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 燕 合肥工大建設監(jiān)理有限責任公司
樁基礎是建筑工程的常用基礎形式,對建筑上部結構穩(wěn)定性有直接影響,為保證建筑工程樁基礎質(zhì)量,應根據(jù)工程實際情況,先確定適宜的樁基類型,然后制定合理可行的施工技術,并在施工中加以嚴格執(zhí)行。
某建筑工程樁基基本情況為:①抗拔兼承壓工程樁:樁型號規(guī)格為GZ1(PHS-AB400(250)-12+12),樁長24m,共275套,單樁豎向抗拔承載力設計值為550kN,單樁豎向承壓承載力設計值為1100kN。②靜載荷承壓樁試樁:樁型號規(guī)格為SZ3(PHS-AB400(250)-12+12+10),樁長34m,共3套,試樁承壓極限承載力標準值為2200kN。③靜載荷抗拔樁試樁:樁型號規(guī)格為SZ1(PHS-AB400(250)-12+12+10),樁長34m,共3套,試樁抗拔極限承載力標準值為1100kN。④承壓工程樁:樁型號規(guī)格為GZ2(PHC-400-AB-95-24(12+12)),樁長24m,共337套,單樁豎向承壓承載力設計值為1100kN。⑤靜載荷承壓樁試樁:樁型號規(guī)格為SZ2(PHC-400-AB-95-34(12+12+10)),樁長為34m,共4套,試樁極限承載力標準值為2000kN?,F(xiàn)以該工程為例,對其樁基礎施工技術具體應用做如下分析。
(1)樁進場后應安排專人與監(jiān)理方配合完成實測驗收,驗收項目及允許偏差為:①樁徑:偏差不能超過±5mm,且無裂縫、蜂窩與露筋等缺陷,色澤均勻,樁頂部沒有明顯孔隙,檢驗方法為使用鋼尺測量;②管壁厚度:偏差不能超過±5mm,且無裂縫、蜂窩與露筋等缺陷,色澤均勻,樁頂部沒有明顯孔隙,檢驗方法為使用鋼尺測量;③樁尖中心線:偏差不能超過2mm,且無裂縫、蜂窩與露筋等缺陷,色澤均勻,樁頂部沒有明顯孔隙,檢驗方法為使用鋼尺測量;④頂面平整度:偏差不能超過10mm,且無裂縫、蜂窩與露筋等缺陷,色澤均勻,樁頂部沒有明顯孔隙,檢驗方法為使用水平尺測量;⑤樁體彎曲:偏差不能超過兩節(jié)樁長的0.1%,且無裂縫、蜂窩與露筋等缺陷,色澤均勻,樁頂部沒有明顯孔隙,檢驗方法為使用鋼尺測量[1]。
(2)樁的堆放場地應保持平整和堅實,且有良好的排水,同時還要設好墊木;堆放地點應與壓樁區(qū)域盡可能靠近,以此縮短搬運距離;堆放支點和吊點的具體位置應保持一致;當采用多層堆放的方法時,在每層樁之間都要設好墊木,墊木應保持水平和穩(wěn)定,且應做好上下對齊;以施工現(xiàn)場的地基強度為依據(jù),確定適宜的堆放層數(shù),取樁需使用吊機進行,不可拖拉。
(3)樁基施工開始前,采用吊車對樁進行兩點起吊,然后將其平移到樁架之前,再采用起重機進行單點起吊。
沉樁施工工藝流程為:施工準備工作→場地平整處理→軸線測量定位→樣樁定位→樁機進場就位→吊樁→沉樁→接樁→送樁→樁基移位。沉樁開始前應先清除高空及地下存在的障礙物,并對場地進行硬化和平整處理,使沉樁過程中樁機始終保持垂直。在樁機就位之前,需采用極端標法對樁位進行復查,若誤差超過20mm,應立即校正,在校正完成后才能開始下一步施工。當采用靜力壓樁的方法時,在達到設計要求的壓樁力之后,應持荷5min的時間,如果在持荷過程中無法保持穩(wěn)定,應繼續(xù)持荷一段時間,直到保持穩(wěn)定,達到穩(wěn)定的標準是持荷時間內(nèi)沉降量在0.1mm以內(nèi)[2]。
(1)考慮到施工場地之前是綠化地,且場地表面存在堆土,故在施工開始前應先對場地范圍內(nèi)的堆土實施清運,并進行平整處理,然后鋪設一層厚度為50cm的碎石,以此形成臨時便道。
(2)樁起吊方法為二點吊時,具體的吊點位置應滿足規(guī)范要求,并注意駁樁不可長距離拖拉。
(3)在插樁之前需要對樁位樣樁實施復核,經(jīng)復核確認合格后方可開始插樁。
(4)插樁完成后,利用經(jīng)緯儀控制樁身實際垂直度,要求垂直度偏差處在樁長0.5%以內(nèi)[3]。
(5)壓樁時,以標高的控制為主,輔以壓樁力的控制。
(6)采用電焊進行接樁的過程中,上下兩節(jié)樁的中心線偏差不能超過2mm,節(jié)點彎曲矢高不能超過樁長0.1%,同時不超過20mm。在焊接開始前,應設置好擋風裝置,并將端板清理干凈,使焊縫保持連續(xù)與飽滿,沒有氣孔,使焊縫的高度與堆高均滿足設計要求。完成焊接后,由監(jiān)理工程師進行檢查,經(jīng)檢查確認合格后,即可繼續(xù)進行沉樁,同時辦理相應的驗收手續(xù)[4]。
