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文賢,陳 順,陳建樂,林建忠,鄭雪峰
(1.中國人民解放軍聯(lián)勤保障部隊第九〇〇醫(yī)院莆田醫(yī)療區(qū),福建 莆田 351100;2.福建中醫(yī)藥大學,福建 福州 350122)
頸性高血壓屬于繼發(fā)性高血壓中的一類,其最主要特征是在頸椎病的基礎上引發(fā)高血壓癥狀,而患者的高血壓癥狀隨著頸椎病癥狀出現(xiàn)波動,當頸椎癥狀發(fā)作時血壓升高,頸椎癥狀緩解時血壓降低?,F(xiàn)階段,由于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及電子設備的普及,頸椎病患病人數(shù)越來越多,且趨于年輕化,頸性高血壓的患病率也呈增長趨勢[1]。有研究顯示,大部分頸椎病患者可通過保守治療達到治療效果[2]。電針及中藥熏洗均是中醫(yī)特色外治法,在頸椎病的治療中有獨特的優(yōu)勢[3]。因此,本研究探討電針聯(lián)合中藥熏洗治療頸性高血壓的臨床療效,并觀察其對動脈血流動力學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聯(lián)勤保障部隊第九〇〇醫(yī)院治療的70例頸性高血壓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治療組,每組35例。對照組男24例,女13例;平均年齡(38.80±8.68)歲;平均病程(18.7±2.90)個月。治療組男22例,女13例;平均年齡(41.11±9.82)歲;平均病程(20.9±3.30)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頸椎病診斷:有頸部慢性勞損史或外傷史,或有頸椎退行性病變;臨床表現(xiàn)為頸肩背部疼痛、頭痛、頭暈、頸部僵硬或上肢麻木;查體可見頸部活動受限,病變節(jié)段頸椎棘突或椎旁壓痛,或有上肢肌力減弱和肌萎縮,皮膚感覺減退,臂叢牽拉試驗(+),壓頸試驗(+);X線正位片檢查示頸椎有退行性病變或椎體不穩(wěn)等改變,側位片示頸椎曲度變直,椎間隙變窄,椎體有骨贅形成[4]。1級高血壓診斷:在未使用降壓藥物的情況下收縮壓為140~159 mm Hg(1 mm Hg≈0.133 kPa)和/或舒張壓為90~99 mm Hg[5];單純收縮期高血壓病診斷:收縮壓≥140 mm Hg和舒張壓<90 mm Hg。頸性高血壓診斷:有頸椎病基礎,頸椎病發(fā)生先于血壓升高;首發(fā)血壓變化和頸椎病癥狀同步發(fā)作;頸椎病癥狀明顯時血壓升高,頸椎病癥狀緩解時血壓下降或正常;頸部影像學檢查符合頸椎病表現(xiàn);對降壓藥物治療不敏感,但對頸椎相關治療有效[6]。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1級高血壓或單純收縮期高血壓;患者年齡≥18歲;2周內尚未進行頸椎病的相關治療。
1.4 排除標準 存在嚴重全身系統(tǒng)性疾病者;其他因素引發(fā)的高血壓者;精神類疾病或不能配合本研究治療者;惡性腫瘤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女性。
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guī)西藥治療。塞來昔布膠囊(輝瑞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030098,200 mg/粒)口服,每次200 mg,每日2次,以緩解頸部疼痛癥狀;甲鈷胺片[衛(wèi)材(中國)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43107,0.5 mg/粒],每次0.5 mg,每日3次,以改善局部神經(jīng)癥狀;奧美拉唑鎂腸溶片(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080097,20 mg/片),每次20 mg,每日1次,以預防藥物性消化道潰瘍發(fā)生;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蘇州東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0390,5 mg/粒)口服,每次5 mg,每日1次,以控制血壓。持續(xù)治療15 d。
2.2 治療組 給予電針聯(lián)合中藥熏洗治療。患者取俯臥位或坐位,選取斜方肌、頭前直肌、頭側直肌、中斜角肌、后斜角肌、頭后大小直肌,選用適宜的一次性針灸針,以平補平瀉手法直刺上述肌肉起止點至得氣,以每塊肌肉的起止點為一組,用華佗牌SDZⅡ型電針儀連接導線,選擇斷續(xù)波,強度以患者耐受為宜,設定治療時間為30 min,每日1次。電針治療結束后囑患者休息10 min,活動頸部,而后取仰臥位,頸部肌肉暴露在治療床鏤空處,進行熏洗治療。熏洗方劑選擇海桐皮湯,處方:海桐皮、透骨草、威靈仙各30 g,當歸、乳香、沒藥、白芍、紅花、白芷、甘草片、防風各18 g,花椒20 g。將上述中藥置于布袋中,浸泡30 min,用3 000 mL沸水煎煮30 min,濾出藥液。將藥液置于熏洗盆中,放在患者的頸部下方熏蒸,待藥液溫度適宜時,醫(yī)者用紗布蘸取適量藥液于患者頸部擦洗,每日1次,熏洗30 min。持續(xù)治療15 d。
