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沛,孫佳麗
新時代高?!八囆g+思政”協同育人模式的價值意蘊及實踐路徑
常 沛,孫佳麗
(武漢紡織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培養(yǎng)能擔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實現立德樹人、“三全”育人的目標,有必要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簡稱思政教育)進行創(chuàng)新?!八囆g+思政”協同育人具有落實高校立德樹人目標,滿足大學生精神文化需求,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價值。藝術形式所具有的形象性和滲透性、思政教育與藝術教育目的一致性以及新媒體平臺的發(fā)展,為“藝術+思政”協同育人模式的構建提供了可行性。高校可通過對課程協同、載體協同、育人主體協同和育人環(huán)境協同達成“藝術+思政”協同育人目標。
思想政治教育;藝術;協同育人
新時代,國內外環(huán)境的巨大變化給思政教育帶來許多新問題,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人們對精神文化層面需求的增加,需要不斷加強對高校思政教育模式、機制、方法以及路徑等方面的創(chuàng)新。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要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fā)展的道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盵1]藝術教育作為美育的核心和主要途徑,在塑造美好心靈和品德修養(yǎng)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構建“藝術+思政”協同育人模式,能進一步提高思政教育的親和力和感染力,對提高思政教育效率有所裨益。如何將藝術教育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實現優(yōu)勢互補、協同育人,對高校創(chuàng)新思政育人模式和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尤為重要。
新時代是走向富強的時代,也是充滿機遇和風險的時代,對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即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八囆g+思政”協同育人對大學生同時進行藝術教育與思政教育,能夠促進高校落實立德樹人目標,滿足當代大學生在精神層面的豐富需求,在教育過程中進一步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
馬克思指出“人通過全面的方式存在,成為一名完整的人,并使自己全部本質得到解釋,實現所有人和諧、完整、平等的發(fā)展。”[2]思政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質,從而達到社會所要求的水平。中國自古代以來就十分注意發(fā)揮藝術陶冶情操、道德教化的功能,儒家禮樂文化的核心就是以“樂”導人德,開展禮儀的教化;道家老子有言:“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認為至美樂音可提升思想道德境界。在教育過程中,高校多數通過單一的思政理論課對學生進行教育,相對枯燥的理論知識不利于學生對知識自我內化的實現。將不同的藝術形式與思政教育相結合,有助于提高思政教育的效率,將“立德樹人”滲透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方位和全過程,形成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有利于高校教育立德樹人根本目標的實現。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國文化、思想相互交流沖擊,網絡社交使大學生有更多機會接觸到多元思想,在拓展視野的同時也會對大學生正在形成的價值觀產生沖擊,導致傳統思政教育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其次現階段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各種思想價值觀劇烈沖撞,金錢至上的觀念成為部分人對待事物的價值標準,過度的依賴于物質享受而致的精神空虛和信仰缺失。[3]大學生主體審美觀的缺失也是重要表現之一,大眾化的審美偏差無形中影響著大學生個體的審美觀念。同時,教育內容也存在著缺少對受教育者的審美觀和道德感受的關照,忽視對其進行崇高意志培養(yǎng)等方面的問題。
思政教育內容中含有啟發(fā)大學生對“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物質社會的關系”的重要思想,通過藝術豐富生動的形式表達思政教育內容,將思政教育中形真理蘊的審美特點通過豐富的藝術形式展現出來,擺脫抽象的束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更加有效的接受和內化思政教育內容,同時也是在進行美育,讓學生了解藝術的多樣形式和藝術文化精神。有助于滿足大學生對于其他領域知識的需求,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促進其全面發(fā)展,實現培育時代新人的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問題”。藝術與思政協同育人,通過藝術的表現形式將思政內容傳播給受教育者,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成為傳播過程中的媒介,為中華文化的弘揚和繼承搭建平臺。各種優(yōu)秀傳統藝術形式的展示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一種宣傳和弘揚。例如央視推出的《中國詩詞大會》、《國家寶藏》等大型綜藝節(jié)目,是通過大眾傳媒的渠道將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和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給群眾,觀眾在娛樂欣賞的過程中接受這些藝術載體傳播的價值觀和思想,將中華神韻展現于民族之林,更好的弘揚社會道德思想要求。所以“藝術+思政”協同育人模式可以將精神文明成果滲透到個人全面發(fā)展的過程之中,同時增加學生對中國優(yōu)秀文化的認同度和自信感。
“藝術+思政”協同育人模式構建的目標在于促進受教育者的全面發(fā)展,滿足新時代教育的需求。藝術的形象性、滲透性使其能夠滿足對思想意識的呈現和傳播,藝術與思政在教育目的上的一致性,新媒體技術創(chuàng)新的便捷、現代化平臺,都為高校“藝術+思政”協同育人模式的實施提供可行性。
“在藝術欣賞中,直接作用于欣賞者的是藝術形式,但之所以能夠引起共鳴,是由于其內在傳遞的深刻情感和思想?!盵4]正是這種生動的表現形式和豐富的內在情感,能夠使“藝術+思政”協同育人達到主觀和客觀相統一。一方面,進行展示和宣傳的藝術作品,其雖然經過加工和改編但是其本質是客觀存在的。另一方面,藝術作品憑借主觀意識將所宣傳的思政教育內容融入到藝術作品之中,成為具有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先進精神文化產品。將單純的意識理論化無形為有形,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思政教育的吸引力,為傳揚真善美營造良好的傳播渠道。