(7)打樁時,若發(fā)現(xiàn)以下情況其中的一種,則應立即與相關人員聯(lián)系,經(jīng)研究確定是否繼續(xù)進行施工:①最終壓樁力超過樁身所用材料的強度標準值,但樁沒有達到設計要求的標高;②樁到達設計要求的標高,但實際的壓樁力卻較低;③樁出現(xiàn)較大偏差與移動;④樁身上的鋼筋外露或樁身產(chǎn)生裂縫;⑤樁頂被壓碎,或樁身產(chǎn)生彎曲,導致樁身無法被壓入土層內(nèi)。
4.3.1 質(zhì)量標準
(1)對于打樁標高與對樁進行的接頭處理都必須滿足規(guī)范和設計提出的要求。
(2)打樁完成后,其標高偏差不能超過±50mm,垂直度偏差不能超過樁長的0.5%。
(3)在打樁過程中,平面偏差應按照以下要求嚴格控制:①當樁存在基礎梁時,與基礎梁相垂直的中心線,其偏差不能超過(100+0.01H)mm;沿基礎梁分布的中心線,其偏差不能超過(150+0.01H)mm;②當樁數(shù)為1~3根時,平面偏差不能超過100mm;③當樁數(shù)為4~16根時,平面偏差不能超過樁徑或邊長的1/2;④當樁數(shù)超過16根時,最外側的樁,其平面偏差不能超過樁徑或邊長的1/3,而中間的樁,其平面偏差不能超過樁徑或邊長的1/2。其中,H表示施工現(xiàn)場地面標高和樁頂設計標高的距離[5]。
(4)在打樁過程中如果產(chǎn)生斷樁或沉樁完成或的平面偏差超出以上規(guī)定,則應立即會同設計單位進行研究處理。
4.3.2 打樁施工
(1)樁起吊
①對樁進行起吊運輸前,應檢查其張放強度能否達到要求。
②在對樁進行起吊與搬運的過程中,應保持平衡,避免損壞,在水平起吊過程中,應采用在兩端進行鉤吊的方法,而采用單點起吊的方法時,吊點和樁端應保持樁長10%的間隔距離,同時注意駁樁不可進行長距離的拖拉[6]。
③吊樁時使用的設備機具必須安全可靠,包含夾具與索具等在內(nèi)的所有器具都要有符合要求的強度。
(2)樁堆放
①樁堆放場地必須保持平整和堅實,避免出現(xiàn)不均勻沉降。
②樁的堆放層數(shù)一般不能超過三層,并需在柱的底層設好塞木,以防止?jié)L垛的發(fā)生。
(3)沉樁
①在打樁過程中,樁身混凝土實際強度必須達到要求。
②具體的打樁施工必須嚴格按照標準流程進行。
③在打樁開始前,應按照施工圖對樁號進行核對,并對樣樁的位置進行復核,確定是否準確。
④打樁前將樁表面的雜物和附著物清理干凈,同時要在樁側畫出深度標志。
⑤將樁提升就位之前(即插樁),對樁機進行適當調(diào)整,使其保持水平。
⑥如果插樁過程中未能將樁與樁位對準,則要將樁拔出重新插入,若由于存在地下障礙物導致樁與設計要求的樁位偏離,也應將樁拔出,對地下障礙進行清理,并對孔進行回填,然后重新放樁。
⑦插樁與打樁時,都應使用經(jīng)緯儀對樁身實際垂直度進行嚴格控制。
⑧打樁施工屬于奠定的隱蔽工程,施工中必須做好各項原始記錄,將其作為對樁基質(zhì)量進行驗收的參考依據(jù)。
(4)接樁
①焊接時所用的焊絲焊條必須滿足要求,應由供應商提供相應的資料。
②將上下兩節(jié)樁對準之后,將樁壓緊。
③在接樁過程中,上下兩節(jié)樁的中心線偏差不能超過2mm,且節(jié)點彎曲矢高不能超過樁長的0.1%,同時不能超過20mm[7]。
④在焊接開始前,要將端板上的污垢與銹跡都清理干凈。
⑤在接樁過程中,上下兩節(jié)樁必須對直,將軸向錯位控制在2mm以內(nèi),并使坡口根部保持平整和達到密貼;在焊接過程中,應先對四角進行點焊固定,然后進行對稱且同時的焊接,避免焊接變形的發(fā)生;完成焊接后,焊縫應保持連續(xù)和飽滿,沒有虛焊與遺漏的地方,及時將焊渣清理干凈,焊縫的厚度應與設計要求完全相符,將每個接頭均焊接好,且經(jīng)檢查確認合格后,由監(jiān)理工程師進行驗收,通過驗收后冷卻1min~2min的時間方可繼續(xù)沉樁。
⑥焊接作業(yè)中應做好除污與除銹,直到露出金屬光澤;焊縫接口處應飽滿;外觀質(zhì)量應滿足相關驗收規(guī)范;在接第一根樁時,應先通過試焊確定電流,在焊接操作中,實際電流要與所用焊機與焊絲完全匹配,應保持對稱和均勻,將根部完全焊透。完成焊接后做好外觀檢查,要求焊縫不能存在任何表面缺陷,若發(fā)現(xiàn)缺陷,應立即返修處理,但要注意同一根焊縫其返修的次數(shù)要控制在2次以內(nèi)[8]。
綜上所述,樁基礎是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施工質(zhì)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整個建筑的質(zhì)量。目前,該建筑工程樁基礎施工已經(jīng)完成,且經(jīng)檢查確認樁基礎質(zhì)量合格,以上施工技術合理可行,值得類似建筑工程參考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