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盛龍 徐金花 張壽橙
我們帶著大量疑問,將發(fā)生在龍慶景菇民區(qū)的“火爆法”采礦與香菇砍花法栽培聯(lián)系起來,香菇砍花法的形成似乎順理成章。
火爆法采礦、冶煉都須大量砍伐薪柴。洪咨夔(1176—1236)的《大冶賦》對火爆法采礦時的柴與炭燃燒有形象描述,如“裂火燃燒,使巖體脆解,斧鎚交加,把巖礦崩落” “爆裂駢石的帶理,搜索跳躍的礦脈”,“干柴剛炭環(huán)繞四周,舉火一如,烽燃城頭” “惟燒爆得礦”等,指明采礦完全是以柴火將礦石燒爆再以斧鎚交加,使巖礦崩落,“干柴剛炭”其用量非常驚人。
《菽園雜記》有關(guān)于采銅法的描述:每烀銅一料,用礦二百五十籮,炭七百擔(dān),柴一千七百段,雇工八百余。用柴炭裝疊燒兩次,共六日六夜,烈火亙天夜,則山谷如晝。銅在礦中,既經(jīng)烈火,皆成茱萸頭,出于礦面。這個“茱萸頭”是對巖石中煉出的銅液凝固后形態(tài)的形象稱謂。各種金屬包含于礦石之中,必須有很高的溫度才能使其以液狀流出。銅的熔點是1 081.5 ℃,沸點為2 595 ℃;銀的熔點是962 ℃,沸點2 212 ℃,要使其充分熔出,僅達熔點溫度是不夠的。那時沒有儀器測溫,只能以炭火持續(xù)燃燒,甚至達六日六夜之久,而普通木炭,不是剛炭,無法達到所需的溫度。
趙彥衛(wèi)(1176—1236)在《云麓漫鈔》卷二中記載了瑞應(yīng)場采礦。瑞應(yīng)場在福建省松溪縣,松溪在宋代一度為龍泉所屬的一個鄉(xiāng)?!俺鯃鲋笥?,皆為林木,不二十年,去場四十里皆童山。場之四畔圍以大山,雖盛夏,亦夾衣,日正中方見日光”。趙彥衛(wèi)對松溪環(huán)境的描述,也代表了整個龍慶景地區(qū)或浙西南山地森林情況。沒有闊葉林的優(yōu)勢,不可能形成如“雖盛夏、亦夾衣”的環(huán)境,而此等規(guī)模之林木,二十年砍了數(shù)百平方公里。采礦消耗量之大,可見一斑。
龍慶景菇民區(qū)闊葉樹由殼斗科的栲屬、櫟屬、青岡屬、栗屬、水青岡屬、石櫟屬,金縷梅科的楓香屬、蕈樹屬、蚊母樹屬,樺木科的榿木屬,杜英科的杜英屬以及豆科的黃檀屬等數(shù)以百計的樹種組成。這些樹種材質(zhì)堅硬,分布面廣,從低海拔至一千米以上海拔中高山均有分布,若于秋冬休眠期砍伐容易萌芽更新。
南方林區(qū)千百年來均以山上砍伐的雜柴為燃料,除自然淘汰如老死、風(fēng)折等樹木可隨意使用外,山中樹木自然地被分為“柴”與“樹”。凡屬于柴者,可供人砍伐作薪柴;凡樹者,如各類經(jīng)濟林、防風(fēng)林、用材林,竹、杉、松、柏、柿、榧、桐、柳等不可隨意砍伐。
由于菇民絕對保密,對砍花栽培樹種,非菇民根本無法知曉,香菇史料自宋代以來只有《菽園雜記》引用南宋《龍泉縣志》何澹所寫香蕈185 字中有所表述:“香蕈,惟深山至陰之處有之。其法,用干心木,橄欖木,名曰蕈樼?!备尚哪炯殆Z耳櫪,橄欖木即山杜英。元代《王禎農(nóng)書》“菌子”篇對香菇樹種寫了“楓楮栲等”,但具體樹種仍不明確。直至民國十二年(1923)菇民葉耀庭,在所著《菇業(yè)備要》一書中,才將“菇樹柴名”作為第五章,公開了菇民千百年來使用的19 個樹種。他這一做法,引起三縣菇民義憤,決定將該書燒毀,對葉本人亦予懲罰。而這19 個樹種與火爆法采礦砍伐樹種完全一致,且都是遵從“砍柴不砍樹”的原則。