藝術的滲透性使思政教育在審美娛樂中實現“潤物細無聲”,達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如在高校展開的一系列藝術作品大賽,對于參賽學生而言,在設計參賽作品之時需要達到對思政內容深刻的認識才能將其內涵以藝術的形式展現,此過程是化被動為主動的過程,主動對思政教育內容深入學習,提高思政教育的實效性;而對于欣賞作品的學生而言,在觀賞作品時自覺接受了思政教育,同時在進行藝術熏陶、增加藝術文化知識,在審美教育上也起到一定的作用。藝術作為一種精神文化的特殊形態(tài),本身就是審美意識物質化的集中體現,能夠提升學生的審美水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彼颊逃巧鐣髁x道德建設的重要途徑,對于正處于人生觀和價值觀塑造期的大學生而言十分重要,特別是在歷史發(fā)展的新時期需要思政教育的引導,確保糾正在多種思想沖撞下學生思想上的偏差和單向度化,從而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質,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藝術能夠陶冶人的情操,生動、形象的傳達思想,培養(yǎng)人們正確的審美觀和美好心靈,發(fā)揮培育時代新人的作用。正如我國藝術教育家豐子愷所言:“藝術不是技巧的事業(yè),而是心靈的事業(yè)?!睂W生進行藝術教育,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育人心靈的同時深層次挖掘藝術蘊含的優(yōu)秀文化、思想,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全面發(fā)展。由此,二者在目的上存在統一性。
新時代社會最大的特點是網絡化,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為“藝術+思政”協同育人提供更加便捷的傳播平臺。微博、微信公眾號以及短視頻、微電影等為藝術增加了符合時代潮流的網絡平臺,不僅增加藝術教育的時代性,也有利于解除“藝術+思政”協同育人模式在現實中時效性和時代性的困境。例如微電影形式,其參與的范圍更加廣泛,其他專業(yè)的學生也能根據自我對主題的理解進行創(chuàng)作,在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同時加深對思政教育內容的認知。通過多種類型的新媒體網絡平臺,學生能夠不限時間和地點欣賞藝術作品或參與實踐活動。同時學校也能夠通過網絡平臺及時獲取學生的反饋,通過對學生反饋信息的收集,了解學生感興趣的藝術活動和藝術形式,從而更加精準的進行思政教育。相對于現實,網絡虛擬環(huán)境讓學生更放松,更愿意表達自我意見和觀點,有助于思政教育更好的貼近學生,促進教育效果的提升。
“藝術+思政”協同育人模式是一個具有多層次、系統協調的教育模式,通過各種藝術作品和活動實踐深入學生主體,貫徹課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強化高校育人力量、建設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實現協同育人模式由表及里、由形及理。
貫徹“課程思政”理念,是要求在進行藝術專業(yè)知識教學的同時教師需深度挖掘知識中蘊含的思想教育內容,不單單只是對學生進行藝術專業(yè)知識教育,還要注重藝術課程本身所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堅持正確的價值引領。美育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正確審美觀,審美是道德的前提,道德是審美的目的。每一種藝術都形成于社會基礎之上,是對社會文化的重要展現,在藝術專業(yè)課堂上結合思政教育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增加藝術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思政教學則可將藝術巧妙地融入思政課之中,體現思政教育的藝術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推進思政教學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貫徹“課程思政”理念可以通過特色通識課程的建設創(chuàng)新,促進“藝術+思政”實現課程上的協同?!八囆g教育融合在高校大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培養(yǎng)過程中,是溝通、傳播、引領真善美的重要情感橋梁?!盵5]“藝術+思政”特色通識課程是指兼具思政教育價值導向功能和藝術特色的通識課程,例如傳統藝術文化課、藝術鑒賞課程等,加強藝術教師和思政教師“跨界”合作溝通,貫徹課程思政的教學理念,共同開發(fā)新課程。通識課程面對的是全體在校大學生,受眾面相對于專業(yè)課更加廣泛,非專業(yè)的學生也可以根據自身興趣需要選擇課程學習。因此在進行“藝術+思政”特色通識課程教授時應以藝術知識教育為基點,同時滲透思政教育的內容,聯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學生進行教育。
相對于課堂理論知識的學習,參與實踐活動更能夠深化學生對于理論觀念的認知,彰顯正確思想的真理性,是實現內化到外化的過程。眾多美術、音樂、舞蹈和影視等藝術作品都蘊含著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精神和時代精神,是作為思政教育的豐富資源。高??梢越M織特色實踐活動作為教育載體,例如以美術作品比賽、話劇演出以及微電影制作活動等,能夠激發(fā)學生參與的興趣。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與實時熱點相結合,更加深刻的理解教育內容,提高學生的實踐參與度,堅定優(yōu)秀文化自信。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能夠切身感受,增加說服力和感染力;學生在欣賞時既增加了藝術知識也受到了思想情感的感化和教育。
高校要積極運用網絡平臺,實時性將藝術作品傳播并且及時接受反饋,通過大數據分析技術了解學生的興趣度和熱點,對后續(xù)活動的形式、方法進行改進,更加迎合學生興趣。同時把握思政教育的內容,掌握學生思想動態(tài)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行精準教育。
一是凝聚共識,形成“共同體意識”。專業(yè)課程教師要樹立正確的育人觀念,在教學的過程中并不止是傳授專業(yè)知識,還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傳授知識與價值引領是統一而不可割裂的。教師對學生進行價值引導,需要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基本思想,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不斷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養(yǎng)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是落實課程思政的基礎。
