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登雯(甘肅:臨夏縣蓮花鎮(zhèn)蓮城小學)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的生活方式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QQ、微博、微信等網絡交流軟件的出現,讓人們感受到網絡帶來的便利,人們開始在網上購物、網上娛樂、網上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老師也開始利用互聯網教學。本文研究的是如何在互聯網時代,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有效融合。
語文是詩情畫意的象征,語文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自在生活,語文更是蘇東坡筆下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英雄氣概。但是現代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磨去了語文的棱角,讓語文變成了學生眼中的考試分數、老師眼中的優(yōu)秀成績,讓人們忘記了學習語文的初衷,讓學生失去了感受語文美的機會。為了讓學生重新體會語文帶來的快樂,在現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老師應該結合互聯網信息技術,增長小學生的見識,拓展小學生的視野,讓學生感覺到語文不光是考試分數,也可以欣賞大山大水。語文也可以是一種藝術,可以感受古人的語言,讓學生在動靜結合中,學習語文,感受語文的魅力,讓學生從小受到藝術的熏陶,真正愛上語文。
我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文言文是古文化的一種,不僅用詞準確恰當,而且短小精悍。學習文言文不僅可以增長學生的見識,還可以學習古人的禮儀文化,讓學生走進古人的生活,去感受古人的待人接物、為人處世之道。運用互聯網學習文言文,可以增加畫面感,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學習古人的語言,更加深入地感受古文化的魅力。如,在學習《司馬光》這篇文言文的時候,語文老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播放一遍范讀,然后讓小學生跟著互聯網有感情地朗讀。讀熟之后,再運用互聯網播放司馬光砸缸的場景,配上緊張的背景音樂,運用動態(tài)的場景讓學生展開想象,想象自己如果是司馬光,遇到類似的情況該怎么辦,通過自己的感受來學習司馬光的果斷與勇敢以及樂于助人的品質。通過互聯網學習語文,不僅可以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讓小學語文課堂多姿多彩,而且可以讓小學生切身體會文言文的魅力。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fā)展,全民幾乎都進入了互聯網時代,遇到問題上網查詢就可以,不用再去專門打電話咨詢或者買書查找。教育行業(yè)也開始利用互聯網進行教學,老師開始在網上授課,學生開始在網上上課,網絡教學逐漸走進了每個家庭。利用互聯網既方便了老師,也方便了學生。如,在學習課文《草船借箭》的時候,語文老師可以讓學生運用互聯網在課前預習課文,先自學生字詞,然后利用互聯網了解草船借箭的背景,以及三國演義這部名著的歷史背景。這樣,通過自學,學生不僅自己解決了生字詞,而且拓展了知識面。除了對《三國演義》整部名著進行了了解與學習外,還可以讓學生學習其他三大名著。這樣大大節(jié)省了語文課堂時間,課前學習的內容不用在課堂上重復講解,大大提高了語文課堂的效率。課后對于需要重點鞏固的知識點,老師可以在互聯網上進行授課,學生遇到難題可以不斷地重復播放,不用老師當面進行指導,方便了老師也方便了學生。
語文是語言與文字的結合,語文中的寫作是人們表達情感抒發(fā)感情的方式,而好習作需要有開闊的眼界、獨特的見解及正能量的高尚品格。那么,要寫好一篇文章,就需要有好的素材,好的素材需要學生的日積月累。如何去積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老師除了讓學生自己閱讀課外書積累外,還可以利用互聯網讓學生積累書本上沒有的知識。如,在學習寫人的文章時,老師在課堂上可以利用互聯網讓學生積累貝多芬、愛迪生、霍金、海倫·凱勒、張海迪等這些偉大人物的故事,學習他們身殘志堅的感人故事,學習他們面對生活不屈不撓、堅持不懈、努力奮斗、與生命頑強抗爭的精神。這些類似的名人故事,可以作為學生以后寫人作文中的素材與亮點。老師還可以在教學中,利用互聯網讓學生學習典故,如,葉公好龍、東施效顰、臥薪嘗膽、夜郎自大等等。積累古代的成語典故,可以豐富學生的詞匯,讓學生運用這些典故為自己的作文畫龍點睛。這樣可以讓學生的文章得到升華,主題更加明確,幫助學生寫好一篇文章。
語文是一幅畫、一首詩、一雙深情的眼睛、一次溫暖的感動。隨著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互聯網已經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語文老師應該將互聯網與語文課堂緊密地結合起來,為語文學習增加畫面感,豐富語文課堂的形式,讓小學生充滿無限想象,增長小學生的見識,豐富小學生的知識,開拓小學生的視野,調動小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激發(fā)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這樣,不僅可以讓小學生喜歡上語文,成為一個熱愛語文的人,而且可以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