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藝揚
(華南師范大學 美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0)
服裝行業(yè)是全球第二大環(huán)境污染行業(yè),主要的污染來源是化學染色、漂洗等。據(jù)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每年全球服裝產業(yè)生產的服裝就超過6 200萬噸,這樣龐大的數(shù)字使得服裝行業(yè)污染位居全球第二,僅次于石油化工污染。預測在2030年,世界人口增長到85億人時,服裝行業(yè)將超過石油行業(yè)成為全球最大的污染源[1]。
隨著手工藝的復興、科技的進步與商業(yè)化市場的擴大,大規(guī)模、批量化生產的加工產品充斥在人們的生活中,機械化生產讓產品越來越單一、趨同化。在這一契機下,充滿溫度的“手作”文化逐漸復興,扎染等手工藝也重新回到大眾的視野。
銹跡對于人們來說是一種不易清洗的污漬,但在藝術家的手里卻變成了一種特殊工藝。鐵銹擁有天然的斑駁感和肌理感,棕紅色到金色的色彩維度變化,也給它添加了很多神秘感。這種特殊的染色技藝,給面料增加的不僅是視覺上的抽象肌理,還有充滿多樣性的顏色組合。美國視覺藝術家在Samantha Verrone工作室通過金屬銹染結合植物染色開發(fā)了具有視覺藝術感的布藝裝置,并且制作了服裝、床上用品等。運用這一染色技術,達到了新穎的視覺效果。
目前,國內的金屬染色技藝仍處于啟蒙階段。在中國知網(wǎng)上對文獻的調研中發(fā)現(xiàn),以金屬銹染色、鐵銹染為關鍵詞的文獻僅有2~3篇。文獻內容以染色方法為主,文章《淺析銹染在面料上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與《論鐵銹與面料結合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中所提到的金屬染色方法,為筆者的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2]。
實驗所需工具:生銹金屬鐵片、金屬鐵條、多種材質的面料(羊毛、棉、真絲、麻)、加熱蒸鍋、白醋、雙氧水、麻繩、皮筋、木夾。其中,白醋在實驗過程中主要起到媒介的作用,白醋中的醋酸具有軟化面料以及讓色料變色的作用;雙氧水在實驗過程中起到加速鐵片(條)氧化的作用,還可以加大氧氣的體積分數(shù),加快鐵片的氧化褪色速度。
在實驗前,按照1∶1的比例調制白醋與水,放入將要染色的面料,浸泡5~10 min。這一步驟主要是利用白醋中的醋酸來軟化面料中的纖維,在后續(xù)操作中起到媒介作用;將浸泡好的面料包裹在生銹鐵片外,可選擇捆裹、扎結等手法,并用麻繩捆綁。麻繩捆綁的松緊以及排列的疏密程度,決定了最終成品的視覺效果[3]。
在完成上述操作步驟后,加熱白醋與水混合物至沸騰,將捆綁好的面料放入。隨著時間的變化,面料上的顏色開始發(fā)生變化,直至大致完成上色后,將面料與鐵片撈出,放入小蘇打與水比例為1∶2的溶液中冷卻。這一步驟有利于面料上色后固色,會發(fā)生顏色的蛻變。
冷卻7~15 min后,將面料撈出,清水沖洗,進行晾曬。在晾曬的過程中,顏色也會發(fā)生變化,通常情況下,晾曬過后的面料顏色會變淡,并且會將原本較為模糊的圖案變得更加清晰。
3.3.1 顏色與染色時長的關系
金屬的生銹反應程度越高,提取出來的顏色便越明顯。染色時長越久,顏色則越深,呈土黃色到深灰色的色度變化。通常狀態(tài)下,剛完成鐵銹染色的面料在沒有進行晾曬的情況下,顏色多呈深棕紅色。在完成晾曬過后,顏色會逐漸變淺,并且色度較深的區(qū)域會更加明顯。
3.3.2 顏色與媒介的關系
選擇白醋作為媒介,面料著色會呈冷色,在棕色的基礎上發(fā)綠灰色;而加入雙氧水后,染出來的面料呈暖色,并且在棕色的基礎上發(fā)黃、棕紅。
3.3.3 顏色與材質的關系
鐵銹染與植物染較為相似,都需要用天然纖維。棉、麻都屬于纖維素纖維,真絲、羊毛、皮則屬于動物蛋白纖維。相較于植物纖維,動物蛋白纖維更加柔順并且著色度更高。在染色實驗中,絲綢、羊毛材質都具有快速著色的效果,并且著色后的色牢度以及顏色深度都比棉、麻纖維面料更加優(yōu)異。
3.3.4 顏色與面料密度的關系
在棉、麻的染色中,影響兩種材質上色的重要因素就是兩種面料的纖維粗細與面料的密度。實驗證明,在染色的過程中,密度越大的面料著色度與色牢度越高;反之,密度越小的面料著色效果越差。
傳統(tǒng)的染色技法大致分為4種,民間又稱為“四纈”,分別是:夾纈、蠟纈、絞纈、灰纈。筆者在進行鐵銹染色時,在手法上主要選擇了絞纈和夾纈兩種技法。絞纈與夾纈在鐵銹染中會呈現(xiàn)出兩種不一樣的圖案形態(tài)。
利用絞纈染出的面料通常都會產生不規(guī)則的色暈,這種色暈主要取決于染色前布料的打結方式,在打結處會以一個圓圈為中心向外擴散形成色暈。在植物染中,這種色暈的變化通常是以一種顏色的漸變方式來呈現(xiàn);而在鐵銹染中,一種色料就能染出2~3種不同的色暈變化,這種變化是由與鐵銹的接觸時長決定的,通常最外層的面料與色料接觸時間長,并且接觸面積大,顏色會呈現(xiàn)出深棕的狀態(tài),不是均勻分布;而內層的布料由于接觸反應時長短,接觸面積小,就會產生棕紅色和卡其色,這種特殊的“一染三色”效果也是區(qū)別于尋常植物染色。
利用夾纈所染出的鐵銹染面料,會產生規(guī)則的幾何圖形排列的視覺效果,所產生的幾何圖形取決于染色時所使用的夾板形狀。同樣在顏色上,雖然使用同一色料,但也會呈現(xiàn)幾種不同的銹色變化。
鐵銹染色與植物染色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鐵銹染色的顏色和肌理是由所選擇的鐵銹片本身的肌理與顏色決定的。面料通過捆與扎的方式緊附于鐵銹的表面,經(jīng)過沸煮后,原本屬于鐵銹的顏色附著到了面料上,并且能將鐵片原本的肌理與顏色完整地拓印至面料上,顏色的飽和度非常高。每一件銹染制品都像是在講述這片鐵片曾經(jīng)所經(jīng)歷過的故事,并且通過面料傳遞給每一位使用者。金屬銹片本身顏色的天然隨機性,使所染出的布料顏色擁有獨一無二的視覺效果。
作為一項還處在萌芽期的染色技術,金屬染色在技術上仍需不斷探索,距離推廣普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對于設計師來說,金屬染色這一技術可以給他們帶來更多的靈感;對于服裝行業(yè)來說,金屬染色可以提供更加多樣化的面料選擇。假如應用到商業(yè)生產中,相信在帶來價值的同時,也會降低對環(huán)境的污染,不僅可以減少化學染料的使用,也能夠更好地將金屬廢料進行二次利用。未來,期待金屬染色技術能被更多人了解,更多具有獨特性、藝術性的金屬銹染制品被開發(fā)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