二是完善標準,改進教師的考核制度。以往對專業(yè)課程教師的考核都注重教師自身的科研能力,因此需要建立健全對專業(yè)課教師的考核評價制度,要注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否融入思政元素的評價,與思政教師一起提高育人質量。
三是加強育人力量的互助協作。思政教師為藝術專業(yè)教師提供理論指導,藝術專業(yè)教師為思政教師提供專業(yè)知識支撐。作為藝術專業(yè)教師難免會對思政理論知識缺乏系統的理論框架,需要思政教師對其提供理論知識指導,這樣有助于藝術專業(yè)教師進行課程思政時具有科學的思政理論基礎;思政教師結合藝術專業(yè)知識協同思政授課,需要對藝術專業(yè)知識了解,專業(yè)教師給予專業(yè)知識幫助。
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是指“一切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發(fā)展產生影響的一切外部因素的總和?!盵6]黑格爾的藝術情境理論認為:“藝術的最重要的一方面從來就是尋找引人入勝的情境,就是尋找可以顯現心靈方面的深刻而重要的旨趣和真正意蘊的那種情境?!盵7]因此營造藝術情境,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的整體美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思政教育效率、實現育人環(huán)境協同。
學校要通過利用藝術資源,建設屬于高校文化自身的弘揚和傳播形式,打造教育環(huán)境藝術化。將藝術作品與校園藝術環(huán)境有機結合,營造良好的隱性育人情境,潛移默化的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形成“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人才培養(yǎng)格局。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校園公共藝術中蘊含美感、創(chuàng)新的自然景觀和精美建筑,無一不彰顯著豐富的文化背景和精神內涵,在宏觀的藝術化環(huán)境中可熏陶情感、培養(yǎng)道德情操,讓學生體驗藝術之美、道德之美。
高??梢酝ㄟ^新媒體開展藝術主旋律教育,優(yōu)化網絡環(huán)境,豐富學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一方面高校可以依托作為大學生“常住地”的新時代網絡空間,宣傳核心價值觀主流思想、傳播校園正能量,營造良好的網絡環(huán)境。另一方面高??赏ㄟ^新媒體平臺傳播校園公共人物的先進事例,發(fā)揮榜樣引領作用,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信念,加強網絡輿論環(huán)境正面化。同時對于負面輿論,高校運用新媒體藝術平臺進行揭露和化解,維護先進主流思想的引領地位。
[1] 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fā)展道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 光明日報, 2018-09-11 (1) .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1-4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49.
[3] 鄭銘. 課程思政理念下思想政治教育與藝術教育融合的幾點思考[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8, 15(07): 146-148+154.
[4] 彭吉象. 藝術學概論[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5] 李駿, 黨波濤. 公共藝術課程融入高?!按笏颊苯逃齽?chuàng)新體系研究[J]. 中國高等教育, 2018, (01):30-32.
[6] 陳萬柏,張耀燦. 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95-96.
[7] 于世華. 思想政治教學情境的美學進路[J]. 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 2020, 21(01):42-45.
Value Implication and Practice Path of "Art , Ideology and Politics"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CHANG Pei, SUN Jia-li
(School of Marxism,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3, China)
According to the report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it is necessary to innov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people through virtue and cultivating people with "three integrity". "Ar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has the important value of implementing the goal of moral education, meeting the spiritual and cultural need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enhancing their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The iconicity and penetration of art forms, the consistenc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art education purpos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platforms providing the feasibilit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r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achieve the practice of "art, ideology and politics" through the cooperation of curricula, carrier, education subject and education environm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rt; cooperative education
常沛(1981-),女,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與方法.
湖北省馬克思主義理論中青年理論家培育計劃(20ZD122);湖北省服飾藝術與文化研究中心2021年度項目(2021HFG001).
G641
A
2095-414X(2021)05-007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