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qū)葆真小學 王志軍
在吟誦古詩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jù)韻律感受中國語言文字的精妙,通過語速體味詩人的情感變化,可以通過詩歌的聲調(diào)體會古詩的深遠意境。王力先生說:“詩寫下來不是為看的,而是為吟的?!笨梢?,吟唱是小學生品味詩歌的最好方式。但是,在我國小學階段的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卻將吟唱這樣優(yōu)良的古詩教學方式拋擲腦后,教學模式比較固定,不利于學生詩性的培養(yǎng)。
因為受到應(yīng)試教育的影響,很多小學的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按照考試大綱嚴格進行教學,而考試大綱中低年級的古詩考試比重比較低,考試的題型也比較單一,古詩對學生的要求是能流利地背出、正確地寫出,因此,低年級的語文教師便也想當然地認為,只要學生能正確地寫到試卷上,便完成了教學任務(wù)。在教師這種教學心態(tài)指引下,低年級小學生對古詩學習的印象就是背誦和默寫。久而久之,低年級的小學生便不會花費時間在古詩誦讀上了。因而,在低年級的古詩教學中,教師的不重視是古詩教學存在的最大問題。
在小學低年級的古詩教學中,教師已經(jīng)形成了古詩教學的套路:生字學習、重難點字詞的解釋、句子意思的解讀,對學生課后的要求是背會古詩、默寫古詩。這種接受式的古詩教學,讓小學低年級的學生缺乏足夠的時間誦讀古詩,且在上課期間,教師對古詩的誦讀只有三兩遍,這使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對古詩的誦讀失去了興趣。且很多教師因為不重視古詩誦讀的教學,因而在實際中只是單純地讓學生去讀、去背,卻沒有任何誦讀方法上的指導,使低年級的小學生在教師這一教學思想和教學行為的影響下不會主動誦讀,導致小學生在課堂上沒有時間誦讀古詩,在課后更是沒有興趣誦讀。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因為識字量有限,對古詩的誦讀大都僅限于課本上的古詩,而課本上的古詩本就不多,因此,他們除了在課堂上按照教師要求誦讀古詩外,課外基本上沒有誦讀古詩,加之大部分的小學語文教師因為對古詩誦讀的技巧掌握有待增強,未對學生提供指導,導致低年級的小學生誦讀水平不高,讓低年級的小學生嚴格按照古詩誦讀的要求達到聲情并茂、語調(diào)跌宕起伏是比較困難的事情,所以低年級的小學生難以真正體會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和感情美。
低年級的小學語文教師在小學生學習古詩的道路上起最關(guān)鍵的啟蒙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yīng)該重視音樂誦讀古詩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古詩誦讀教學觀,從自身入手,不但要夯實好自己的語文基礎(chǔ)知識,還要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領(lǐng)域中的各個知識點,學習古詩誦讀的理論和實踐知識,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流露出自身對古詩誦讀的喜愛和獨到的見解,在古詩誦讀中做到身體力行。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對小學低年級學生對古詩的要求是:“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边@就是說,教師必須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從觀念上和教學上認識到古詩誦讀對小學生成長發(fā)展的重要性,制定符合《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的古詩音樂誦讀教學目標,從根本上轉(zhuǎn)變古詩教學的方法,讓學生能在誦讀古詩的過程中為自己的聯(lián)想插上翅膀,肆意在詩人描繪的美妙意境中飛翔,讓學生在語文教師的引導下能感受到古詩語言、意境之絕妙。
教師先要幫助低年級的小學生樹立準確地認識古詩中的生字詞,從而能在準確誦讀的基礎(chǔ)上,按照古詩的停頓和一定的韻律和節(jié)奏,將古詩跌宕起伏地讀出來。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讓學生先用心聆聽,借助音樂傾聽名家的誦讀方法,聽名家的節(jié)奏掌控,通過這種在音樂中誦讀的方式讓低年級的小學生有意識地模仿,在模仿之后,讓低年級的小學生跟隨音樂的節(jié)奏誦讀,領(lǐng)會詩歌。
小學低年級的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在誦讀古詩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借助一定的實物輔助教學。對此,教師根據(jù)低年級小學生的這一特點,可以在多媒體中借助一定的音樂,讓學生在誦讀古詩的過程中,讓他們展開豐富的想象,讓他們能根據(jù)教師的引導想象詩歌中詩人描繪的景象,體會詩人想要表達的具體情感。如在學習杜甫《絕句》:“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边@首詩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這首詩所描繪的景色,插入節(jié)奏比較明快的音樂,讓學生想象這樣的一副春光花鳥圖:“在生機勃勃的一片春光中,遠處的山沐浴著這樣的春光,顯得異常秀麗;我們坐在沙灘前,徐徐地微風吹拂著我們的臉,微風還為我們帶來了花草的芬芳;從南方飛回來的燕子銜著泥在忙著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著的是成雙成對的鴛鴦?!苯處熞龑W生想象杜甫筆下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中,既有和煦的春風、初放的百花,還有如茵的芳草,這些都是明媚的大好春光,還有春天中最具代表性的動態(tài)的秋去春歸的燕子,連鴛鴦也要享受春天的溫暖。基于此,教師再讓學生開展誦讀,進而讓學生在理解故事內(nèi)容與情感的基礎(chǔ)上正確誦讀古詩。
小學語文教師在教授低年級小學生古詩誦讀的過程中,應(yīng)該創(chuàng)新教學的方式,從之前的教學套路中走出來,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轉(zhuǎn)變教學思想,開放誦讀時間,在課堂上給低年級的小學生更多的時間誦讀經(jīng)典詩歌,讓學生能有時間去誦讀。與其讓教師帶著學生誦讀幾遍古詩,還不如讓學生自己有足夠的時間誦讀,讓學生可以在獨立探索中體會古詩的情感與內(nèi)涵,進而更好地誦讀古詩。且在誦讀的過程中,教師應(yīng)該配以恰到好處的音樂,讓學生能在音樂與古詩的完美結(jié)合中,進一步感受古詩的節(jié)奏感。
首先,教師可以通過講述故事的方式導入誦讀,因為故事往往比較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只要聽到有故事聽,他們的注意力會高度集中,再配以適合低年級小學生的傾聽的音樂,會讓他們注意力更加集中。比如,在學習《贈汪倫》這首古詩時,教師可以以講故事的方式導入《贈汪倫》,再配以合適的音樂,以通俗易懂的語言,為學生講述有趣的古詩中的故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讓學生感知古代的人表達情感的方式。在學生了解了這個故事后,他們誦讀的興趣會高漲,在今后的誦讀過程中,學生便會因為在音樂中感知到的古詩韻律,并且了解古詩中的情感,愛上古詩的誦讀。
教師應(yīng)該在充分認識到古詩教學重要性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低年級小學生的特點,利用古詩教學和音樂吟唱相結(jié)合的教學模式,給小學低年級的語文古詩教學帶來全新的課堂教學體驗,提升語文課堂的教學效果。