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偉, 岑愛華, 李本華, 王慧穎
(黔西南民族職業(yè)技術學院, 貴州 興義 562400)
黔西南州位于貴州省西南部,屬于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qū),具有熱量充足,雨量充沛,雨熱同季,無霜期長,終年溫暖濕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立體氣候明顯的特點。水熱資源豐富,植物資源種類繁多,為南板藍根的生長繁衍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南板藍根來源于爵床科植物馬藍[Baphicacathiscusia(Nees) Bremek.]的干燥根及根莖[1],主要生長在華南和西南地區(qū),別名板藍、板藍根和大青葉,在黔西南州俗稱藍靛,主要是與北方種植較多的十字花科植物菘藍區(qū)別,以根莖入藥,稱南板藍根[2]。具有良好的清熱解毒、抗菌消炎功能,臨床上用于防治流感及流腦以及治療肝炎等效果顯著[3]。黔西南州南板藍根資源在全州各縣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在貞豐縣的小屯鎮(zhèn)和長田鎮(zhèn),興義市的南盤江鎮(zhèn),興仁縣的回龍鎮(zhèn),晴隆縣的普晴林場,以貞豐縣的小屯鎮(zhèn)和長田鎮(zhèn)種植面積最大,約133.33 hm2,安龍縣、冊亨縣和望謨縣均有零星種植,普安縣在20世紀70-80年代有過種植歷史。為南板藍根的根高產栽培與加工提供參考,介紹南板藍根的特征特性、栽培管理和采收與加工技術。
南板藍根為多年生草本植物,成株期呈灌木狀,莖直立,高100 cm左右,莖節(jié)顯明,有鈍棱,地上莖基部稍木質化,略帶方形,稍分枝,節(jié)膨大,幼時被褐色微毛;葉對生,葉柄長1~2 cm,葉形呈倒卵狀長圓形至卵狀長圓形,葉長5~16 cm,葉寬2.5~6 cm,先端漸尖,基部漸狹,邊緣有淺鋸齒;花為頂生穗狀花序,花苞片呈葉狀,長1~2 cm,早期脫落,花萼5片全裂,其中4裂線形,另1片較大,花冠呈漏斗形,淡紫色,共5裂,裂片短闊,雄蕊4,2強,著生于花冠筒上方,子房上位,花柱細長。果實呈蒴果,內含種子4枚。
南板藍根一般以根莖作種進行種植,生長周期為1年,3月開始發(fā)芽生長,至次年2月開花結果枯萎死亡。據(jù)觀察,3-8月為營養(yǎng)生長期,期間由于氣溫逐漸升高,光照逐漸增強,植株生長旺盛,分枝和葉片不斷增多,9月至次年2月為生殖生長期,9月花芽開始分化,營養(yǎng)逐漸供給花苞生長,株高生長緩慢,分枝逐漸變短變少,葉片變小變薄,11月中旬逐漸開始開花,花期約1個月,至次年1月開花基本結束,果期為12月至次年2月。南板藍根屬喜溫、喜散射光、耐濕多年生草本植物,適宜生長溫度20~30℃,低于15℃生長緩慢,低于10℃停止生長,若遇霜凍地上部分快速枯死。南板藍根生長適宜的土壤pH為6~7,在生長旺期需要提供充足的水分。在喬木或竹林半陰條件下生長良好,植株較高,葉片較寬大,葉深綠色;在直射光照條件下生長,植株較矮小,葉片窄短,葉色較淺,黃綠色;在干旱條件生長,植株較瘦小;在較陰濕地塊或水溝邊植株生長健壯、高大。南板藍根喜肥,在土層深厚、有機質豐富的壤土或粘壤土生長良好,根分蘗多而快,莖芽多而壯,葉片較寬大而厚,在保水保肥力較差的砂性土壤中,植株較矮小,分枝少,葉片小而薄。
2.1.1 扦插 一般以生長3年以上的莖作種進行繁殖,在10月下旬(霜降)將需要加工的枝葉全部摘除后,選取生長粗壯無病蟲危害的主莖,去掉分枝和葉片,截取40~50 cm長的短莖,每100根左右捆成1把,然后集中埋入疏松的沙土中保濕催芽催根,待次年2月底至3月初人工推扒土露芽,20~30 d后即可移栽。
2.1.2 根系 一般栽培3年以內可繼續(xù)留根作種,每年10月下旬(霜降前) 將需要加工的枝葉全部摘除后,離地面5~10 cm全部割除主莖,適當覆土護根,防止霜凍枯死,待來年氣溫升高時即發(fā)芽生長,栽培3年以后由于根系生長開始老化,枯死較多,需全部挖出用莖繁殖栽培,以更新種苗生長力。
