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云,鄧雪梅,馮得剛
廣元市中心醫(yī)院婦產(chǎn)兒童分院普兒一科,四川廣元 628000
小兒肺炎是兒科臨床常見的肺部感染疾病之一,多因患兒年齡較小,支氣管以及肺部發(fā)育不完善,局部的黏膜免疫功能較低,極容易發(fā)生下呼吸道感染,進而引發(fā)肺炎[1-2]。 近些年,隨著飲食結(jié)構(gòu)的巨大變化以及環(huán)境的持續(xù)惡化,小兒肺炎的發(fā)病率逐年增高,該病好發(fā)于5~15 歲兒童群體中,發(fā)病緩慢,典型癥狀為發(fā)熱、咳嗽、渾身無力等,嚴重的會使患兒心、腦、腎等重要器官受到病菌影響,導致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發(fā)生病變,不僅會加重病情、影響預后效果,還會使患兒的身心健康受到傷害。 而小兒肝臟功能發(fā)育也尚未完全,若患兒代償功能較弱很容易因各種急性感染性疾病而引發(fā)肝功能損害,不利于小而成長以及對其他物質(zhì)的代謝[3-4]。 因此,選擇科學合理且有效的方式來治療小兒肺炎合并肝功能損害迫在眉睫。該研究以2018 年7 月—2020 年6 月來院就診的85 例患兒進行了分組,對其中一組患兒采用還原型谷胱甘肽治療,對比兩組患兒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便利選取該院接收的小兒肺炎合并肝功能損害的患兒,總計85 例。 患兒入院后采取不同的治療方式,現(xiàn)按其治療方式進行分組,對照組42 例患兒,男兒有22例,女患兒有20 例,年齡2~12 歲,平均(4.86±2.66)歲;病程5~14 d,平均(9.74±2.23)d。 研究組43 例患兒,男24 例,女19 例;年齡2~12 歲,平均(4.81±2.58)歲;病程5~15 d,平均(9.84±2.21)d。 將患兒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所有患兒經(jīng)診斷后確診為小兒肺炎合并肝功能損害, 治療前未使用過治療肝功能損害的藥物,資料齊全;排除標準:排除其他疾病導致肝功能受損者,如膽道疾病等,資料不全者。 該次研究內(nèi)容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對患兒以及家屬公開,患兒自愿參與研究,配合度較高。
對照組:對照組的患兒采取常規(guī)平喘、祛痰、抗感染的治療,同時糾正其水電解質(zhì)紊亂、酸堿平衡以及缺氧的癥狀。 給予患兒靜脈滴注用阿奇霉素(國藥準字H20063284,規(guī)格:0.25 g×1 支/盒)0.2 g,2 次/d。
研究組: 研究組的患兒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增加還原型谷胱甘肽注射液治療(國藥準字H20030427),每次35 mg/(kg·d),1 次/d,將其加入200~250 mL 葡萄糖注射液(濃度5%)中,采取靜脈滴注的方式給藥。 兩組患者均進行為期1 周的治療。
①治療有效率對比。 治療有效率評價標準:經(jīng)治療,患兒肺炎癥狀消失,肝功能恢復正常為療效顯著;經(jīng)治療,患兒肺炎癥狀有所改善,肝功能基本恢復正常為病情好轉(zhuǎn);肺炎癥狀及肝功能未見改善為無效;②癥狀緩解時間對比。 包括咳嗽癥狀緩解時間、退熱時間、肺部啰音消失時間以及住院時間; ③兩組患兒肝功能指標谷丙轉(zhuǎn)按酶(ALT)、谷草轉(zhuǎn)按酶(AST)恢復時間對比。
采用SPSS 23.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的患兒相比, 聯(lián)合還原型谷胱甘肽治療的研究組患兒癥狀緩解時間顯著縮短,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癥狀緩解時間對比(±s)
表1 兩組患兒癥狀緩解時間對比(±s)