至于燒制“剛炭”樹種,亦大有門道。用于木炭燒制的樹種與一般薪柴不同。所謂“干柴剛炭”,柴必須干燥才能燃燒,而炭則需選用特硬質(zhì)之樹種。20世紀(jì)60年代,龍慶景地區(qū)有專業(yè)的供銷社柴炭公司,辦理對日本的木炭出口。據(jù)2008年《龍泉市林業(yè)志》“木炭經(jīng)營”中記載:“1931年經(jīng)溫州出口日本木炭54萬擔(dān),最高價每擔(dān)四個銀元……其中龍泉占30%,”木炭品種分烏岡炭、青炭、松炭、白炭、活性炭等6種。1978年龍泉出口量仍達4.05 萬擔(dān)。松樹之炭,只能供打鐵匠使用。烏岡炭用烏岡櫟燒制,其火力最猛,這種烏岡櫟只生長在巖山上,生長緩慢,砍后林地恢復(fù)難。要以柴炭的熱量,燒爆礦石,沒有這種硬質(zhì)樹種,是難以想象的。
葉耀庭所透露菇樹,將其標(biāo)定為“柴”而非“樹”,十分重要。是樹就不能砍,是柴都可砍。當(dāng)然以后種香菇砍伐量大,仍然要交納山價,訂立契約。其所述19 個樹種,完全是火爆采礦時所伐樹種,這種吻合從側(cè)面證明菇民之作為,均傳承于坑民。至此,可以說當(dāng)年菇民區(qū)的原始生態(tài)林是因火爆采礦被消耗殆盡,而非菇民種香菇所損害。
代代相傳,掌握了對菇樹種類的識別,在闊葉林中適宜栽培香菇的樹種有二百多個,即使同一個樹種,也知道樹齡老的更會出菇,這是菇民最寶貴的栽培秘技,世代傳承,除龍慶景菇民外,無人知曉。
活立木,連一朵香菇也長不出,一旦砍伐后成了死樹,就成了香菇孢子定植的最優(yōu)場所。人們很容易在倒木上看到各種蕈菌。林木砍伐并自然干燥后,方可用于燒爆礦石?;鸨傻V過程漫長,幾年、幾十年不斷地砍伐利用,極有利于菌類繁殖。雖然當(dāng)時對砍伐與堆放方式?jīng)]有記載,但南方山區(qū)對林木砍伐后無論作為燃料或用作建造房屋、鋸成板料,除規(guī)定長度的原木不予截斷外,均需截段以利搬運。南宋《龍泉縣志》“采銅法”中寫道:“燒制一料,需薪柴一千七百段。”此處的“段”如今龍泉本地仍在使用:截斷樹木,每段長約2 米,重約80 千克,若樹干粗大,會更短一些,若細(xì)長,則數(shù)米處截斷?;鸨玫母刹?,必須從砍倒處搬運至燃燒處,或燒炭的窯點。薪柴伐后須立即截斷,若待自然干燥后再截,則材質(zhì)硬度大增,非常難處理。
截段后堆放過程是讓木段含水量迅速降低,便于燃燒。但對真菌來說,水分降低后樹皮內(nèi)形成層細(xì)胞死亡,極利于孢子定植與萌發(fā)。截斷過程樹皮會被刀斧砍傷或挫傷,這種傷口更易為孢子侵入。這個過程若發(fā)生在秋冬之交,氣溫20~25 ℃,闊葉樹落葉后,空氣中香菇孢子極易在這些木段傷疤砍口沉降定植??梢哉f,秋冬季火爆法采礦區(qū)砍柴截段并堆放的過程,正是香菇孢子沉降、定植、萌芽的過程。這個季節(jié),漫山遍野的伐倒木是香菇孢子繁殖的試驗場。
圖1 伐倒木自然出菇
薪柴砍伐后,如果將枝椏連葉整株放置,雖能快速干燥,但山場雜亂,無法作業(yè)。因此,既要快速減少水分,又要便于搬運和燃燒。菇樹砍伐后,也需根據(jù)樹種含水量采取措施,降低含水量至適宜程度,使孢子迅速定植。兩者目標(biāo)相同。加速干燥辦法有多種,如楓樹活立木含水量常達35%以上,任其自然降低水分,需經(jīng)數(shù)月甚至二年以上。而除將倒木放于干燥場地外,經(jīng)驗豐富的菇民還會在樹段側(cè)面砍幾個直徑約為樹段半徑大小的口子,稱為“放水口”,加速水分流失;也有留一些帶葉的枝椏,使水分通過樹枝葉加速流失,菇民稱為“留抽水”??用衽c菇民的這些處置方式,甚至連操作稱呼都完全一致。