2.1.3 種子 每年在南板藍根種子成熟期(4月)采集種子后曬2~3 h,然后風干5~10 d。播種時將種殼除凈,將種子撒播于苗床上(或直播于大田),用鋸末或碎細腐葉土覆蓋種子,淋透水,保持苗床濕潤,一般在播種后10 d左右齊苗,小苗長至15~18 cm時移栽大田。但生產上一般不常用此繁殖方式,一是種子不易收取,二是繁殖成苗慢,三是育苗技術要求復雜,投入成本較高。
平整地塊,翻犁深耕耙細,撿除較大石塊、雜草和作物殘渣等,要求耕層土壤30 cm以上。若是坡地可起壟栽培,壟頂寬30 cm或根據(jù)種植規(guī)格而定。
生產上多與玉米套種,根據(jù)玉米種植規(guī)格,在玉米預留行間140 cm種植,窩距60 cm,也可采雙行種植,即玉米行距300 cm,玉米行中間種植兩行,行距40~60 cm,窩距40 cm。
一般3月底至4月新芽已長出且氣溫穩(wěn)定后即可移栽,在玉米行距間定點打窩,窩深20 cm,在陰雨天或下午氣溫較低時帶土移栽,每窩栽種2~4株。栽后有條件時要及時澆水,或者起苗前10 h在苗床澆足水,移栽時先施牛糞等有機肥,2 000 kg/667m2, 然后覆土壓實根系,留1~2芽出土。
2.4.1 肥水管理 移栽后20 d左右進行第1次施肥,一般以施氮肥為主,20 kg/667m2左右,也可結合玉米種植進行第1次施肥;第2次于5月下旬施復合肥50 kg/667m2;第3次結合中耕除草,于7月下旬施復合肥50 kg/667m2。
2.4.2 病蟲防治 南板藍根極少發(fā)生病蟲害。蟲害主要有蝽象、縷姑、蝸牛、蚜蟲和尺蠖等,病害主要有黑斑病和炭疽病等。若發(fā)生病蟲害,應及時防治,防止病蟲害蔓延。防治方法:降低田間濕度,改善通風透光條件,發(fā)生蟲害可用低毒無殘留的菊脂類與魚藤氰殺蟲劑混合防治,發(fā)生病害初期可噴1∶1∶100波爾多液預防,用50%粉銹寧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噴霧防治銹病。
在8月中旬南板藍枝葉生長繁茂時開始采摘葉片,每次采摘均以葉片生長成熟肥大為最佳采摘標準,每季采摘3~4次,最后一次采摘為10月中旬(霜降)前,連同幼嫩枝一起全部摘除??蓡尾扇~片可采1 000~1 500 kg/667m2左右,枝葉連采可采5 000 kg/667m2左右。
將采摘葉片(或幼嫩枝)放入水池中浸泡2~3 d,為使葉片破碎和葉(莖)內含物浸出,當水池中的水開始變成藍色時進行攪拌(可用機械或人工竹竿攪拌),攪拌2~3次,每次約10 min,然后再靜止浸泡2~3 d,當浸泡液呈墨綠色時撈去碎葉(莖)殘渣,先攪拌10~20 min,再用澄清的50 kg石灰水(直徑5 m的浸泡池用25 kg生石灰浸水沉淀10 h澄清的石灰水)加入浸泡池,同時順著一個方向進行攪拌,直至浸泡液呈深藍色時停止攪拌,然后靜止20~30 min,若浸泡液未略呈紅褐色,再適當加入澄清石灰水輕微攪拌定色略呈紅褐色,停止攪拌使其沉淀4~5 h,放掉上層清水,底層即為固態(tài)藍靛(染料)。在加生石灰水攪拌時,若氣溫在20℃以上攪拌約0.5 h,氣溫在20℃以下時攪拌1~1.5 h。一般500 kg葉片或枝葉同加工均可生產150~250 kg染料藍靛。
黔西南州自然環(huán)境優(yōu)越,植物種類繁多,境內南板藍根種植多為野生馴化的栽培種,已有數(shù)百年的栽培歷史。主要是以葉片加工成藍靛染料,少數(shù)民族將其用作土布的染色。據(jù)調查,鮮葉產藍靛染料約250 kg/667m2,按市場價4元/kg計,可收入10 000元/667m2,在生長期間還可套種其他作物(或林下養(yǎng)殖),綜合經濟效益可觀。南板藍根生長適應性強,枝葉繁茂,遮蔽性強,可作退耕還林樹種在荒坡種植,防止水土流失,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由于南板藍在黔西南州種植歷史較長,資源較豐富,在栽培中主要是以葉片加工成藍靛染料,忽視將根莖作中藥材利用,增加其附加的經濟效益。因此,大力發(fā)展南板藍根種植產業(yè),對調整農業(yè)產業(yè)結構,增加農民收入,豐富黔西南州中藥材資源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