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瀚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三O五核地質大隊,廣西 柳州 545005)
國內的礦山地質勘查發(fā)展歷史也不短了,通過對國內的礦床進行地質勘查,為國家的核工業(yè)發(fā)展提供了充足的核資源,幫助國內的核電站快速建設,在不斷的發(fā)展過程中逐步完善礦山地質勘查知識理論體系。國家的礦山地質勘查相關的管理機構也在不斷變革,國內礦山地質研究方向向著多元化發(fā)展,需要對礦山地質勘查運用新的思維、新的理論和新的技術。
社會主義新中國剛成立的時候,國家各行各業(yè)百廢待興,為了保障國防安全,在國內勘查了許多礦產資源,尤其是對礦產資源進行的地質勘查,這關乎著國家核工業(yè)能否順利開展。早期的礦產資源地質勘查作業(yè)為國內的礦產資源勘查提供了充足的經驗,我國的礦產資源得以更好地開采和利用。從國內的礦產資源地質勘查實踐來說,有幾個鮮明特征。
國家的礦產資源分布不太均衡,有的地方很少甚至沒有,有的地方礦產資源豐富,大部分礦產采集主要集中在南方幾個少許省份,礦產種類復雜多樣,具體的勘查手段需要結合當地地質情況來運用。我國的礦產勘查沒有過于深入地表,對于地表的破壞性相對來說要少些,目前已經勘查出來的礦產深度大都小于五百米,國內的礦產資源還是非常豐富的,很多礦產資源不需要深度挖掘就可以滿足國家的發(fā)展需求了,國內礦山的采集深度也比國際上大部分國家的深度要淺[1]。
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優(yōu)先對礦產資源比較豐富的南方進行了礦產資源開發(fā)利用,現在已經著重對北方地區(qū)礦產資源進行開發(fā)。國內北方地區(qū)礦產資源最為豐富的當屬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了,其中的吐魯番盆地、伊犁盆地等存在著許多地浸砂巖礦,通過對這些礦山進行地質勘查,發(fā)現其儲量巨大并且品質非常優(yōu)質,為我國能源開發(fā)利用提供了充足的資源支撐。近年來隨著礦山地質勘查技術的再一次升級,我國在新疆伊犁盆地又發(fā)現了不少新的礦床,而且附近的地質條件也非常適合進行大規(guī)模的開發(fā),新勘測到的礦產資源儲備量很大,能夠滿足國家的礦產資源需求,為此在此地建立了地質勘查研究所,進一步提升礦產資源勘測研究水平。
我國在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對國內的稀有金屬礦產資源進行勘查,但是由于剛剛起步缺少相關經驗,國家建立專家團隊,根據礦產資源的勘測經驗,通過模型分析、概率預測等先進的勘查技術,對全國范圍內的關鍵成礦地區(qū)之中的主要礦床進行了科學化合理性的預估,發(fā)現國內的礦產資源儲備量非常豐富,因為按照國外先進的勘測技術來預測出來的儲量,其總量比當前已經勘查清楚的礦產資源儲備還要多許多倍,這說明我國尚未并勘查探測出來的礦產資源依然存有許多,國內的礦產資源開發(fā)利用潛力巨大。運用地質勘查模型研究得出國內的礦產資源分布是西多東少,新疆的許多盆地和內陸的幾個省份稀有金屬礦產資源相對集中并且儲備更多。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當前國內的礦產資源勘查依托數據化的信息技術進行更為科學合理的勘探,對礦產資源的勘查數據會更加精準。
按照目前的礦產資源勘查數據,我國境內的礦產資源開采深度大部分都在千米之內,雖然也有的礦產資源開發(fā)深度達到了一千米,但是和國外動輒就超過千米深度的礦床相比,我國的礦產資源開采深度已經非常低了。依托礦產資源成礦的知識體系來講,一般許多成礦的深度都在千米往上才能勘查到,有著甚至勘探深度超過四千多米,然而我國的許多礦山開采深度不到千米就可以滿足國家發(fā)展的需求,說明了國內的礦產資源總量非常大,相關的資源儲備可以進一步開發(fā)利用,我國完全可以加大礦產資源勘查和開采的深度,為國防建設和相關的科研提供更多的能源。