被當(dāng)作燒炭用柴的大量闊葉樹被截斷,滿山堆放,有的已堆放一二年或數(shù)年之久,自然地就成為自然界各類大型真菌滋生繁殖的最佳場所。香菇作為一種木腐菌,其世代是從孢子至菌絲至子實體,而亞熱帶闊葉林條件非常適宜其孢子繁殖。但人們發(fā)現(xiàn)許多樹種,如針葉樹,含有精油和芳香物質(zhì)的闊葉樹,或伐后皮層極易翹起,或樹齡短、極易失水成干柴的樹種不適宜出菇。菇民從每年反復(fù)觀察與對照中積累經(jīng)驗,形成了對香菇不同樹種與產(chǎn)量關(guān)系的認(rèn)知。
坑民們在對野生香菇的自然采集中,發(fā)現(xiàn)被刀斧砍傷的倒木出菇更多;有些皮層較薄的樹種更易出菇,如紅栲等伐后次年便能出菇;而皮層厚的一旦出菇,會更肥厚。刀斧砍傷皮層之深與淺、疏與密、斜與正,均與出菇有關(guān)。尤其是秋冬落葉后,伐倒木砍傷,最有利于出菇。那時人們對香菇因孢子彈射而傳播并不理解,他們將孢子解釋為“氣”,只知道此山有“氣”,一定有菇。而倒在通風(fēng)、涼爽的山坡上的原木或段木,夏季未受太陽直曬,冬日未受北風(fēng)直吹,即七分陰三分陽、空氣清新,凡人覺著較舒適的地方,香菇也出得多。逐漸有人有意識地仿照這些條件操作,而收獲更多的香菇。
他們還得到其他經(jīng)驗:樹干伐倒后,如果不觸地,容易變成干柴,必須觸地才能吸收水分并出菇;倒木的地方好,頭年出菇后,第二、三年還能再出菇,而半陰半陽是最佳場地。還有人發(fā)現(xiàn),一些樹種的老樹和空心爛心樹,出的菇更大更肥厚。這些現(xiàn)象都是自然形成的,久而久之,見得多操作多了,就成為了必然。這應(yīng)該是砍花法種菇的初始萌芽階段。
當(dāng)然火爆采礦,伐木不分季節(jié),如夏日炎炎,非香菇孢子彈射之時,就不可能生長香菇。但干燥后,這些同年砍倒之干柴,仍有可能受孢子或菌絲的傳導(dǎo)而生長香菇。
對砍花法栽培香菇,僅僅依靠看不見摸不著的孢子,要掌握其栽培規(guī)律非常困難。20世紀(jì)30年代,龍泉李師頤將稀釋后的新鮮孢子,用毛筆涂布于砍口上,僅有極少量出菇而失敗。說明這一栽培方法,非菇民難以重復(fù)。
香菇在亞熱帶地區(qū)闊葉林自然存在,何時成為食物,已無法追溯。但可以肯定地說,第一個以生命嘗試香菇是否有毒的人,應(yīng)該就是龍慶景菇民的先人——坑民。那滿山遍野的伐倒木,是各種蕈菌孢子競相繁衍的最好場所。加上浙西南山地,冬暖夏涼,一年四季雨量豐沛,年均溫度約17 ℃,極宜于菇耳類大型真菌繁殖。在非人工栽培條件下,在一些枯死木上一年四季均可采到香菇、木耳與靈芝。
這些五顏六色,散發(fā)著各種氣味的蕈菌吸引著眾多的昆蟲、鳥獸采食,自然也吸引了山上眾多的采礦坑民。當(dāng)看到香菇特別受到蟲鼠啜食,鳥獸為害時,人們也會試食并喜愛食用。遇刀斧所傷,將鮮蕈嚼爛涂布之,還能使傷口收斂而具消炎作用。這種蕈香味濃郁,尤經(jīng)炭火烘干后,香味更加濃郁。礦場食物奇缺,坑戶們競相采食,一些坑民在采集量大時,還與他人交換糧食等食物,或售賣。人們將這種香味獨特、人人喜愛的蕈菌定名為“香葚”。
在火爆法礦區(qū),缺乏一般農(nóng)耕地區(qū)的蔬菜、禽類,食品奇缺,生產(chǎn)極其困難,于是采集菌類,尤其是香蕈,無論干鮮都極美味,自然成了最重要的食品。一些有錢的坑主,就成了主要的消費者。烘干儲存香蕈,以備四季不時之需,成了市場行為。最早期專門從事香菇采集銷售的坑戶出現(xiàn),香菇生產(chǎn)者和消費者就形成了。一些礦洞采礦效益欠好的坑民,成為以采收香菇為生的專業(yè)戶,進而出現(xiàn)能操弄其生產(chǎn)的栽培戶,完成從坑戶規(guī)模性地轉(zhuǎn)化為香菇栽培者的過程。而官府封禁礦冶、追殺坑民,加速了菇民群體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