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聰瑾
(廣東理工學院,廣東 肇慶 526100)
漢服—漢族傳統(tǒng)服飾,以“華夏-漢”文化禮儀為中心形成的服飾體系,貫穿我國自黃帝至清初的歷史脈絡,清代中后期,受西方服飾的影響而逐漸被取代。如今,隨著文化思想浪潮的推進,人們再一次將目光聚焦于漢服,各地舉辦的不同規(guī)模的漢服秀活動、2018年“中國華服日”的設立、2021兩會中全國人大代表及湘繡非遺傳承人成新湘關于《關于設立國家“漢服日”的建議》的提交,一步步將漢服推進人們的視野。漢服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成為文化傳承發(fā)展的一個熱點。
在五千余年的歷史長河中,漢服歷經多個朝代的變遷和更替,在不同的思想文化和社會背景下不斷發(fā)展,帶有不同時期的風格特色、時代印記。在今天的時代背景下,漢服只有融入新的文化氣息、印上時代的符號,才能被更多當代人追崇認可,其生命力不斷延續(xù)才能得到。
從出土的服裝實物研究中發(fā)現(xiàn),漢服的結構都遵循、保留了一致的“十”字型平面結構[1]?!笆弊中推矫娼Y構運用平面對折裁剪,即以水平通袖肩線和垂直前后中線為軸線所形成的“十”字型平面坐標結構狀態(tài),正是漢服與現(xiàn)代服裝結構最大的不同,對服裝輪廓造型的呈現(xiàn)起著關鍵影響。
五千余年的傳統(tǒng)漢服形制主要分為上衣下裳、上下連屬兩類。上衣下裳即上下分屬兩個系統(tǒng),上身系統(tǒng)以襦衣、襖、衫、半臂、褙子、坎肩、馬甲等為代表,下身系統(tǒng)以裙、褲(褶褲、縛褲)為代表。上下連屬有上下分裁和不分裁兩種形式,上下分裁連屬即上、下衣片是分開裁剪的,而后以縫紉的方式將上下拼接,以戰(zhàn)國時期開始出現(xiàn)的深衣(直裾、曲裾兩類)為代表,至東漢后少有采用;上下不分裁為完整的衣片裁制,以袍服為著。從歷代服飾形制來看,上衣下裙式一直深受女性的追崇,款式也得以不斷發(fā)展和豐富,成為古代女性的主要服裝形制。
先秦至三國時期,男女穿著以深衣為多。至晉代,女服變化逐漸增多,上衣主要有衫、襖、襦,領襟基本為右衽斜襟、袖寬肥大;下裙主要為條紋間色裙。南北朝時期,女性服裝出現(xiàn)半臂、對襟襦衣、及胸腰裙3種新樣式,但并未普遍流行,直至隋唐才被廣泛采用。唐代是我國古代的輝煌時期,服飾樣式之多、款式之豐富達到了頂峰:男子主要穿著圓領、右衽、窄袖或寬袖袍服;女裝樣式大膽裸露、雍容華麗,包括襦、半臂、衫、襖、裙、披帛等,其中,及胸腰裙、窄袖襦衣、半臂成為流行單品;袖型、領襟樣式不斷豐富,有方領、圓領、雞心領、斜領等。與唐代的華貴、開放不同,宋代服裝受理學思想的約束而趨于嚴謹成熟、大方得體,女子多穿著長袖襦衣、長款衫、長款褙子搭配直身長裙,呈現(xiàn)秀麗端莊的女子形象。明代服裝較宋代愈加端莊、嚴謹,明代女裝的正規(guī)、嚴謹也因此成為我國封建社會服裝正統(tǒng)美的典范:女服短衣長裙或長袍,衣身緊扎系帶。清代漢服基本延續(xù)明代樣式,至清代中后期逐漸被滿族旗裝和西方樣式取代。
傳統(tǒng)紋樣是中華文化中的一大瑰寶,既給予漢服視覺美感,更賦予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從出土服飾相關文物來看,漢服上的紋樣包羅萬象:動物紋(龍鳳、喜鵲、鶴、鹿等)、植物紋(梅蘭竹菊、牡丹、蓮花等)、山水與天文氣象紋(山川湖海、祥云等)、文字紋(福、祿、壽、喜等吉祥文字)、幾何紋(卍紋、三角形、多邊形、方勝紋等)[2]。這些紋樣都被賦予了吉祥美好的寓意,傳達著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愿景。
