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海平 俞秋雯
“練評講”教育模式的優(yōu)勢在于將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文化育人、家校共育融為一個整體,創(chuàng)造出一種適合于學生發(fā)展的教育。其推廣運用必然為教育變革打開一扇窗。一扇由教師“會教”向學生“會學”,再向教師指導學生“會練”轉變的學校育人方式變革之窗,讓更多的學校看到教學方式變革、德育方式變革、學校整體育人方式變革的聯(lián)動效應。
一、“練評講”教育模式的內涵與價值
“練評講”教育模式,就是以“讓學生走在教師的前面,做最好的自己;讓教師走在校長的前面,做教育的先鋒;讓家長走進孩子的課堂,做教改的推手”為方向,以“學生練——助教評——教師講——小組賽”為教學特征,以培養(yǎng)學生的公民風范、領袖氣質、學者風度為目標,以“自主實踐——同伴互助——名師指引——合作爭先”為育人機制的一種學校教育方式。其優(yōu)勢在于將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文化育人、家校共育融為一個整體,創(chuàng)造出一種適合學生發(fā)展的教育。
二、用建構性的方法推行“練評講”教育模式
“練評講”教育模式的建構是一個從課堂教學改革到教育變革的歷程。通過對傳統(tǒng)的“教師講——學生練——教師評”教學流程進行改造,建立起“學生練——助教評——教師講——小組賽”的“練評講”教學流程,然后拓展延伸到教學管理、德育管理、學生自主管理、學校整體育人方式變革,最終形成一種集教師的主導性、學生的自主性、家長的積極性、校長的引領性、學校的統(tǒng)整性為一體的聯(lián)動機制和操作系統(tǒng)。
2012年9月,“練評講”教育模式創(chuàng)建人龍海平到映月中學任校長,決定運用“練評講”教育模式改造薄弱學校,但如何推行卻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經(jīng)過充分討論,集思廣益,決定放棄常規(guī)的整體“移栽”式的推廣路徑,按照從課堂教學改革到教育變革的建模路徑推行,發(fā)揮使用者主觀能動作用,鼓勵教師因地制宜,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練評講”。我們把這種推廣方法叫做建構性的推廣方法。
用建構性的方法推廣“練評講”,對于創(chuàng)建者來說就是重走一次“長征路”,錘煉出“練評講”教育模式在不同環(huán)境條件下的生長能力。對于使用者來說就是立足學科和班級實際,遵循模式建構的規(guī)律培植“練評講”。
為什么要選擇建構性的推廣方法?這是因為任何教育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理念指導下,通過實踐檢驗最終成型的,“練評講”教育模式也不例外。不同學校、不同學科的環(huán)境條件是不一樣的。薄弱學校在師資結構、生源基礎、辦學設施條件等短時期內沒有辦法改變的情況下,激發(fā)教師的主觀能動作用,鼓勵教師在一定的思想理念指導下自主建構“練評講”成為最佳的選擇。
經(jīng)過多年的努力,我們用事實證明當初的選擇是正確的。學校連續(xù)多年參加佛山市南海區(qū)教學質量綠色監(jiān)測,學生在思想品德、學業(yè)水平、身心發(fā)展、興趣特長、課業(yè)負擔等項目綜合得分穩(wěn)居南海區(qū)前列。學校的辦學質量顯著提高。特別是學校將“練評講”教學模式與信息化相融合,形成了“練評講+電子書包”教學新機制,得到教育部的充分肯定。2015年12月,映月中學受邀在全國基礎教育信息化應用現(xiàn)場會上做題為《信息化讓薄弱學校彎道超車》專題匯報,引發(fā)較大的反響。2018年映月中學被評為佛山市南海區(qū)高效課堂示范學校。2019年學校的“‘練評講教育模式的應用研究”課題成果榮獲佛山市教學成果評選一等獎。2020年4月“南方+”平臺開設映月中學“練評講”教學主頁網(wǎng)課。2020年6月24日我們接受中央電視臺連線專訪,介紹“練評講”網(wǎng)課的做法與實效。
用建構性的方法推行“練評講”,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練評講”教學場景
1. 將課文內容還原成要解決的問題。
2. 對問題進行結構化處理。
3. 對結構化的問題進行情景化處理。
