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彩禮是我國傳統(tǒng)婚姻習俗,從西周六禮中的“納征”開始,歷經(jīng)各朝代發(fā)展,傳承至今。在我國古代,男子與女子締結婚約關系時,會贈與女子一定數(shù)額的財物,雙方在交付財物后即達成婚約,給付的財物稱作聘禮。如今,社會發(fā)展,婚約不再具有強大的約束作用,婚約具有不可訴性,男女雙方訂立婚約后不發(fā)生法律身份關系的變更。新中國成立后,認為彩禮屬于封建陋習,明確提出應當杜絕索要彩禮的行為,但彩禮制度在我國根基深厚并不斷延續(xù)。我國1950年和1980年兩部婚姻法都沒有涉及彩禮糾紛的解決,在2003年《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十條中對彩禮糾紛問題做了部分規(guī)定,但不夠詳細。目前,我國彩禮糾紛主要通過《民法典婚姻家庭編司法解釋(一)》處理,但其不能滿足彩禮糾紛多樣化的需要,在司法實踐中存在很多問題。因此,我們要對彩禮糾紛問題重新思考,結合我們的彩禮習俗與糾紛現(xiàn)狀,立足實際情況,制定更具體、詳細的彩禮返還制度,本文從彩禮的范圍、糾紛的訴訟主體、過錯責任制度的適用三方面進行研究,為構建更加合理的婚姻制度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議。
關鍵詞:彩禮;法律性質;返還制度
一、彩禮制度的概述
彩禮,在我國古代又被叫做“聘禮”。彩禮是男女雙方締結婚約時男方家庭送給女方家庭的財物。在古代社會,男女締結婚姻之前有“定婚約”的習慣,而彩禮制度就是在這種習慣的影響下逐漸形成的,是證明婚約成立的贈與行為。彩禮源于我國西周時期的六禮,六禮即為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其中彩禮源于納征。彩禮制度經(jīng)過漫長歷史發(fā)展至唐時期,唐代法律明確規(guī)定了彩禮的范圍和效力,形成了彩禮制度的基本構架。在唐朝時期,婚約具有約束效力,根據(jù)《唐律疏議》中的規(guī)定,法律并沒有規(guī)定彩禮的具體數(shù)額,即可以是數(shù)額很大的財物,也可以是數(shù)額很小的財物,但規(guī)定女方一旦接收聘禮,即使只收到數(shù)額很小的聘禮,也不可以毀掉已經(jīng)訂立的婚約。”唐以后的各朝代均以《唐律》為基礎,對本朝彩禮制度進行調(diào)整。
彩禮制度是我國一種普遍存在的傳統(tǒng)婚姻習俗,城市和農(nóng)村地區(qū)都有給付彩禮的習慣。男女在締結婚姻關系前,根據(jù)當?shù)氐娘L俗習慣,由男方給女方金錢或者財物,一方面來表現(xiàn)男方與女方訂立婚約的誠意,另一方面來展現(xiàn)男方具有迎娶女方為妻的能力。在中國過去以及目前的婚嫁習俗中,彩禮和婚約密切相關,談到彩禮問題必然要涉及到婚姻關系的締結,而婚約最初源于買賣婚姻,其中必然會涉及財產(chǎn)的給付?;榧s是男女雙方為結婚而進行的一種事先約定,婚約訂立后,男女方身份轉變?yōu)槲椿榉蚱?。我國法律并未?guī)定婚約具有法律效力,但這種習慣在我國社會中一直存在,而且男女方具有內(nèi)心確認的效力。
二、彩禮的法律性質
彩禮糾紛要得到及時解決,就必須厘清彩禮的法律性質。我國立法并未明確規(guī)定彩禮的法律屬性,雖然學界很早就開始討論和研究彩禮的法律屬性,但是未能形成統(tǒng)一的觀點,具體有以下幾種:
(一)彩禮給付與一般贈與
彩禮給付行為本質上屬于一般贈與,都是以所有權轉移為生效要件的行為,即彩禮給付方意思清楚,彩禮接受方表示接受就可以。一般贈與說認為,彩禮一旦給付,其所有權便發(fā)生轉移,當婚約不能締結時,給付人無權向法院請求彩禮返還。筆者認為一般贈與說存在嚴重的弊端。首先,彩禮給付行為具有較強目的性,即締結婚姻關系。其次,彩禮給付帶有民間倫理性和人身性,并非是基于某種關系的普通贈與。最后,彩禮給付的數(shù)額一般較大,可能是家庭省吃儉用數(shù)年的辛苦積累。一般贈與說不能很好的結合實際情況,使法律與生活脫節(jié),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會激化社會矛盾。因此,本文認為彩禮給付與一般贈與的情形明顯不同,這兩者有本質區(qū)別。