對礦山地質勘查的研究需要運用系統(tǒng)的思路來看待,這是因為其成礦主要依托的是地殼和地幔許多層圈相互影響,經過長時間的地質運動慢慢成形,因此地質結構不同的成礦里面的組織結構也有大量的不同之處。地殼和地幔的圈層運動形成的地質作用是一個大系統(tǒng),通過地殼和地幔的互相影響慢慢出現的礦床等是地質運動大系統(tǒng)下的各個具體的小型系統(tǒng)。
馬克思主義哲學里面有系統(tǒng)整體性的觀點,雖然說系統(tǒng)的整體作用主要通過各個部分的配合發(fā)揮出來,但是整體性并不是每個部分的作用疊加起來就能達到的,整體的功能比部分疊加所能發(fā)揮出來的作用更大。在成礦過程中,地質構造幫助礦產進行聚合,還需要礦產數據足夠龐大才有可能夠勘探處更多礦床。
成礦形成階段是非線性發(fā)展,因此這個礦產資源聚集慢慢出現礦床的過程是繁瑣多變的,在進行相關的成礦研究時需要關注的條件相對比較多,依據非線性發(fā)展的理論知識體系,我們可以得出成礦過程在自反饋情況下,會由于時間的作用數量逐漸增多。由此可以推論出在過去的地質運動作用下,出現了許多成礦資源帶,這些礦床都相對集中在某一位置上,里面的礦產資源儲備量非常豐富,并且存在著許多種類多樣的各項礦產資源,有的礦床由于特殊的地質結構等原因,可能會形成本地區(qū)特有的礦產資源[2]。
礦產資源成礦過程是需要依托地質運動的作用的,地殼和地幔之間的圈層運動,讓地質構造中的各種物質進行相互的作用,經由長時間的演變慢慢出現了礦產資源礦床,因此對成礦的過程研究和探討也是基于地殼和地幔的互相運動。在進行新的礦產資源勘查和探索的時候,需要將地殼和地幔圈層運動形成的地質運動和成礦過程結合起來研究。地質結構的運動作用會產生大量的能量,然而能量是守恒的,由于地表深度很大且礦石硬度高等許多原因,這些能量大部分都傳遞不出去,慢慢地在地表形成了礦床。
成礦系統(tǒng)的理論依據是在一段時間和地域之內,能夠形成礦床的系統(tǒng)會對構成成礦的各個對象進行合理的控制和管理,通過地質結構的運動作用慢慢出現完整的成礦系統(tǒng)。
①成礦系統(tǒng)擁有對應的層次構造,它處于地球物質系統(tǒng)的一個關鍵位置。②成礦系統(tǒng)與周邊自然環(huán)境進行著物質和能量的交換,是地質運動作用中的具體表現。③成礦系統(tǒng)擁有非線性系統(tǒng)的自反饋機制,能夠讓已成礦的礦床資源逐漸增多。④成礦系統(tǒng)占據了地表的具體位置,需要時間慢慢演變才能出現,這個形成過程是漫長的。
地殼和地幔的圈層運動并不是規(guī)律的變化,有的時候由于地球上的各個大陸板塊劇烈運動和碰撞,會造成許多地表礦物大量地被聚合在板塊碰撞和摩擦的地帶,由于板塊交界的地質結構變化太過劇烈,地表中的許多礦物會出現劇烈的物理和化學反應,導致這些位置極易出現大規(guī)模的礦產資源成礦,甚至是形成大型成礦帶。
進行礦產資源的勘查一般都是依托現有的技術和手段,比較容易出現正常成礦的礦床,由于近些年來成礦研究水平的提升,在進行礦山地質勘查的時候可以從礦產成礦異常的原因入手,通過對當地地質結構等的異常情況進行科學合理分析,更加容易勘查出來由于各種異常原因形成的礦床。
通過對已經勘查探明的礦產資源成礦過程中出現的各項數據進行匯總和處理,進一步提升礦山地質勘查的科學研究水平,建立健全統(tǒng)一的成礦信息數據管理平臺,為成礦過程研究提供數據和經驗上的服務,從而可以更加精準的預估需要勘查的礦產資源的儲備和分布情況。
就已經勘查探明的礦產資源儲備而言,隨著國家的綜合國力不斷提高,需要消耗的礦產資源逐漸增多,目前的資源儲量已經不能很好的滿足國家建設的要求,我國尚未勘查的礦產資源儲備量很大,需要運用新的思維、新的理論和新的技術來進行礦產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通過不斷完善礦產資源地質勘查技術,獲取更多的礦產資源來為國防建設提供資源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