3.1 觀察指標 ①24 h動態(tài)血壓平均值。治療前后囑患者按要求佩戴24 h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設備,并記錄24 h的平均收縮壓和平均舒張壓。②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頸部VAS評分,分值范圍0~10分,0分代表無痛,10分代表難以忍受的疼痛。0~2分為優(yōu),3~5分為良,6~8分為可,9~10分為差。③平均血流速度。使用經(jīng)顱多普勒超聲檢查儀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椎動脈及基底動脈平均血流速度。
3.2 療效評定標準 治愈:頸背部癥狀、體征消失,血壓恢復正常水平,隨訪3個月無復發(fā);顯效:頸背部癥狀、體征基本消失或明顯減輕,血壓明顯下降或血壓下降≥5 mm Hg,血壓降至或未降至正常;有效:頸背部癥狀、體征減輕,血壓較治療前下降但未達到臨界水平,或舒張壓下降<5 mm Hg;無效:頸背部癥狀、體征及血壓無明顯變化。
3.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中位數(shù)(下四分位數(shù),上四分位數(shù))[M(Q1,Q3)]表示,采用Mann-Whitney U、Wilcoxon秩和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4 結果
(1)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1.43%(32/35),高于對照組的71.43%(25/3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頸性高血壓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24 h動態(tài)血壓平均值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24 h平均收縮壓及舒張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24 h平均收縮壓及舒張壓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且治療組24 h平均收縮壓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24 h平均舒張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頸性高血壓患者治療前后24 h動態(tài)血壓平均值比較(mm Hg,±s)
表2 兩組頸性高血壓患者治療前后24 h動態(tài)血壓平均值比較(mm Hg,±s)
注:1.mm Hg≈0.133 k Pa。2.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images/BZ_44_189_448_1194_507.png治療組 35 治療前 150.71±3.89 81.20±4.10治療后 131.91±5.08△▲ 78.97±4.21△對照組 35 治療前 152.29±4.41 79.62±4.41治療后 137.46±9.74△ 76.23±4.31△
(3)頸椎VAS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頸椎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頸椎VAS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頸性高血壓患者治療前后頸椎視覺模擬評分法評分比較[分,M(Q 1,Q 3)]
(4)椎動脈及基底動脈平均血流速度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椎動脈及基底動脈平均血流速度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椎動脈及基底動脈平均血流速度均較治療前上升,且治療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頸性高血壓患者治療前后椎動脈及基底動脈平均血流速度比較(cm/s,±s)
