。早期以急性放射性腸炎為主,外感火熱毒邪,毒傷腸絡,阻滯氣機,影響氣血津液運行,成痰化瘀,絡瘀不通,正氣虧損不甚,治療以祛邪通絡為主,兼以扶正。放射性腸炎中晚期以放射性腸纖維化為主,病程日久,火熱毒邪持續(xù)不解,伏于腸絡,內外之毒相引,痰、瘀、毒相合痹阻腸絡,正氣愈虛,常累及脾腎,治療當標本兼顧,通補兼施,既要祛邪通絡治標,又要補虛通絡治本。放射性腸炎中晚期常合并腸梗阻、出血、穿孔等并發(fā)癥,要及時配合手術療法,降低患者病死率。
另外,中醫(yī)特色外治法如中藥保留灌腸、針刺法、艾灸等也被證實對放射性腸炎有顯著治療作用[17],可改善患者生存質量。針對急性期熱毒傷絡,在灌腸治療中多采取清熱解毒、收斂止血藥物,急則治其標;而在亞急性期與慢性期,本虛與標實并重者,多采取灌腸聯(lián)合補虛類中藥內服標本并顧。在針刺治療中,急性期多采用瀉法,選取曲池、合谷等穴,以通為治,為熱毒找尋出路;而慢性期的針刺治療則以補法為主,選取脾俞、胃俞、足三里等穴,調養(yǎng)氣血,健脾益腎。而艾灸治療多運用于慢性期患者,多選取神闕、關元、氣海等穴,以溫陽散寒,行氣活血。
綜上所述,基于絡病理論,放射線之火熱毒邪侵襲,毒損腸絡為放射性腸炎始動因素,腸絡痹阻為關鍵,腸絡空虛作為病理基礎貫穿始終,其發(fā)病或新感即發(fā),或伏而后發(fā)。本病治療當以通絡為總則,祛邪通絡、補虛通絡為基本治療原則,并注重分期論治,內外并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