(二)彩禮給付與從契約
婚約是主契約,彩禮給付是婚約的從契約,當主契約無效或者解除時,從契約也會失去效力。彩禮依附婚約而存在,如果主契約未達成,根據(jù)《民法典》中的不當?shù)美?,依法返還。該學說同樣存在瑕疵,首先,我國《民法典》并未規(guī)定婚約條款;其次,彩禮不完全依賴于婚約,彩禮與婚約是獨立的,彩禮不是婚約的必要前提?,F(xiàn)代社會進步,沒有彩禮也締結婚姻的情況不在少數(shù),而沒有婚約也不影響彩禮的給付。因此,從契約說不能準確定義彩禮的法律性質,也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彩禮糾紛,不符合我國社會的發(fā)展趨勢。
(三)彩禮給付與附義務贈與
附義務贈與說把彩禮看作是一種負有“締結婚姻關系”的義務,其以履行“締結婚姻關系”作為贈與財物的附加義務條件。如果女方(彩禮接收方)接收彩禮,那么就表示其同意履行該附加義務,女方就需要與男方(彩禮給付方)結成婚姻關系。如果女方(彩禮接收方)不同意繼續(xù)履行彩禮贈與所附加的義務,那么該財物贈與行為應當無效,女方(彩禮接收方)應當將接收到的彩禮返還給男方(彩禮給付方)。根據(jù)該學說,在彩禮給付行為中,雖然女方接收了男方的彩禮,但是不意味著財物所有權由男方轉移給女方。只有男女雙方締結了婚姻關系,即女方履行完“締結婚姻”的義務,彩禮所有權才轉移至女方。本文認為,締結婚姻關系本是每個公民的自由意志,如果婚姻的成立是給付彩禮附加義務,就違反了我國婚姻自由原則,并不符合立法原則,也與婚姻的本質相悖。
(四)彩禮給付與證約定金
證約定金說認為訂婚時給付的彩禮相當于合同法中的定金,屬于一種擔保方式。當婚約解除,目的無法達成,彩禮就應當返還。我國臺灣學者史尚寬先生也認為:“婚約期間的贈與,實際上是證明婚約成立并以將來應成立的婚姻為前提而敦促其因親屬關系所發(fā)生的相互間的情誼為目的的一種贈與。”此種學說將婚約視為民事契約,彩禮的目的主要是用來證明婚約的成立,如果婚約解除,則接受彩禮的一方應當予以返還。證約定金說把婚約當成一種民事合同,并適用合同法的規(guī)定。但婚約不具有合同的法律特性,把婚約視為合同、將彩禮視為定金不僅不符合我國法律規(guī)定,而且違背了社會公序良俗,不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和諧。
(五)彩禮給付與附解除條件贈與
附解除條件贈與說是定義彩禮性質的主流學說,彩禮給付是附解除條件的贈與行為。我們分析彩禮性質,可以知道:彩禮的目的是證明婚約的成立,彩禮的給付是以婚姻的成立為前提的。附解除條件贈與實際上是以男女雙方感情為基礎,以男女雙方締結婚姻為目的,并基于這種婚約關系存在的一種附解除條件的贈與行為。附解除條件的贈與行為是設想將來婚約能夠得到完全履行,而以婚約的解除作為解除條件的贈與行為。附解除條件贈與說認為,如果男女雙方履行婚約,其因符合法定要件該贈與行為繼續(xù)有效,彩禮歸受贈人所有;如果男女雙方解除婚約,其因不符合法定要件該贈與行為無效,贈與財物的所有權恢復到婚約訂立之前的狀態(tài),彩禮應當返還給贈與人。
我國多數(shù)學者認可該學說,但是該學說也存在漏洞,例如:社會中存在沒有登記結婚,但實際已經(jīng)生活在一起的男女,此時給付人向法院請求返還彩禮,對接收人來說是不公平的。因此,雖然該學說與其他學說相比,可以更加準確定義彩禮的性質,但是還需要對其解除條件的內(nèi)容進行完善。我們運用附解除條件贈與說分析彩禮糾紛案件時,還要充分考慮風俗習慣等因素,不能脫離實際去片面分析問題。因此,該學說所附的條件不僅包括雙方未進行結婚登記,還應包含沒有達到婚約、彩禮所期盼的共同生活的愿望。
三、彩禮返還制度的完善
(一)明確彩禮的范圍