表4 兩組頸性高血壓患者治療前后椎動脈及基底動脈平均血流速度比較(cm/s,±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基底動脈平均血流速度治療組 35 治療前 38.06±4.38 37.14±4.22 32.97±4.50治療后 47.03±5.14△▲46.06±4.99△▲ 39.66±3.50△▲對照組 35 治療前 38.29±4.41 37.29±4.92 31.91±4.00治療后 44.23±4.92△ 42.94±4.38△ 37.03±4.32△組別 例數(shù) 時間左側椎動脈平均血流速度右側椎動脈平均血流速度
研究發(fā)現(xiàn),頸性高血壓的發(fā)生與交感神經(jīng)興奮密切相關[7]。頸上神經(jīng)節(jié)(SCG)受刺激是引起頸性高血壓的主要原因[1]。頸性高血壓在病理變化上主要包括頸部肌肉勞損、粘連、痙攣、僵硬,頸部無菌性炎癥、關節(jié)紊亂及生物力學失衡等。當C1~4椎間關節(jié)發(fā)生不穩(wěn)和錯位時會刺激SCG,引起SCG興奮。SCG興奮會刺激大腦血管及椎動脈引起收縮,進而導致大腦供血不足,為保證大腦供血,在外周血管收縮的同時,心排血量增加,引起血壓升高。此外,SCG興奮會促進去甲腎上腺素釋放,引起血管收縮,并進一步刺激SCG,導致血壓升高。另一方面,C5~7頸椎錯位、失穩(wěn),可出現(xiàn)橫突前方的肌肉痙攣,肌肉痙攣刺激頸動脈竇,也可引起血壓波動。因此,頸性高血壓的治療目的在于恢復頸椎原有的力學平衡。頸性高血壓可歸于中醫(yī)“痹證”“眩暈”“頭痛”范疇?,F(xiàn)代中醫(yī)學者結合中醫(yī)理論及臨床實踐認為,引起頸性高血壓的病理因素涉及痰、濕、風、寒、虛、損等,其發(fā)病與督脈、太陽經(jīng)失于溫煦有關,與年老體衰、氣血瘀滯、風痰襲擾、痰濕阻絡關系密切。
臨床針對頸性高血壓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由于手術適應證尚無統(tǒng)一的標準,主要是根據(jù)頸椎病的手術標準執(zhí)行,故保守治療仍是首選。目前頸性高血壓的口服降壓藥物主要選擇利尿劑、鈣離子通道阻斷劑及β受體阻斷劑,這幾類藥物對頸性高血壓的降壓效果明顯,但易發(fā)生低血壓[8]。頸椎紊亂、失穩(wěn)的病因不解除,一旦停藥,血壓將出現(xiàn)反彈。有研究指出,針刺治療頸椎病能夠調節(jié)神經(jīng)傳導功能,對局部的代謝及血液循環(huán)有明顯的改善作用,進而能解除肌肉緊張,緩解肌肉痙攣,減輕疼痛[9]。電針相較于普通針刺治療的優(yōu)勢在于,治療過程的持續(xù)刺激可加強血液循環(huán),通過電針刺激肌肉起止點可促進頸部肌肉重新恢復原有的力學平衡,改善頸椎病患者的頸椎紊亂、失穩(wěn)狀態(tài)[10-11]。另一方面,通過中藥熏洗可充分利用藥力和熱力因素,促進機體吸收藥物有效成分,同時加快血液循環(huán)和新陳代謝,調節(jié)神經(jīng)體液,阻斷病理反射[12]。海桐皮湯中海桐皮、透骨草、威靈仙、白芷、防風、花椒具有通經(jīng)活絡、活血行滯的功效;紅花、白芍、當歸、乳香、沒藥具有活血祛瘀、消腫止痛的功效;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通絡、散瘀、止痛之功。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頸椎VAS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電針聯(lián)合中藥熏洗在改善頸椎癥狀上優(yōu)于口服西藥治療。治療后,兩組患者椎動脈及基底動脈平均血流速度均較治療前上升(P<0.05),且治療組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電針聯(lián)合中藥熏洗相較于口服西藥治療,能更有效地降低患者的血壓,且能提高基底動脈、椎動脈內的血液流速??偨Y分析原因在于,電針聯(lián)合中藥熏洗通過針刺、電刺激、熱力及藥力作用可以有效改善頸部肌肉的痙攣狀態(tài),進而恢復患者的頸部力學平衡,使對合不良或紊亂的小關節(jié)得到調整;同時肌肉等軟組織的放松解除了SCG和頸動脈竇的刺激,擴張基底動脈和椎動脈,降低血管內阻力,提高血液流流速,促進大腦供血,最終達到緩解頸椎癥狀、降低血壓的作用。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例如只納入了1級高血壓或單純收縮期高血壓的頸性高血壓患者,對其他不同高血壓級別的頸性高血壓患者未進行研究??傊?通過本研究初步探討了電針聯(lián)合中藥熏洗治療頸性高血壓的臨床療效,發(fā)現(xiàn)聯(lián)合療法可有效緩解患者的頸椎癥狀,降低血壓,改善大腦血供,為后續(xù)開展的相關講究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