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利民
近年來,杭州市教育局提出高水平建設“美好教育”的目標,而“美好教育”愿景的實現(xiàn),依賴于高水平的教師專業(yè)隊伍。如何優(yōu)化青年教師培養(yǎng)舉措,是當前學校需要研究的一項重要課題。結合多年來師資隊伍建設經驗,浙江省杭州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啟動“四大提升工程”,助推青年教師成長。
基礎教研提升工程,鍛造扎實的專業(yè)根基
新老掛鉤,師徒傳薪。這是基礎教研提升工程的固本策略,學校希望優(yōu)秀教學傳統(tǒng)能夠通過新老掛鉤代代傳承,幫助青年教師鍛造扎實的專業(yè)根基。學校為青年教師選配了專業(yè)能力出色、責任心強的資深教師擔任導師?!皩А钡木唧w內容包括: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難點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教材的處理、情境的創(chuàng)設、板書的設計、練習的編制、試卷的講評等教師應修煉的基本功。
推門聽課,課堂調研。課堂調研是基礎教研提升工程的助推抓手,是掌握教師課堂教學實況的有效途徑。在日常教學管理中,學校實行兩種課堂調研方式。一是學校領導不定期推門聽課。其特點是能最真實地反映日常的課堂狀態(tài),有助于了解原生態(tài)課堂實況。二是由學術委員會牽頭,全體教研組長參與的主題式課堂調研。一般安排在期中考試之后,集中聽課兩周左右,課后教研組長與被聽課教師及時互動交流。發(fā)現(xiàn)共性問題,由學術委員會主任集中反饋。這種形式的課堂調研,營造了一種致力于課堂教學研究的氛圍,督促青年教師自覺研究教材、研究學生、研究教法,提升課堂執(zhí)行力,達到提質增效的目標。
教研沙龍,同伴互助。這是基礎教研提升工程的常規(guī)策略。我們以教研組為單位,倡導開展各類研學活動。一是集體學習制,教師凡是外出參加教研活動,回來必須分享教研活動心得,這種任務式的教研活動促使教師反思提升;二是積極承辦省市學科教研活動,為青年教師提供展示平臺及觀摩學習的機會;三是每學期開展青年教師同課異構或者師徒同課異構活動,在實際操作中通過聽評課發(fā)現(xiàn)不足,明確改進方向;四是利用學校每年一次的學術周契機,開展教師讀書沙龍活動,分享教學專著讀書體會。此外,教學處每學年組織開展青年教師“五項評優(yōu)”活動,助力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提升。
名師工作室主題教研。這是基礎教研提升工程的拓展部分。學校本著資源共享、智慧生成、全員提升的目的,依托本校四位正高級教師、四位特級教師開設的名師工作室平臺,鼓勵青年教師積極參與名師工作室活動,在教育觀念、教育理論、教學方法等方面獲得成長。名師工作室這個平臺逐漸成為青年教師快速成長的“孵化器”。
德育能力提升工程,培育超然的教育智慧
以大德育觀滲透“重過程、抓細節(jié)、強體驗”德育原則。做好德育工作的動力源泉是教師的愛生之心,載體是課程架構與課堂教學,催化劑是校園文化和班級文化,并輔之以系列主題活動和特色活動。我們通過德育研討會、班主任培訓等途徑,讓年輕教師樹立大德育觀,明白德育工作核心原則——重過程、抓細節(jié)、強體驗,認識到“德育不是管理,而是激發(fā),不是灌輸,而是滲透,不是說教,而是體驗,不是聽懂,而是內化”。
落實德育導師制,助推常規(guī)德育精細化、主題德育系列化。為幫助青年教師更好地勝任班級管理工作,實行班主任工作導師制是一個有效的方法。導師的“言傳身教”涉及常規(guī)德育和主題德育的各項內容,譬如行為養(yǎng)成教育、主題班會設計、優(yōu)良班風營造、家校溝通等各個環(huán)節(jié);也涉及主題德育的各項內容,譬如主題晨會、重大節(jié)慶教育等系列活動。如何推動常規(guī)德育不斷向精細化目標靠攏?如何結合時代背景統(tǒng)籌、設計,使主題德育活動更符合高中生認知特點?這些都需要青年教師在教育管理實踐中不斷磨礪、提升。