彩禮是“按照習俗的婚約給付”,但彩禮具體包括哪些財物、擁有幾種類型,我國《民法典》沒有進行規(guī)定。筆者認為彩禮應當是以結婚為目的,按照當?shù)仫L俗習慣,在婚前給付對方的較大數(shù)額的財物。我們需要注意:男方給女方購買的價值較小的禮物、請客吃飯等,不應當屬于“彩禮”范圍。一般來說婚前給付的財產(chǎn)可以歸納為三類:(1)彩禮的重要組成部分,即贈與數(shù)額較大的貴重物品或者金錢,包括數(shù)額較大的“見面禮”、“改口費”和“聘禮”等;(2)定情信物,訂婚時購買的“珠寶首飾”或家庭祖?zhèn)鞯男盼锏?。?)較大數(shù)額的轉賬,男女在確定為結婚對象后,為增進感情而贈與的較大數(shù)額的財物。但是我們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男女雙方在交往過程中的共同花銷應不應當認定為彩禮?筆者認為男女雙方在交往過程中的共同花銷不應認定為彩禮,即使該共同花銷數(shù)額較大也不應認定為彩禮,此類花銷屬于雙方的共同消費,不能作為彩禮進行返還,否則就是對女方(彩禮接收方)民事權益的損害和侵犯。
我們應當在《司法解釋》中明確界定彩禮的范圍,首先需要考慮男方贈送給女方數(shù)額較大的財物的目的是什么?如果確定男方是以結婚為目的而贈送女方較大數(shù)額的財物,這部分財物均屬于彩禮范圍,在扣除雙方戀愛期間的共同消費后,依法進行彩禮返還。我們在確定彩禮范圍時,還需要考慮男方贈與女方財物的時間。男女在戀愛階段贈與對方的財物是否構成彩禮?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劃分方法,要綜合考量當?shù)氐娘L俗習慣、贈與人的心理狀態(tài)、贈與的場合與時間以及所贈財物數(shù)額的大小。例如:戀愛時期為了表達喜愛贈與對方的小額財物應定性為贈與行為,不屬于彩禮范圍,不得請求返還。
(二)明確彩禮返還糾紛的訴訟主體
彩禮返還訴訟主體不明確是導致彩禮糾紛難解決的另一個重要原因,筆者認為我們需要明確彩禮返還糾紛的訴訟主體,彩禮返還糾紛的訴訟主體不應該僅限定為男女雙方本人,還應當將雙方父母認定為彩禮糾紛訴訟中的適格當事人。彩禮糾紛的訴訟主體原則上是訂立婚約的雙方當事人,但是我們在解決彩禮糾紛問題時,不僅要考慮到男女雙方本人,還要考慮到男女雙方父母是否具有訴訟主體資格。在現(xiàn)實生活中,大多數(shù)情況下,男方彩禮是由其父母積蓄支付的,甚至還有可能是借貸而來的,這樣的情況下,彩禮給付人與其父母是可以作為共同原告的。彩禮受贈人很少單獨使用這筆財物,女方在結婚之前大多數(shù)跟隨父母生活,所接受的彩禮也會用于家庭共同生活支出,因此彩禮的接收方及其父母也應當作共同被告。但是,我們需要注意這樣一種情況:訂立婚約的當事人中存在年齡不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情況,其監(jiān)護人應當作為共同訴訟主體。
我們在確定彩禮糾紛案件的訴訟主體時,首先,需要考慮其是否與本案財物糾紛有利害關系,沒有利害關系的人不是訴訟主體,例如:媒人不享有訴訟主體地位。其次,與彩禮糾紛有利害關系的父母,應享有訴訟主體資格,但是當涉及未成年人的彩禮糾紛問題時,其監(jiān)護人即使與案件財物糾紛沒有利害關系,也要承認其訴訟地位;最后,我們還應當考慮彩禮的最終用途。男方是否具有彩禮返還請求權?我們需要考慮兩個方面:第一,女方(彩禮接收方)是否已經(jīng)占有財物;第二,女方是否已經(jīng)使用男方(彩禮給付方)贈與的財物。實踐中,女方父母常常會將“彩禮”作為嫁妝再贈與新婚家庭,女方父母并沒有占有和使用彩禮,在這種案情下,女方父母不具有返還彩禮的責任,也不具有共同被告資格,沒有承擔返還彩禮的義務。
(三)適用“過錯責任制度”
