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冬梅(江蘇:宿遷宿城區(qū)蔡集中心小學)
隨著素質教育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為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全面發(fā)展,在教學中教師就需要針對學生不同的能力進行培養(yǎng)。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這就要求教師以學生為本,在教學中合理地為學生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問題情境的引導下有效地開展教學,提高教學的質量及效率。
小學數學是小學教育階段最重要的課程之一。在這個時期的學生,各方面能力都在形成和發(fā)展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采取合適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發(fā)散學生的思維。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如果不采用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容易造成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下降、課堂效率不高等現(xiàn)象。因此,教師要積極運用問題情境的方式設計教學過程,這樣不僅能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還能加強學生數學知識應用能力,使學生個人能力得到發(fā)展、綜合素質得到提升。
小學生思維較為活躍且活潑好動,導致其注意力渙散,無法長時間集中于課堂中。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使學生的注意力始終專注于教學。小學數學知識相較于初中、高中的數學知識,比較簡單,都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知識內容。因此,教師應采用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的教學方式,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鼓勵學生調動已有的生活經驗解決數學問題。在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時,教師要注意圍繞教學目標及學生的自身經驗和基礎能力,一定要與生活實際相符合,實事求是,切忌運用夸大的問題內容誤導學生認知體系的建立。
比如,在教學“小數的性質”時,為了能讓學生順利掌握和理解小數的性質,進一步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體驗數學問題的挑戰(zhàn)性,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望與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前布置一個調查活動,讓學生到超市中或者商店中了解部分商品的價格。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讓學生分享自己的調查結果,將自己調查的商品價格說一說。而教師在學生分享時,要有意識地將學生所調查的部分商品記錄在黑板上,如本子1.5 元一本,不銹鋼碗12.5 元一個,可樂3.00 元一瓶,饅頭2.58元一個。然后教師再引導學生觀察上面的價格并提問:“請你們仔細觀察這些價格,請問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嗎?”“如果將1.5 元、12.5 元、2.58 元、3.00 元,這些數字中點后面的數字去掉,商品的價格會發(fā)生變化嗎?為什么?”學生從觀察中就可以發(fā)現(xiàn),當1.5 元、12.5 元、2.58 元這些數字“.”后面部分去掉,商品價格就會發(fā)生改變,而3.00 元后面去掉則不會發(fā)生改變。通過生活化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結合已有經驗進行探索、分析,發(fā)現(xiàn)小數點后面數字的含義,初步掌握小數的性質。數學知識離不開學生的生活,在生活中也隨處可見數學情境。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時,應當將數學概念、知識與實際相結合,在生活實際的問題情境中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氛圍更加活躍,學生的積極性更高,教師可以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融入游戲環(huán)節(jié),通過游戲來設置問題情境,提高教學過程的趣味性,真正做到“在玩中學,在學中玩”。例如,教師在講解“分數的含義”一課時,可以利用游戲來進行分數知識講解。首先,教師要提前準備教學用具及兩個娃娃,布置好教學場景后開始進行提問:“將這些物品分給兩個娃娃,每個娃娃得到的物品要一樣多,應該如何進行分配?”學生一開始會不知如何去分配,可能會出現(xiàn)一個娃娃多分、一個娃娃少分的現(xiàn)象。這時,教師就要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可以適當地利用小組形式來開展教學。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很好地運用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索欲望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例如,在進行“元、角、分的認識”教學時,教師可以將玩具槍、卡片或文具等學生感興趣的一些物品,以擺放實物或者出示圖片的形式,再在物品的下方標上價格,讓學生利用模擬錢幣進行購買。通過情景游戲,加深他們對人民幣的認知,在快樂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創(chuàng)設游戲的問題情境,在游戲中融入新的數學知識與數學概念,能讓學生運用游戲這種感興趣的方式提升自己的數學知識技能。
隨著信息技術的持續(xù)發(fā)展,多媒體教學已經逐漸融入小學教育教學。小學階段的學生對顏色鮮艷的圖畫、動聽的聲音興趣十足,教師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時就要充分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利用圖片、視頻、動畫創(chuàng)設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了解到問題的內容。例如,教師在講解“圓的認識”時,為了能夠讓學生理解圓形的作用及含義,理解為什么車輪必須是圓形的,而不是三角形的,教師可以先播放兩段視頻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視頻內容分別是圓形的車輪在路上行駛的畫面、三角形的車輪在路上行駛的畫面,從而引出問題“觀察視頻中的車輛行駛狀態(tài)有什么不一樣?”隨后教師再根據學生的解答引出今日所學習的內容。再如,以“比多少”為例,教師可以將學校體育課間操活動時的情境圖播放給學生觀察,在圖中學生正在操作不同的器械,此時教師就可以根據圖中的內容創(chuàng)設問題“跳高的學生和跳繩的學生一樣多嗎?哪一項體育運動的學生更多?”“踢毽子的學生比跑步的學生多多少?”在這個問題情境中可以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點數的能力以及思維能力。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行,我國的教育事業(yè)也在不斷地發(fā)生著改變。小學數學新課程改革提倡摒棄傳統(tǒng)教學中以知識教學為主的教育觀念,將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問題意識以及問題解決能力作為教學的根本。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不同的方式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問題情境,進而提升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使學生更加高效地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