在我國古代,色彩被賦予了濃厚的政治內涵和宗教色彩,顏色的使用受封建禮教的約束。在森嚴的等級制度控制下,形成了不同的等級色彩體系。
隋唐以前的色彩體系尚未完善,用色以黑、紅、白三色為多,色條整體偏暗淡;隋唐時期的用色達到歷史上的頂峰,由于該時期經濟發(fā)達、思想開放,在用色上也較為大膽、豐富,且色調鮮艷;宋代在理學思想影響下用色逐漸保守,色調淡雅;明清封建禮制強化,色調偏冷、暗淡[3]。
漢服的改良創(chuàng)新應該基于傳統(tǒng)漢服原有的形制和結構特點,結合當代的審美需要、生活需求、文化情感需求進行豐富創(chuàng)新,而非立足于現(xiàn)代時裝剪裁的理念進行漢服元素的提取應用,形成所謂的“漢服元素風”“中國風”“國潮”的新服裝體系。
寬衣博袖是傳統(tǒng)漢服較為突出的特征之一,這是古人寬大仁厚的和諧自然觀的體現(xiàn)[4]。從實用功能性的角度出發(fā),寬衣博袖的漢服給日?;顒釉斐刹槐悖渤蔀橹萍s漢服走入現(xiàn)代日常生活的一大因素。因此,為使?jié)h服更平民化、日?;瑥膶嵱霉δ苄缘慕嵌瓤梢詫鹘y(tǒng)漢服的尺寸規(guī)格作減法處理,使?jié)h服更符合現(xiàn)代人的體格和日?;顒有枰?,這也成為漢服與時代碰撞的新結果。
由于封建思想的束縛,古代漢服在用色時需要考慮身份地位、穿著場所等因素,常見用色有紅、黃、黑、白、青5種?,F(xiàn)代的服裝用色除特殊禮儀外,更多地受流行色的影響,每年流行色的發(fā)布都會引領社會服裝的色彩時尚趨勢。因此,漢服也可以巧妙地應用當年的流行色,跟上時代的浪潮。
從發(fā)布的2021春夏流行色來看,溫柔淡雅的輕柔粉、清爽素雅的薄荷綠、平靜的輕淺藍、明快熱情的透明紅,都可以與古風漢服契合。
當傳統(tǒng)的動物紋、植物紋、山水與天文氣象紋、文字紋、幾何紋遇上神話元素、二次元形象、卡通元素時,不同的文化碰撞會讓傳統(tǒng)漢服迸發(fā)出新的活力。
以2020年淘寶排名前三的漢服店鋪里出售的漢服為例,可以發(fā)現(xiàn),3家店鋪出售的漢服十分多樣,既有傳統(tǒng)漢服也有改良漢服,其中,基于紋樣改良的漢服樣式不在少數(shù)。如店鋪“十三余”的一款“兔兔草莓”明制女漢服、店鋪“重回漢唐”推出的與夢幻西游聯(lián)名款漢服、店鋪“漢尚華蓮”推出的與非人哉漫畫聯(lián)名明制女漢服,此類漢服或賦予漢服一段神話傳說,或聯(lián)名其他品牌,將創(chuàng)新的紋樣與傳統(tǒng)漢服形制相結合,實現(xiàn)了完美的古今文化融合。
漢服承載著我國古人的服飾智慧,只有將其與當代人的需求相結合,才能賦予漢服新的生命力。相信在設計師無窮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之下,必定能讓改良漢服得到更多民眾的認可和更好地傳承發(fā)展。
當然,漢服改良只是漢服文化發(fā)展的一個切入口,漢服文化如何在接下來的時光長河中避免淘汰、繼續(xù)發(fā)展,需要國家、社會、組織、個體合力支持。目前,漢服的發(fā)展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