組別咳嗽癥狀緩解時間(d)退熱時間(h)肺部啰音消失時間(d)住院時間(d)對照組(n=42)研究組(n=43)t 值P 值8.31±1.96 6.28±1.06 5.958<0.001 8.17±1.82 6.07±1.62 5.622<0.001 8.42±1.87 6.11±1.68 5.994<0.001 9.41±2.81 6.65±1.51 5.659<0.001
與對照組的患兒相比, 聯(lián)合還原型谷胱甘肽治療的研究組患兒治療有效率顯著提高,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治療有效率對比[n(%)]
與對照組的患兒相比, 聯(lián)合還原型谷胱甘肽治療的研究組患兒肝功能指標恢復時間顯著縮短,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肝功能指標恢復時間對比[(±s),d]
表3 兩組患兒肝功能指標恢復時間對比[(±s),d]
組別對照組(n=42)研究組(n=43)t 值P 值ALTAST 19.24±5.22 16.01±4.08 3.182 0.002 17.95±4.25 14.02±3.08 4.890<0.001
肺炎是臨床兒科常見的疾病,多因病毒、支原體、細菌等感染所致。 兒童正處于發(fā)育階段,身體各項機能尚未發(fā)育成熟,免疫力較弱,容易受到天氣等因素的影響引發(fā)感染性肺炎,典型癥狀為發(fā)熱、咳嗽、呼吸困難等[5-6]。 若不及時治療很容易引發(fā)呼吸衰竭等疾病,嚴重影響小兒身體健康發(fā)育及生命安全。 臨床治療過程中因藥物、病毒感染、細菌感染等因素也很容易造成肝功能損害,進而導致肝功能異常。 肝功能損害的類型包括消化系統(tǒng)性肝功能損害、呼吸系統(tǒng)性肝功能損害、藥物性肝功能損害。 在治療時應確定患兒肝損害的類型在進一步的對癥治療。 臨床治療在常規(guī)抗感染、平喘、祛痰等基礎上還應停止使用肝功能損害性的藥物, 現(xiàn)階段,還原型谷胱甘肽已成為治療該病癥的首選藥物[7-9]。該藥物是一種人類細胞質(zhì)自然合成的多肽, 分布于人體的各個臟器中,用來維持人體細胞生物功能。 還原型谷胱甘肽常用于治療病毒性肝炎、 感染性疾病所致肝炎以及藥物性肝損傷等, 不僅能提供活性SH 基給肝臟酶,還能促進肝酶的活性,保持細胞膜的完整性并維持肝細胞的正常代謝,同時還能清除氧自由基,從而降低對肝臟的損害程度。此外,還原型谷胱甘肽還具有抗氧化的功能, 在治療的過程中還能起到對肝臟的保護作用[10-11]。
該次研究將來院就診的85 例患有小兒肺炎合并肝功能損害的患兒進行了分組探討, 其中一組仍采用常規(guī)抗感染、平喘、祛痰治療,另一組患兒在此基礎上增加了還原型谷胱甘肽注射液治療, 對比了兩組患兒的臨床治療效果及肝功能恢復率。 結(jié)果可見,與常規(guī)治療的對照組患兒相比, 增加還原型谷胱甘肽治療的研究組患兒ALT、AST 指標顯著改善(P<0.05)。 可見,還原型谷胱甘肽具有較好的內(nèi)源性氧自由基清除作用。 研究組患兒咳嗽癥狀緩解時間、退熱時間、肺部啰音消失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的患兒(P<0.05);臨床治療有效率97.7%顯著高于對照組患兒的76.2%(P<0.05);ALT、AST 恢復時間更短且恢復率更高(P<0.05)。呂朝治[12]研究中選擇小兒急性感染性疾病致肝功能損害患者84 例,隨機分組,對比還原型谷胱甘肽鈉和甘草酸二胺, 發(fā)現(xiàn)還原型谷胱甘肽鈉的治療患兒獲得95.24%治療總有效率, 該次研究結(jié)果與呂朝治研究結(jié)果基本一致。 可見還原型谷胱甘肽用于小兒肺炎合并肝功能損害的治療中效果較好。
綜上所述, 對小兒肺炎合并肝功能損害的患兒采取還原型谷胱甘肽治療臨床療效顯著, 可有效改善其肝功能,促進患兒癥狀緩解,縮短治療時間,對提高患兒肝功能恢復率及臨床治療有效率具有積極的作用,建議臨床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