4.把情景化的問題放到“學生練——助教評——教師講——小組賽”教學流程中去解決,形成“練評講”教學場景。
例如初一數(shù)學《利用三角形全等測距離》一課,可以還原成兩個情景化的問題:一是如何測量我軍陣地與敵軍碉堡距離?二是如何測量池塘兩端的距離?兩個問題要解決的都是三角形全等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問題,具體講就是要將日常生活中不可測量的實際問題轉變成可以測量的數(shù)學問題。但兩個問題的能力要求不一樣,前者只是三角形全等原理的一般運用,學生相對比較容易理解,屬于低階思維能力層次的問題;后者需要拓展思維,設置延長線或者作垂直輔助線才能解決,屬于高階思維能力層次的問題。兩者之間形成了從低階到高階的能力結構,情景也從一般情景變成了復雜情景?!熬氃u講”教學模式就是要將這些結構化和情景化的問題,放到“學生練——助教評——教師講——小組賽”教學流程中去解決。
(二)建立班級、年級分組助教管理場景
1. 班級分組助教管理機制,主要是對學生進行管理。將每個班級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分成5~7個小組,我們稱之為助教小組。每個小組選出助教組長,組內設置學科代表,也叫學科助教。每個助教小組設置1位指導老師,我們稱之為導師。每個助教小組在導師的指導下,輪流值日管理班級事物。
2. 年級分組助教管理機制,就是將每個年級教師分成5~7個小組,規(guī)模大的學校可以按照學科備課組為單位進行分組。每個小組里面設置小組長和助教(助手);年級內部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各項評比活動。比如師德評比活動、師能評比活動、師藝評比活動等。
(三)建立“練評講”文化育人場景
學校文化說到底就是人們在學校的一種生活狀態(tài)。學生社團活動、家校合作活動是學校文化的重要載體?!熬氃u講”文化育人場景建設就是以學生社團、家?;顒訛橹饕嚨?,以項目活動為抓手,以“自主實踐——同伴互助——教師指引——合作爭先”流程為主線,加強“練評講”教育特色文化建設。
1. 加強學生社團文化建設。首先幫助學生社團參照班級管理的做法進行分組,選出助教組長和助教(骨干成員),每個助教小組聘請一名教師和一名家長做導師。每個社團助教小組需要按照“自主實踐(練)——同伴互助(評)——教師指引(講)——合作爭先(賽)”流程輪流主持開展社團活動。
2. 加強家校合作文化建設。引導家長積極參與班級助教小組建設,關注孩子在班級助教小組和社團助教小組的交流情況;接受社團邀請,直接參與校內外的家校合作共建活動。
(四)建立學生自主學習場景
學生自主學習場景不可能憑空產(chǎn)生,需要學校的教學、德育、文化等場景來支撐。如果學校在教學、德育、文化管理等方面缺乏讓學生主動參與的機制,學生就很難養(yǎng)成自主學習、自主管理和自主發(fā)展的習慣,學校最終無法建立起學生自主學習的場景。“練評講”教育模式讓學生走在教師的前面,讓教師走在校長的前面,讓家長走進孩子的課堂,目的就是建立學生自主學習場景,由外而內幫助學生養(yǎng)成“問題——探究——展示——反思”自主學習習慣。
為什么是“問題——探究——展示——反思”的自主學習慣?那是因為“學生練——助教評——教師講——小組賽”就像一條主線始終貫穿學校教育教學的整個過程,學生在這樣的校園環(huán)境中學習和生活,“練評講”已經(jīng)內化為一種思維習慣。學生的自主學習實際上就是在沒有助教“評”、沒有教師“講”、沒有小組“賽”,甚至沒有老師預先設置“問題”的情況下的一種自我學習行動。這個時候,由于習慣的作用,學生會自己尋找一種問題解決流程來替代。由于我們平常的“學生練”,基本上都是基于教師設置的問題的“練”,在缺乏教師問題的前提下,學生只能自己尋找問題來“練”,所以學生自主學習的流程第一步是找到“問題”。平常解決問題的第二步是“助教評”,在沒有助教評的情況下,學生只能選擇自主探究,所以自主學習的第二步是“探究”。平常問題解決的第三步是“教師講”,在沒有教師“講”的情況下,學生必然選擇通過思維或行為的可視化,對外“展示”自己對“問題”進行“探究”之后的解決辦法,所以自主學習的第三步是“展示”。平常問題解決的“小組賽”貫穿始終,在沒有小組“賽”的情況下,學生只能不斷地強化自我反思,所以“反思”將貫穿自主學習活動的始終。這樣“問題——探究——展示——反思”就成為“練評講”教育模式下學生自主學習的一種基本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