在我國民間生活中,男女雙方一旦訂立婚約,會受到民間習慣法的約束,一旦雙方解除婚約,必將對男女雙方的名譽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也會對再次訂立婚約產(chǎn)生不良影響。根據(jù)民間習慣法,如果男方因與其他異性有不正當關系不能履行婚約的,女方不必返還彩禮。如果是女方故意毀約的,女方應當將彩禮全數(shù)返還。根據(jù)“原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的規(guī)定,我國法律處理“彩禮返還”彩問題時,沒有考慮到過錯因素對“彩禮返還”公正性的影響,這對彩禮返還案件中無過錯一方是不公平的。在實際生活中,有很多原因會導致婚姻關系不能正常締結,如果我們不考慮這些因素,必然會損害無過錯方的利益。不能締結婚姻關系本身對無過錯方就是一種傷害,包括金錢、物品、感情等的損害。我們應在彩禮返還案件中適用過錯責任制度,有利保護無過錯的一方。我國《民法典》關于“離婚”有兩類界定:第一種是有過錯離婚;第二種是無過錯離婚。我們在處理“彩禮糾紛”時也可以借鑒這種思路,考慮婚約存續(xù)期間的主觀過錯,并根據(jù)男女方的過錯程度確定財物返還的數(shù)額。立法者在制定彩禮返還法律制度時,需要考慮男女雙方婚約解除時是否存有過錯,如果婚約的解除是因為男方存在過錯,那么在解除婚約時,要相應減少女方返還的數(shù)額,起到對女性的保護;如果是因為女方過錯導致婚約解除的,那么彩禮依法返還。
四、結語
我國司法實踐中,彩禮返還糾紛案件復雜多樣?!睹穹ǖ洹穼Σ识Y的性質和返還規(guī)則沒有進行明文規(guī)定。我們通過《民法典婚姻家庭編司法解釋(一)》處理彩禮糾紛案件,但其不能滿足彩禮糾紛多樣化的需要,在司法實踐中存在很多問題,例如:以雙方是否登記結婚作為彩禮返還和返還多少的唯一判斷標準,這過于粗糙,難以體現(xiàn)法律的公平性。因此,我們需要制定更具體、詳細的彩禮返還制度,對彩禮糾紛問題重新思考,構建更加合理的婚姻制度。首先,我們需要明確彩禮范圍,彩禮是以結婚為目的,男方在婚前贈與女方的較大數(shù)額的財物,但男女在交往中共同生活消費不屬于“彩禮”范圍。其次,彩禮返還糾紛的訴訟主體不應該僅限定為男女雙方本人,還應當將雙方父母認定為彩禮糾紛訴訟中適格當事人。最后,在彩禮返還案件中適用過錯責任制度,保護無過錯的一方。我們在處理“彩禮糾紛”時也應當考慮婚約存續(xù)期間的主觀過錯,并根據(jù)男女方的過錯程度確定彩禮返還的數(shù)額。
參考文獻
1.史尚寬:《親屬法論》[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58 頁。
2.齊豫生:《白虎通義 菜根譚》[M],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32 頁
3.胡亞麗:婚約及婚約財產(chǎn)的法律問題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碩士論文
4.黃松有:《民事審判指導與參考》[M].法律出版社,2004:103.
5.王洪:《婚姻家庭法》婚姻家庭法[M].法律出版社,2004:73.
6.楊立新:《家事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
7.張學軍:《彩禮返還制度研究》,載于《中外法學》2006 年第 5 期
8.金德朋:我國彩禮返還問題研究[D],河南大學2012年碩士論文
9.王銘凱:彩禮返還糾紛司法裁判的界與度[D],華東政法大學 2020年碩士學位論文
10.陳顧遠:《中國婚姻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11.孔雪:《彩禮返還制度:基于歷史與經(jīng)驗現(xiàn)實的分析》[D],山東大學2018年碩士論文
12.佀家毅:《彩禮返還法律適用問題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 2017 年碩士論文
作者簡介:孫墨成(1994年11月),男,漢族,山東臨沂人,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法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