以名班主任工作室為依托,助推特色德育品牌化發(fā)展。學校以名班主任工作室為依托,通過“請進來”和“走出去”兩條途徑,實現(xiàn)德育管理系列化、內涵化發(fā)展。以教育主管部門批準設立的市級名班主任工作室為平臺,學校不定期邀請高校專家、兄弟學校德育名師、校內優(yōu)秀班主任,給全體中青年班主任開設輔導講座,或開展教育故事分享活動。高水準的講座從理論層面加以拓展引領,貼地氣的教育故事分享帶來生動的管理案例,引導青年教師在聆聽中思考與感悟,從而提高教育智慧。
學術素養(yǎng)提升工程,鑄就獨特的教學風格
學術委員會搭高臺,青年教師唱主角。學校成立由學術委員會主要負責人及教科處主任牽頭的“育秀中心”,對青年教師進行學術方面的指導。中心定期邀請校內外專家開展講座,主題涉及科研的方方面面——從學術前沿問題研討到論文寫作規(guī)范的指導,從教育理論學習到科研心路歷程的分享,從學術刊物的推介到寫作導向的糾偏,等等。這些講座既有理論高度的指引,也有貼地氣的教育教學實踐研究,有效避免青年教師在教學研究路上走彎路。此外,學校還推出青年教師教學論文和小課題評比,擇優(yōu)推薦參加市級評比,極大調動了青年教師的參與熱情。
“青椒工作坊”建平臺,青年教師抱團發(fā)展?!扒嘟饭ぷ鞣弧笔菍W校為支持青年教師科研能力提升而組建的朋輩學習平臺。工作坊定期開展活動,采取主題分享與自由討論相結合的形式,讓青年教師們在相互交流中深化認識,在思想碰撞中產生認同,自發(fā)形成集群發(fā)展認知。這種浸入式活動重在體驗參與,幫助青年教師實現(xiàn)自我學習、自我管理,逐步達成抱團發(fā)展的目標。
校園學術周搭舞臺,青年教師顯身手。學術周活動是學校在深化高中課程改革背景下,聚焦課堂教學研究的教科研重大活動。近十年來,我們分別聚焦“高效課堂·有效教學”及“深度學習”系列主題開展教學研究,一般包含同課異構、教研沙龍、學術講座等環(huán)節(jié)?;顒友埵∈薪萄袉T和兄弟學校名師參與指導,更有高校專家的專題引領,讓青年教師開拓教研視野,打開思維空間。
文化品牌提升工程,厚植強烈的教育情懷
在優(yōu)良的辦學傳承中接受文化的浸潤。學校前身是1969年杭州師范學院創(chuàng)辦的杭州市第十三中學。五十多年來,學校凝練出了“大氣、清澈、博文、篤學”的校訓、“創(chuàng)造適合學生發(fā)展的教育”的辦學理念、“辦一所令人尊敬的高品質學?!钡霓k學愿景。基于這樣的校園文化和辦學愿景,學校利用新教師座談會、個別談話等途徑引導新教師主動了解學校歷史和辦學傳承,主動融入學校文化,在校園文化的浸潤中實現(xiàn)與學校同呼吸共命運的情感提升。
在學校教育教學實踐中凝練氣質和情懷。教師教學技能的增長、教學氣質和人文情懷的養(yǎng)成不是經由空洞的說教就能形成的,而是要經歷從模仿到感悟再到凝練提升的整個過程。所謂模仿,重在骨干教師的榜樣作用,為此學校強調用名師的人格魅力來影響青年教師,讓青年教師懂得成長沒有捷徑,要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學真知、悟真諦,加強磨煉、增長本領。同時,我們要求青年教師承擔學生社團指導任務、學生研學指導任務,以任務驅動的方式倒逼青年教師拓展知識面,深化教師角色認同。
在真切的關愛中提升青年教師的獲得感和歸屬感。學校的青年教師來自五湖四海,許多教師平時都在校住宿。如何激發(fā)他們的歸屬感和獲得感是隊伍穩(wěn)定發(fā)展的前提,為此學校工會和教工團支部成立“青年教工之家”,為他們的學習、生活、鍛煉、社交提供幫助。中秋節(jié)的“青年教師茶話會”、元旦前夕的青年教師毅行迎新活動、定期開展的交友聯(lián)誼活動……把學校打造成學生健康成長、教師職業(yè)幸福的精神家園是全體師大附中人共同的奮斗目標。
五年站穩(wěn)講臺,十年成為骨干,十五年后逐漸形成教學風格,這是我們共同的追求。新時期,師大附中人將賡續(xù)百年初心,承擔育人使命,繼續(xù)朝著“為人處世有氣度(正氣、大氣),關愛學生有溫度(仁愛、情懷),教育理念有高度(先進、同步),專業(yè)素養(yǎng)有深度(扎實、深厚)”的“四度”教師目標穩(wěn)步前進。
責任編輯:王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