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學智
(新鄉(xiāng)市第二人民醫(yī)院神經外科,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0)
在外科臨床治療中,脊髓型頸椎病比較常見,多是由于頸椎結構退變、先天發(fā)育不良等壓迫頸椎血管或脊髓而致,臨床癥狀多體現為四肢麻木乏力、周圍神經感覺異常和步態(tài)不穩(wěn)等,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影響極大[1-2]。手術是治療脊髓型頸椎病的首選方法,而頸前路椎間盤切除植骨融合術是臨床常用的術式之一,此方法可通過解除前方致壓物進行減壓,達到改善臨床癥狀的效果,有著創(chuàng)傷小、有效減壓和融合率高的優(yōu)勢[3]。近年來,隨著顯微技術在醫(yī)療領域的大量應用,在顯微鏡輔助下行頸前路椎間盤切除植骨融合術也被逐漸應用于脊髓型頸椎病的治療中,其良好的光源和放大效果可有效提升病灶的清晰度,更有利于術者操作,但對于其是否會影響手術效果,臨床還存在相應的爭議[4-5]。為此,本文對脊髓型頸椎病應用顯微鏡輔助下頸前路椎間盤切除植骨融合術治療的效果進行了觀察分析。
將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新鄉(xiāng)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收治的脊髓型頸椎病62例患者,按照隨機數字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各31例。對照組男17例,女14例;年齡29~68歲,平均(48.3±5.7)歲;病程2~15個月,平均(7.3±2.5)個月。研究組男18例,女13例;年齡30~68歲,平均(48.0±5.8)歲;病程2~16個月,平均(7.5±2.6)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
入選標準:符合脊髓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6];經影像學檢查證實;知曉本研究事宜,并自愿參與。
排除標準:累及節(jié)段≥2個;合并精神疾病、意識障礙、溝通障礙、惡性腫瘤和頸部感染。
研究組在顯微鏡輔助下進行頸前路椎間盤切除植骨融合術治療?;颊咂脚P于手術臺上,全麻藥物誘導后,經口氣管插管,麻醉機連接輔助呼吸,常規(guī)洗手、消毒、鋪無菌巾,切開皮膚、皮下、頸闊肌,沿右側胸鎖乳突肌內側緣鈍性分離頸前肌。顯微鏡下操作,頸動脈鞘膜內側緣入路,將氣管、食管鈍性分離,牽向左側,暴露出頸部椎體。應用開路椎植入定位針,透視確認病變間隙后,向下椎體植入牽開釘,牽開器上下方牽開。椎間盤前緣應用咬骨鉗將骨化部分咬除,顯露椎間前縱韌帶及間盤纖維環(huán),尖刀將纖維環(huán)切開,髓核咬鉗將髓核逐步清除,應用槍鉗及磨鉆將椎體后緣骨化咬除,刮齒將終板表面刮除骨骼化。顯微鏡下將后縱韌帶逐漸清除,暴露出硬脊膜,可見硬脊膜波動良好,小型剝離子將椎體后緣游離髓核再次剝除充分減壓神經根及硬脊膜。減壓充分后選擇合適型號椎間融合器,填充同種異體骨松質骨條,植入椎間融合器。術中透視檢查,融合器深度等位置較好,椎間隙明顯變寬。取椎體前緣,用固定鈦板,矯正形態(tài)和椎體前緣形態(tài)相近、貼覆良好,使用螺釘固定。透視下內固定位及螺釘置較好,釘尖未突出椎體。術區(qū)放引流管,縫合于皮下皮膚。包扎傷口,頸托固定,返回監(jiān)護室病房治療[7]。
對照組在無顯微鏡下進行頸前路椎間盤切除植骨融合術治療,手術方法同研究組一致。
對比兩組治療前和治療后3個月疼痛情況、頸椎功能障礙改善情況,以及相關手術指標、住院時間和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疼痛情況:參照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進行評價,分值0~10分,分值越低說明痛感越少[8]。頸椎功能障礙:參照頸椎功能障礙指數(NDI)評價量表,包含頸痛、臨床癥狀和日常生活能力等10個項目,每個項目采用0~5分,分值越低說明頸椎功能障礙越輕[9]。
治療前,兩組VAS和ND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VAS及NDI均較治療前有所降低(P<0.05),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疼痛、頸椎功能障礙改善情況比較(分,
治療后,研究組手術用時較對照組短,術中出血量和術后引流量均較對照組少,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相關手術指標及住院時間比較
研究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對照組低,但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n,%)
在無顯微鏡輔助下行頸前路椎間盤切除植骨融合術,因在相鄰椎體的椎間隙內開展減壓操作,切口較小無法充分顯露處于深處的椎間盤和椎體后緣增生骨贅,導致術者同助手無法實現共視野操作并互相干擾。為了確保頸前路減壓效果需切除椎間盤、椎體后緣骨贅和鈣化的后縱韌帶,但通過肉眼區(qū)分后縱韌帶及硬膜結構較難,易導致減壓不徹底或硬膜受損[10-11]。因此,為避免以上弊端,臨床在近年來已將顯微鏡應用于頸前路椎間盤切除植骨融合術的輔助治療中。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和對照組經治療后患者的住院時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VAS及NDI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說明顯微鏡下和傳統(tǒng)肉眼下行頸前路椎間盤切除植骨融合術均能確保臨床治療效果。本研究還發(fā)現,研究組手術用時較對照組短,術中出血量和術后引流量均較對照組少(P<0.05),說明顯微鏡下行頸前路椎間盤切除植骨融合術更具優(yōu)勢,此結果與楊新華等[12]研究結果相一致。分析其原因為提前將顯微鏡套好無菌保護套,以及術中只在關鍵步驟應用顯微鏡等可為手術節(jié)約時間,同時顯微鏡的良好光源和放大效果可便于術者和助手精準操作,避免重復動作和干擾,從而減少手術時間[13]。由于椎間隙減壓范圍比較狹窄,無法充分顯露受損椎骨內靜脈叢和出血部位,因此增加肉眼的可視難度,無法精準地進行減壓和止血。顯微鏡可提供更為清晰的術野,更有利于術者精準地找到病灶并進行減壓止血,從而降低術后出血量及引流量,進而規(guī)避普通視野下盲目止血的風險性[14-15]。
綜上所述,顯微鏡輔助下行頸前路椎間盤切除植骨融合術治療脊髓型頸椎病的效果確切,不僅能確保手術效果和安全性,而且還能縮短手術用時,減少術中出血量及術后引流量,值得臨床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