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慧,李曉鵬
(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神經內科一病區(qū),河南 開封 475000)
高血壓腦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rrhage,HICH)是高血壓疾病較為嚴重的一種并發(fā)癥,具有較高的病死率、致殘率[1]。目前,臨床多采用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HICH,其中小骨窗開顱血腫清除術及CT引導下神經內窺鏡微侵襲手術是臨床常用的兩種術式。小骨窗開顱血腫清除術具有手術時間短、出血量少等優(yōu)點,利于患者術后恢復;CT引導下神經內窺鏡微侵襲手術具有手術精度高、術后并發(fā)癥少等特點,但臨床對上述兩種治療方法仍存在爭議[2-4]?;诖耍疚膶煞N術式用于HICH的治療以比較其臨床效果。
選擇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收治的74例HICH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每組各37例。對照組男24例,女13例;年齡38~73歲,平均(56.2±4.0)歲;腦出血量30~57 ml,平均(43.34±5.86)ml。觀察組男23例,女14例;年齡36~72歲,平均(57.2±5.7)歲;腦出血量30~58 ml,平均(44.27±5.67)ml。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對比性。本研究經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腦出血診療指南(2014)》[5]中HICH診斷標準;②既往存在高血壓史且未得到有效控制患者;③患者發(fā)病24 h內就診。
排除標準:①頭部存在外傷患者;②顱內血管畸形破裂患者;③不耐受手術患者。
對照組采用小骨窗開顱血腫清除術,采用螺旋CT(上海西門子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掃描患者頭顱,采集掃描信息進行成像處理,確定患者出血位置,依據(jù)CT掃描圖像在患者頭部標記,全身麻醉下進行小骨窗開顱血腫清除術。以出血面積最大和最接近顱部位置作手術切口,沿顳肌纖維方向做4~5 cm切口,將顱骨鉆開,于顳肌下咬骨鉗形成3 cm×3 cm骨窗后,將硬腦膜“十”字切開并懸吊,使用穿刺針穿刺后,切開皮質至血腫處,緩慢吸出血腫,若出現(xiàn)活動性出血,采用電凝灼燒凝血。術腔經生理鹽水沖洗后,將吸收性明膠海綿敷于血腫壁上,放置引流管,沖洗,逐層縫合創(chuàng)口。
觀察組采用CT引導下神經內窺鏡微侵襲手術,患者局部麻醉后安裝定向儀,行CT掃描,將血腫最大截面作為靶平面,血腫中心作為靶點,測定血腫靶點坐標。取患者仰臥位,全麻后消毒,頭皮直切3.5~5.0 cm,電刀分離顱骨皮質,顱骨鉆孔并擴大至1.5~2.0 cm形成骨窗。將硬腦膜及腦皮層組織切開,向靶點方向置入一次性顱內血腫粉碎穿刺針,確定位置準確后拔除穿刺針,將腦牽開器輕旋導入,之后去除管芯,將神經內窺鏡與吸引器置入,由神經內窺鏡輔助開始逐步深入,行至血腫外側邊緣時開始沖洗、抽吸,直至沖洗液清澈。神經內窺鏡探查是否有活動性出血,必要情況下可電灼止血。調整腦牽開器位置,避免出現(xiàn)遺漏血腫。將止血紗布敷在血腫腔壁,退神經內窺鏡,放置引流管,縫合硬腦膜及皮層。
①神經功能。于術前及術后1個月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院卒中量表(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6]評價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情況。該量表15項,總分42分,得分越高,表明神經功能越差。②并發(fā)癥。觀察患者術后肺部感染、顱內感染、下肢靜脈血栓、再出血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術前,兩組患者NIHSS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1個月,兩組患者NIHSS評分均下降,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NIHSS評分比較(分,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情況比較(n,%)
外科手術是臨床治療HICH主要方案,手術治療的目的是通過較早地清除血腫,降低顱內壓,改善腦組織局部缺氧,防止和減輕出血后的血細胞分解、腦組織水腫、炎癥等一系列繼發(fā)改變所致的惡性循環(huán),使受壓迫的神經元有恢復的可能[7-8]。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的發(fā)展,微創(chuàng)血腫清除術、微侵襲穿刺引流術成為HICH常用的兩種治療術式,具有創(chuàng)傷小、并發(fā)癥少、術后恢復快的優(yōu)點,備受醫(yī)患青睞[9]。
本文研究中,對照組采用小骨窗開顱血腫清除術,此術式與傳統(tǒng)的骨瓣開顱血腫清除術相比創(chuàng)傷小,對皮質損傷少,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患者腦組織的無效暴露,較少地干預深部腦結構,簡單易行,減壓充分,緩解癥狀較快;同時,該術式在顯微鏡直視下手術,視野較為清晰,血腫清除較為迅速,安全性較高。但該術式難以避免手術切口較長,骨窗直徑較大,對患者腦部組織損傷較大,并且輔助的顯微鏡光源來源及成像鏡頭均置于顱外,使得手術視野范圍較小,影響光源投射,易形成觀察死角,出現(xiàn)血腫盲點,影響血腫清除率,且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相對較高,不利于患者預后[10-11]。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1個月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對照組低。究其原因可能為:CT引導下神經內窺鏡微侵襲手術通過CT引導的靶向定位,可提供精確的血腫位置、大小、形態(tài)性質,通過設計適當入路,引導神經內鏡準確到達血腫位置進行操作,提高手術準確性及精細度,避免因盲目、過度地抽吸造成醫(yī)源性腦組織損傷,同時避免了顱內組織及神經血管因牽拉、暴露時出現(xiàn)的損傷,能對HICH患者的認知功能起到一定保護作用[12-13]。同時CT引導下神經內窺鏡微侵襲手術切口較小,術中不需要大范圍的開顱,可減少開顱手術的損傷,使患者術后恢復時間縮短[14]。此外,神經內窺鏡光源及鏡頭均在神經內窺鏡的頭端,可實現(xiàn)手術視野清晰,減少手術視野死角范圍,可處理顯微鏡下難以發(fā)現(xiàn)的病灶死角,利于血腫徹底清除,同時能在直視下止血,可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利于促進患者康復[15]。
綜上所述,CT引導下神經內窺鏡微侵襲手術可降低HICH患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促進患者神經功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