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盱眙縣管鎮(zhèn)中心小學 張 娟
信息技術讓小學數學教學模式發(fā)生了巨變,對教學模式優(yōu)化產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教學資源,在教學中具有針對性、直觀性、生動性、實效性、時代性等諸多優(yōu)點,受到廣大師生的青睞。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把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進行有機整合,優(yōu)化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更容易讓學生觸摸數學知識的本質。所以,整合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是教師需要探索與實踐的課題。
信息技術在數學課堂中的使用,徹底擺脫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對數學課堂的束縛。現代信息技術能夠讓知識的呈現方式更加多樣化,而且直觀的呈現方式能夠順應兒童的認知特點,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空間觀念,有利于學生數學素養(yǎng)的提升。例如,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時,要讓學生掌握這些圖形的特征,就必須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一定的空間觀念。為了提高學生的主動參與性,也為了讓學生真正認識這些圖形,就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一個互動游戲,這個游戲要求學生以拼圖的方式把自己認識的圖形在課件中圈出來,如三角形、四邊形等。接著,讓幾名學生到講臺上點擊鼠標拉動圖形,從而構成很多好看的數學圖案,大屏幕把圖形的形成過程充分地展示出來,有利于學生深化對長方形、正方形以及平行四邊形的特征的認識。這樣,學生在深刻認識數學圖形的過程中也發(fā)展了自己的空間想象思維。
布魯納指出:“認知活動與知識的呈現方式存在一定的聯系?!毙抡n改實施以來,情境教學法開始走進了小學數學課堂,尤其是信息技術的使用,能通過視頻、圖像、動畫等多種形式展示教學情境,把抽象的數學知識演示得直觀而形象,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改進了學生的認知,促使學生能夠主動思考。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就利用信息技術制作課件,課件中設計動物在舉行自行車比賽的情境。其中,小羊的車輪是方形,小貓的車輪是橢圓形,駝鹿的車輪是圓形。此時,讓學生預測比賽結果,判斷哪個動物能得第一。接著,動畫演示這幾個動物騎車的情形,小羊騎著正方形車輪的車不僅慢,而且十分顛簸,差點從車上摔下來,而駝鹿的車速很快,取得了第一。為什么圓形車輪跑得又快又穩(wěn)呢?這樣的場景激發(fā)了學生探究的興趣,并利用生活經驗來引導學生對新知識進行學習。
我們知道,數學知識邏輯性強,對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要求較高。而小學生知識積累少,生活經驗也不足,要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判斷能力,就需要采取科學的教學策略。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新型教學資源,能夠化抽象為形象、化復雜為具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知識的難度,從而把學生的感官接受系統(tǒng)變得敏感,有效刺激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也能拓展學生的空間概念,從而加深學生對數學問題的理解,這樣就能夠讓問題化難為易,并達到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教學目的。例如,在教學“平移和旋轉”時,就利用信息技術制作多媒體課件,課件中演示了三角板量角的方法,接著播放小房子平移的過程動畫。這樣的演示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降低了知識的難度,有利于深化學生對“平移”這一現象的理解,突破了課堂教學給學生學習帶來的時間與空間限制,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數學與我們的生活聯系密切,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鏈接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既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喚起學生的內心體驗,也能讓學生深入感受數學知識的實用價值,進而更加喜愛數學。例如,在教學《年、月、日》時,就利用信息技術來突破教學時空的限制,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地球的轉動,古人通過地球的自轉與公轉計算年、月、日,大大拓寬了學生的知識視野。又如,在教學“元、角、分的認識”與“千克、克的認識”時,利用信息技術模擬超市購物情境。把超市中的商品進行區(qū)域劃分,具體包括生活用品區(qū)、兒童玩具區(qū)、新鮮食品區(qū)等。在此過程中,稱量物體需要用到千克、克等,計算單價與金額需要用到元、角、分。這樣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熟悉的生活有關,不僅激發(fā)了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還能讓學生從中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實用價值。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的實用性,在解答應用題的過程中就會把數學問題與生活進行鏈接,進而體會數學學科的工具性與實用性,更加喜愛數學。
綜上所述,作為一名現代數學教師,應該具有較強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教學中通過合理的整合,讓數學教學方式更加科學,讓學生的學習更加輕松,這樣才能達成使用信息技術教學的目的。只要教師不斷地探索與創(chuàng)新,就能讓信息技術點亮小學數學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